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分析了不同封育条件下阔叶林地土壤微生物及酶的变化,以期为研究封山育林提供土壤微生物学效应依据。在安徽省山区选取试验样地,按封育年限的不同,分季度采集土壤样本,进行实验室土壤微生物培养与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的微生物酶活性一般表现为封育20年、10年封育30年、5年、0年;在封育年限相同时,土壤微生物酶的活性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方差分析表明:在同一季节,未封育林地和封育5年、20年林地土壤中微生物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明显,未封育林地和封育10年、30年林地土壤中微生物脲酶活性差异明显。此外,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夏季,林地土壤中微生物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在秋季,林地土壤中微生物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在其余季节,这3种酶呈极显著差异(P0.01)。综合研究结果可知,土壤中微生物的季节性活动表现为封育年限较长的比封育年限较短的活性强;同时,3种酶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
选取毛乌素沙地东南部8种不同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流沙为对照,对林地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各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均较流沙有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细菌数量油松、侧柏和柠条林地较高;新疆杨林地0~20 cm土层土壤放线菌、真菌数量和各项酶活性均高于其他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沙地营造人工林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改善土壤质量状况.从土壤生物学特性角度考虑,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最适宜营造的人工林树种为新疆杨和油松.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退耕坡地不同类型林分土壤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树种紫穗槐、油松、侧柏、新疆杨、刺槐和柠条为研究对象,以撂荒坡地为对照,分别测定不同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呼吸速率以及土壤酶活性,并通过计算土壤生物学活性综合指数比较不同类型林分土壤生物学活性差异。结果表明,0~60cm各土层中不同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呼吸速率和酶活性均较对照显著提高。0~20cm和20~40cm土层,刺槐林地土壤呼吸速率、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其他林地,柠条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呈现最大值,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以刺槐和紫穗槐林地最大;40~60cm土层,刺槐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和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林地,而土壤微生物量碳、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均以柠条林地最大,各林地与对照之间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生物学活性综合指数表现为柠条刺槐油松侧柏紫穗槐新疆杨对照。在黄土退耕坡地营造人工水保林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生物量碳、呼吸速率和酶活性,从土壤生物学活性角度考虑,柠条和刺槐可作为试验区退耕还林的优先选择树种。  相似文献   

4.
以2种污染区和对照区的不同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样本的化学特性和微生物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体污染物引起附近林地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下降,台湾相思林在污染环境下改良土壤化学性质极为明显。污染区的3种微生物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土壤细菌数量总体上呈现荔枝林地>台湾相思林地>马尾松林地>尾叶桉林地>裸地。土壤化学特性与土壤微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越高越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综合各林地土壤化学和微生物特性的分析可看出,台湾相思和荔枝在大气污染的地区是较为理想的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5.
桉树是保障我国木材产业的重要树种,在产生巨大社会及经济效益的同时,桉树造林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综述了桉树林地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的成因,桉树自身水分消耗特征、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变化、林下植被和枯枝落叶以及连栽和炼山等人为生产经营活动,是导致桉树造林过程中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的重要原因;桉树自...  相似文献   

6.
土壤微生物活性对林地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苏格兰Balmacarc地区栎树林为对象,研究了林地微生物及磷酸酶活性对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活性与磷酸酶活性呈正相关,两者在距根表不同距离呈梯度分布;在林木生长旺盛的夏季磷酸酶活性达到高峰。本研究还通过对土壤不同磷库的逐级测定,探讨了磷的生物有效性与微生物及磷酸酶活性的关系。当加入有机物后(作为微生物生活能量),发现土壤有效磷的组分有相应的变化。本文以0.1MNaOH提取的磷作为识别有效磷总量的界限,并尝试了插管法,以测定圈内外吸收差,初步测得林地中生物有效磷为总有效磷的36%。  相似文献   

7.
杉木连栽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季节动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杉木人工林林下土壤微生物数量,随着杉木连栽代数的增加而减少,表现出一代>二代,一代>三代;而且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生化活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四月到六月间,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最多,以后逐渐减少。土壤的氧化代谢能力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夏季代谢能力强,秋、冬季较弱。从季节动态的平均水平来看,无论是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还是土壤的氧化代谢活性,都表观出一代杉木林地>二代林地,一代林地>三代林地。  相似文献   

8.
林地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概述了林地土壤微生物、土壤酶的研究情况,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林地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析,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对塔里木河上游果林地和胡杨林地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的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特色果林地的土壤养分、微生物的数量、土壤酶活性均高于胡杨林,而胡杨林的耐盐性最强。5种林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从4-8月不断上升,8月份达峰值,且以细菌占绝对优势。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从4-10月逐渐上升,表现为"秋高型",10月达峰值,而转化酶活性则相反,表现为"春高型",峰值出现在4月。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不同年度复垦土壤微生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友红  李树志  高均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575-8576,8647
为提高复垦质量,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分析不同复垦时间复垦的耕地、林地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经过煤矸石充填复垦的林地细菌数量高于耕地,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则是耕地高于林地。随着复垦时间的延长,土壤细菌数量逐渐增加。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在复垦初期逐渐增加,B/F值表明微生物种类趋于平衡;受充填物质、覆土厚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随着复垦时间的延长,林地土壤的放线菌和真菌数量降低,B/F值较高,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失衡。  相似文献   

11.
皖南山区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异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态恢复方向。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特征一直不清晰。为探明皖南山区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随林分类型、海拔和土层的变化特征,2016年10月在安徽省东至县梅城林场选择不同林分、不同海拔的6块样地,分层采集0~20 cm和20~40 cm的土样,测定了土壤酸碱度、电导率、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全氮等化学性质。结果表明:1)该人工林地的土壤化学性质主要由林分类型主导,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电导率和总有机碳等指标存在显著差别,针叶林的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P0.05);2)林分类型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与植物群落多样性无关,主要是通过林木种类(即群落的优势种群)发挥作用的;3)海拔对人工林的土壤化学性质也有显著影响(P0.05),海拔越高土壤性状越好;4)随剖面深度增加,林分类型对土壤特性的影响将增强,海拔的作用会减弱。综上,调控林分类型是改善皖南山区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有效措施,种植针叶林能有效提升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亚表层土壤活性碳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
桉树相思树混交林地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广西钦廉林场两组桉树纯林、相思树纯林以及二者混交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探讨桂南地区桉树相思树混交人工林地土壤肥力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钦廉林场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中,并且随着土层加深,其数量迅速减少;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总数排序依次为混交林〉相思树纯林〉桉树纯林;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3大类群数量,以细菌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放线菌、真菌。说明桉树与相思树混交林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研究结果可为当前广西营造相思桉树混交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森林土壤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生化强度以及酶活性的变化对森林土壤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单独用这些指标评价森林土壤生态环境质量时,存在指标过于简单、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等问题。因此,在进行森林土壤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时,应把上述各项指标及其土壤有机质含量等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准确地说明森林土壤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4.
冶力关森林公园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冶力关森林公园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区系进行了研究,试图阐明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冶力关森林公园天然林和人工林群落的生态学过程,制订退化林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冶力关森林公园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很大,天然林土壤:细菌(2.535×109)>放线菌(1.701×105)>真菌(1.507×106);人工林土壤:细菌(2.260×109)>放线菌(1.433×105)>真菌(4.018×106).土壤微生物特殊生理类群数量在人工林和天然林中的分布组合有相同趋势,即:好气性固氮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氨化细菌>硝酸菌>亚硝酸菌.其中,在所研究的林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在土壤剖面上具有相似的垂直分布特征.各类微生物的数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呈现的规律为A层>B层>C层>D层>E层.  相似文献   

15.
火灾对森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火烧杉木林、马尾松林和未火烧马尾松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结果表明,火烧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产生重大影响.土层深度为0-20 cm,火烧马尾松林土壤微环境受到明显干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细菌数量逐渐减少,真菌数量逐渐增加;深度大于20 cm,火烧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变化与上述相反,火烧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总数低于未烧林,火烧杉木林微生物数量变化幅度较小;在20-40 cm深处,细菌数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略有增加,真菌数量则略有减少.2种火烧林型土壤细菌和真菌总数呈极显著差异(P0.01).受林火干扰,在0-5 cm深处的表层土中,火烧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大于火烧杉木林,火烧马尾松林土壤真菌的r=-0.6841,细菌的r=-0.5288;火烧杉木林土壤真菌的r=-0.7216,细菌的r=-0.3789.相关分析表明,在显著性水平取0.05时,2种火烧林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层深度间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不同农艺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养分转化与腐殖质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综述了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各种因素及连作、轮作、化肥、农药及其他农艺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的农艺措施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合理调控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维护土壤生态环境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决定作用,在土壤养分转化循环、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以及土壤可持续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指标通常被用来评价退化生态系统中生物群系与恢复功能之间的关系.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是近年来恢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阐述不同区域、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恢复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从微生物结构、微生物生物化学特性、微生物功能多样性3个方面分析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随着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改进,综合利用多种方法研究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应进一步加强,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退化与林业生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严重威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壤肥力质量维持变得十分紧迫。针对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退化与维持这一热点问题,从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化感作用等角度系统阐述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土壤肥力质量的演变趋势。众多研究表明,中国杉木人工林主要产区普遍存在土壤肥力质量退化,生产力持续降低等问题,其主要驱动因素是不可持续的营林措施。同时从轮作经营、混交复合造林、林分密度调节、肥力补偿、可持续森林管理等方面对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维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维持研究进行了展望。表1参48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垄沟覆膜栽培方式对旱作马铃薯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垄沟覆膜栽培方式在0~20cm和20~40cm土层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与不覆膜的对照相比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各处理间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均表现为半膜膜侧种植和半膜垄上种植明显高于对照,据此认为,而全膜双垄沟播和全膜双垄垄播则低于对照.半膜膜侧种植最有利于旱作马铃薯土壤微生物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发展工业原料林的重要性和优势,指出潜在的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福建省发展工业原料林的障碍之一。只有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才有可能建立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目前,工业原料林的树种组成比较单调,既有经济效益高的优点,也存在一定的生态问题。合理的布局、在景观水平上的树种配置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技术措施将是缓解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