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越冬栖息地选择和利用规律,对江西省中华秋沙鸭4个越冬区域进行了调查分析。实地测定河宽、隐蔽度、石滩数量等8个相关环境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生境特征进行分析,对利用和未利用微生境进行非参数检验,采用相关分析判断观测变量与个体数量的关系,并对利用栖息地微生境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秋沙鸭的越冬栖息地的微生境组合具有规律性,并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格局。河流的流速、透明度、隐蔽度、植被盖度、石滩数量为影响中华秋沙鸭栖息地选择和利用的主要因素,其中石滩的作用尤为突出,对栖息地选择、利用和数量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2001~2008年,通过对江西省上饶市弋阳越冬区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和越冬区生态因子进行研究,结果发现,2001~2005年间,中华秋沙鸭的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而在2006~2008年间,又呈显著增加的变化趋势.且中华秋沙鸭在越冬区的生活不稳定,常沿河流逐步迁徙,只作短暂停留,越冬区的范围分布较散.越冬区生态因子的改变和人为干扰是其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其生境的改善和食物来源的丰富与其种群数量的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和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连续两年在江西省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弋阳越冬区,对其越冬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直接观察法观测和记录了中华秋沙鸭越冬区的环境因子及其在越冬期的活动情况.结果表明,中华秋沙鸭在每年的10月下旬至12上旬陆续到达弋阳越冬区,翌年2月末至3月中下旬先后迁离,居留时间在120 d左右.其对越冬地的环境要求较高,选择的越冬地一般受外界的干扰少,越冬期的各项活动也保持一定的规律性.在越冬期间,中华秋沙鸭在水中活动的时间占全部时间的82.4%,陆地活动时间仅占12.6%,空中飞翔的时间占5%左右,而且飞行高度和距离都比较小.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鸟类资源分布及其栖息地质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越冬水鸟具有种类多、种群数量大、密集度高的特点。因洞庭湖在迁徙水鸟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该区共有3块湿地被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由于三峡大坝的运行,洞庭湖越冬水鸟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准确掌握洞庭湖越冬水鸟分布和栖息地质量信息是越冬水鸟保护科学决策的基础。本研究依据洞庭湖保护区的边界,将洞庭湖湿地分为3块区域: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以20082012年洞庭湖环湖鸟类同步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3块区域越冬水鸟的丰富度,包括:物种数、种群大小和珍稀濒危水鸟种群数量。此外,以2013年1月环境小卫星在洞庭湖区的影像为基础,运用遥感技术解译研究区内越冬水鸟栖息地分布数据。将3块区域的越冬水鸟丰富度和栖息地质量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东洞庭湖区域水鸟栖息地保存最为完好,越冬水鸟丰富度最高;而大规模的杨树林和芦苇种植则导致西洞庭和南洞庭栖息地破碎化严重,是西洞庭和南洞庭水鸟物种单一和种群丰富度低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现存良好的候鸟栖息地是洞庭湖越冬水鸟仅存的庇护所,应当严格保护。对于洞庭湖区一些已经被开发利用的洲滩湿地,应采取合理规划措施逐步恢复其原有的水文过程和湿地生态功能,以促进洞庭湖越冬水鸟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越冬水鸟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吉林头道松花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保护对象是头道松花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中华秋沙鸭及其栖息地、野生笃斯越桔与藓类沼泽湿地及其它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本文通过对其自然属性和生态价值进行定性定量评估分析,认定其符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评估标准。根据评价结果和保护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建议,为该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在江西婺源采用瞬时扫描法探讨性别和温度对中华秋沙鸭行为的影响.中华秋沙鸭越冬期的主要行为是取食、休息、游泳和修整.时间分配方面,雌雄中华秋沙鸭仅社会行为[雌:(2.13±1.40)%和雄:(3.24±1.55)%]存在显著性差异(t=-2.258,df=34,P<0.05),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原因有:(1)非繁殖期雌雄中华秋沙鸭主要任务均为生存;(2)雌雄个体大小差异不大,对能量的需求量相似.日活动节律方面,雌雄的取食和休息行为均存在显著的节律性变化,分别为雌:取食(F(10,165)=5.19,P<0.05)、休息(F(10,165)= 2.56,P<0.05)和雄:取食(F(10,165)= 7.55,P<0.05)、休息(F(10,165)= 3.48,P<0.05),其他行为节律均不显著(P>0.05).温度对中华秋沙鸭越冬行为的影响较大,时间分配方面,在<10℃月份环境下,取食(t=-2.166,df= 16,P<0.05)行为显著高于>10℃月份,而游泳(t=5.096,df= 16,P<0.05)行为则相反,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这一结果表明,平均温度降低时,中华秋沙鸭需要摄取更多的食物以补充寒冷天气能量的消耗,并减少游泳行为降低耗能.日活动节律方面,>10℃月份中华秋沙鸭日活动节律,仅警戒(F(10,77)=1.96,P<0.05)行为存在显著的节律性变化,其他行为的节律性变化不显著(P>0.05).<10℃月份中华秋沙鸭取食(F(10,86)= 5.93,P<0.05)和休息( F(10,86)= 3.42,P<0.05)行为存在显著的节律性变化,其他行为的节律性变化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可以改变中华秋沙鸭的日活动节律,低温使中华秋沙鸭在夜间消耗较多能量,因此中华秋沙鸭在上午花更多的时间取食来补充能量.休息行为在>10℃月份,中午和傍晚均有一个小的高峰,而在<10℃月份从11:00开始(除13:00-13:59)均保持较高的水平.中华秋沙鸭采取这种对策,可能是<10℃月份,晚上和下午温度较低,为了减少消耗,从下午就开始增加休息行为.低温条件下,中华秋沙鸭增加修整和休息行为,这一结果支持“鸟类在低温环境下通过减少行为活动以降低能量消耗和热量损失”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7.
豹曾广泛分布于浙江省各地,但历史上大部分有豹分布地区的生境现已不再适宜豹的生存。依据访问调查得到的信息并结合实地考察生境进行综合判断,目前豹存在可能性最大的地区是位于泰顺县境内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庆元县境内的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遂昌县境内的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浙江省豹濒危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面积的退缩、栖息地环境质量恶化、生境的破碎化、食物缺乏和偷猎。鉴于现阶段尚未查清豹的野生种群数量,应对豹及其猎物资源进行野外监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豹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相似文献   

8.
吴逸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275-2276
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又名藏羚、长角羊、羚羊,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主要生活在海拔4 000~6 000 m,分布在青藏高原腹地——青海、新疆、西藏三省交界的可可西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其数量一度锐减到75 000只,被列为我国十大濒危动物之一。为拯救这一物种,我国相继将藏羚羊栖息地辟为自然保护区,开展广泛宣传教育,建立管理机构,开展执法、巡护、打击盗猎活动等。  相似文献   

9.
确定人类活动对溪流鱼类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是保护溪流鱼类多样性保护的科学基础。该研究选取了安徽省九龙峰自然保护区境内的殷溪河及其周边的焦村河为研究水域,分别于2018年2、5、9和11月4次取样,比较分析了2条溪流的局域栖息地、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异同,进而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溪流鱼类多样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显示,相对于殷溪河而言,焦村河在丰水期(5月和9月)栖息地的空间异质性略高,而在枯水期(2月和11月)的栖息地空间异质性相对较低。尽管2条溪流间的鱼类物种数和个体数无显著差异,但焦村河的β多样性显著高于殷溪河;同殷溪河相比,光唇鱼、原缨口鳅等亲流性敏感鱼类的数量明显下降,而泥鳅、麦穗鱼等缓流/静水性耐受鱼类的数量明显增多。说明城镇化、水坝建设等人类活动可破坏河流生态系统原有的栖息地环境,导致溪流鱼类物种群落多样性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区域越冬雁鸭类分布与数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鄱阳湖区域雁鸭类水鸟资源状况,从1998年冬季开始,采用同步调查计数法在鄱阳湖区域进行了9次雁鸭类水鸟调查.结果表明:共调查记录到雁鸭类7属2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种,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中华秋沙鸭(Mergus sqyuamatus)]和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和红胸黑雁(Branta ruficollis)].鄱阳湖雁鸭类水鸟数量大,9年来鄱阳湖雁鸭类水鸟数量均在10万只以上,近3年均达到35.7万只以上.其中小天鹅每年达1.1万只以上,2005年冬季数量达到11.2万只;鸿雁每年达1.8万只,小白额雁在2006冬季数量达到6 000只;从2005年以来,青头潜鸭的数量一直在增加;花脸鸭在2007年最多,达到480只,主要分布在林充湖、新妙湖和矶山湖;红胸黑雁和中华秋沙鸭在鄱阳湖区域也有零星记录.可见,鄱阳湖在雁鸭类水鸟资源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应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