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蜀土茶称圣,茶以雅为美。四川洪雅自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产茶历史。洪雅茶叶也简称"雅茶",位列洪雅物产"十雅"之一。玉屏山(花溪)和宝子山(三宝)的颗子茶就是经过饼茶制法、蒸青制法(蒸青团茶、蒸青散茶)再到炒青制法(炒青散茶)、蒸压制法(砖茶),直至炒青绿茶(颗子茶)历程后,精炼和遴选的上品雅茶之一。一、饼茶制法(茶饼)始于魏朝(220—264),先蒸青成饼烘干,后碾碎冲泡。该法经青衣县(今雅安市名山区)蒙顶传  相似文献   

2.
【目的】白茶压制成饼后,极大地缩减了茶叶体积,降低了包装、储运成本,促进了白茶产业的发展。【方法】以‘福安大白茶’‘福云6号’‘福云595’和‘福鼎大毫茶’茶树品种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分别制成散茶和茶饼,茶饼采用蒸压、鲜压、冷压3种方式,比较不同压饼方式对茶饼感官品质与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冷压茶饼色泽鲜亮,香浓,味厚,叶底软亮,品质稳定,最接近散茶;蒸压茶饼色泽整体偏黄,汤色泛黄,香气低浊,滋味欠爽,叶底较暗;鲜压茶饼色泽鲜亮,易带红张,花香较显,部分出现酵味,叶底花杂、稍碎;3种方式压制的茶饼与散茶的感官品质总分差值以冷压茶饼最小(1.24±0.84),其次为鲜压茶饼(2.65±1.33),蒸压茶饼最大(5.25±1.27);且三者之间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总量也是以冷压茶饼的变化最小。【结论】与蒸压和鲜压相比,冷压方式更适合用于加工白茶饼。  相似文献   

3.
陆羽《茶经》六之饮,有“饮有觕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在唐代已出现多种茶类,根据茶类的演变史,当时虽以团饼茶为主,但也有散茶炒青绿茶。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的“自傍芳丛摘鹰咀,斯须炒成满室香”一句,被认为是中唐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不同等级白茶的最佳煮饮方法,采用TDS计检测茶汤浓度和感官审评相结合,研究不同投叶量时煮饮白茶的茶汤浓度与感官品质,结果表明,在等级与投叶量相同条件下,煮饮的白茶饼茶和散茶茶汤浓度差异极为明显,饼茶的茶汤浓度明显高于散茶;白茶饼等茶汤浓度随投叶量增加而增大,白牡丹二级的高于白牡丹一级,茶汤质量浓度处于100~400 mg/L之间为感官品饮适宜区,质量浓度在200~300 mg/L之间是品饮的较佳浓度;煮饮时,白茶饼茶的适宜投叶量为8~10 g,白茶散茶的适宜投叶量为10~12 g,研究结果可为消费者煮饮白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产茶兴盛的时期,自开元年间(8世纪上叶)起,特别是765年陆羽《茶经》问世后,“人间相学事新茶”,全国茶叶生产逐渐蓬勃发展,产茶州郡达80多处,茶叶品质不断提高,花色品目繁多。《茶经·六之饮》将唐代茶叶分为饼茶、散茶、粗茶、末茶四类,基本上都是蒸青绿茶,每类有多种多样的花色,茶的风味各自不同,体现了茶区人民无穷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人在散茶冲泡之前,一般都是煮茶吃。现今所谓泡茶,唐代就是煮茶。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晚唐的杨华在《膳夫经手录》写道:"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但仍以陆羽所说的煮茶为主。唐·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所说的煮茶,实际上包括"烧水"和"煮茶"两道工序。先说烧水。《茶经·五之煮》载:"其沸,如鱼目,  相似文献   

7.
元代承唐宋遗风,以饮用蒸青饼茶和蒸青散茶为主;明代开始普遍饮用烘青炒青茶,团饼茶逐渐减少;同时又创制了黑茶,与边疆各族人民交换马匹,这是中国茶史上的一大变化。今将元、明各地名优茶择要简述于后。凡未列茶类的,都是烘青、炒青茶。  相似文献   

8.
前言 饮茶讲求技艺,品茶追寻意境,可以说创兴于唐代,“盛造其极”于宋代,然而,在“盛造其极”的宋代过后,明清时期的景况又是如何呢?简单地说,明清时期的显著特点是追寻茶的品味,并由此推动茶的生产与品饮技艺的大变革。经元人明“炒青散茶”陆续出现,特别是在明洪武二十四(1391)年,明主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惟茶芽以进”,成为团茶改制散茶的历史转折期,延续生产千年历史的团饼茶全被散茶所取代。改制散茶有力地推动茶类的创兴,六大茶类先后创制而成。在另一方面,随着散茶及六大茶类的出现,饮茶技艺及茶具艺术向多…  相似文献   

9.
郑永球 《广东茶业》2001,(4):39-41,42
前言 饮茶讲求技艺,品茶追寻意境,可以说创兴于唐代,"盛造其极"于宋代,然而,在"盛造其极"的宋代过后,明清时期的景况又是如何呢?简单地说,明清时期的显著特点是追寻茶的品味,并由此推动茶的生产与品饮技艺的大变革.经元入明"炒青散茶"陆续出现,特别是在明洪武二十四(1391)年,明主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惟茶芽以进",成为团茶改制散茶的历史转折期,延续生产千年历史的团饼茶全被散茶所取代.改制散茶有力地推动茶类的创兴,六大茶类先后创制而成.在另一方面,随着散茶及六大茶类的出现,饮茶技艺及茶具艺术向多形式多层次发展,开创了明清茶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在这里,笔者以多元化发展概括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特征.所谓"多元化",是指饮茶的物质条件多样,饮茶的形式多样,追寻的饮茶意境多层次.这种多元化发展特征表现在哪里?可从以下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中国茶叶加工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加工和饮用茶叶的国家。据茶史专家考证,相传远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即“神农尝百草”之说。茶叶作为饮品,最初是直接嚼食鲜叶。周朝时期出现将鲜叶晒成干茶后饮用,并持续了大约900年。魏朝人们开始学会了制作团饼茶,使生晒茶的涩味、青草气得到了极大改善。唐朝,团饼茶加工技术日趋精湛。中国茶叶制作技术进入新的阶段,形状上由汽蒸的团饼茶转变为炒制加工的散茶。以绿茶为基础,黄茶、黑茶、白茶、红茶、乌龙茶以及花茶等再加工茶相继创制出来。  相似文献   

11.
<正>蕉城区产茶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商周时期。由于产茶环境良好,茶叶品质优越,为历代产制贡茶之地。唐朝产团饼茶贡品"腊面贡茶",宋至清贡废团饼贡茶,遂以"芽茶"(绿茶散茶)为贡品。《宁德县制.赋役志》有(旧志,明万历辛年编,清乾隆四十六年重修)载:"常贡:……芽茶、茶叶。"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随着三都澳"福海关"的开关,海上运输更加便捷,天山绿茶远销北方市场,并漂洋过海出口到世  相似文献   

12.
以夏秋茶为主要原料的茯茶对促进茶业发展、提高茶叶生产效益、增加茶农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散茶发花”工艺可克服传统“茯砖茶”工艺工序繁琐复杂、耗时长、发花质量不可控、饮用不便等缺点,为普及夏秋茶的饮用提供了新方法,为茯茶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通过在茶叶上人工接种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并控制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促使该微生物生长繁殖,形成大量金黄色闭囊壳,最终形成茯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质。目前,利用冠突散囊菌散茶发花工艺提高茯茶品质的研究备受青睐,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本文综述了散茶发花工艺流程及原理、散茶发花加工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及对茶品质的影响,冠突散囊菌的特性及其发酵应用等内容,以期为其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供求信息     
《广东茶业》2004,(3):29-29
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早在60年代就开始生产七子饼茶、广东沱茶、笠子六安及普洱散茶等。60年代末70年代初,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率先研制成功“后发酵”加工生产新工艺,开创普洱茶产业化大生产之先河,产业化的普洱茶生产与出口量逐年扩大,适应外销市场。今天,出口与内销市场齐驱并进,做强做大“金帆”品牌,传承拓展茶产业是我司经营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普洱茶原产于云南,因集散地在云南普洱县而得名。普洱茶分有普洱紧茶(有长方形、圆饼形、碗臼形等)和普洱散茶两类,由于商业上的习惯,把普洱散茶也直接称为普洱茶。目前昔洱茶除云南主产外,粤、湘、川等地也有生产。年出口量约5000余吨,主销香港、日本及东南亚一带。目前,我国出口普洱茶,对外成交方式主要是卖号头茶。商检局对照成交小样进行  相似文献   

15.
正雅安藏茶是典型的黑茶。中国黑茶起源于四川,早期的四川茶叶运往西北易马,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必须缩小体积,蒸制紧压,以便长途运输,茶叶品质因此发生变化。从唐宋蒸青团饼茶到明代散装叶茶,明末将散茶筑制成包,成为紧压砖茶,经历了长期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作工艺。雅安藏茶干茶褐黑油润,汤色红黄明亮,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和悠长。尤其是加入酥油、盐、核桃仁末等搅  相似文献   

16.
《中国茶叶》2008,(5):42-42
试验结果显示,龙井皇袍茶散茶、饼茶和原料茶的茶氨酸含量分别为5.60、1.80、16.37mg/g,游离氨基酸含量为32.06、15.27、46.00mg/g;茶多糖中性糖含量分别为17.87、13.79、15.61mg/g,茶多糖酸性糖含量分别为28.17、22.90、28.81mg/g;没食子酸含量分别为22.36、11.73、0.87mg/g;咖啡含量分别为37.16、24.11、33.49mg/g;  相似文献   

17.
制曲小罐发酵是将传统发酵方法与现代发酵技术结合、自主开发的密闭式自动化普洱熟茶发酵技术,是利用从传统普洱熟茶优势菌群中筛选的优势菌株按照一定配比制备成散茶曲种。通过引入标准化自动小罐发酵工艺,研究不同配比散茶曲种对普洱茶小罐发酵过程及成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罐发酵工艺条件下,不同配比的散茶曲对普洱熟茶的成熟度、感官及理化指标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新黑曲霉、琉球曲霉、鲁氏酵母、枯草芽孢杆菌分别按照3.0%、4.0%、2.0%和1.0%配比制成散茶曲接入小罐,经过35 d发酵制备的熟茶成熟度可达7成;干茶外形红润完整;冲泡后汤色红褐明亮,滋味浓醇,陈香显有鲜甜香,稍带梅子香;叶底乌黑柔软有弹性;茶汤pH值呈弱碱性,接近人体体液水平;茶多酚保留量在10%水平以下,茶色素总含量可达到14.80%,更利于存储转化;茶汤中水溶性固形物达到0.60 brix,茶汤的浓稠感强;茶汤氨基态氮含量达到0.64%,鲜甜感和整体滋味的饱满度高。采用散茶曲制备的小罐发酵熟茶,可以显著提高发酵环境可控性,缩短发酵进程,降低发酵料营养物质损耗,提升主要功能成分溶出水平;同时改善熟茶新料汤色浑浊、堆味重、茶头多的...  相似文献   

18.
俗云:“古来天下名山僧占尽”,又云:“茶佛一味”。黄山和武夷山同样汇集了一批又一批的僧人,他们除了佛事以外,对祖国茶业科技的发展都曾做出了各自重要的贡献。如武夷茶的制造,从蒸青散茶发展到炒青散茶,是从明朝中期到清初的100多年间,历经许多方面人士、许多次的试验,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黄山高僧。从此,武夷茶的品质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获得全国第二的殊荣。清初黄山僧到武夷山传授制茶工艺,使武夷茶取得历史性的进步。这项功绩从未发现有人持疑义,更无人否定。然而,《福建茶叶》1999年第4期第53页第5段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制茶发展史,从茶叶的原始加工和药用开始,由晒制的散茶,逐渐发展成压制的团饼茶,唐宋达到了全盛时期。明初,朱元璋的诏废贡奉龙团,提倡叶茶,标帜着我国制茶工艺飞跃的发展。绿茶、黑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红茶等茶类相继兴起,争奇斗胜,万紫千红。由于当时还没有明确的茶叶分类学,常以产地名茶。有关茶叶史籍多出于士大夫阶层之手,他们多数不懂种茶和制茶,因而  相似文献   

20.
钱永兴 《中国茶叶》2009,31(9):36-37
中国古代,散茶多用竹木、陶瓷乃至玉器所制茶盒做容器,而饼茶则多用绢纱之类包装。唐代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开篇的诗句:“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说的就是用白绢包装饼茶。茶叶的绢纱包装上,有时会题写相关的诗句。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作有《故人寄茶》诗,其中就提到四川老友寄送的新茶包装上有题诗:“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这可能就是茶叶商标的雏形。另据研究者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