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随着秋季到来,气温逐渐下降,很多遵从“春捂秋冻”的做法却被冻出了疾病。这不禁让人产生疑惑:“秋冻”到底应该怎么冻?专家表示,“秋冻”有讲究,身体的五个部位比较脆弱,“秋冻”时不能被“冻”到,否则将引起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更渗透到了文化领域。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模式。当代人们对传统非物质文化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基于此,本文在基于互联网+的背景下对我国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流通发展模式进行论述分析,并以甘肃庆阳香包为例来提出发展路径,通过新媒体广泛应用的大环境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我国的农耕文化,而"农村市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我们必须保护好"农村市场"才能真正的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307-309
针对当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缺乏操作性运用的困境,从精准扶贫视角切入,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理念,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市场化手段与路径进行探析,通过运用城市开发理念、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创新乡村旅游模式、聚焦健康养老领域等方式,形成农村非遗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从而构建起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效运行的市场化机制。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文化建设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谭志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235-2237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是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农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长的摇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源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关系紧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下,坚持政府主导,以农民为主体,资金为保障,制造文化建设良好舆论,并持之以恒,必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更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赫哲族民族文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的分析,提出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并提出研究方向和设想。  相似文献   

7.
蔬菜在不同生育时期都有其最适宜的温度及极限温度.若其它生长发育条件合适,则最适宜的温度条件可使蔬菜处于最佳生长状态而获较高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8.
莆田枫亭镇游灯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枫亭游灯文化也加入了许多现代化元素,但在传承方面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制约。该文从传承背景、方式和内容等方面研究了传承现状,基于传承中断层的问题、与现代融合的问题、经费支持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游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金康书 《新农村》2000,(1):12-12
为了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笔者在金华市城郊婺城区良种场进行了“春萝卜一夏西瓜一秋豌豆”一年三熟种植模式试验,效益显著,对发展城郊型效益农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将该种植模式的效益及主要技术介绍如下。1.种植效益试验地点选在婺城区良种场何志忠户,面积为3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第一熟实收鲜萝卜7536.5千克,产值为7529.4元(1998年市场批发价,下同),获净利润5997.9元;第二熟夏西瓜实收4448.4千克,产值为4288.7元,获净利润3123.3元;第三熟秋豌豆实收鲜荚1164.9千克,产值为3157.2元,获净利润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根植于广袤的乡村,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也与农村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张家界土家花灯戏为例,总结其保护利用的现状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促进作用,并立足于实际情况,分析其在现有保护利用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探究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使其能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区域文化的特色品牌,具有经济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管理、开发三位一体的发展策略,加快产业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分析目前的开发现状,从三农机制认识现存问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下,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利用教育平台、媒体宣传,多途径融资,遵循市场规律、消费需求,采取合理的营销策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解决烟、粮争地的矛盾,进行春烤烟免耕套种秋玉米栽培模式技术试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春烤烟免耕套种秋玉米栽培模式,比原来仅种植春烤烟增加了一造秋玉米,每667m^2增加玉米产量325.6kg、增加产值505.82元,烟草、玉米每667m^2产值达2113.5元,农民每年每667m^2地收入1400-1500元,创新了新的粮经轮作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与义乌市上溪镇一带的土壤耕层深厚、沙性极强,非常适合种植马铃薯和西瓜等农作物,且当地田块的抗重茬能力较强,连作障碍影响相对较轻。为提高当地土地的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益,金华市农科院经多年试验,探索出了"春马铃薯-西瓜-秋马铃薯"高效栽培种植模式,每667 m2年总产值超万元。现将该种植模式的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总结介绍,以促进该模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传承人具有"核心"地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技艺载体和群众基础。屏南平讲戏作为古老剧种,历史悠久,曾在闽东北地区红极一时,但如今正走向消亡。该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传承人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走访访谈及文献研究,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讲戏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平讲戏的历史由来,传承的现状及问题,并从个人及家庭、平讲戏自身、社会环境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实现继承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春马铃薯—单季稻—秋马铃薯”效益分析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春马铃薯-单季稻-秋马铃薯"生态种植模式的效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云南省龙陵县腊勐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木榨红糖为研究对象,从发展历史入手,分析制作工艺、产品特色及药用和经济价值.结合小木榨红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采用文献研究、现场调查等方法,探讨小木榨红糖生产的发展瓶颈和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研究提出成立传承推进机构、引进培育生产主体、加强传统工艺创新发...  相似文献   

17.
为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近年来,百色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积极探索种植新模式,在石漠化高寒山区研究并推广"春烤烟+套种秋玉米"模式获得了成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本文详细介绍了该模式的茬季安排、栽培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安徽花鼓灯作为我国极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的文化传承与保护中遇到来自价值维度的冲击。为了进一步分析安徽花鼓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技巧传承与保护的方法,本文辩证分析了安徽花鼓灯的历史起源,总结了当前传承与发展的局限性。并最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与保护建议,希望对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保护起到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选取福建省宁德市霍童古镇为案例,结合国内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现状对霍童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外宣翻译探究,在分析霍童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形势的基础上,对霍童古镇的外宣翻译文本进行剖析及总结。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春豌豆一秋萝卜“一膜两用”高产栽培技术在甘肃西北地区开始发展,经济效益显著。该模式可使豌豆产量达到4500kg/hm2以上,萝卜产量达到4000kg/hm2以上,节约地膜投入680元/hm2,增加经济收入4680元/hm2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