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红松属于松科、松属、常绿乔木。是中国特产的珍贵树种。红松喜光,稍耐荫,是深根性树种,适应较干冷的气候,在中性、酸性及石灰性土壤上均能生长。可生长在pH值为8的土壤上,对二氧化硫及烟尘抗性强,不耐水湿。在干旱地区,红松也是优良的造林树种。为了满足市场供应,尽快培育出优质的红松壮苗、大苗,则最好选择容器育苗。1选地、制苗床1.1育苗地的选择在选择苗床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①红松怕  相似文献   

2.
采用25m带宽和15m带宽,30m、20m、10m孔径斑块抚育伐,对红松造林试验进行景观处理,栽植了容器苗和裸根苗两种类型的红松苗,并对各种处理方式下红松幼苗的生长、成活率和缓苗情况进行了动态、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红松容器苗造林后生长和成活都优于裸根苗,而且育苗周期缩短两年;红松容器苗采用窄带和中孔径斑块,裸根苗采用带状和林下造林效果较好;带状造林后防寒和裁冠措施没能显著提高造林后幼苗成活率;红松  相似文献   

3.
微钵育苗不同苗龄移栽的棉苗生长发育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微钵育苗不同苗龄移栽期试验,研究不同苗龄棉苗移栽后成活率及生长发育特点.结果表明,微钵育苗15 d、20 d和25 d苗龄处理的移栽成活率均在97.1%以上,苗龄30 d处理移栽成活率下降.微钵育苗20 d苗龄处理棉苗干重积累适宜,移栽后14 d地上、地下部生长转化快;25 d苗龄处理棉苗与20d苗龄处理相比,根系干重增长缓慢,移栽后14 d地上部叶与茎干重均为负增长;苗龄短(15 d)棉苗干重积累少,但移栽后生长转化也很快,苗龄长(30 d)棉苗干重积累多但移栽后生长转化慢,可见25 d苗龄是棉苗移栽后生长转化变慢的转折期.20 d和25 d苗龄处理棉苗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最终产量水平高;15 d苗龄处理移栽后在持续高温条件下营养过旺,造成生殖生长迟且弱,苗龄30 d处理产量也低于20 d和25 d苗龄处理.可见,微钵育苗适龄移栽是提高移栽成活和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从选地、制作苗床、选基质、装袋、播种、幼苗管理、移苗定植等方面介绍红松塑膜容器袋育苗技术,以期能尽快培育出优质红松壮苗、大苗,从而满足市场供应。  相似文献   

5.
针对红松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标准规定了红松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的范围、育苗基质及配制、育苗设施、容器制备和摆放、播种和植芽、苗期管理、苗木越冬、苗木出圃等技术要求,以期为红松轻基质网袋容器苗产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红松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松多为自然生长,人为育苗技术发展时间较短,多数人都难以掌握红松育苗的技术要点。让更多人掌握红松的育苗技术,促进红松种植的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从整地、播种、苗床管理等方面介绍了红松育苗技术,为广大培育红松苗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红松容器苗的培育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决红松育苗周期长、造林成活率低等林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于1992年开始进行红松塑料大棚工厂化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用草炭土+腐殖土、腐殖土+马粪、草炭土+马粪配制的三种营养基质,最有利于红松幼苗的生长;培育红松容器苗不仅需要施用大量的N、P、K肥料,而且还需要补充Fe、Cu、Mo、B、Zn和维生素B1等微量元素;塑料大棚可提高温、湿度,提前和延长了幼苗生长期,2年生即可出圃造林,  相似文献   

8.
<正>红松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试重点介绍红松培育技术,希望对红松人工林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红松在黑龙江地区分布较广,该树种优点在于树干直,材质好,出材率高,同时,其还具有易加工和耐腐蚀的优点,其种子、树脂和树皮同样用途广泛。因此,应该在秋季中下旬,选取质量优良的松子为基础,做好育苗及种植等各个环节的工作。1科学化育苗1.1选择适合的育苗地圃地一般应首选沙壤土。最好是其前  相似文献   

9.
红松是一种优良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可以作为用材林、经济林以及公益林培育,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红松材质优良,用途广泛,市场需求量很大,因此,对红松进行有效的种植培育十分重要。加强红松的种植培育,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需要不断优化红松育苗技术,抓住重点,强化管理,有效防控病虫害,不断提高红松育苗水平。主要探讨了红松育苗技术要点及主要病虫害防治,主要包括选种、整地和作床、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准确掌握红松育苗技术要点并不断优化育苗技术,可为红松造林奠定良好基础,从而促进红松后续的健康生长,最后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不同补光处理对烟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常规的大棚育苗对外界气温光照依赖性大、苗床时间长、烟苗素质弱、不利烟苗迅速返苗的技术难题,利用锅炉加温来人为地调节烟苗育苗的环境温度。试验结果表明,补光可促进烟苗生长,全天补光时烟苗生长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王庆芬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943-13944,13948
以榆叶梅盆栽幼苗为试验材料,探讨了红皮云杉和樟子松林下土、枯枝落叶覆盖土对榆叶梅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红皮云杉、樟子松的林下土可以促进榆叶梅的生长,对植株的干鲜比无明显影响,可以在两者林下种植.但红皮云杉的枯枝落叶覆盖土对榆叶梅的生长起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在其林下种植榆叶梅时,应注意对其枯枝落叶的清理.  相似文献   

12.
红松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用材和果实兼用树种,培育红松嫁接苗是建立红松高产种 子林和种子园最有效的途径。本文从实践经验出发,对红松嫁接苗的培育技术要点进行简要阐 述,以期为红松嫁接苗培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小兴安岭3种原始红松林的土壤有机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小兴安岭3 种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以沿海拔梯度分布的云冷杉红松林、椴 树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样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理化性 质。结果表明:3 种原始红松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蒙古栎红松林 土壤总有机碳与易氧化碳含量最高,椴树红松林次之(仅10 ~20 cm 土层土壤总有机碳低于云冷杉红松林,但差异 不显著),云冷杉红松林最低,这种趋势(蒙古栎红松林 椴树红松林 云冷杉红松林)同海拔梯度变化一致。不同 林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差异在不同土壤层次有所不同,但差异均不显著;2 种活性碳、总有机碳与土壤全 氮、C蛐N 之间为显著(P 0.05)或极显著(P 0.01)正相关,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综上,3 种原 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是森林类型、海拔、土壤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红松生理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金生  温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429-20432
从红松的地理分布、光合生理生态、水份生理生态、逆境生理生态、发育生理生态5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对红松生理生态的研究进展,此外,还对红松的药用功能作了简要概述,并对红松研究现存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趋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生物有机肥对植烟土壤肥力及烤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田间试验 ,研究了生物有机肥和化肥配比对植烟土壤肥力及烤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配施生物有机肥 ,可以改善植烟土壤的肥力状况 ,使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提高酸性土壤的 pH值 ;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与烟株的生长发育趋于协调 ;促进了烤烟根、茎、叶干物质积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是生态学领域的核心问题,关于距离和密度制约对温带森林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影响的报道目前较为缺乏。本研究探讨温带森林是否存在距离或密度制约现象,若存在,土壤病原菌是否是距离或密度制约现象的内在驱动机制。方法本研究基于温室控制试验,选取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内3个树种,对其幼苗生长进行为期4个月的动态监测,分析不同试验处理(幼苗密度、距成年母体距离和土壤杀菌)对幼苗高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红松、水曲柳和黄檗幼苗在低密度下的高生长显著高于高密度,都表现明显的负密度制约现象。土壤杀菌处理仅能显著提高水曲柳幼苗的高生长,虽然水曲柳和黄檗幼苗高生长在距母体不同距离间存在差异,但并未表现出随离母体距离增加有助于幼苗生长的现象,研究结果不符合距离制约现象。水曲柳和黄檗幼苗根、茎、叶以及总生物量积累仅与幼苗密度显著相关,且在低密度下的根、茎、叶以及总生物量积累显著高于高密度,同样表现出负密度制约现象。而距母体距离和土壤杀菌处理对幼苗根、茎、叶以及总生物量积累均无显著影响。结论该温带森林中存在明显的负密度制约现象,但不存在距离制约现象。本研究认为引起幼苗密度制约性生长的因素是种内竞争,而土壤病原菌作用非常有限,且研究结果不支持距离制约性生长;其次,距离制约证据的缺乏表明,该温带森林中的病原菌并不具有强烈的宿主专一性,对幼苗密度制约性生长起作用的可能是非特异性病原菌。未来还需深入探讨种内、种间竞争和非特异性病原菌对幼苗生长的相对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次生林转变为红松人工林后土壤结构稳定性及有机碳、氮含量的变化,分析不同阔叶树种与红松混交能否缓解单一营造红松纯林所引起的地力下降,为混交树种的选择和林地土壤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依据。  方法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林场胡桃楸红松林、水曲柳红松林、黄檗红松林和红松纯林为研究对象,以胡桃楸和水曲柳为主要组成树种的次生林为对照,采用干筛与湿筛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壤团聚体分级,测定各粒径团聚体分布及碳氮含量,通过计算土壤结构稳定性参数及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氮贡献率,分析天然次生林转化成红松人工林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分布情况的变化。  结果  次生林转变为红松人工林后 > 2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减少,其中胡桃楸红松混交林减少程度最低,为17.94%, < 0.053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增多,红松纯林增加程度最高,为45.78%;土壤的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降低,团聚体稳定性下降;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胡桃楸红松林下降程度最低;次生林与3种红松混交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贡献率多以大团聚体为主,而红松纯林在10 ~ 20 cm和20 ~ 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贡献率均以微团聚体为主。  结论  次生林转变为红松人工林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碳氮含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从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和有机碳、氮含量方面分析,胡桃楸、水曲柳和黄檗均为红松人工林适宜混交树种,3树种皆可促进红松人工林林地营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树木在幼年期是不能开花结实的,只有结束了幼年期达到性成熟阶段(即成年阶段)才能开花结实.在全面了解影响红松结实的遗传、起源、外界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激素或激素类除草剂创造人工小环境,诱导促进红松造林苗提早结实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试验表明:结合优良造林苗木选择和配套造林技术,在红松新造林苗木成活后,于每年5月、7月上旬全株喷施特定浓度的赤霉素、ABT生根粉、乙烯利等植物激素能够促使红松实生苗提早结实,在实际操作中具有现实的有效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红松S2-2优良苗木造林成活后,用2×10-4赤霉素全株喷雾处理,可使红松在第4年进入初果期.  相似文献   

19.
以玄武岩发育而成酸性粘土、龙舌兰麻H.11648幼苗为试材,以施用充足化肥为对照,施用有机肥、碱性物质(碳酸钙、白云石粉)作为其他处理,测量各处理对龙舌兰麻H.11648幼苗株高、叶宽、叶片数影响,为龙舌兰麻H.11648合理施用有机肥和碱性物质提供依据。结果如下: 1、用碱性物质碳酸钙或白云石粉调节的土壤pH值6.0、6.5处理的龙舌兰麻H.11648幼苗株高、叶宽、叶片数增长率与对照(pH5.5)没有显著差异,龙舌兰麻H.11648幼苗在玄武岩发育土壤上生长酸害阈值为pH值5.5;2、有机肥处理对龙舌兰麻H.11648幼苗株高、叶片数增长率没有显著影响,但4%、8%有机肥显著增加了叶宽(增长率分别比对照提高62.7%、76.7%),有机肥显著促进了龙舌兰麻H.11648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