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1990年5月,棋盘农场的85头奶牛突然发生以腹泻为主症的疾病,同时有口、鼻及消化道粘膜发炎、糜烂或溃疡等病变,其发病率为137头存栏牛的62.1%。该场饲养的115只绵羊由于常与牛群接触,有43只亦感染而发病。经3~4天,死亡1头奶牛和5只绵羊。同期,郭仁进等3个养牛专业户的11头奶牛也发生同样疾病。12头妊娠奶牛中2头发生流产,经布病血清学检查,呈阴性反应。病初,用抗生素与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后经会诊,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综合分析,疑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遂 相似文献
3.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MDV)引起的一种呈多临床表现的传染病。以发热、腹泻以及消化道粘膜发炎、糜烂和淋巴组织显著损害为特征。本病于1946年首先由Olafson等发现于美国的纽约,现已遍布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我国也于1980年分离 相似文献
4.
5.
6.
7.
鹿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的调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对吉林省某地区育成梅花鹿育成马鹿及马鹿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进行了调查,结果育成梅花鹿的带毒率为34.1%(28/82);育成马鹿的带毒辣率为19.6%(18/92);马鹿带毒率为44.4%(8/18)。 相似文献
8.
9.
10.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又称粘膜病或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高烧、口腔粘膜烂斑、腹泻、流产和胎儿异常发育。 相似文献
11.
我国规模化肉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流行状况监测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从山东,河南和河北省的6个规模化的肉牛场随机采肉牛血清89份,直肠粪拭子165份,分别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和双抗体夹心ELISA试剂盒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抗体和抗原。诊断结果;BVD-MD中和抗体阳性率为46.2%-65.0%;BVD-MD病毒抗原阳性检出率为5.1%-77.2%。从而证实我国中原地区肉牛群中存在有BVD-MD。 相似文献
12.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是牛的一种流行较广的传染病。此病在欧美国家广泛存在,感染率相当高。我国由1980年以来陆续报道了诊断和调查的情况,证明我国也有此病流行,有的地区感染率也很高。在我省牦牛中,大牛和小牛的腹泻时有反映,黄南、玉树、果洛等地曾分离出犊牛付伤寒的病原,使用付伤寒死菌苗进行防制。有的地区可以降低发病率(如黄南). 相似文献
13.
14.
青海省玉树地区牦牛中流行的“大牛拉稀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验,血清学诊断,防制试验,确定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细菌学检查未发现致病菌,BVD血清中和试验阳性率为42—70%。用O系BVD弱毒疫苗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在病区分别免疫牦牛3000头,均可明显地降低发病和死亡率。这两种疫苗均可用于本病的防制。 相似文献
15.
用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法(IIP),对非细胞致病性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病毒持续感染的42头牛血清经牛胎儿肌细胞培养检出了BVD-MD病毒抗原,100头外观健康牛的血清,经牛胎儿肌细胞培养未检出BVD-MD病毒抗原,该结果与用干扰法获得的结果一致。而且用IIP在血沉标黄层涂片中也检出了BVD-MD病毒抗原,用亲和系-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方法在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切片中也检出了BVD-M 相似文献
16.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新疆某奶牛场犊牛腹泻粪便和流产胎儿中各分离出1株能使犊牛肾细胞产生明显病变的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病变细胞超薄切片,电镜下在内质网内可看到病毒颗粒。通过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和中和试验证明这2株分离毒可被美国BVD Oregon C24V标准毒抗血清所中和,与BVD毒具有共同的抗原性。这2株分离毒是同一种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该毒能使犊牛和家兔出现类似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