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剪股颖粒线虫为例,本文比较了浅盘法、直接解剖法、研磨-浅盘法对粒线虫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直接解剖法分离线虫耗时最少、数量最多,分离数远远大于另外两种方法;而研磨-浅盘法分离得到的线虫数与浅盘法相比差异不大。口岸进行粒线虫检疫时,可以选择直接解剖法进行粒线虫分离,分离效率高。  相似文献   

2.
改进型线虫分离器分离线虫及计数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进型线虫分离器(见参考文献1)集"贝尔曼漏斗法"和"浅盘分离法"的优点于一体,保证了一次分离较大量的样品.当被分离样品内线虫数量较多时,通常采用收集10mL线虫分离液做样品定量计数时会丢失很多线虫.为了在植物线虫检疫的实际工作中更准确分离计数线虫,我们对使用改进型线虫分离器线虫分离计数方法进行了比较试验.以确证分离器的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3.
一种植物线虫的快速分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我国口岸检验检疫机关对于检疫性植物线虫的分离 ,大多数仍然采用贝尔曼漏斗法。该方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 ,分离物杂质少 ;缺点是分离时间较长 ,大约需要1 0~ 2 4h ,分离效果才达到最佳 ,而且仅限分离活动性的蠕虫形线虫 ,对死虫、不活动的线虫 (如胞囊线虫和根结线虫的雌虫 )则是无效的。我们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探索 ,找出了一种植物线虫的快速分离方法。将植物线虫的分离时间缩短至 40min ,并且分离线虫的数量与贝尔曼漏斗法 1 0~ 2 4h的分离数量接近。这种方法适用于目前检疫对象名单上所有的检疫性的线虫分离 ,满足了口岸植物…  相似文献   

4.
土壤中线虫孢囊的三种分离方法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中线虫孢囊的三种分离方法及综合评价郑经武,程瑚瑞,方中达(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210095)孢囊线虫是植物寄生线虫中很重要的一个类群,从种类数量及危害程度上仅次于根结线虫。土壤中线虫孢囊的分离方法很多,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Fenwick漂浮器法,以后...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牧草种子中粒线虫虫瘿的快速分离,本文采用一种快速分离法进行分离。结果表明:该快速分离方法与直接挑取虫瘿法相比,虫瘿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工作时间由平均25 min降低至5 min,大大节省了虫瘿分离时间。本方法成本低廉,操作简便,适用于牧草种子中粒线虫虫瘿的日常检测。  相似文献   

6.
成飞雪 《植物检疫》2007,21(3):133-136
分离自对湖南郴州、耒阳、张家界地区的病死马尾松样品,采用形态鉴别和分子生物学鉴别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形态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检出线虫更符合拟松材线虫特征.同时采用ITS-PCR-RELP方法对病死马尾松中分离线虫进行分子鉴定,ITS区经EcolI和HindⅢ酶切后得到110、160、242、404bp 4条特征带,与拟松材线虫相同,而与松材线虫有明显区别.而且ITS及CoI基因序列信息显示,湖南病死马尾松中分离线虫与松材线虫的同源性分别为92.9%、89.3%,而与拟松材线虫的同源性高达97.2%、95.2%.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病死马尾松中分离的线虫为拟松材线虫.  相似文献   

7.
出境盆栽植物栽培土线虫分离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植物栽培土的线虫分离是出境盆栽植物检疫的重要环节,用不同线虫分离方法因栽培材料而异,试验结果表明,比重轻的栽培材料,如椰糠,珍珠岩等人工介质土或天然介质土,应采用贝尔曼漏斗分离法;比重重的土壤,则采用浮力离心分离法。  相似文献   

8.
徐闰成 《植物保护》1964,2(5):215-216
应用噬菌体研究稻白叶枯病,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在日本已广泛应用于病害诊断、预测等方面,但所采用的方法都较繁复。我们于1962年开始探索简易方法,以便适合于目前基层研究单位的设备条件,能广泛开展此项工作。 噬菌体的分离,根据文献介绍,一般采用过滤灭菌法、离心沉淀灭菌法或氯仿灭菌法分离,都需要特定的设备或消耗药品,且操作费时。我们试用不灭菌直接分离法,效果也很好,效率也高,每次可分离大量样品,很适用于田间系统测定灌溉水、土壤、稻叶和种子内噬菌体的消长。依样品的处理方式和步骤分混合法、涂抹法和组织分离法三种。  相似文献   

9.
三种保存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简易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温下,用1%NaCl溶液、蒸馏水和液体石蜡保存4种28株昆虫病原线虫的共生菌。结果,所有3种方法都能保持共生菌初生型活力达2年以上。在10℃、23℃恒温下,用1%NaCl溶液保存的共生菌,保存期亦超过2年。在4℃下,用1%NaCl溶液保存的共生菌半数以上可达6个月,而用蒸馏水和液体石蜡保存的共生菌大部分在6个月内即死亡。  相似文献   

10.
从土壤中高效分离苏云金杆菌的方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醋酸钠分离方法的基础上添加抗生素,能显著提高从土壤中分离苏云金杆菌的效率。当青霉素钠盐和硫酸庆大霉素的浓度分别达到400μg/ml时,除地衣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和日本甲虫芽孢杆菌有产生长外,其它9种杂菌均不能生长。对29个Bt亚种的生长抑制试验结果表明,仅4业种有轻度至中度的生长抑制,但仍能形成孢晶。其它各亚种均能正常生长和形成孢晶。醋酸钠-抗生素方法的可操作浓度为每克土壤稀土20倍,较醋酸钠  相似文献   

11.
线虫分离器的改进和松材线虫分离特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周弘  沈培垠  叶春巧 《植物检疫》2002,16(4):207-209
对发现松材线虫和另一种伞滑刃线虫的两个木样 ,采用薄木片 (3 0 ) g进行线虫分离 ,线虫逸出有两个高峰期 ,分别是木样浸泡后第 8~ 1 1h和第 1 4~ 1 5h。所设计的分离器结合浅盘法和贝尔曼漏斗法分离线虫的优点 ,可用于线虫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木包装自身含水量低 ,线虫逸出高峰出现相对较早。  相似文献   

12.
阮乐秋 《植物检疫》1999,13(2):88-89
采用贝尔曼漏斗分离法和浮力离心分离法,对盆栽植物的土壤和介质中的线虫进行分离,比较两种方法对不同栽培土中的线虫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在检疫小麦、面粉、麦麸、饲料等工作中,往往找不到腥黑粉菌的菌瘿,只是在洗涤液中发现分散的冬孢子。有时为了作进一步的孢子培养或制成含孢子较多的玻片,这就需要从洗涤液中分离出相关的孢子。通常是用吸管或微量移液管直接吸取,这两种方法都会因洗涤液离心沉淀后含有大...  相似文献   

15.
动力方法——是利用线虫的主动活动的特性,使其从被害物中进入到水中,并沉淀到收集器皿的底部的一种分离线虫的方法。在线虫学领域里,改进了的Baermann漏斗法(1917)是比较理想的分离线虫的方法。这些方法不外乎是直接从土壤中分离线虫的方法,或从土壤样品的过滤液、泌出液,或沉淀液的线虫悬浮液中间接的分离线虫的方  相似文献   

16.
植物线虫的识别与分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笃肇 《植物医生》1999,12(2):44-44
线虫是类低等动物,呈长管状(少数雌虫呈柠檬形、肾形、囊形等)。可在湿润的物体表面上运动。线虫的结构很简单,一个外壁包着身体,体内充满具有一定压力的液体。体壁是透明的,在显微镜下线虫的口腔、内部食道等均看得清楚。一、植物线虫的识别植物线虫主要分布在土壤...  相似文献   

17.
杀线虫剂活性测定中线虫死活鉴别的染色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树青 《植物保护》1993,19(3):37-37
在杀线虫剂活性测定中,面临一大难题就是要快速、准确地判断被试线虫的死活,这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测试准确性的重要环节。线虫死活的鉴别一般采用体态法、即死的虫体多呈僵直状态,而活的体态是几度弯曲,一般盘卷和蠕动,但对休眠态、体形膨大的雌虫和卵不适用。此外,线虫不动不等于死。因此,在杀线虫剂测定中,除用击倒率表示药效外,还需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地判断线虫死活的方法。为此,我们摸索了几种生物染料对  相似文献   

18.
2004年3月,我们从进口德国冷冻马铃薯附着的泥土中分离出一种黑褐色胞囊,鉴定为三叶草胞囊线虫Heterodera trifolii. 该线虫寄主广泛,除危害红花三叶草、白花三叶草外,还可危害包括豌豆、豇豆、石竹、瓜类等9个科86种植物,据报道,该线虫对意大利和法国南方温室种植的石竹造成了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9.
危害马铃薯的茎线虫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全新  简恒 《植物保护》2010,36(3):117-120
本文对采自河北张家口市察北区、危害马铃薯的线虫(编号De-Chabei)进行了形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形态测量结果表明其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一致,采用通用引物rDNA1/rDNA2扩增rD-NA-ITS区的长度为1130bp,测序比对以及采用马铃薯茎线虫B型特异性引物DdL1/DdL2扩增得到485bp特异性片段,表明与B型或L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一致;再次证明该型线虫在河北马铃薯主产区的分布和危害。  相似文献   

20.
植物线虫的电镜扫描简易制样技术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植物线虫个体细小、体壁柔软薄、体液含水量大,电镜扫描前的脱水、干霉等处理比较困难。作者采用CLPG和MPA组织导电技术,方法简易,实用效果好。现将这两种简易制样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