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转型时期乡村社会中的权威结构比较复杂,存在着公权力下的权威和自然“生长”的权威以及特定背景中的权威并存的现象,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博弈。面对转型期乡村权威结构的现状,必须从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入手,探索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农村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可产生积极影响,如优化农村人口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思想、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对流入地也产生积极影响,如融入多元文化有利于乡村文化交流、流入治理人才实现治理多元化。农村人口流动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村单身青年增加、外出人口的部分权利丧失、流入地人口复杂化、公共服务供给缺失。对此提出对策建议,如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对乡村人力资本投资、调整村支两委选举时间、建立人才回流配套措施、适当撤乡合村,建立新型社区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乡村治理被放置到极为重要的地位。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现代化治理进程,也与农民的实际利益分不开。在一定意义上,乡村治理有序或者无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政治的稳定发展以及社会和谐进步。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中国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为乡村治理未来发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村治理结构历经传统社会的"县政绅治"模式、新中国成立初的"乡(村)政权"模式、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模式和改革开放后的"乡政村治"模式等阶段的历史变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中国乡村治理结构将迎来一次全新的嬗变,由"单中心治理"模式走向"多中心治理"模式,以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涵盖了诸多关于"三农"的新概念、新要求、新表述,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三农"的情怀,并切实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同时,它也为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提供了新契机、新思路。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可通过加快农村经济振兴,吸引农民返乡置业;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加大支农惠农支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重构农业生产主体;调动新乡贤积极性,充实村庄治理主体等路径来推动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  相似文献   

6.
《农家科技》2019,(2):69-69
多年来,浙江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协调推进平安浙江、法治浙江与新农村建设。如今的浙江乡村,一户一风景、村村有法宝。徜徉在江南山水间,诸暨“枫桥经验”、桐乡“三治融合”、象山“村民说事”等一大批乡村治理的经验做法,为推动农村安定有序、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中的农村民间组织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民间组织发展有助于乡村治理。发展农村民间组织应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适当放宽对农村民间组织登记注册的限制。农村民间组织应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其在政府和农民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夯实农村治理工作基础,保证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高质量、科学化和低成本发展,需要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入研究,为此采用文献法、调研法等方法,在梳理乡村治理现状的基础上,归纳乡村治理的内在规律,指出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通过对我国乡村治理现状的分析,表明实现全面乡村振兴需要构建现代化、科学化和多元化的治理格局,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在政府、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互动下,提高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5):239-241
我国古代乡村社会在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治理模式,具有历史客观性、惰态稳定性和弥散广摄性三个基本生成特征,其模式内容则主要包括类型组成的理论提炼、运行机理的实践概括和线性流变的历史考察三个基本维度。我国古代乡村治理,既有不断传承的丰富实践经验,也有不断发展的深刻理论内涵,不失为当下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镜鉴宝库。  相似文献   

10.
西北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文化环境等因素增加了乡村社会治理的难度和挑战。针对西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的发展困境,建议构建以村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组织作为协助力量、农民自治组织为基础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明确每个参与主体的职责,形成高效治理合力,促进西北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层党建是乡村治理格局中的关键因素,在统筹乡村多元共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有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实践中其引领制度、引领能力、引领机制落实、党组织权责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鉴于此,以结构功能主义视角透析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存在的现实梗阻,从适应、目标实现、整合、潜护4个层次探索完善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所处的环境、担负的任务、工作的条件以及自身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与工作角色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时代特征更加鲜明,对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乡村治理结构是紧密相连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决定着乡村治理结构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同时,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必须适应和满足乡村治理形势和治理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之一,整体性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很大意义。乡村治理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助推器"、生态宜居的"保护器"、乡风文明的"粘合剂"、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生活富裕的"发酵剂"。乡村治理仍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为乡村治理的作用被低估,乡村治理工作呈现碎片化,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现实需求相脱节,创新活力不足。因此,应当把乡村治理放在乡村振兴战略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整体性思维解决乡村治理难题,弥补乡村治理短板,推动农村全面振兴。围绕"三农"现实需求,强化组织,增强乡村治理的针对性,加强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善治道路,全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三农”工作愈加重视;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作为乡村振兴重要的一环,乡村治理也凸显其特殊意义;本文在此背景下,重在梳理从晚清到民国的乡村治理,总结乡村治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柯涛 《现代化农业》2020,(12):44-47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也是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效果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治理有效是善治的追求,也是乡村治理的目标和国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本文探讨了如何构建治理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6.
陈明睿 《河南农业》2022,(24):36-37
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格局内含治理的领导核心、治理主体、治理制度、治理方法和综合治理效能五重结构,面临着受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掣肘、与乡村振兴战略互嵌性不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相距甚远的三重困境。在此境遇下实现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格局内在结构的优化,就必须采取加强党的领导、协同多元主体、完善制度体系、优化治理方法和提升治理效能等路径。  相似文献   

17.
乡村治理视阈下农村社会保障的多元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治理理论主张利益相关的多元主体共同进行乡村事务的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其构成了农村社会保障供给主体多元化的理论基础,现行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失衡引发供需脱节和管理失范问题是其现实依据。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供给主体多元的具体路径包括:政府应当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非营利组织应当发挥更大作用,普通村民应当组织化地表达诉求。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政策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我国乡村环境存在污染来源多样化的特征,农业生产、生活、工业与外源性污染导致水、土、大气、固体垃圾污染。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城乡环境治理不平衡、城乡环境治理体系不健全、经济与社会条件的制约、乡村居民环保意识不强等多方面因素。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应多管齐下,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大监管与服务力度、实施一批环境修复重大工程、发挥乡村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完善乡村治理的法治化建设,为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有力的物质基础和法治保障,促进乡村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法治乡村工作中暴露出乡村立法不足并且滞后、乡村执法工作缺乏规范性、乡村司法人才流失、村民缺乏法律知识和信仰等问题。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多元主体,实现传统乡村和现代法治相结合,运用法治手段为乡村治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农村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否,只有治理结构良好、治理机制健全的非营利组织才能够有效地开展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工作。对于民族地区农村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J进行相关研究,得出了民族地区农村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的制度设计有待加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