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本病多发生在1~3月龄的仔猪。3月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生此病。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还是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流行。饲养管理不当、圈舍潮湿、拥挤、饲料或饮水供给不良、断奶过早、突然更换饲料、气候突变等因素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相似文献
3.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本病分布极为广泛,以1-4月龄多发,发病动物及带菌者均可成为传染病,本病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造成外源性感染,另外健康猪体内往往有病菌潜伏,一旦遇到饲养管理不当,不良应激等因素,就会造成猪只抵抗力下降,引起内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4.
一周龄仔猪急性副伤寒的诊治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致病性细菌引起仔猪的传染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我国各地的猪场都有发生,特别是在饲养环境及卫生条件不好的猪场,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大多发生于1~4月龄仔猪,成年猪很少发病,多为隐性带菌,1周龄内仔猪发病的病例更为少见。2008年秋季,营口市3个自繁自养猪场1周龄内仔猪先后发生急性副伤寒病例,病情轻重程度不一,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病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仔猪生产的传染病.该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内的猪,特别是1~4月龄者多发,病程一般在2天~21天,有的长达1个月以上.仔猪副伤寒致死率达18.3%,对养猪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有效地防止仔猪副伤寒的发生,提高仔猪出栏率,有必要探讨仔猪副伤寒的诊治与预防等技术. 相似文献
6.
仔猪猪副伤寒是一种以慢性经过为主的传染病,病的特征是在肠道内发生坏死性炎症.该病是一种分布很广的传染病,给养猪业带来的损失相当严重.1 病因本病的病原体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本菌在健康动物的肠道内有时可以正常存在,而不引起疾病.当动物抵抗力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卫生条件不良、突换饲料、蛔虫寄生等)而降低时,细菌就迅速繁殖而引起内源感染,此时,由于细菌的毒力增强,可在猪群中传播,使其他猪发病. 相似文献
7.
8.
仔猪副伤寒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仔猪生产的传染病。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2~4月龄断奶仔猪最易感,无季节性,气候骤变,温度变化较大,猪舍拥挤,潮湿,空气不流通,卫生条件不良,饲养管理不当,长途运输等,容易引发本病。本病发生后,如采取的防治措施得当,可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仔猪生产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以败血症和肠炎等为主要症状。本病的病程和疗程都比较长,愈后一般也会给动物的生长发育带来影响,从而造成极大的直接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仔猪急性副伤寒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文兴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4):83-83
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本病主要发生于1~4月龄仔猪,成年猪很少发病。世界各地都有发生。 相似文献
11.
12.
黄文峰 《养殖与饲料.饲料世界》2010,(4):27-28
猪沙门氏菌病通常称为仔猪副伤寒,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的断奶仔猪的一种条件性传染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病变,2~4月龄断奶仔猪最易感。本病无季节性,气候骤变,温度变化较大,猪舍拥挤,潮湿,空气不流通,卫生条件不良,饲养管理不当,长途运输等都易引发本病。本病发生后,如采取的防治措施得当,可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仔猪副伤寒(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本病大多发生于幼龄仔猪,成年猪很少见到。 相似文献
14.
<正>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本病分布极为广泛,以1-4月龄多发,发病动物及带菌者均可成为传染源,本病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造成外源性感染,另外健康猪体内往往有病菌潜伏,一旦遇到饲养管理不当,不良应激等因素,就会造成猪只抵抗力下降,引起内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5.
16.
17.
仔猪副伤寒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仔猪生产的传染病.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2~4月龄断奶仔猪最易感,无季节性,气候骤变,温度变化较大,猪舍拥挤,潮湿,空气不流通,卫生条件不良,饲养管理不当,长途运输等,容易引发本病.本病发生后,如采取的防治措施得当,可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