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玉米苗期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出苗情况是玉米高产稳产的前提.辽西半干旱地区春季旱情严重,如何保证玉米出苗,实现苗齐、苗匀、苗壮,是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在坐水播种条件下,通过"311-B"D饱和最优设计,研究玉米苗期坐水量与施肥量的耦合效应,对玉米苗地上部干质量进行二次回归拟合,建立了各因素的回归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坐水量是影响玉米苗地上部分干质量的主要因素,其次为磷肥,再次为氮肥;各因素交互作用顺序为:NP>水N>水P;从各因素交互作用角度来看,以略高的坐水量(49.356t/hm2)、中等的氮肥(63.923 kg/hm2)和中等的磷肥(128.25 kg/hm2)为水肥耦合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半干旱区玉米膜下滴灌水肥耦合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杜蒙县进行了玉米膜下滴灌水肥耦合效应试验研究,目的在于寻求膜下滴灌最优水肥配施方案。本实验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206),建立了水氮回归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该地区灌水量、施氮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都为正效应,玉米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氮肥用量。从产量角度评价,以高氮和中水为水肥调控的最佳组合,水肥调控的最佳组合获得最高产量为12 333.33 kg/hm2。所需施氮量为375 kg/hm2,全生育期补充灌溉量为538.7 m3/hm2。  相似文献   

3.
水分和养分是半干旱区粮食生产的两大重要因子。因此,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水肥耦合效应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生产指导意义。采用311-D最优饱和设计,在膜下滴灌条件下,开展了玉米产量效应的田间试验研究。通过对玉米产量进行二次回归拟合,建立了各因素的回归数学模型。结果分析表明,施氮量、施磷量、灌水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均为正效应,其中施氮量为主要影响因素,灌水量和施磷量次之。各因素交互效应顺序:氮水磷水氮磷,其中氮磷、氮水交互表现为正效应,磷水交互表现为相互替代作用。从产量角度,通过频数分析对模型寻优,在实际大面积生产中要获得大于14 000kg/hm2的产量,在固定钾肥用量为250kg/hm2时,氮肥量范围290.73~315.81kg/hm2、磷肥量范围125.50~147.40kg/hm2、灌水量范围505.60~587.95m3/hm2。  相似文献   

4.
干旱和土壤贫瘠是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合理制定不同喷灌水量的玉米施肥方案,对玉米产量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在喷灌施肥条件下,采用311-A最优混合设计,开展春玉米水肥耦合大田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氮肥用量、灌水量和磷肥用量。各个因素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都表现为正效应,其效应顺序为:N×水P×NP×水。春玉米全生育期喷灌水肥耦合最佳组合为:磷肥134.4kg/hm~2、氮肥282.5kg/hm~2、灌水量1 061.0m~3/hm~2,产量为15 853kg/hm~2。  相似文献   

5.
水氮钾耦合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遮雨控水条件下,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氮、钾肥耦合效应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东北半干旱地区花生水肥调控提供科学的依据。建立了水、氮、钾三因素回归模型,并进行了各因素主效应、交互效应分析及产量模拟寻优。结果表明,影响花生产量单因子主效应大小顺序为水钾氮效应;交互作用大小顺序为钾-水氮-水氮-钾;交互效应模型均为非典型效应函数,表现为高钾高水、高氮高水和低氮高钾组合产量最高。通过确定目标产量,频率优选模拟寻优得到最优氮肥、钾肥用量范围(田间用量)分别为60.284~66.567kg/hm2(纯N)和194.033~212.714kg/hm2(纯K2O),最适土壤水分指标为田间持水量的73.48%~74.29%。  相似文献   

6.
宁夏膜下滴灌玉米不同施肥模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设置不同施肥量和施肥比例,研究不同生育期内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生理指标与产量的影响,从而为宁夏引黄灌区提供适合当地推广的滴灌施肥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得出:同一种施肥模式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影响不同。两个玉米品种均在F1(N:285kg/hm2、P:120kg/hm2、K:128kg/hm2)水平下取得,但最优施肥比例不同。迪卡519:CK产量为14 987kg/hm2,滴灌最高产量施肥比例为P3,产量为16 536kg/hm2,增产10.3%、节水26.2%;正大12:CK产量为13 930kg/hm2,滴灌最高产量施肥比例为P2,产量为15 075kg/hm2,增产8.2%、节水23.6%。F1施肥量相对对照来说氮肥节约:27.7%,磷肥节约:24.1%,钾肥节约:11.1%。  相似文献   

7.
辽西半干旱区水肥耦合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311-B最优D饱和设计和旱棚微区试验的方法,于2003~2006年在辽西半干旱区开展了滴灌条件下水肥耦合对春玉米产量效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对产量的作用最大,磷肥次之,水分最小;水肥耦合效应大小顺序为:磷水耦合>氮磷耦合>氮水耦合;获得最高产量14298.36kg/hm2的施氮量为285.49kg/hm2,施磷量为128.79kg/hm2,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69.29%。  相似文献   

8.
鞍山地区土壤施肥指标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肥力土壤进行"3414"小区试验,取得鞍山地区土壤情况的准确数据.试验表明:海城地区玉米一次性施肥配方为28-13-10,玉米、水稻底肥配方为16-14-15;台安地区玉米一次性肥料配方为32-10-10,水稻底肥配方为15-18-12;岫岩地区玉米、水稻肥料配方为13-17-15;千山区玉米底肥配方为13-17-15,水稻底肥配方为20-22-11.玉米田基肥施肥方案:1 hm2施有机肥3万~4.5 万 kg,复合肥(15-15-15)600kg,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25 kg,适于海城、千山、台安地区;1 hm2施有机肥3万~4.5万kg,复合肥(13-17-15)300 kg,磷酸二铵75 kg,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300 kg,适于鞍山地区东部.水稻田基肥施肥方案:1 hm2施复合肥(15-18-12)375~450 kg,后期追施尿素375~450kg,适于鞍山地区西部;1 hm2施复合肥(16-14-15)570 kg,后期追施尿素255 kg,适于鞍山地区东部.  相似文献   

9.
采用均匀试验设计和均匀设计极大值回归分析的方法,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肥等栽培因子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耦合效应。从多因素分析表明其影响顺序为:底钾(x5)>追氮(x6)>补水(x7)>密度(x2)>底氮(x3)>播期(x1)>追肥/补水生育期(x8)>底磷(x4)。在数学模型中,各栽培因子间耦合效应对玉米产量影响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且在正效应中,底钾(x5)与追氮(x6)的耦合效应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最大。当播期为4月16日,密度为80959.6株/hm2,底施氮量为3.7 kg/hm2,底施磷量为1.2 kg/hm2,底施钾量为0.0056 kg/hm2,追施氮量为3.5 kg/hm2,补灌量为0.024 m3/hm2,在玉米6片展叶时追肥-补水,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达到理论最高值42.66 kg/(mm.hm2)。  相似文献   

10.
玉米不同水肥条件的耦合效应分析与水肥配施方案寻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四元二次回归分析建立了氮肥、磷肥、钾肥、灌水量对玉米光合速率的回归模型,分析了各因素对玉米光合速率的单因素效应、边际效应与耦合效应。各因素对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灌水量、氮肥、钾肥、磷肥,光合速率随各因素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水氮、磷钾、水钾耦合效应显著,其余因素耦合效应不显著。水氮、磷钾耦合对玉米光合速率存在负交互作用,水钾耦合存在正交互作用。建立了玉米光合速率、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模拟寻优,得到的最优水肥组合为:氮肥270.00 kg/hm~2、磷肥60.26 kg/hm~2、钾肥60.02 kg/hm~2、灌水量700.00 m~3/hm~2,该组合下得到的最优玉米光合速率为13.54μmol/(m~2·s),产量为24 520.1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5.14 kg/m~3。  相似文献   

11.
龚郑锋 《农业工程》2021,11(12):108-113
为研究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分别设置正常水分、拔节期干旱、抽雄期干旱和灌浆初期干旱4个处理,研究玉米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淀粉相关酶活性及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干旱显著降低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抽雄期和灌浆初期干旱显著降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贡献率;干旱显著降低籽粒质量和灌浆速率,抽雄期干旱对后期籽粒质量和灌浆速率影响最大;干旱显著降低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干旱对产量的影响主要是增加了秃尖长、减少了行粒数,3个时期干旱胁迫产量分别降低15.15%、33.11%和22.00%。因此,拔节期、抽雄期和灌浆初期玉米对水分的需求较为敏感,对产量影响较大,尤其是在玉米抽雄期,要确保水分供应,以保证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2.
间作模式下玉米干旱胁迫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在干旱地区建立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节水灌溉制度,在大型防雨棚中针对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玉米生长情况进行干旱胁迫研究。【方法】设置3个土壤相对含水率,进行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试验,通过分析玉米叶片叶绿素量、生长特性、产量等因素,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生长的主要影响以及玉米和大豆之间的水分竞争情况。【结果】前期适当的干旱使玉米的株高和茎粗分别增加了6.24%、7.83%,对玉米叶绿素量积累也是有利的;在玉米生长旺盛时期,干旱导致玉米产量下降,适当干旱区域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为1.39%。【结论】玉米在拔节—灌浆期对水分最敏感,在此阶段玉米和大豆对水分的竞争模式也最为复杂,在出苗中后期,适当干旱有利于玉米后期发育。  相似文献   

13.
浅析玉米抗旱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琴 《湖南农机》2012,39(3):232-233
吕梁山区十年九旱,大部分的土壤瘠薄且保水性差,土地产量低而不稳,一直影响着玉米生产的平衡发展.提高旱薄地春玉米产量对提高丰南市粮食总产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The effect of water stress on corn yield was studied in a salinity experiment and in a drought experiment. The plant water status was determined by measuring the pre-dawn leaf water potential regularly during the whole growing season and expressed by the water stress day index (WSDI). The yield response of corn did not differ under salinity and drought conditions. The WSDI is a useful indicator for determining crop-response to salinity and drought.  相似文献   

15.
对阜新地区常用的21个玉米杂交品种的籽粒产量、干物量、单株穗数、株高、倒伏系数、雌雄穗开花间隔、叶片卷曲指数、叶片衰老指数等指标进行综合考察,得出各品种的综合耐旱指数,并利用选择指数多性状综合评价品种的抗旱性,为农业生产及进一步筛选耐旱玉米种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膜下调亏滴灌对制种玉米耗水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大田膜下调亏滴灌试验,测定了制种玉米叶面积指数、耗水量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拔节—抽穗期缺水抑制了叶面积的生长,对产量负面影响极为显著,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灌浆—成熟期缺水对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影响甚微,而水分生产效率却显著提高,通过建立产量与叶面积指数以及叶面积指数与日耗水强度模型,提出了在抽穗期充分供水,苗期和成熟期减小供水、保持适度的水分亏缺的制种玉米节水高产水分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以玉米为对象,分别进行了盐度为0.1%、0.3%、0.5%和0.7%海冰水灌溉试验。结果表明:盐度为0.3%海冰水以450 m3/hm2灌溉时,能减轻作物干旱胁迫,增产效果显著,但灌水量增加到900 m3/hm2和1350 m3/hm2时反而减产。盐度达到0.5%时,3种灌水量处理比0.3%盐度900 m3/hm2处理区,减产9.5%、10.8%和18.4%。当海冰灌溉水盐度为0.7%灌水量1350 m3/hm2时,产量接近全旱处理区产量水平。玉米经不同盐度海冰水灌溉,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拔节期和抽雄期的中度和重度干旱对锦州地区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应用大型活动遮雨棚,以主栽夏玉米大田试验为基础,设置对照组(CK)和干旱胁迫组(T1、T2、T3、T4)共5个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T2较CK极显著变矮,T1较CK显著变矮,即株高为CK>T1>T2;T3和T4株高较CK也变矮,但是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株高为CK>T3>T4,但影响小于T1和T2。T2总叶数影响较CK极显著变少,T1总叶数较CK显著变少,即总叶数为CK>T1>T2;T3和T4总叶数较CK也显著变少,总叶数为CK>T3>T4。果穗长T2、T3、T4均比CK极显著减少,秃尖比均比CK极显著增加;果穗粗5组处理均差异不显著,百粒质量T4较CK显著减少,穗粒质量T1、T2、T3、T4均较CK极显著减少。玉米籽粒理论产量均较CK极显著减少。玉米在拔节期和抽雄期遭受中度和重度干旱影响后对株高、总叶数、穗部性状和籽粒理论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玉米株高和总叶片数在拔节期遭受干旱的负面影响更大,玉米穗部性状和籽粒理论产量在抽雄期遭受干旱后的负面影响更大,玉米株高、总叶片数、穗部性状和籽粒理论产量影响程度随干旱强度的增强而加强,干旱越严重玉米减产越严重。   相似文献   

19.
从品种选择、苗全苗匀、足施肥料、遇旱灌溉、精细田管以及推迟收获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安徽省夏玉米稳产高产栽培技术,以期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灌溉、施肥和增氧三者耦合作用对玉米产量及根系生长的影响,以鲜食玉米“晶甜3号”为研究对象,选取灌溉量、液肥量、增氧量为影响因素,以玉米“晶甜3号”的产量及根系生长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玉米产量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灌溉量、增氧量和液肥量,对根干重影响大小顺序为增氧量、灌溉量和液肥量。运用Design-Exper10.0对数据完成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组合:当灌溉量为3600m3/hm2、液肥量为650kg/hm2、增氧量为2000m3/hm2时,理论的玉米产量为9987kg/hm2,根干重为30.25g。试验结果与优化结果相符,满足玉米农艺性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