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超临界CO2萃取昆虫水虻油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超临界流体技术萃取昆虫水虻油脂成分。采用二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案,考察温度,压力等参数对油脂萃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萃取压力25MPa温度40℃,时间3h及体积流量(26±3)L.h^-1为本试验最佳参数组合,油脂萃取量最多,影响油脂萃取量的主要因素是压力。 相似文献
3.
4.
浙江省鹬虻科三新种(双翅目:短角亚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翅目(Diptera)短角亚目(Brachycera)的鹬虻科(Rhagionidae)昆虫常见于山林的水边或潮湿的环境中,成虫除极少数有吸血习性外主要捕食其他双翅目昆虫,幼虫生活在树皮下、朽木中、土壤、粪肥或水中,捕食各种小虫。金鹬虻属(Chrysopilus)的幼虫有捕食象虫幼虫和蝗卵的,国外曾用于生物防治。浙江省的鹬虻未见研究,本文初次报道采自天目山和杭州的三个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5.
7.
通过作者等的直接采集,并综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云南省热带作物所等单位收藏的标本,共鉴定出蝽科昆虫168种,其中85种为地区新纪录。本文对这些新纪录种的学名及其区系结构,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对亮斑扁角水虻转化不同物料获得的虫粉的安全性作出评估,探究饲喂亮斑扁角水虻转化不同有机废弃物获得的虫粉后斑马鱼和大鼠生理、生化和组织病理指标的差异。将斑马鱼和大鼠均分为4组:①对照组(斑马鱼对照组,CK1:投喂绿藻粉;大鼠对照组,CK2:投喂常规鼠饲料);②鸡粪饲养组(鸡粪组,A组):投喂鸡粪饲养的亮斑扁角水虻虫粉;③餐厨垃圾饲养组(餐余组,B组):投喂餐厨垃圾饲养的亮斑扁角水虻虫粉;④农副产品饲料饲养组(饲料组,C组):投喂农副产品饲料饲养的亮斑扁角水虻虫粉。斑马鱼孵化后喂养15 d、大鼠喂养28 d后测生理、生化和组织病理指标。结果显示,除鸡粪组外其他各组对斑马鱼生理、生化指标并无显著影响;对照组、餐余组和饲料组水虻虫粉对斑马鱼和大鼠组织病理无显著影响;各组水虻虫粉对大鼠的生理生化指标虽有个别显著影响但均维持在正常值。结果表明,完全以亮斑扁角水虻转化餐厨垃圾和农副产品饲料获得的虫粉可作为高营养的斑马鱼开口饲料和大鼠短期饲养的饲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介绍了菌蚊的形态特征,对国内外菌蚊科昆虫的分类史及现状、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意义的研究情况作了简要综述,指出了该类昆虫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科研、生产的影响,提出了中国菌蚊区系的科学预测和今后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农业畜牧业发展进程中,牲畜养殖给环境带来了大面积粪便污染,蝇蛆、大麦虫以及黄粉虫等资源昆虫已成为有机废弃物资源提升利用率、改善污染现状的有效手段。本文以资源昆虫黑水虻为研究对象,结合黑水虻的生物学特征,探究黑水虻在粪便处理、饲料价值、药用价值、生物柴油提取等方面的应用,以期为黑水虻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木豆的研究动态及利用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豆[Cajanus cojan(L.)Mill]属豆科,蝶形花亚科。菜豆族。木豆亚族.木豆属中的一个栽培种.也是迄今发现木豆属32个种中惟一的一个栽培种。木豆起源于印度.最早在尼罗河流域和非洲地区传播.栽培木豆大约在1500年前从印度中部传人中国。 相似文献
13.
蜡梅品种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蜡梅是我国特有传统名花,拥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本文在对蜡梅品种资源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从观赏、药用、食用和工业香料提取等方面论述了蜡梅品种的开发利用价值,并提出蜡梅产业化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15.
16.
荞麦的利用价值与产业化开发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养麦在湖南省农业结构中的作用,从养麦营养成分及药用功效方面分析荞麦的利用价值。提出了“科研一种植(农户)-加工(企业)-市场”的产业化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图书情报部门如何建设和利用读者检索系统、光盘检索系统、联机联网检索系统,并对当今流行的CD-ROM光盘数据库及光盘网络作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8.
19.
野生稻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栽培稻的许多改良品种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遗传来源 ,造成了遗传上的单一性。而野生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各种生态因素的作用 ,形成了具有抗性强、抗谱广的基因 ,对野生稻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已成为植物育种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0.
野生稻资源在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野生稻资源含有栽培稻在进化过程中丢失的许多优异基因,是栽培稻突破性育种与稻作理论研究的宝贵材料,对解决粮食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综述野生稻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具有的优异种质及其在育种上应用的成就,提出加强野生稻原位与异位保存,加强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遗传学研究,促进优异种质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