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几种食用木薯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食用木薯品种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筛选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木薯品种,为在生产上推广种植鲜食木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试验方法,以华南205(SC205)为对照,研究不同食用木薯品种SC9、GR891、SC201、沙田木薯、ZM8229的出苗率、生长发育、节点数、节点距、产量、淀粉含量。【结果】SC205(CK)发芽快、出苗早、出苗整齐、出苗率高;SC201生长最快,其次是GR891,最慢的是SC9;SC205(CK)的节点数最多,节点距最短,SC201节点数最少,节点距最长;SC9产量最高,比SC205(CK)增产9.14%,其余品种均比对照低,以沙田木薯产量最低;淀粉含量SC201最高,为30.35﹪,其次是GR891,为30.12%,分别比对照增加32.71%和31.71%。【结论】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木薯品种是SC9,其次是GR891和SC201,沙田木薯和ZM8229居中,最差的是SC205(CK)。  相似文献   

2.
不同木薯品种生理特性及产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辐选01、桂垦09-11、南植199、新选048、GR891、桂垦09-26、华南124、华南205等8个木薯品种为材料,对不同生长时期各木薯品种的生长状况、叶片生理生化特性、产量性状进行比较研究,从而筛选出产量高、性状好的木薯品种,为今后高产优质木薯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木薯的株高、茎粗与鲜薯产量高低紧密相关,块根长、块根粗、块根数与鲜薯产量没有明显相关关系,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还原糖含量高可以促进块根淀粉的积累,叶片蔗糖、淀粉含量的高低与块根淀粉积累没有直接关系。在木薯的整个生长时期,新选048和桂垦09-26的综合性状最优,生长快,长势旺盛,产量高且品质好,鲜薯产量分别为93 887.95 kg/hm~2和92 665.74 kg/hm~2,因此适合大面积、规模化推广种植;辐选01、桂垦09-11、华南124的综合性状居中,但鲜薯产量较高,属高产量品种;GR891、华南205的综合性状一般,南植199的综合性状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3.
3个木薯品种的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文潘  付海天  罗燕春  彭靖茹  黄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218-10219,10366
[目的]研究3个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品种的光合特性,为木薯的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美国PP—SYSTEM公司生产的TPS-2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在大田条件下对3个木薯品种的株光合特性进行测定。[结果]3个木薯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株变化呈先增后降的趋势,SC205在株变化中下降明显,GR891、GR911下降缓慢,GR911净光合速率最高,SC205最低;GR891、GR911的胞间c0:浓度稳定在310∥L左右,SC205净光舍速率强时胞间c0:浓度较低,随后升高。较GR891、GR911而言,SC205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更能节约并有效地利用土壤水分。[结论]SC205净光合速率有提高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以6个木薯品种:ZM8316、南洋红(SC201)、辐选01、华南124(SC124)、新选048、新选056为材料,研究不同木薯品种种茎的发芽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新选048、ZM8316种茎发芽最快,发芽整齐,发芽率高,种茎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发根力强,根数多,根系活力强,幼苗茎叶生长快,叶片叶绿素含量高;其次是辐选01、华南124和新选056。南洋红虽然出芽较快,但出芽不整齐,发芽率低、发根力弱,根数少,幼苗茎叶生长慢,叶片叶绿素含量低。  相似文献   

5.
以11个木薯品种(系)(SC205、SC5、SC8、Arg7、Rayong9、KU50、9I、R3、17Q、FB-1、FB-4)为材料,采用田间统计分析,实时定量PCR和皮尔森相关分析,对不同木薯品种(系)的生物积累量特性、淀粉积累关键基因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品种(系)间在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率及相关途径重要基因表达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块根产量高的品种或品系FB-1、SC5、SC8、KU50、SC205、Rayong9在块根成熟期保持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而对于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SC205保持最高,品种(系)间存在差异(P0.05),但与产量没有明显相关性;块根膨大期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且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基因表达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块根形成期MeAGPS1的表达量及块根形成期和膨大期MeGBSS1的表达量与块根膨大期木薯块根的干物质率呈显著正相关,块根成熟期MeSBE2.2的表达量与块根成熟期木薯块根的干物质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云南怒江干热河谷区观测木薯华南7号(SC7)、华南5号(SC5)、华南205(SC205)、桂热4号(GR4)4个品种年内7~10月地上部分株高、主茎粗、叶片数的生物量,分析不同品种的株高、主茎粗、叶片数的年生长规律及差异。结果表明:4个品种在被观测时期内,随着生育期的延长,株高、茎粗、叶片数均呈增长趋势;且4个品种不同时期的生物量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适宜北海推广的木薯品种。[方法]以我国目前9个主要的优良木薯新品种为材料,以当地品种SC205作对照,测定其鲜薯产量、淀粉含量、淀粉产量等农艺经济性状,观察其分枝情况和薯形等生物学特性,综合评价9个木薯新品种。[结果]新选048的鲜薯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南植199和GR891鲜薯产量极显著低于对照,其他6个品种鲜薯产量和对照差异不显著,但GR911和桂热3号的鲜薯产量较高;9个品种的淀粉含量均等于或高于对照,其中GR891和桂热5号淀粉含量最高,桂热3号、SC8、南植199和GR911的淀粉含量较高;桂热4号的淀粉产量显著低于对照,其他8个品种的淀粉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桂热3号、桂热5号、SC8、新选048和GR911的淀粉产量较高;新选048、南植199、GR911、桂热3号和桂热5号分枝少或不分枝,种植与收获时省工,适合密植和间套作,而SC5和SC8分枝较多;新选048和GR911薯形粗短,薯形好,适合机械化生产。[结论]新选048、GR911、桂热3号和桂热5号综合性状较好,适宜在北海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建立木薯主栽品种的再生体系,获得更多的优质研究材料。[方法]根据细胞全能性理论,以木薯幼叶、腋芽为材料,优化培养基组分,诱导木薯体细胞发生、分化,器官等发育,培养再生株系。[结果]不同品种材料间的再生能力总体表现由大到小为:GR3、SC205、GR9891、GR911;腋芽诱导体细胞胚性愈伤组织的效果明显优于幼叶;IBA诱导木薯体细胞胚发生效果优于6-BA,且二者间具有互作作用;IBA与NAA激素组合对诱导木薯不定芽生根效果优于单一使用效果。[结论]建立了4个木薯主栽品种(SC205、GR891、GR911和GR3)高效的再生体系,为木薯种质保护、创新利用研究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木薯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C205和GR911为双对照,对引进的木薯新品种瑞士N4、SC7、G15的特征特性、生长速度、块根产量和淀粉含量等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综合性状好,表现出高产高淀粉的优良特性,其中瑞士N4和G15每667 m2块根产量分别达到4.32 t和4.31 t;瑞士N4、SC7和G15淀粉含量分别达到28.23%、27.11%和27.35%,建议进一步试验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9个木薯新品种(系)引种试种适应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当地栽培的当家品种SC205作对照,研究了国内外引进的9个木薯新品种(系)GR911、BRA12、SM4363、CM3555—6、广西4号、GR891、广西3号、CM385—6和COL1050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试种区,9个木薯新品种(品系)均表现出较强的抗风、抗寒和抗病能力;GR911和BRAl2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SC205提高8.2%和9.7%,其余7个品种(品系)的产量比对照品种SC205的低,但9个木薯新品种(系)与对照的产量差异均不显著;GR911和BRA12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与对照品种SC205相当。  相似文献   

11.
大豆生长发育与根瘤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根瘤生长发育与大豆生长发育的关系,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持续观察和研究了不同生长时期大豆根长、根系生物量、株高、植株生物量、根瘤重量和数量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大豆整个生育期内株高、植株干重、根系干重和根瘤鲜重的变化均从缓慢增长、迅速增加、到迅速下降、再到缓慢下降的过程。株高、植株干重、根系干重和根瘤鲜重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苗后的66天、72天、66天和60天。根长在出苗后一直处于较快增长期,到出苗后48天到78天均维持在一个不显著的缓慢增长期。而根瘤数量在出苗后的20天至30天迅速激增,然后经过一个缓慢增殖期,至54天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由此得出,大豆根瘤数量在植株生长早期迅速增长且在最大值附近维持较长时期;而根瘤鲜重生长规律同植株地下部或地上部干重的增殖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木薯品种苗期的生长情况及叶片内在生理生化特性,为选育高产优质木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桂垦09-26、桂垦09-11、华南205、新选048、华南124、辐选01、南植199和GR891 8个木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苗期植株高度、茎径及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蔗糖、还原糖和淀粉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苗期植株较高的品种为桂垦09-26、新选048、华南205和桂垦09-11,茎径较粗的品种为辐选01、桂垦09-26、华南124和新选048,叶绿素含量较高的品种为桂垦09-26、辐选01、南植199和GR891,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的品种为桂垦09-26、华南124、桂垦09-11和新选048,蔗糖含量较高的品种为华南205、华南124、桂垦09-26和新选048,还原糖含量较高的品种为新选048、华南205、华南124和南植199,淀粉含量较高的品种为辐选01、GR891、华南205和新选048.[结论]桂垦09-26、新选048和华南205苗期综合长势较好,可溶性糖、还原糖、蔗糖和淀粉含量也较高,有利于木薯生长后期提高块根产量和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13.
试验以辐选01,华南5号(SC5),新选048,新选056,南洋红(SC201),华南205(SC205),GR891,华南124(SC124)为材料,分别在块根形成期、块根膨大期和工艺成熟期测定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块根淀粉含量,探讨木薯叶片可溶性含量与块根淀粉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块根形成期到工艺成熟期,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与块根淀粉积累都逐渐增加,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与块根淀粉积累呈正相关,从块根膨大期到工艺成熟期,叶片还原糖含量逐浙增加,与块根淀粉积累呈正相关,而叶片蔗糖含量逐浙降低。与块根淀粉积累呈负相关。8个品种都有同样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利用从我国蜈蚣草主要分布地区收集到的不同蜈蚣草基因型进行田间试验,评价他们耐砷和富集砷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蜈蚣草基因型在株高、生物量、羽叶数上都表现出显著的不同.株高变化范围为29.6~68.2 cm;每株羽叶数变化范围为18.0~60.0个;每株地上部鲜重变化为150~540 g;每株根鲜重变化范围为20.3~94.9 g. 蜈蚣草基因型地上部和根部的砷浓度也表现出显著差异.地上部砷积累浓度变化范围为643.10~3009.03 mg·kg-1,根部砷积累浓度变化范围为26.34~112.38 mg·kg-1. 基因型C108地上部积累砷最多,显著大于其它蜈蚣草基因型;研究还发现,蜈蚣草基因型间的转运系数和生物富集系数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关分析显示,蜈蚣草富集砷的量与株高、羽叶数、芽苞数等生长特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果榛子黄化萌条扦插苗成活率和生根质量,有效提高黄化萌条的利用率。【方法】以大果榛子品种新榛1号、新榛2号和新榛3号的黄化萌条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吲哚丁酸(IBA)对其扦插生根率、根生长量特征参数和地上部分生长特征参数的影响,采用隶属函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浓度IBA对大果榛子不同品种黄化萌条扦插生根率、根生长量特征参数和地上部分生长特征参数的影响有所差异。IBA浓度为5 mmol/L时,新榛1号的生根范围、单株新梢数、单株新梢长度和新梢饱满芽数均最高;新榛2号的生根率、生根指数和单株根数均最高;新榛3号的单株根长、平均根粗和生根范围茎粗最高。IBA浓度为7.5 mmol/L时,新榛1号的单株根长、生根范围、单株新梢数、单株新梢长度和新梢饱满芽数均最高;新榛2号的生根率、生根指数和单株根数均最高;新榛3号的单株根粗和生根范围茎粗均最高。IBA浓度为10 mmol/L时,新榛1号的单株根长、生根范围和新梢饱满芽数均最高;新榛2号的单株根数最高;新榛3号的生根率、生根指数、平均根粗、生根范围茎粗、单株新梢数和单株新梢长度均最高。相关性分析得知,单株根数与单株根长,平均根粗与生根范围中部茎粗间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897和0.911;生根范围与单株新梢数、单株新梢长度和新梢饱满芽数,生根范围茎粗与单株新梢长度间的相关性系数达显著水平,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750、0.771、0.749和0.753。【结论】新榛1号黄化萌条在IBA速浸浓度为5 mmol/L处理后的性状综合表现较好(隶属函数平均得分值为0.64),新榛2号黄化萌条扦插在IBA速浸浓度为7.5 mmol/L处理后的性状综合表现较好(隶属函数平均得分值为0.73),新榛3号黄化萌条在IBA速浸浓度为10 mmol/L处理后的性状综合表现较好(隶属函数平均得分值为0.70)。  相似文献   

16.
影响粳稻品种吸氮能力的根系性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吸氮量类型粳稻品种根系性状的演变趋势与差异,明确吸氮量大的粳稻品种根系性状的特征,为粳稻品种根系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8—2009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94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根系形态、根系活性、植株各器官干物重和含氮量、产量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吸氮量的大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等6类,研究各类品种根系等性状的差异,分析影响氮素高效吸收的主要根系性状。【结果】供试品种间吸氮量的差异很大,吸氮量最大品种为最小品种的2.94倍(2008年)和2.59倍(2009年);吸氮量大的品种平均产量极显著高于吸氮量小的品种;生育期、吸氮强度均是影响吸氮量的重要因素,吸氮强度对吸氮量的影响大于生育期对吸氮量的影响;不同吸氮量类型粳稻品种间单株根干重、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株总吸收面积、单株活跃吸收面积差异显著,单株根数、单株根系活力的差异因年而异。吸氮量大的品种单株不定根数、单株根干重、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株根系总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优于吸氮量小的品种;改良根干重、冠根比、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条不定根重等性状能显著提高水稻的吸氮量。【结论】供试粳稻品种间吸氮量的差异很大。吸氮强度大是粳稻品种吸氮量大的重要因素。吸氮量大的品种单株根数、单株根干重、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株总吸收面积、单株活跃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活力优于吸氮量小的品种,根干重、冠根比、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条不定根重是影响粳稻品种吸氮能力的主要根系性状。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品种更替过程中小麦苗期根冠生物量分配的演变趋势,以历年来黄淮海麦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22个冬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砂培的方法进行幼苗培养,分析小麦种子萌发后不同时间根、冠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冬小麦种子萌发后第3天幼苗根数在品种间无显著差异,第9天、第15天随着品种更替的进行呈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现代品种初生根数目显著低于早期品种。在第3天、第9天、第15天,小麦苗期幼苗生长随品种更替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芽长显著下降,但根长无显著差异。可见,冬小麦苗期芽干质量在品种改良过程中未发生明显变化,而根干质量和根冠比呈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冬小麦苗期现代品种地上部分分配到更多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18.
A glasshouse study compared the growth and phosphorus (P) efficiency of 96 genotypes of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ill] in a P-deficient soil. The soybean genotypes differed greatly in growth, nodulation and P uptake after growing in the soil for 45 days, with shoot biomass ranging from 0.91 to 1.75 g per plant. The application of P improved biomass production, nodulation and P uptake and decreased root to shoot ratio, root length and surface area and P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he 96 soybean genotypes were divided into 3 categories in P efficiency us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and 4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F values in combination with growth potentials. The Pefficient genotypes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 biomass production, root to shoot ratio, root length and surface area and P uptake but low shoot to root P concentration ratio under P deficienc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substantial genotypic variation in P efficiency in existing germplasm, and that P efficiency was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dry weights of shoots and roots, ratio of root to shoot dry weight, root length and surface area, root P content and total P uptake. The shoot dry weight under P deficiency and relative shoot dry weight (deficient P/adequate P supply) are effective and simple indicators for screening P-efficient genotypes at the seedling stage.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甘薯品种(系)耐低氮能力评价体系,筛选耐低氮基因型甘薯材料和评价不同氮效率类型,为研究耐低氮甘薯生理机制和挖掘氮高效基因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培试验,以来自国内外不同薯区的126份甘薯品种(系)为材料,低氮胁迫(0 mmol·L-1纯氮)和正常施氮(14 mmol·L-1纯氮)处理下,收集126个品种(系)地上干重、地上干物质增加量、地下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根冠比、蔓长、根长、叶数、叶绿素相对含量(CCI)、氮积累量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11个性状表征值,计算各指标耐低氮胁迫指数。利用综合隶属函数法,进行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各甘薯品种耐低氮能力和氮效率类型。【结果】1)低氮水平条件下,不同供试甘薯品种(系)的地上干重、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根长、蔓长、叶数、CCI、氮素积累量的均值低于正常氮处理,根冠比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均值高于正常氮处理;2)不同品种(系)的地上干重、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根冠比、根长、蔓长、叶数、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变异系数高于正常氮处理,且其增幅排序为地上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地下干物质增加量>叶数>地上干重>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氮积累量>根长>根冠比>蔓长;3)对11个指标的耐低氮胁迫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3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2.67%,计算综合评价值Y;4)地上干重、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叶数、蔓长、根长、根冠比、氮积累量、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耐低氮胁迫指数与Y值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氮积累量和地上干重5项耐低氮胁迫指数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86、0.81、0.79和0.73;5)建立Y值回归方程,选定耐低氮能力评价的8个指标,并进行系统聚类,划分甘薯基因型为耐低氮型、中间型、不耐低氮型3类;并对3种耐低氮甘薯类型的农艺性状和氮效率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论】地上干重、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根长、蔓长、叶数、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作为甘薯耐低氮能力评价的指标;13104-2/紫薯1号、宜宾红心薯、浙紫薯2号、渝紫3号、渝紫6号、漯紫1号和渝紫香10号7个为耐低氮型甘薯品种;耐低氮型品种的各性状表现好于中间型和不耐低氮型,其中,地上干重、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蔓长和氮积累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