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嘉馨 《农业考古》2020,(1):212-221
本文以将军崖岩画遗址为切入点,通过对该遗址周边考古遗存、上古神话传说、先秦文献等资料的应用和分析,并结合科技断代的数据,对将军崖岩画中的人面稻米图像、凹穴岩画(星象图)、"石社"进行了重点分析,认为将军崖岩画表征了上古社会的农业崇拜文化;将军崖岩画的主体图像是在农耕文化背景下创作完成的,并与农业文化中的天体崇拜和农业祭祀紧密联系,是苏北鲁南地区上古时期一处规格较高的举行仪式和祭祀的场所。  相似文献   

2.
孙保瑞 《农业考古》2019,(4):236-241
杨寨村岩画是一幅叙事完整的阴刻岩画,它由“回”形图案、双牛字、十字、舞蹈构成古代祭祀场面,与史料记载农业祭祀活动相吻合。经考证;回形图案是祭祀土地的方形三层坛。“牛”字刻在祭坛正前方摆放祭品处,是“牺牲”。“十”字是一个“甲日”表述,指明了岩画描绘的祭祀时间。舞蹈场面反映了古人在祭祀中对农业丰收的祈盼。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岩画在中国上古农业文明史中有重要价值。花山岩画的重要价值就在于花山岩画不仅文化形态独特,而且内涵深遂,既反映了骆越族人上古时代的生产和社会生活,又蕴含了骆越族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取向,是广西地域独具特色的上古农业文明的标志,为中国上古农业文明增添了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上古农业文明史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桂南以石铲为主体的稻作文化遗存与左江岩画在分布地域、时间、族性、文化渊源等诸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是左江岩画产生的基础,左江岩画中包含着很多稻作文化元素,稻作祭祀文化是左江岩画的主题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王燕  陈静  丁国强 《农业考古》2006,(6):190-192
劳动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本文通过发掘岩画创作与原始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揭示这一主题.同时通过对原始岩画的特征进行分析论证看艺术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书中大量描述了当时该地区所举行的各种祭祀礼仪,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祈求丰收而进行的农业祭祀仪式。通过对这部分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祭祀仪式如籍田、祭社稷、祭风师、祭雨师、祭雷神、祭青苗神、送蝗虫等进行必要的整理和考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当时这一地区农业祭祀礼仪的基本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唐代农业祭祀礼仪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中原凹穴岩画有明确的结构关系和规律可循,通过对近千幅凹穴岩画比较后发现,它由6对12凹穴以偶数排列形式为基本框架,框架的上下两头有起止凹穴,框架左右两边有奇数凹穴,框架是固定不变的,奇数凹穴是活动变化的。研究认为,它们分别是起止凹穴、记时间凹穴和记事件凹穴,相互构成因果关系,是中原早期农业文明的星历记事体系。  相似文献   

8.
岩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黑山岩画是远古时期嘉峪关地区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真实记录,记录了动物、人物、佛塔、植物,还有大型的操练舞蹈场景。本文以嘉峪关黑山岩画的原始宗教情感为主要研究对象,黑山岩画的图像中反映了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及佛像图像的崇拜,其中塔形图也表现出苯教与佛教之间宗教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蒋星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141-7142
稻作农业的周期性特点及其对节令、历法的要求,使侗族产生了对应于农事生产各阶段、各环节的神灵祭祀习俗,以此来祈求丰收、报告收成和表达感激之情,而年节、春祈、秋报因为在农业生产中有着特殊意义,而被赋予更多的社会生活内涵,演化成农事节日。围绕着农业活动和生产习俗,侗族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农耕祭祀与节日民俗。笔者介绍了侗族人民包括社节、下田节、清明节、开秧节、祭牛节、吃新节、祈雨节和春节在内的农事祭祀活动,综述了对土地崇拜的信仰及节日祭祀、祖先祭祀和谷神祭祀是侗族农耕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阐明祭祀是在不断重复、反复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产民俗,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后的习俗惯制,在农业祭祀活动中相应产生的禁忌民俗则是人们因为经验与知识的缺乏,无力改变荒年及晴雨丰歉的现实而依靠巫术希望求得丰收的结果。笔者认为,尽管侗族传统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地改变,但出于对农业和土地的依赖,农业祭祀活动仍将在侗族人们的生活中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0.
温故而知新,温故可创新。重读四万年前直至近现代分布于全世界150多个国家约5000万幅岩画之历史,陷入一个崭新、深奥而残酷的窘境:世界竟无一人敢说自己读懂了岩画!在高岩和穴居顶刻绘岩画耗资巨大,绝非纯艺术;岩画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伟大时代精神的象征。重温岩画,发现其主旨在于:宣示领地,保卫穴居,它是保家的"锁"、戍边的"兵",给人安心安全和安宁;岩画还美化居室和领地,成为距今4.15万年室园和渔猎苑之祖型,成为记录历史的灿烂史诗。  相似文献   

11.
张恒  李荣华 《农业考古》2019,(4):247-253
灵星祭祀是中国古代农业祭祀之一,其主要祈愿在于求雨,乃西汉以降一直延续至明代的农神祭祀。它源自周朝的郊祀祖先之礼,汉高祖八年,令郡国县设立灵星祠,并以后稷配享祭祀。该种祭祀主要通过呈献血祭、表演舞蹈来愉悦神灵,以达到祈农报功之目的。两汉时期的灵星祠祀十分兴盛,表现为分布范围广、祭祀规格高;及至南北朝以降则渐趋式微,呈现为祭祀规格不断降低且不被重视;至明代洪武三年最终被废止,存续时间约十六个世纪。灵星祭祀在西汉初年的兴起与昌盛,反映出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风调雨顺的祈盼。而灵星祭祀的衰微则与被同类祭祀活动替代有关,至明清时期,先农、社稷、雩礼等成为主流的农事祭祀。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农业发展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被提出以来,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经济的协同发展,是确保人类、环境、社会经济及资源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探索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于达成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便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进行简要的阐述,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农业发展模式探索之路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为了确保农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农业发展模式的相关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恰如古代中国虽然是农业文明但创造的不仅仅是农业成果一样,先秦时期的农事活动也不仅仅是单一的春耕夏耘和秋敛冬藏。在先秦时期的农事活动中音乐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先秦时期诸多场合的农事音乐也构成了中国音乐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农事音乐活动涉及到农事祭祀、农事劳作以及农事时令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农业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包括汉代画像砖石在内的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艺术.而对汉代画像砖石中农业图像的独特艺术价值至今尚无人专题论及.汉代画像砖石中的远古先民农业生产与生活的鲜活图象其造型剔具匠心,是我国传统艺术之瑰宝,蕴涵了独特而深刻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盐城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施肥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关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盲目施肥不可避免的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致使氮、磷、钾的流失风险加大,水体富营养化,能源浪费,污染生态环境,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该文阐述肥料在盐城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讨论了不合理施肥对盐城市土壤、水、大气产生影响情况,提出了科学施肥促进盐城市农业生态文明建立的对策,以便正确认识施肥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关系,为科学施肥及建立农业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盐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花腰傣猫猫舞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作为一种古老、独特的民间文艺形式,具有较为鲜明的地域性与族群性的村寨文化表征。在花腰傣村寨传统的生活中,它作为祭祀仪式的一部分,与花腰傣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猫猫舞也在发生演变,主要是祭祀的功能逐步弱化,而展演艺术和休闲健身的功能却在不断强化,既深受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又坚守着自身独有的文化内蕴,在不断构建新的民族村寨和谐文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影响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低碳农业是全球气候变暖,农业生产环境恶化背景下提出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低碳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部分,合理发展低碳农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会大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从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现阶段我国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灵星祭祀在先秦时期主要与后稷和农业有关,是周人祖先祭祀的一部分,最早见于《诗经·周颂·丝衣》中的"灵星之尸"。汉初高祖颁布诏书将灵星祭祀正式列入官方祭祀,祈谷求雨的含义是武帝之后对灵星祭祀的层累迭加,而非祭祀的原始含义,而祈雨的含义主要源于"辰""龙"与雨水之间的联系。东汉时期,虽然官方承认灵星祭祀,但是已经无从得知其具体含义,《论衡·祭义》中对灵星的解释也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五位一体”战略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但近年来气候的反常变化使得农业气象灾害的危险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就农业典型气象灾害风险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展开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多个维度梳理灾害防御体系及其相应机制,旨在促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211-212
我国传统农明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由我国先民所创造出来的中华农业文明,深刻地影响着古代社会生活之中的诸多方面,自然也涵盖了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我国古代文学审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均是对农业文明发展形态的一种客观上的反映。中国传统农业文明之存在与延续,就确定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审美内涵以及形式,而我国农业文明之发展与变化则确定了古代文学所具有的审美特点。有鉴于此,本文从中庸与和谐共存的审美观、功利与诗性共存的精神属性、朴素与清新共存的意境、封闭性与开放性共存的鲜明特征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农业文明对我国古代文学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