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厂化育苗养殖体系内细菌数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寻工厂化育苗中细菌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对虾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中国对虾育苗期养殖体系中的异养菌、弧菌、致病性副溶血弧菌进行监测。[结果]异养菌、弧菌和致病性副溶血菌数量都是对虾受精卵中高,无节幼体中最低,而后逐渐升高。在整个育苗期,对虾幼体中异养菌和养殖水体中弧菌增加1个数量级,对虾幼体中弧菌和养殖水体中异养菌均增加2个数量级。活饵中异养菌和弧菌数量很大,致病性副溶血弧菌量很低。养殖体系中幼体与水体中的异养菌和弧菌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4和0.840;活饵中异养菌、弧菌与对虾幼体和养殖水体相关性很低或呈负相关。[结论]育苗期养殖水体与对虾幼体中细菌数量变化具有动态联系,严格控制养殖条件副溶血弧菌很难引起幼体疾病爆发,饵料中细菌数量与养殖系统中细菌数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84年我们初步研制了一种以海洋酵母为蛋白源的对虾幼体配合饵料,并用以开展小水体培育虾苗的试验。之后又改进了配方,进行了多次实验性育苗和生产性育苗试验。实验结果证明,使用我们研制的配合饵料培育长毛对虾幼体已得到如下几方面结果:1.使用配合饵料,在水温24—26℃的条件下,完成Z、期到P1期的幼体变态需九天时间。2、育苗率可达70%以上且苗体健壮活泼。3、若自M1期起搭配轮虫、丰年虫,育苗率和苗体健康状况均有提高。4、育一万尾虾苗需饵料费0.20元。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凡纳滨对虾室内生态育苗技术,包括设施与材料、育苗车间消毒处理、育苗用水处理、无节幼体投放、培育管理、生物饵料培养、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等方面内容。最后,对凡纳滨对虾室内生态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总结非洲斑节对虾的亲本促熟及育苗技术,包括基础设施准备、亲虾引进、亲虾暂养及促熟、亲虾产卵、幼体培育、育苗、室外标粗、病害预防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非洲斑节对虾的育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对虾育苗需使用活饵如硅藻、卤虫幼体等。近年使用豆浆、蛋黄以及豆浆制备物等人工饵料培育对虾幼体已获成功。但这类饵料不能全部代替硅藻和卤虫的作用,而且这种饵料易受细菌侵附、从而使饵料分解影响水质。自70年代末以来,各种类型的微粒饵料(MD)的研制受到国外学者重视并对其饵料效果进行投喂试验。  相似文献   

6.
零换水条件下益生菌组合在凡纳滨对虾育苗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应用益生菌的凡纳滨对虾零换水育苗技术,选择具有不同生态学功能的四株益生菌进行配伍形成两个益生菌组合PBE和PBN,并应用于凡纳滨对虾无节V期幼体(N5)至仔虾第五天(PL5)的育苗实验。每个实验组包含6个平行,同时设置对照组。整个实验过程不换水,PBE和PBN组的水体中连续施用益生菌组合。当幼体发育至蚤状幼体Ⅲ期(ZⅢ)、糠虾幼体Ⅲ期(MⅢ)和PL5时,检测幼体变态率、幼体体内和水体中可培养细菌总数(total culturable bacterial count,TBC)和假定弧菌总数(total presumptive Vibriobacteria,TPVB);在实验结束时统计各实验组幼体成活率,并用Illumina测序PL5幼体体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在整个育苗周期内,未发生疫病;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组合显著降低了(P 0. 05) TPVB在幼体体内和育苗水体中的相对含量,并显著提高了(P 0. 05) ZⅢ幼体和仔虾PL5的变态率和成活率(各增加15%)。各实验组的PL5体内核心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和结构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5),红杆菌科是微生物群落中最具优势的菌群,在各实验组中的相对丰度为40%~86%。研究表明,零换水条件下,益生菌组合能够有效抑制弧菌在育苗水体和凡纳滨对虾幼体体内的过度增殖,提高幼体的成活率,实现育苗的健康生产。  相似文献   

7.
凡纳对虾(Penaeusvannamei)又称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品种之一。其自然分布区主要在东太平洋沿海岸的暖水水域,但由于凡纳对虾属于开放式纳精囊种类,其人工育苗是已知对虾种类中难度最大的种类之一「张伟权199O],在室内饲养条件下性腺成熟、自然交配很难,其卵子和幼体对真菌极为敏感。因此,本研究设想通过在不同温度、盐度、光照、PH和饵料条件下,切除对虾单侧眼柄促性腺发育;控制蓄养密度、性比及水流,开展凡纳对虾池内诱交及人工授精获取受精卵进行人工繁育;处理育苗用水和施加药物,预防育苗期病害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3种商品虾片(A、B、C)在凡纳滨对虾中的育苗效果。【方法】实验培育凡纳滨对虾幼体至15日龄,以水质变化、生长指标、消化酶和免疫酶活力为考察指标进行育苗效果评价。【结果】实验期间各组水质良好,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均逐渐上升,pH逐渐下降。9日龄前各组幼体生长发育情况类似,至9日龄均发育至糠虾幼体第二期(M2期),体长范围3.38~3.52 mm,之后C组幼体发育减缓且死亡加剧;至15日龄,A、B组幼体均发育至仔虾第五期(P5期),C组发育至仔虾第三、四期(P3~P4期),成活率ABC,A、B组平均体长、体质量显著高于C组(P0.05)。A、B组幼体各消化酶活力明显高于C组;免疫酶中过氧化物酶活力大小依次为ABC。【结论】A虾片在凡纳滨对虾育苗中的效果最好,B虾片次之,C虾片育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9.
对虾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与对虾的种类、发育阶段、营养源、环境因子等诸多因素有关,同时各营养元素之间也存在着交互作用。概述了近年国内外学者在对虾幼体营养需求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对虾幼体不同发育阶段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幼体对不同蛋白源的利用率;对虾幼体氨基酸组成及最适添加量;对虾幼体必需脂肪酸组成及最适添加量,饵料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对虾幼体对磷脂、固醇的需求量;对虾幼体对维生素的需求量;对虾幼体饵料中矿物元素最适配比及添加量等。  相似文献   

10.
角毛藻已经在对虾养殖技术领域广泛运用,在对虾幼体培育前期全程投喂角毛藻,直至虾苗发育至蚤2后期停止投喂。所投喂的角毛藻密度在育苗池中维持在5~10万个/ml。在有效利用角毛藻的生物特性和优点基础上进行生态育苗,真正达到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1.
大连水产学院承担的市科委下达的“对虾育苗微颗粒饵料的研究”科研项目,近期内于大连水产学院通过市级鉴定。 自从中国对虾人工育苗取得成功以米,由于大规模的苗种生产造成对虾育苗天然饵料卤虫卵的短缺和价格上涨,养虾成本过高。因此,人们把开发开口饵料的重点转移到人工配合饵料上,这对降低成本促进养虾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大连水产学院研制的预消化微颗粒饵料,是根据对虾幼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配方而设计制造的配合饵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养殖对虾育苗各水体的纤毛虫作了较系统的考查研究,共记录纤毛虫55种,分别隶属予23属16科。对纤毛虫的种类组成与分布、数量变化及其与环境条件关系作了考查统计,简述危害虾苗的常见纤毛虫种类及其危害情况。以具体考查数据论证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并探讨纤毛虫与对虾幼体从无特定损益关系到危害的转变因子。  相似文献   

13.
凡纳对虾人工繁育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凡纳对虾(Penaeusvannamei)又称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品种之一。其自然分布区主要在东太平洋沿海岸的暖水水域,但由于凡纳对虾属于开放式纳精囊种类,其人工育苗是已知对虾种类中难度最大的种类之一「张伟权199O],在室内饲养条件下性腺成熟、自然交配很难,其卵子和幼体对真菌极为敏感。因此,本研究设想通过在不同温度、盐度、光照、PH和饵料条件下,切除对虾单侧眼柄促性腺发育;控制蓄养密度、性比及水流,开展凡纳对虾池内诱交及人工授精获取受精卵进行人工繁育;处理育苗用水和施加药物,预防育苗期病害感…  相似文献   

14.
饵料是对虾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也是对虾养殖生产能否稳定的关键。刚从卵孵出的无节幼体不摄食,靠自身的卵黄为营养。当变态发育至溞状幼体时,消化道完全形成,才开始摄食。对虾也和一般动物一样,随着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所要求的饵料种类也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5.
微膜微粒饲料培育虾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率先进行了微颗粒饲料的研究,日本在7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研制和生产,我国80年代末才逐渐重视,倪叶鑫通过相分离-复凝聚法,研究了幼仔鱼虾饲料微囊化的技术,陈勇等研究了4种水产动物微颗粒饲料的制备方法。近几年,在水产苗种生产中,微粒饲料的研究应用逐渐增多,如Jones等认为对虾育苗中,包膜微囊饲料可以替代部分活体饵料,Chu等研究包膜微囊饲料对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幼体变态的影响,陈维岩等进行了微粒粘合饲料饲养试验,李健和冯莉萍使用微颗粒饵料进行了对虾育苗试验,认为微颗粒饲料能替代部分鲜活饵料;时吉营等研究了在中国对虾育苗中微粒饲料的应用,认为微颗粒饲料优势明显。我们进行了微膜微粒饲料培育虾苗的试验,对微膜微粒饲料与活体饵料、半人工饵料培育虾苗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率先进行了微颗粒饲料的研究,日本在7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研制和生产,我国80年代末才逐渐重视,倪叶鑫通过相分离-复凝聚法,研究了幼仔鱼虾饲料微囊化的技术,陈勇等研究了4种水产动物微颗粒饲料的制备方法。近几年,在水产苗种生产中,微粒饲料的研究应用逐渐增多,如Jones等认为对虾育苗中,包膜微囊饲料可以替代部分活体饵料,Chu等研究包膜微囊饲料对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幼体变态的影响,陈维岩等进行了微粒粘合饲料饲养试验,李健和冯莉萍使用微颗粒饵料进行了对虾育苗试验,认为微颗粒饲料能替代部分鲜活饵料;时吉营等研究了在中国对虾育苗中微粒饲料的应用,认为微颗粒饲料优势明显。我们进行了微膜微粒饲料培育虾苗的试验,对微膜微粒饲料与活体饵料、半人工饵料培育虾苗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Fabricus)因幼虾多附着河口海藻或海草上,体色呈绿色,台湾省渔民称之为草虾。由于其适应性强、生长快、个体大已成为世界重要的养殖对象,在养殖虾产量中居首位。利用对虾育苗试验场开展斑节对虾人工育苗试验工作,有利于提高当地的对虾育苗质量,促进当地养殖业的发展。1场地设施对虾育苗试验场应有广阔海水资源及良好的育苗销路,交通便利。试验场有便利的供排水设施,包括各种潜水泵、进水管、输水管、蓄水池、沉淀池、砂滤池,还应该建有植物性饵料培养池、动物性饵料培养池(孵化桶)、良好的充气设备…  相似文献   

18.
<正> 卤虫是一种生活在高盐水体中的小型甲壳动物。自从30年代Seale及Rollefen首先使用刚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做稚鱼的饵料以来,卤虫在水产养殖业上的利用范围日趋广泛,即使在微型胶囊饲料迅速发展的今天,仍有85%以上的海产经济动物的育苗饵料必须依靠卤虫。我国从1958年起即开始用卤虫无节幼体作为海产稚鱼的饵料,目前不仅用刚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做鱼、虾、蟹的初期饵料,而且用鲜活卤虫(包括各期幼体及成体)作为我国北方养殖对虾的主要鲜活饵料之一。  相似文献   

19.
将超滤浓缩单胞藻分别以25%、50%、75%和100%的比例与鲜活饵料配合用于培育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幼虫,通过对虾夷扇贝苗种培育过程中幼体生长发育指标的观测和水质指标的分析,研究了浓缩单胞藻在贝类育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100%浓缩藻组水质较稳定;培育前期,25%、50%的浓缩藻组对苗种无不利影响;中后期幼体的附着率、成活率均高于单独投喂鲜活饵料的对照组,表明在幼体的中后期可完全投喂浓缩单胞藻饵料。  相似文献   

20.
采用浓缩海水与自来水调配的基础海水,以凡纳滨对虾Ⅲ期糠虾幼体(M3)作为试验对象,在小范围(0-100mg/L)内调节育苗用水中Ca^2+、Mg^2+浓度,以L9(3^4)正交表设计,研究育苗用水中不同Ca^2+、Mg^2+浓度对凡纳滨对虾M3育成仔虾(P10)的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饲养条件下,Ca^2+浓度为494mg/L时,增重效果显著(P〈0.05);Mg^2+浓度为1185mg/L的增重效果显著优于1135mg/L水平;Ca^2+浓度为444mg/L和494mg/L时,对提高M3育成P1和P10的成活效果均具有显著作用(P〈0.01);Mg^2+浓度为1185mg/L、Ca^2+浓度为494mg/L(镁钙比值R=2.40)的交互作用对提高M3育成P10的成活效果最佳(P〈O.01);Ca^2+浓度分别为444、494mg/L时,其R值可适范围分别为2.67—2.78和2.30-2.50。同时育苗水体中Ca^2+与Mg^2+浓度及Mg^2+/Ca^2+均应达到合适的值,方能满足凡纳滨对虾幼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在试验浓度梯度范围内,Ca2’是影响凡纳滨对虾增重和成活的主要因子,但对增长无显著影响(P〉0.05),其可适范围为444-494mg/L;Mg^2+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均不显著;Ca^2+与Mg^2+浓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M3育成P10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