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机插旱秧育秧技术是指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或晒谷场,来育秧的技术。实践证明,水稻机插旱秧育秧技术具有节省秧田,节省时间,管理方便,能以水调节秧苗生长,抗春寒能力强和起秧容易运秧方便等优点。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种,收多收少在于管。三分种,七分管。机插水稻实行了定行、定穴、定深和定苗移栽,满足了宽行、窄距、浅栽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要求。在解决了育秧和机插秧技术环节后,并非大功告成,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加强机插秧后的田间管理。田间管理的好坏,是水稻高产稳产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种,收多收少在于管.三分种,七分管,十分丰收有保险.机插水稻实行了定行、定穴、定深和定苗移栽,满足了宽行、窄距、浅栽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要求.在完成育秧和机插秧技术环节后,并非大功告成,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田间管理,它是水稻稳产高产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对机插水稻生育特点及管理对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九五”以来,江苏省在解决了水稻收获机械化技术问题后,便着力于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探讨与实践。通过多年的试验完善,已基本形成了适于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机械化栽插的技术体系,并在大面积试验示范中取得成功突破。长期以来,江苏省基于常规栽培方式,逐步形成并大面积推广了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然而由于机插水稻育秧、栽植等方面的技术特点和机插水稻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这就要求在正确认识机插水稻生育特点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田间管理措施,以实现机插水稻的高产稳产。一、机插秧试验示范概况按照引进“装备技术、创新育…  相似文献   

4.
从介绍水稻稀植机插深施肥的技术要点入手,详细论述了水稻的育苗、整地、插秧、施肥及田间管理等技术的操作规范;进而阐明了水稻稀植机插深施能技术是一种节本增效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水稻育秧及稀植初插深施肥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介绍水稻稀植机插深施肥的技术要点入手,详细论述了水稻的育苗、整地、插秧、施肥及田间管理等技术的操作规范;进而阐明了水稻稀植机插深施肥技术是一种节本增效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分析了浙江省温州市机插的现状,指出加快突破插秧机械化技术瓶颈,已成为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主攻方向,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水稻插秧机械化推进计划;从节省秧田、节水肥药、节本省工、高产稳产、避灾增效、五个方面阐述了机插的优势,从技术上可行、政策上有利、推广有依托、多数农民观念转变四个方面阐述了机插有利条件;最后提出推进水稻机插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机插水稻高产稳产的田间管理技术要领口诀:薄水灌溉、浅水活苗、巧施蘖肥、少吃多支、适时晒田、看苗施肥、化学除草、灭虫防病。机插水稻的田间管理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机插早稻秧苗返青期应坚持薄水灌溉、浅水活苗早稻机插秧苗后的3-4天,不要高速灌水,防止刚刚插下的秧苗随水漂移。如果田间缺水,可缓速灌水,薄水扎稳根。一般田间水层深宜在0.5-1.5cm之间,要防止长时间深水,造成秧苗的根系和秧心缺氧,返青期延长。  相似文献   

8.
“机械插秧七分育三分插”,形象地说明了育秧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中的重要性。秧苗培育是水稻机插成败的关键,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稻机插技术的推广。为有效解决机插水稻秧苗培育难题,  相似文献   

9.
双季晚稻机插秧的技术实践及其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双季晚稻机插秧的发展现状 对水稻机插秧而言,双季晚稻(以下简称晚稻)比早稻机插、中稻机插农艺性要求高、育秧难度大、产量风险大。因此,机插晚稻是推广和普及水稻机插秧技术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影响我省水稻机插秧发展普及的主要障碍。因此,攻克机插晚稻关是推广机插秧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水稻插秧机配套育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采用规范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的水稻移栽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适合机械栽插要求的秧苗培育、插秧机的操作使用、大田管理农艺配套措施等,采用该技术可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收、高产稳产。2008年福安市溪潭镇首次引进1台步行式插秧机,1台乘坐式插秧机。我们根据机插育秧教材,结合以往大田育秧经验进行机插育秧试验,早晚两季机插示范300多亩获得成功,今年有望得到进一步推广。现将本镇机插育秧示范过程中在关键环节采取的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一、温室育秧概况"机械插秧七分育三分插",形象地说明了育秧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中的重要性。秧苗培育是水稻机插成败的关键,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稻机插技术的推广。为有效解决机插水稻秧苗培育难题,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2007年义乌市农  相似文献   

12.
地处鄂西北边陲的湖北省竹溪县,从2005年开始引进机插秧技术,在育秧、耕整田、插秧、田间管理等环节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8年的机插秧工作取得了大突破,实现水稻机插9020亩,有6个乡镇25个村6236户参与机插秧;有13个村实现成块连片作业;举办机插育秧培训15次,培训农民760人次;新增插秧机20台。据测,机插秧比人工插秧亩增产48kg,全县机插秧节省用工3.6万个,增产43万公斤,节省育秧成本14万元。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豫北黄灌区水稻育秧机插的特征,重点阐述了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包括水稻机插育秧、机插大田栽培和机插作业技术,可为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面积生产实践已经证明,水稻机插秧具有明显的省工节本、高产稳产优势,加快水稻机插技术推广对于减轻水稻种植劳动强度、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提高水稻生产综合效益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水稻机插技术推广过程中,如果忽视机械化作业与轻简栽培技术的有效配套,  相似文献   

15.
水稻机插技术成功的关键是机插育秧,机插育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稻机插的质量,关系到农民对水稻机插的感性认识,关系到水稻机育插秧技术能否全面推广。因此,各地农机和农技推广部门对水稻机插育秧高度重视,已经达到不遗余力的程度。但是,水稻生产总要受到气候因素的制约,而气候因素千变万化,人都有想不到的时候;使用机插育秧技术的农民素质有高低,理解有差别,难免有疏忽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2001年水稻机插秧试验示范中有关技术问题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是“十五”期间江苏省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近2~3年对水稻机插秧相关技术的试验示范,已基本确立了适合省情的插秧机主导机型和适于机插的省工、节奉、增效的育秧方式,为大面积推广机插秧技术提供了装备和技术保障。今年的多点、多机、大面积试验成功表明,机插秧技术已经具备了全面推广和加速发展的经济技术条件。 机插秧技术作为水稻生产的一项技术手段,为水稻稳产高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机插水稻在缓苗期、分蘖期、分蘖势等方面与常规手插水稻相比,有其自  相似文献   

17.
洪泽县拥有耕地面积3万hm2,水稻面积2.6万hm2。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插秧环节,季节性最强、用工量最多、劳动强度最大、最苦最累,机插秧成为农民朋友最迫切的需要。为此洪泽县从1999年引进插秧机试验示范,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现已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水稻机插秧技术具有节本增效的优势。从2002年至2004年洪泽县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实践成果表明:机插水稻能实现高产稳产、省工节本。笔者通过对近3年的调查分析,机插水稻与手工栽插相比,每亩可节本增收100元,与直播相比增收近200元,与麦套稻相比增收400元。二、机…  相似文献   

18.
提高水稻总产量有三条措施,一是增加水稻种植面积。二是单季稻改双季稻,三是提高水稻单产。提高水稻单产是提高水稻总产量的关键,也是提高种粮效益,实现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经过近几年来,推广机插秧技术的实践证明,机插秧技术具有省工、省时、省力、省田、生产成本低、增产增收的特点。但是如果技术措施不到位,影响机插水稻产量。怎样来提高机插水稻产量呢?现根据自己从事机插秧技术推广实践总结,要采取以下措施,即做好“五个一”。育好一棵秧苗,整好一块田,用好一台机,插好一棵苗,管好一块田。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否则,影响机插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9.
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粮食产量既是提高粮食总量的关键,也是提高种粮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几年的对比试验及大田栽种结果表明,机插较常规手插有着秧田利用率高、省工节本、利于环保、高产稳产,以及有利于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优势。从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方面考虑,并结合近几年的机插秧试验与大田栽种实践,提高机插水稻产量的途径和措施有以下几条。  相似文献   

20.
水稻机插秧配套低本高效育秧技术研究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国内水稻机械化栽植的技术措施主要有抛秧、直播和机插秧 3种,机械抛秧是过渡性措施,机械直播是区域性措施,而机械插秧才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水稻种植的发展方向。机插秧的四要素是:人、机、苗、田,目前推广机插秧技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配套机插秧苗的工厂化育秧成本高,广大农户难以自觉接受。因此,研究适合国情的低本高效水稻机插秧配套育秧技术对于推广机插秧和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江苏农垦 2000年引进 89台韩国东洋插秧机,机插面积 1 300公顷,进行了多种育秧技术专题试验,掌握了许多量化指标,已初步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