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以2006年和2007年参加河南省春播棉品种区域试验的15个棉花品种为试材,对其植株性状(株高、果枝始节和果枝台数)、产量因素性状(单株铃数、单位面积总铃数、铃重、籽指、衣分、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上半部长度、整齐度、麦克隆值、比强度、伸长率、反射率、黄度、纺纱均匀性指数)的17个数量性状为研究对象,各棉花品种的指标数据均取其2 a参试结果的平均值,在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元多项式回归及模拟仿真因素取值的频率分析棉花高产育种的数量性状选育模式参数。结果表明:皮棉产量≥1500 kg/hm2的棉花选育模式参数为株高97.67~99.60 cm、果枝始节6.48~6.89节、果枝台数13.68~13.97台、株铃19.08~19.27个、铃重6.14~6.18 g、衣分39.23%~39.51%,产量期望可达到2 196 kg/hm2。  相似文献   

2.
高产棉花植株形态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选育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河南省2006、2007年16个春棉区试品种资料中的植株、产量因素和纤维品质共17个数量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多元二次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仿真因素取值频率分析得出:皮棉产量≥1 500 kg/hm2的性状选育模式参数为:株高100.7~103.4 cm、果枝始节6.9~7.2节、果枝数11.5~15.6台、株铃数18.95~20.26个,铃重6.10~6.36 g、衣分42.16%~42.67%。在上述条件下,皮棉产量可望达到1 635.35 kg/hm2。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早中熟棉在新疆生态条件下的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旱区棉花高产优质育种和品种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2016—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中熟D组陆地棉区试的20个新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其植株形态、产量和品质15个主要性状进行变异性、相关性、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形态和产量性状以果枝始节、果枝数、单株铃数和皮棉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依次为19.43%、6.08%、5.87%、5.74%;品质性状以伸长率、纺纱指数和麦克隆值的变异系数较大,依次为10.72%、6.81%、5.61%。15个数量性状中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的有衣分与皮棉产量、绒长与纺纱指数等12对性状,达显著水平的有单株铃数与皮棉产量、绒长与比强度等7对性状;产量性状中以单株铃数、衣分对皮棉产量的影响较大,单铃重次之;纤维品质性状中比强度、整齐度、绒长和麦克隆值是影响纤维品质最重要的因素,分别通过其他性状对纤维品质的间接作用也较强。[结论]在棉花高产优质育种实践中,须充分关注性状间的依存与制约关系,形态性状、产量因素性状及品质性状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棉花高产优质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棉花产量品质及植株性状的典型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河南省2006年春棉品种区试10个品种的产量、植株及纤维品质性状组的典型相关分析得出:选择生育期短、植株中等偏高、果枝始节低、果枝台数多的性状,不仅有利于增加株铃,提高铃重和衣分,由于棉铃的增加又能间接提高主要纤维品质,确为选育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的有效途径.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性状的直接选择,在选取结铃性强、株铃多的植株性状时,应防止降低铃重.  相似文献   

5.
棉花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棉花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s)为材料,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单株铃数、单铃重、株高、果枝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7、0.327、0.275、0.265,均达极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增加铃数、果枝数,提高铃重、株高是获得较高产量的基础。通径分析表明单株铃数对皮棉产量有最高的直接效应(通径系数为0.8960),其次为铃重(通径系数为0.3729)。因而,棉花高产育种中应注重植株中等偏高、果枝始节低、果枝数多、铃多铃大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湘杂棉17号该品种系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抗虫杂交棉组合。2009年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命名。一般产籽棉280 kg/667 m2,皮棉110 kg/667 m2,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3 mm,整齐度85.7%,比强度30.8 CN/tex,麦克隆值5.2,纺纱均匀性指数147.8。耐枯萎病、耐黄萎病。生育期118 d,早熟,株高130 cm左右,植株塔型,果枝着生节位较低。  相似文献   

7.
滨海盐碱地广适性棉花品种植株性状及其产量构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0个棉花品种(系),于滨海不同盐碱度地块上种植,筛选适应性广泛的棉花品种,并研究其植株性状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广适性品种冀3816生育前期株高在56.4~60.2 cm之间,单株果枝数7.3~7.8个、铃数1.1~1.6个、蕾花数10.3~14.1个,叶绿素SPAD值在40.6~44.3之间;产量形成关键期株高在69.7~80.1 cm之间,单株果枝数7.7~9.9个、铃数11.5~14.6个,SPAD值在45.4~50.5之间;收获株数在(4.25~5.20)万株/hm~2之间,单株铃数10.78~12.70个,单铃重4.96~5.53 g,衣分37.4%~38.2%,皮棉产量1 000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8.
陆地棉杂交F_2代主要农艺性状与皮棉产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对2个陆地棉组合百棉1号×TM-1和百棉1号×中棉所12的杂交F2代进行了主要农艺性状与皮棉产量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除主茎节间长度与皮棉产量在不同组合中表现出正负相关的明显差异外,其他性状与皮棉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2个组合中,株高、总果节数、有效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衣分与皮棉产量的相关系数、偏相关系数、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对这些性状直接选择是有效的;总果枝数、主茎节间长度与皮棉产量的偏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虽均为负值,但总果枝数可通过单株铃数对皮棉产量起较大促进作用,主茎节间长度可通过单株铃数或株高对皮棉产量起较大促进作用。经回归分析,不同组合单株铃数、铃重和衣分均对皮棉产量有正向显著影响,主茎节间长度、总果节数和总果枝数对皮棉产量的正向影响因不同组合存在差异,进一步明确了棉花产量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中早熟棉花品种衡棉4号为试验材料,在等行距0.8 m条件下,设置3个种植密度水平(3.75万、5.25万和6.75万株/hm2),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成铃时空分布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种植密度下,棉花成铃纵向均以中下部1~10节果枝为主体,横向均以1~2节果节为主体。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衡棉4号第1果枝着生位置增高,果枝上冲,株型变得紧凑,结铃也趋于集中。其中,1~5节果枝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呈增加趋势,而6~10节果枝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则呈降低趋势,11节及以上果枝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趋势;1~2节果节的成铃数占总成铃数的比例逐渐增大,而3~4节果节和5节及以上果节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则逐渐降低;从成铃时间上看,伏前桃和伏桃成铃数逐渐增多。当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时,衡棉4号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霜前花率均最高,分别达到了3310.61 kg/hm2、1271.90 kg/hm2和94.94%。  相似文献   

10.
对霜前皮棉产量与其它相关数量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结铃数、衣分均与霜前皮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果枝数对霜前皮棉产量有较高的综合正效应;籽指与霜前皮棉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单铃重与霜前皮棉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正向较高,但与其它性状互作后产生的综合效应为负向;其它性状对霜前皮棉产量的效应有正负之分,但影响甚微。因此,棉花育种应着重于单株结铃多、单铃重及衣分适中、早熟不早衰等性状的选择,并将霜前皮棉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控制在最佳范围,形成动态平衡,充分发挥各因素的优势作用,以选育出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