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红心杉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红心杉林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红心杉林分,其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均存在差异,林分年龄与土壤类型的交互效应均极显著。pH和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在林分年龄和土壤类型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碱解氮、全氮、速效钾含量在林分年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土壤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全磷含量在林分年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土壤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红心杉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在20、40年生的变化很小,而根际土壤的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差异仍然明显。 相似文献
3.
通过配对样地法,对连栽马尾松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全N、全K、全Ca和全Mg含量2代低于1代,而有机质、碱解N、速效P、全P和速效K含量2代却高于1代,且有机质、碱解N和速效P含量在1、2代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连栽后根际土壤全Al、全Cu和全Zn含量2代高于1代,而全Fe和全Mn含量2代却低于1代,且全Mn含量在1、2代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非根际土壤除全Cu含量2代高于1代外,其余全Fe、全Al、全Zn、全Mn含量2代均低于1代,且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2代均高于1代,且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1、2代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对黄山公益林场毛竹成竹期幼竹生长的根际土壤微量元素、pH值和有机质含量动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幼竹根际土壤pH值介于4.86和6.04之间,属于适合幼竹生长的pH值范围。随幼竹生长,pH值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形状,8月中旬达到最高值,为6.03;有机质含量和Cu含量分别在7月初和6月中旬达到高峰,分别为38.77和 0.63,有机质含量在7月底达到最低点,而后慢慢升高,Cu含量则呈开口向下的W形状;Zn、Fe、Mn含量均在6月上旬达到高峰,而后均呈下降趋势。方差分析表明,10月幼竹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Cu、Zn、Fe、Mn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根际土壤对微量元素的溶解吸收相比非根际土壤来说,受根际小环境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杉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比较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杉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比较陈f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李传涵(华中农业大学土化系武汉430070)关键词杉木,根际土壤,土壤酶,杉木中毒由于林木生长的影响,使得林木根际土壤pH值、养分含量、微生物数目、生化活性等性质发生... 相似文献
6.
复合农林模式中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酶活性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酶活性能够实质性的反映土地管理和土壤健康状况。为了更好的了解复合农林模式中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和功效,本研究对花椒(Zanthoxylum bungenum)模式、桃树(Prunus persica var.nectariana)模式、桑树(Morus alba)模式和梨树(Pyrus pyrifolia)模式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在林下广泛种植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使得木本植株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它们的活性都远远高于其对照地。除各模式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峰值均出现在9月份外,过氧化物酶、蔗糖酶、磷酸酶、脲酶的峰值多出现在7月和8月份。有机质与这5种土壤酶活性都有显著的正相关,而全N仅与磷酸酶和蔗糖酶有显著的正相关,pH值则与它们呈显著的负相关。植物组成可能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化学性质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木麻黄无性系和实生林的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麻黄无性系林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全钾、速效钾、钙和镁离子含量均大于木麻黄实生林,有效磷含量则相反。与实生林相比,木麻黄无性系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值均有所下降,CEC值增加。木麻黄无性系林根际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高于木麻黄实生林。脲酶除外,其余3种酶活性均是根际大于非根际。与木麻黄实生林相比,木麻黄无性系林根际环境得到改善,林地土壤营养贮量和养分供应能力提高,生长效果亦优于本地实生苗造林。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探讨不同间伐强度下马尾松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性糖为含量、组成和来源,以更好了解间伐后林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稳定性变化,为马尾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3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法,设置4种处理,各处理重复3次,共12块20m×20m固定样地,包括对照(0%)、轻度间伐(25%)、中度间伐(45%)和强度间伐(65%),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枯落物和土壤中性糖的含量及组成。【结果】根际土壤中性糖含量(4.55~7.89mg·g^-1)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2.67~4.18mg·g^-1);间伐可显著降低根际土壤中性糖含量,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分别低于对照15.34%、27.25%和42.33%;非根际土壤中性糖含量仅在强度间伐下显著降低(P<0.05);非根际土壤中8种中性单糖含量在不同间伐强度间差异不显著,均以葡萄糖含量最高,占中性糖总量的33.21%~41.39%,其次为甘露糖(占中性糖总量的18.34%~25.09%)、半乳糖(占中性糖总量的13.87%~16.99%)、阿拉伯糖(占中性糖总量的8.45%~11.34%)、木糖(占中性糖总量的6.22%~7.91%)、鼠李糖(占中性糖总量的4.37%~6.06%)、岩藻糖(占中性糖总量的2.71%~3.26%)和核糖(含量最少,占中性糖总量的比例不到1%);根际土壤中8种中性单糖分布规律与非根际土壤一致,且随间伐强度增加各中性单糖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各处理间差异除葡萄糖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间伐可增加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六碳糖(半乳糖+甘露糖)和五碳糖(木糖+阿拉伯糖)含量的比值,且间伐后该比值均大于2;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性糖在总有机碳中的比例分别为16.65%~17.36%和16.75%~23.21%,且该比值均随间伐强度增加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中度间伐时达到最低值。【结论】间伐可降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性糖总量,但对土壤中8种中性单糖含量影响不显著;间伐后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从而可增加土壤中性糖的微生物来源;中度间伐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性糖和总有机碳的比值最低,表明中度间伐有利于土壤碳库的稳定,对马尾松近熟林实施45%的间伐强度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覆盖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为毛竹笋用林覆盖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北省咸宁市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覆盖措施连续覆盖3 a,分析比较不同土壤层次间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覆盖可改善表层(0~10 cm)土壤的物理性质,使该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等显著提高(P<0.05)。覆盖对土壤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显著影响,覆盖能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较深层(1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来说,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覆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毛竹林覆盖后,不同土层间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等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除全钾外,其他土壤养分含量均在0~10 cm层最高。【结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以稻草20 cm+谷壳10 cm方式覆盖对毛竹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给科学、合理、可持续经营毛竹林提供参考数据,以上阔下竹复合经营模式和毛竹纯林经营模式的竹林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经营模式下毛竹的竿形生长和地上各部分生物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研究了上位阔叶林对下位毛竹林生长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同在上坡位的毛竹,上阔下竹复合经营模式的毛竹其胸径、竿高、壁厚、竹竿质量、竹叶质量等指标均显著大于或高于毛竹纯林经营模式的,毛竹的相对竿径随竿高而变化的趋势也较纯林模式的平缓,而毛竹的相对壁厚随相对竿高的变化趋势较纯林模式的陡峭。两种经营模式的毛竹其胸径、竿高、壁厚、竹竿质量、竹叶质量等指标在中坡位和下坡位的竹林间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毛竹采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江西省毛竹林采伐现状的调查,分析现有的毛竹采伐限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宜毛竹林丰产培育的“按毛竹年龄采伐7年生以上老竹,禁止砍伐6年生以下嫩竹”的新毛竹采伐管理办法。并对“新办法”的实施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对策。 相似文献
14.
Phyllostachys edul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carbon cycling.W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soil properties on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a P.edulis forest on Dagang Mountain,Jiangxi Province,China.Based on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the effects of seven soil factors on organic carbon and their sensitivities to change were studied using path and sensitivity analyses.The results revealed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connections and intensities of soil factors on organic carbon.Soil porosity,field capacity,and ammonium nitrogen levels we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organic carbon in the ecosystem.Soil porosity had a strong direct effect on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a strong indirect effect through field capacity.Field capacity and ammonium nitrogen levels mainly affected organic carbon directly.Field capacity,soil porosity,and ammonium nitrogen content,as well as bulk density,b-glucosidase activity,and invertase activity,were sensitive factors.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was insensitive.Our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soil factors on organic carbon,which can be utilised to improve P.edulis forest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promote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ies. 相似文献
15.
利用标准样方法研究毛竹林碳含量和碳储量以及空间分布.研究表明,毛竹地上部分各器官的含碳率波动范围为428.373 0 ~ 480.079 0 g/kg,平均为459.546 1 g/kg,其中竹叶的含碳率最低,竹秆的含碳率最高.毛竹地上部分碳储量为28.98 t/hm2,地下部分碳储量为14.27 t/hm2.从各组分分布来看,竹秆占总碳储量的51.84%,竹枝占10.27%,竹叶占4.90%,地下部分占总碳储量的33.00%.毛竹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73.93 t/hm2,其中土壤层碳储量为91.95 t/hm2,占总碳储量的67.44%.毛竹林地上部分年固定碳量为8.28 t/(hm2 ·a),相当于同化二氧化碳的量30.36t/(hm2·a). 相似文献
16.
17.
为研究带状采伐后土壤质量的恢复特征,以福建省建瓯市房道镇千竹园毛竹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两种不同采伐宽度的带状采伐,即5 m(C1)和7 m(C2),以不进行采伐处理为对照(CK),研究采伐后Ⅰ时期(2018年10月)和Ⅱ时期(2019年6月)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采伐后Ⅰ时期和Ⅱ时期相比,土壤质量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显著增加;采伐后Ⅰ时期C1和C2的土壤容重小于CK,但采伐后Ⅱ时期则相反。土壤中的水解氮(DON)含量在采伐后Ⅰ时期表现为C2>C1>CK,在采伐后Ⅱ时期不同土层平均值表现为CK>C2>C1;土壤中的有效磷(AP)含量在采伐后Ⅰ和Ⅱ时期均表现为C1>C2>CK;土壤中的速效钾(AK)含量、电导率(EC)和p H值在采伐后Ⅰ和Ⅱ时期均表现为C2>C1>CK;与采伐后Ⅰ时期相比,采伐后Ⅱ时期的土壤蔗糖酶(S-SC)与土壤酸性磷酸酶(S-ACP)活性升高,而土壤脲酶(S-UE)活性下降。带状采伐能明显增加土壤中AP和AK含量,提高EC、土壤p H值和S-UE活性;7 m带状采伐在改善土壤理化方面优于5 m带状采伐;故通过带状采伐可以提高土壤质量,有利于毛竹林恢复地力。 相似文献
18.
采用"逐节取样"法,对1、3和7年生毛竹秆竹节和节间的碳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1)竹秆竹节和节间的碳密度(g/g)分别介于0.4506-0.4757、0.4522-0.4769,竹节和节间碳密度都随竹秆高度升高而增加。1年生竹秆基部碳密度增加较慢,梢部碳密度上升较快。3年生和7年生竹秆碳密度基部和中部上升较快,梢部上升慢。1年生竹秆梢部节间的碳密度高于节的碳密度,基部节碳密度低于节间碳密度。3年生竹秆节间的碳密度均略高于节碳密度,7年生毛竹竹秆中部和梢部节间碳密度明显高于节碳密度。2)竹秆基部和中部碳密度都随竹龄的增加而升高,竹秆碳密度从1年生到3年生阶段的变化较大,而从3年生到7年生阶段的变化较小。3)按相对节数的分段方法将竹秆分成5段能得到较精确的碳密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以毛竹、黄槽毛竹、花毛竹、厚壁毛竹、金丝毛竹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其不同年龄立竹间叶功能性状特征,筛选主要叶功能性状指标,并探究影响毛竹及其变种叶功能性状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毛竹及其变种叶功能性状存在差异,而竹种比年龄(1、3、5 a)对叶功能性状的影响程度大;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毛竹及其变种叶功能性状的主要指标为叶全氮、叶全磷、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量、比叶面积、叶含水量;叶全碳、叶全氮、叶全磷、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量、叶面积、叶厚度、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含水量、叶组织密度均与土壤养分呈显著相关。毛竹及其变种叶功能性状受土壤有效磷、全磷、碱解氮、有机质、全钾、速效钾含量的共同影响,其中有效磷、全磷、碱解氮含量是影响其叶功能性状的主要因子。叶养分元素(全氮、全磷)、叶绿素、叶形态性状(比叶面积、叶含水量)可作为毛竹及其变种筛选的主要叶功能性状指标,毛竹及其变种通过多性状间的功能协调形成最佳功能组合进而使其自身适应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掌握毛竹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特征,以江西省安福林区的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这3种不同类型毛竹林地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中亚热带阔叶林和杉木纯林林地为对照,对其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的季节变化情况及其在各土层的剖面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毛竹林地的SMBC含量间差异较大,不同类型林地0~60 cm土层的SMBC含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竹阔混交林(157.62 mg·kg~(-1))毛竹纯林(143.17 mg·kg~(-1))竹杉混交林(110.19 mg·kg~(-1))阔叶林(101.07 mg·kg~(-1))杉木林(86.56 mg·kg~(-1));各林分类型的SMBC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季的SMBC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各林分类型其SMBC含量的平均值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其分布在各土层的含量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土壤表层的积聚作用明显;毛竹林地的SMBC占土壤总有机碳(TOC)的比率为1.01%~1.11%,高于阔叶林地的0.67%和杉木林的0.79%;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和竹杉混交林的SMBC与TO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55和0.4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