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濉溪县夏大豆生育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濉溪县1961 ~2010年6月中旬~9月下旬降水量、雨日为研究对象,利用曲线回归和方差分析外推、小波分析法,研究夏大豆生育期降水的演变规律及突变特征,为旱涝预警、防灾减灾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夏大豆生长期降水量整体呈略有下降的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历年平均降水量和雨日季节变化为近似抛物线.全生育期降水量变化主周期为5 a,雨日变化主周期为14 a.大豆播种期、苗期、花荚期和鼓粒期降水量变化主周期分别为11、8、11和7 a,雨日变化主周期分别为19、12、23和5 a.根据变化主周期,利用前40 ~ 46 a资料,预测2001~ 2011年夏大豆全生育期降水量和鼓粒期雨日,准确率分别为63.6%和54.5%.  相似文献   

2.
麦茬少免耕对夏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陈新顾和平朱成松(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南京,210014)少免耕的增产作用,在不少作物上都得到了证实。在一定条件下,其对土壤的良好结构有保持作用,能使土壤肥力得以稳步提高且可以保证农时,节工省支,符合于现...  相似文献   

3.
夏大豆秋播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夏大豆品系驻9414进行田间秋播试验,对其植株性状,生育期及产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秋播夏大豆生育期(95d)缩短,株高降低,主茎节数减少,百粒重和蛋白质含量(48.7%)增加,籽粒产量2868kg/hm^2,或毛豆荚6000-7000kg/hm^2。证明夏大豆秋播的可行性,在生产、科研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氮磷钾追施对夏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卓越 《大豆科技》2011,(5):13-17
氮肥和磷钾肥追施试验表明:适量的氮磷钾肥后移不仅能提高产量,且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增产幅度和效益的顺序为:氮肥后移>磷肥后移>钾肥后移。氮肥后移适宜比例为50%左右,宜初花期一次追施或初花期、鼓粒期二次追施;30%以上的磷钾肥可后移至初花期追施。生产上应提倡氮肥后移;在基施磷钾肥不足时,还应追施磷钾肥。  相似文献   

5.
夏大豆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夏大豆 8个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单株粒重与产量相关极显著 (r =0 .6182 ) ,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与产量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因此 ,在夏大豆新品种选育中 ,选择丰产性好的品种可从单株粒重 ,有效分枝数和单株粒数选择入手 ,提高选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卢增辉  孙克用 《大豆科学》1991,10(2):115-120
在夏大豆氮磷营养生理研究的基础上,1983~1986年在山东省巨野县温庄村连续4年在100亩以上获得平均亩产分别为152.5、179.5、203.2、202.2kg的产量。说明黄淮平原地区夏大豆增产潜力很大。本文重点阐述了利用鲁豆2号实现亩产200kg的形态生理指标、土壤条件和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7.
淮北夏大豆生育进程及适宜气候因子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大豆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气候条件。不同的生育阶段,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不同。淮北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6月中旬至9月中旬,雨热同季,气候因子变幅大。常年气候条件能够满足夏大豆生长发育的需要。笔者根据多年田间试验和生产调查,提出了夏大豆不同生育时段适宜的气象因子指标和相应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陇东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提出了在冬小麦、冬油菜等收获后复种夏大立的轮作制,研究了复种夏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现已成为该地区的主要轮作形式。  相似文献   

9.
夏玉米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与耕层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降水量在年际间变幅大小和时空分布是影响淮北夏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因子。特别是播种出苗期和大喇叭口期的干旱少雨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最为显著。生产上要根据淮北地区的气候特点,立足抗灾,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提高夏玉米单产。  相似文献   

10.
夏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山东省新育成的18个大豆新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有限结英习性的大豆品种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英数、株高、单株粒数、底荚高、分枝数;而亚有限结英习性的大豆品种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节数、株高、百粒重、底荚高、分枝数。明确了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关系,为选育高产夏大豆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施钼对夏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钼对夏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钼明显促进了夏大豆株高和底荚高的增长,增加了夏大豆的百粒重,总荚数和单株籽粒重,提高了夏大豆产量,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下降,但公顷脂肪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不同播期对夏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很大,结果表明,夏大豆晚熟类型品种南豆12六月上旬为高产播期,产量达181.5kg/667m^2,6月上旬至6月下旬为适宜播种期;5月23日为优质播期,蛋白质含量最高,达51.78%;总品质最好,达69.58%。夏大豆在适宜的播种期范围内适当早播有利于获得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05份安徽省1983-2019年培育的夏大豆品种进行分析,研究产量、品质和抗病性之间的相关性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普通夏大豆品种有100份,占95.24%,杂交夏大豆有5份,占4.76%.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中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有效分枝,全生育期和蛋白质脂肪总量变异幅度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极显著负相关(r...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期夏大豆的产量、光合特性和气象因子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播期对黄淮海地区夏大豆产量的影响,以大豆品种齐黄34为材料,设置7个播期,比较了不同播期大豆产量性状的差异,并分析了降水和温度与夏大豆生育进程、光合性能指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黄淮海地区,夏大豆花后阶段降水和温度是决定产量高低的重要因子。适期早播可延长夏大豆的生育天数,增加花后积温,提高花后累积日温差,花后阶段获得充足降水,可使夏大豆后期衰老速度减慢,提高光合势, 增加干物质量,提高收获指数。降水和温度主要通过影响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来影响产量,产量表现出随着播期推迟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适期早播有利于大豆增产。该研究可为黄淮海地区大豆播期的科学设置以及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指导鲜食夏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6-2018年国家区试鲜食夏大豆13年的品种试验数据,研究了鲜食夏大豆品种14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8年8个鲜食夏大豆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4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在6.75%~38.67%之间,A级口感率的变异系数最大,标准二粒荚宽最小;参试品种的平均鲜荚产量为10 468.9 kg·hm-2,较对照减产1.7%;随着年度的推进,鲜荚产量得到了提升,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鲜荚数有下降趋势,而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有上升趋势,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A级口感率逐步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鲜荚产量与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极显著正相关,A级口感率与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鲜食夏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因子是标准二粒荚长和宽、荚数、多粒荚率及株型因子,在鲜食夏大豆选育过程中应注重选择多粒荚多、荚长、荚大、粒大的品种进行组配,以提高鲜食夏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夏大豆育种,对2006-2017年国家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品质及抗性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产量水平明显提高;株高、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整体呈上升趋势,主茎节数略有上升;生育日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底荚高度略有下降。粗蛋白含量整体略有上升,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参试品种(系)中达到高蛋白和高脂肪标准的品种 (系)分别有20个、82个。参试品种(系)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水平不断提高,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抗性水平明显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产量与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C7株系病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 株粒重是产量的正向作用因子;主茎节数是产量的负向作用因子。以上结果综合表明:单株粒重是黄淮海地区大豆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夏大豆品种选育时,应注重主茎节数适中、单株粒重较高的亲本组配及后代单株的选择,同时还要重视品质,强调抗性,从而选育出适宜黄淮海地区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品种类型、密度、种植方式三因素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是夏大豆产量及各农艺性状的主要影响因素;三因素对夏大豆产量影响强度的顺序是品种>密度>种植方式;在本区生态条件下,获得夏大豆最高产量的理论组合为:品种为有限类型沧豆6号、密度1.6万株/667 m2、种植方式为40 cm行距.  相似文献   

18.
In the frost‐prone, summer dominant rainfall zone of northern NSW and southern Queensland, sown tropical grass pastures commonly establish with plant densities >26 plants per m2, yet the optimum density for maximum herbage accumulation and hydrological performance is not known. A replicated, field study was established in northern NSW in November 2011, using five densities of Digitaria eriantha (digit grass): 0, 1, 4, 9 and 16 plants per m2 and a range of agronomic and hydrologic measures was asse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rgest differences between plant densities in herbage accumulation, root depth, soil water extraction and rainfall refill efficiency occurred during the first 2 years; after this time, digit grass pastures with densities of ≥4 plants per m2 responded similarly. Plant frequenc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lant density but the treatments did not converge. During the first two growing seasons, there was no effect of plant density on water use efficiency; however, by the third growing season, pastures with 4 plants per m2 were the most water efficient. Overal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plant per m2 was too low to efficiently use resources, 16 plants per m2 utilized the resources quickly then tended to stall, while 4–9 plants per m2 was a good compromise between agronomic and hydrological response, achieving both herbage accumul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goals. A practical management advantage of pastures with 4–9 plants per m2 is they allow soil water resources to be available fo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and potentially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to establish legumes in the ensuing 24‐month period.  相似文献   

19.
GS濮海10号是河南省濮阳农科所选育的高产夏大豆新品种,经全国区试,生产试验和示范,表现综合性状好,产量高,抗(耐)病性强,中熟,品质优良等特征。国产区试(黄淮海中片)三年平均产量2736.15kg/hm^2,比对照鲁豆4号增产13.89%,最高产量达3820.05kg/hm^2,2001年8月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