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GLS系列油茶优良无性系是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通过多年系统选择产生的优良品种。为了加快GLS高产油茶的繁殖速度,结合实践总结出采用GLS油茶枝条作接穗,利用芽苗砧嫁接技术进行育苗,培育出优质的GLS油茶优良无性系苗。  相似文献   

2.
油茶优良无性系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从生产实际出发,应用油茶优良无性系芽苗砧嫁接,通过“四法分批催芽”盖砂与“温水调控芽砧”、嫁接工序“流水作业”、“改嫁接后两次移栽为一次进圃”、“小罩改大罩”等新技术解决了油茶嫁接繁殖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问题,能达到大批量生产的目的。七年来共繁育优良无性系芽苗砧苗木55167万株,造林3338亩。在栽植技术上,采取分层紧土的方法,解决了油茶嫁接苗造林成活率低的技术难题,对实现油茶良种繁育与造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从生产实际出发,应用油茶优良无性系芽苗砧嫁接,通过“四法分批催芽”盖砂与“温水调控芽砧”、嫁接工序“流水作业”、“改嫁接后两次移栽为一次进圃”,“小罩改大置”等新技术解决了油茶嫁接繁殖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问题,能达到大批量生产的目的,七年来共繁育优良无性系芽苗碱苗木55167万株,造林3338亩,在栽植枝术上,采取分层紧土的方法,解决了油茶嫁接苗造林成活率低的技术难题,对实现油茶良种繁育与造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油茶良种芽苗砧嫁接育苗技术的研究,掌握一套备砧、嫁接和接后管理等较为完善的芽苗砧嫁接技术。该技术能加速油茶良种繁育,提高苗木质量,可在生产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油茶不同无性系嫁接育苗效果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油茶优良无性系M43、M48和M60为接穗,普通油茶芽苗为砧木,进行嫁接育苗;采用随机区组调查法对油茶不同无性系芽苗砧嫁接苗的育苗效果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油茶不同无性系芽苗砧嫁接苗的成活率、成苗率的差异不明显,苗高、地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高径比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3个无性系嫁接苗成活率和成苗率分别为82.1%~84.9%和75.2%~79.8%,苗高和地径分别为9.62~11.67 cm和0.31~0.36 cm。。  相似文献   

6.
芽苗砧嫁接应用于油茶无性系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利用嫁接苗开展油茶无性系鉴定的可能性,我们于1980年3月,用当年1月嫁接成活的芽苗砧嫁接苗,营造了面积为0.5ha的试验林。几年来,我们系统地观察了整个林分和各个无性系的生长发育过程,每年按株验产,经过统计分析,选出了51-27等五个  相似文献   

7.
油茶无性系良种栽培的质量技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油茶产量的主要因子是长期延用普通油茶物种和实生苗造林。由于产量低收益少,挫伤了产地林农的管理积极性。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县与中国林科院亚林科所联系和合作,于2004年开始先后引入亚林所长林系列3、4、18、21、23、27、40、53、55、166号共10个无性系优良油茶新品种,在县油茶研究所进行自繁自育试验,获得成功,至今共繁育嫁接苗150万株,建立试种基地47 hm2。以无性系嫁接苗造林的油茶第2年开花,第3年始果,比普通油茶物种的实生苗造林提前4-5年,取得预期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油茶芽苗砧嫁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油茶无性系早实丰产配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统总结了确保大批量繁殖油茶嫁接苗的配套技术,提出了大面积营造油茶无性系林分提高成活率的四个关键,明确了确保油茶无性系林分早实丰产的六项措施。同时,应用林木无性系育种的原理,结合营造早实丰产林,评选出了八个优良无性系。试验证明,一般条件下,油茶优良无性系林分的亩产油量可以稳定在14.0 kg以上;加强管理,可以使亩产油量稳定在25.0~40.0kg。该项系列配套技术已经开始在我国各主要油茶产区推广,造林总面积已达5 000余亩。  相似文献   

10.
针对油茶造林品种类型混杂,良莠不齐,优良无性推广慢,油茶产量低等问题,在吸取浙江、湖南两省油茶芽苗嫁接技术经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区的特点,改进油茶芽苗嫁接技术,嫁接工序实行“流水作业”,尤其是发觉规的夏季退接为春季嫁接,解决了5-6月份因遇上高温多雨苗木易发生病虫害、抗旱能力差、工苗木出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油茶无性系栽培是新品种代替旧品种而获得高产稳产的主要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着重抓好造林质量技术管理、幼林抚育、成林管理三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对长林系列11个油茶良种油茶籽含油率进行了测定,并采用GC/MS分析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油茶籽含油率大部分集中在30%~45%,平均含油率为37.94%;含油率最高为46.41%,最低为22.80%。油茶籽油脂肪酸主要由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等9种脂肪酸组成;油酸含量为71%~78.96%,均值为74.82%,标准偏差为2.72%。亚油酸含量在7.02%~14.3%,均值为11.49%,标准偏差为2.59%。棕榈酸含量在8.75%~11.80%,均值为9.94%,标准偏差为0.98%;硬脂酸含量在1.66%~3.79%,均值为2.57%,标准偏差为0.71%。  相似文献   

13.
长林系列品种油茶籽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引种栽培的长林品种油茶籽含油率和脂肪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采果时间对含油率影响大,不同品种间含油率差异显著.长林3号含油率比原产地高0.80%,长林4,18,23,27号引种后含油率与原产地差异不大,审定的长林3,4,18,23号和27号比对照分别大10.10%,4.65%,6.35%,11.63%和10.51%.油茶籽油脂肪酸主要由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4种脂肪酸组成.油酸含量在72.40%~84.70%,均值为79.34%;亚油酸含量在4.30%~15.50%,均值为9.47%;棕榈酸含量在6.60%~9.00%,均值为7.75%;硬脂酸含量在1.20%~3.10%,均值为2.03%.  相似文献   

14.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和非常珍贵的特色资源.文章分析宜丰目前油茶生产现状,提出发展油茶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油茶的传粉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茶是一种秋冬季开花的重要油料植物.为了探讨油茶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从而为改造油茶低产林以提高油茶结实率提供一些有用的数据和参考资料,从花粉限制和传粉生物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对油茶花粉的活力、花粉的可育性及花粉量、花粉量与胚珠数的比率(P/O)、柱头可授性、花蜜量及花蜜含糖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开花8 h后油茶花粉的活力达到最大,平均为(71.0%士0.056 oA);花粉的可育率为(93.97 oA士1.62%)(n=30);柱头可授性在开花第2天达到最大,每朵花的花蜜量平均为(421.2:E14.0)uL(n=30),其含糖量为(29.12%±0.94%)P/O为(17 675.08+302.II)(n=20).根据Cruden(1977)的标准,P/O之比值为(17 675.08±302.11),测定结果表明了油茶的交配系统为专性异交型.  相似文献   

16.
在林场进行了油茶丰产栽培技术试验 ,林地要选择在山腰 ,土壤要求pH值5.0~6.5,周边环境应无污染 ,具有马尾松、木荷、卷斗青冈等树木的森林.结果表明 :油茶丰产栽培之后 ,苗木成活率可达99 .4% .油茶树木生长良好 ,经过3年的经营管理 ,抚育除草 ,施肥 ,病虫害防治 ,林木生长快速 ,3年的油茶树木生长平均树高1.1m,地径5.1cm,树冠宽幅1.2m,即可结果收成.  相似文献   

17.
油茶加工机械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油茶的价值和用途,介绍了油茶加工机械装备的发展概况,分析了现有油茶加工机械装备存在的技术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Abstract:
The value and usage of camellia oleifera are described briefly,the develop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processing machinery and equipments are introduced,the existing technical shortcomings is analyzed and the solutions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使用14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进行了室内和田间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扑菌清、叶斑净和宝宁的效果较好,同时对杀菌剂在田间的施用方法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油茶无性系育种方略   总被引:9,自引:9,他引:9  
油茶自然分布是北纬18°21'~34°34',东经98°40'~121°40',广栽于15个省(区).垂直分布于0~800 m,云贵高原1 200m处也有,但集中在500 m以下的丘陵地区,全国油茶林平均hm2产油仅40 kg.  相似文献   

20.
研制了劈接法油茶苗木嫁接机,对其嫁接方法和各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劈接法油茶苗木嫁接机的结构设计和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