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明确低温胁迫对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越冬卵发育和存活的影响,以便预测其发生范围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将栎黄枯叶蛾越冬卵在6个低温(-15,-20,-25,-30,-35和-40℃)条件下处理12,24和48h或在-30℃下处理不同时间(1,3,5,10,20,30,50d),每日观察卵的发育情况,统计卵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结果】低温胁迫强度和处理时间对栎黄枯叶蛾越冬卵的发育和存活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越冬卵的发育历期延长,存活率降低。越冬卵在-35℃低温下分别处理12,24和48h后,其发育历期显著长于其他处理。当温度≤-30℃时,无论处理时间长短,越冬卵的存活率均大幅度下降。越冬卵处理12,24和48h的致死中温度分别为-33.45,-32.08和-30.69℃,-30℃下致死中时间为19.63d。【结论】栎黄枯叶蛾越冬卵的抗寒性较强,大部分可以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饲养水温条件下日本沼虾的饥饿致死时间。结果表明:19℃、22℃、25℃和28℃水温条件下的50%致死时间分别为饥饿23d、20d、14d和11d;100%致死时间分别为41d、38d、29d和27d。  相似文献   

3.
利用3.0×104~3.0×108个/m L 5个浓度的球孢白僵菌XD0104015菌株对南瓜实蝇的成虫、幼虫、蛹进行室内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成虫、幼虫、蛹校正死亡率均在3.0×108个/m L孢子浓度下达到最高,分别为(90.00±1.92)%、(84.44±2.99)%、(80.00±2.95)%;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4.088±0.387)、(4.575±0.569)、(4.702±0.335)d;处理9 d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2.466±0.579)×104、(2.578±0.452)×104、(3.461±0.679)×104个/m L,供试菌株在室内对南瓜实蝇各虫态均有较强的致病力,在田间具有较理想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南瓜实蝇各虫态的室内毒力,为利用蜡蚧轮枝菌进行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瓜实蝇的幼虫、成虫和蛹为目标昆虫,利用3.0×104、3.0×105、3.0×106、3.0×107、3.0×108个孢子/mL 5个浓度的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分生孢子液对其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在室内对南瓜实蝇幼虫、成虫和蛹具有较强的毒力,其中在3.0×108个孢子/mL浓度下南瓜实蝇各虫态的死亡率均达最高,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80.1 1±1.32)%、LT50为4.513±0.359 d、第9d的LC50为(2.907±0.495)×104个孢子、mL;成虫的校正死亡率为(87.78±1.11)%、LT50为3.585±0.385 d、第9d的LC50为(2.366±0.579)×104个孢子/mL;蛹的校正死亡率为(81.11±2.94)%、LT50为4.152±0.289 d,第9d的LC50为(2.495±0.375)× 104个孢子/mL.[结论]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在室内对南瓜实蝇各虫态均有一定毒力,对各虫态毒力大小表现为成虫>蛹>幼虫;高浓度的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液对南瓜实蝇的防治效果优于低浓度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高温下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Bezzi)各虫态的存活情况.结果表明,在高温条件下,番石榴实蝇各虫态随着试验温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死亡率显著升高.处理24.0 h卵、幼虫、蛹、成虫的亚致死高温区分别为43.0~44.0、44.0~45.0、38.1~42.3和38.2~43.8℃,致死高温区分别为45.0~46.0、>46.0、42.4~45.5和43.8~45.7℃.番石榴实蝇蛹、成虫死亡率(Y)与温度(X1)、处理时间(X2)之间的二次多项式方程分别为Y=828.63-45.22X1-11.45X2+0.616X21+0.300 4X1X2和Y=3 902.87-194.73X1-7.722X2+2.424X21+0.200 4X1X2.研究结果为该虫的检疫处理和风险预警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低温处理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室内培养技术研究-10~0℃低温处理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二龄幼虫的病情指数和致死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线虫在-9℃低温条件下处理24h全部死亡,随温度升高,线虫危害也逐渐加重,在-1℃处理32d以上才能完全将其杀灭。研究结果对陕西省设施蔬菜南方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瓜实蝇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瓜实蝇B actrocera(Z eug od acus)cucurbitae在10、14、18、22、26、30、34和38℃下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及成虫羽化、取食、交尾和产卵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瓜实蝇的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最适发育温度在26~30℃范围内。14℃下卵期3.5~4.0 d,平均(3.68±0.14)d,30℃下仅需1 d;幼虫于14℃下历期最长为(9.0~16.0)d,平均(11.73±1.21)d,30℃下最短为4.0~6.0 d,平均(4.83±0.24)d;蛹14℃下最长为24.0~33.0 d,平均(26.95±0.41)d,最短30℃下为6.0~7.0 d,平均(6.39±0.02)d。成虫白天活动,黄昏时交尾,羽化多集中于凌晨。卵产于瓜皮内,以幼虫蛀食瓜肉为害,老熟幼虫脱离瓜果进入土中化蛹。  相似文献   

8.
低温储存普通草蛉卵对其生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普通草蛉卵低温储存的有效时间。【方法】低温储存普通草蛉卵,分析比较不同储存时间对孵化率、幼虫历期、化蛹率、蛹期及羽化率的影响。【结果】普通草蛉卵在(6±1)℃、RH(60±5)%的环境下低温储存713 d,其孵化率、幼虫历期、化蛹率、蛹期、羽化率等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低温储存时间超过15 d,其孵化率、幼虫历期、化蛹率、羽化率出现显著差异。【结论】普通草蛉卵在(6±1)℃、RH(60±5)%的环境下,低温储存天数不宜超过13 d。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储藏温度、储藏时间及孵化温度对花斑花绒寄甲卵孵化率的影响,采用5、7.5、10、12.5、15℃低温储藏和20、26、32℃诱导孵化相结合方法对花斑花绒寄甲卵的孵化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5℃低温不适合储藏花绒寄甲卵,其会致使孵化率显著降低(P0.05),其他低温(7.5~15℃)都可以用于储藏花绒寄甲卵,储藏70 d内,不会降低卵活力,孵化率与对照(未低温处理)差异不大;储藏70 d内,储藏时间对卵的孵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诱导孵化的温度对花绒寄甲卵的孵化率存在显著影响,同一低温储藏的卵,20℃条件下的孵化率最高,与26℃、32℃下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总体上,20℃条件下的孵化高峰期为8~12 d,26℃的高峰期为7~11 d,32℃的高峰期为5~8 d;同一天内卵的孵化率与孵化时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早上的孵化率极显著高于中午和傍晚。花斑花绒寄甲卵的最佳储藏温度为10℃,最佳孵化温度为20℃,储藏时间应在70 d内,在此条件下,孵化期为5~14 d,孵化高峰期为8~12 d,即卵卡应在取出后5~8 d释放于林间。野外释放卵卡也应在平均气温达20℃时释放,此时卵的孵化率及寄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茶黄蓟马是芒果等果蔬的重要害虫。为了揭示其对低温的耐性,通过测定低温致死中温度、致死中时间分析若虫和成虫的耐寒性。茶黄蓟马经短时低温处理后,处理温度与处理时长均显著影响其存活,随着处理温度降低且处理时长延长,死亡率逐渐增加。低温处理24 h后第2天的致死中温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为4龄若虫(似蛹)、3龄若虫、2龄若虫、1龄若虫和成虫,分别为–1.13、0.78、1.64、1.67和4.14℃;在4℃低温下,茶黄蓟马3龄若虫的致死中时间最长,为5.43d,成虫最短,为2.01d;1至4龄若虫及成虫的致死中时间从长到短的顺序为3龄若虫>4龄若虫>2龄若虫>1龄若虫>成虫。说明茶黄蓟马3龄若虫对低温忍受的时间较长,而1龄若虫和成虫对低温忍受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1.
刘建宏  熊小真  杨丽英  熊忠平  潘涌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396-19398,19430
[目的]为在江西省对桔小实蝇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桔小实蝇的分布点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通过GARP生态位模型预测桔小实蝇在江西省的潜在分布区域。[结果]桔小实蝇在江西省的适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3以上。在24°~26°N赣南盆地的大部分区域,年平均气温在19~20℃,是桔小实蝇的高适生区。在26°~27°N的赣州北部的部分地区以及吉安西南部、抚州、鹰潭、上饶东南部的少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8~19℃,是桔小实蝇的中度适生区。在26°~30°N的滨湖、赣江中下游、抚河、袁水区域和赣西南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7~18℃,是桔小实蝇的低适生区。赣东北、赣西北和长江沿岸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6~17℃,是桔小实蝇的非适生区。[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桔小实蝇的实际分布与GARP的预测分布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2.
桔小实蝇在龙眼果实上产卵成功率测定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是为害水量的害虫,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被认为是其寄主之一,但经过对桔小实绳在龙眼果实上产卵成功率的测试试验,证明此虫只可在受了伤的果实的伤口处成功产卵,而不在健全的龙眼果实上成功产卵。  相似文献   

13.
果实酸度对橘小实蝇羽化作用影响的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番石榴(Pisidum guava L.)、杨桃(Annona squaamosa L.)、黄皮(Clausena lansium (Lour) Skeels)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寄主果实成熟前后的pH进行测定,并对3种果实成熟过程中pH对橘小实蝇化蛹和羽化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3种寄主果实成熟过程中pH对橘小实蝇化蛹和羽化有一定影响:膨大期果实pH 5.0以上利于橘小实蝇的羽化,成熟期果实pH 3.0~4.2对橘小实蝇羽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橘小实蝇的地理分布模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根据橘小实蝇的致死温度和有效积温,用Access设计气候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库,用MapX和Visual Basic设计程序,建立了橘小实蝇地理分布模型.用中国670个气象站点30a的气候资料运行该模型.结果表明,橘小实蝇可在中国25%的地区发生,分布北界为(30±2)N左右,1a发生3-12代.  相似文献   

15.
桔小实蝇卵和幼虫在番石榴上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多种聚集度指标、Iwao回归分析法、Taylor幂法则研究了桔小实蝇卵和幼虫在番石榴园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该虫的卵和幼虫在所有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提出了桔小实蝇卵和幼虫理论抽样公式,给出了桔小实蝇卵和幼虫在不同密度、不同误差要求下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柑橘小实蝇入侵扩散与危害规律,提高其监测与防控水平,2008-2010年应用柑橘小实蝇专用性诱剂和诱捕器,在全市19个镇(街道)35个柑橘园建立监测点进行全市性入侵扩散分布普查;在古城伏龙柑橘园和市区水果市场建立2个系统监测点开展全年种群数量消长监测,结果表明柑橘小实蝇种群入侵扩散与时空分布呈塔型趋势,即以城区为中心,并呈向周边区域扩散蔓延趋势;全年种群时序数量变化主要呈单峰型曲线变化,一般于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初见性诱成虫,8月上旬形成增长拐点,9-10月形成数量高峰, 影响种群数量消长的主要因子有种群基数、气候和生境条件等,从而创建柑橘小实蝇基数(m6)与全年种群诱量(M)关系模型M=23.8339 m6+59.8003(n=6, r=0.9735**)、当旬虫口密度(mn)与其前3个月的旬平均气温(tn-9)关系模型mn=1.9248tn-9-14.88063(n=72, r=0.5123**),以及柑橘挂果期成虫诱量(M)、有虫株率(R%)、有虫果率(P%)、每虫果幼虫量(N)等关系模型:R=0.3667M-1.2746(n=11, r=0.8901**);P=0.0581R+0.3112(n=11, r=0.9649**);N=0.6438P+0.9610(n=11, r=0.7000*)。应用柑橘小实蝇种群入侵扩散危害规律及其参数模型,可反映柑橘园柑橘小实蝇发生变化动态,可随旬作出预报和决策防治,这对提高其监测预警和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性诱剂防治桔小实蝇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生命表的干扰控制指数(IIPC)方法,就性诱剂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Bactrocera)dorsalis(Hendel))种群的控制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性诱剂防治桔小实蝇的IIPC值为0.40.在低、中、高不同虫口密度的果园里,其保果率分别为73.60%、46.60%和23.00%.  相似文献   

18.
南岭天蚕是一种珍惜的野生物种,研究该物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开发利用纤维资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试验采用低温保护天蚕种卵,探讨南岭天蚕种卵的耐寒性及对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岭天蚕种卵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可抵御-22℃的低温。不同的保护温度对孵化率有显著的差异性,当保护温度超越胚胎的生理界限时,胚胎将会因冻害而死亡,影响孵化率。对南岭天蚕种卵的保护温度,可确定在以0℃为中心,0℃±5℃具有安全性,不会产生冻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较优的参薯(Dioscorea alata Linn.)果脯加工工艺。[方法]以海南产参薯为原料,经混合护色液护色处理后,分别采用鼓风干燥、微波干燥和非鼓风与微波结合的3种不同干燥方法对护色预处理后的参薯果脯进行干燥处理,得出较优的参薯果脯的生产工艺。[结果]参薯切片3.0 cm×5.0 cm×(0.3~0.5)cm后采用含0.075%VC、0.300%柠檬酸、0.600%食盐的混合护色液护色4 h,再采用添加1.000%柠檬酸的转化糖液常压多次(40%~50%~60%~70%)浸糖12 h,最后在70℃非鼓风干燥条件下烘1 h,在60℃恒温条件下非鼓风干燥9~11 h,冷却后真空包装(0.08 MPa),可生产出品质优良的参薯果脯。[结论]该研究可为参薯的产业化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