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对不同密度的4年生大叶相思林的养分含量进行了研究,以便为合理管理和利用大叶相思人工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3种密度大叶相思林的各器官养分浓度以N的浓度最高,占养分总浓度的64%左右,K浓度居中,为32%左右,P的浓度最低,仅4%左右;各器官养分浓度都为叶枝皮根干;高密度林分的各器官养分贮量为叶枝根干皮,中密度为叶枝干根皮,低密度为叶干枝根皮;林分养分总贮量为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各器官中各养分贮量为NKP。  相似文献   

2.
不同林分密度楠木人工林生物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福建省顺昌埔上国有林场不同林分密度的37年生楠木人工纯林的生物量及分配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低密度林分(1 500~1 650株.hm-2)楠木单株标准木的平均生物量为56.52 kg.株-1,是高密度林分(2200~2400株.hm-2)的1.39倍。单株标准木各器官的平均生物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楠木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乔木层总平均生物量在干材中的分配基本不受林分密度的影响(低密度的为53.59%,高密度的为53.72%),在根、皮中的分配比例随林分密度的增大略有增大,而在枝与叶中的分配比例则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各器官生物量均存在干材>根>皮>枝>叶这一规律,其中干材生物量占总物量的比例最大,均超过了50%,最大达到61.11%。  相似文献   

3.
相思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与林下植被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位于漳州平和7年生的3种相思人工林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和林下植被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占相思林下植被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3.0936),黑木相思其次(3.0649),卷荚相思最低(2.2430);而与物种数目无关的Shannon均匀度指数则以黑木相思最高,表明其物种组成比较均匀;3种相思人工林林下植被群落相似性指数均在0.5~0.75之间,表现为中等相似;在3种相思人工林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组成中,干材生物量所占的比例最大(55.30%~68.28%),其它组分依次为:根(14.72%~19.30%)>皮(10.59%~10.82%)>枝(3.96%~9.19%)>叶(2.42%~8.39%);3种相思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卷荚相思(6.69 t.hm-2)>马占相思(6.24 t.hm-2)>黑木相思(4.21 t.hm-2);3种相思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卷荚相思(75.21 t.hm-2)>黑木相思(49.19 t.hm-2)>马占相思(48.22 t.hm-2)。对3种相思人工林生物量分布格局的比较研究表明:卷荚相思生产力高,适宜在闽南山地营林生产实践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林分改造在优化群落结构、改善林分质量以及提高生态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建立高功能效益生态公益林的重要举措。文章对中山市五桂山以大叶相思、马占相思以及马尾松林为主的混交林分的枯落物和土壤持水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分中枯落物持水量的大小顺序为:马尾松林马占相思林大叶相思林;土壤持水量大小为:大叶相思林马占相思林马尾松林。  相似文献   

5.
对大叶相思苗木进行4个水分胁迫强度,4个水分胁迫循环周期的试验,研究其对大叶相思苗木的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胁迫强度和次数对大叶相思苗木生长、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显著;大叶相思苗木在水分胁迫下生长受到抑制,根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水分胁迫梯度和次数的加大而增加;在不同的水分胁迫下,以间隔7 d浇水的处理为最佳的水分胁迫梯度,第二循环周期为最适胁迫周期.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塞罕坝地区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及生物量大小,给该地区樟子松林的经营及生态功能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了该地区樟子松生物量模型,并对樟子松林生物量的大小及其分配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的最优模型形式均为CAR类型,且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分别为W_干=0.026 8 D~(2.643 6)、W_枝=0.061 2 D~(1.862 7)、W_叶=0.112 4 D~(1.542 9)、W_果=0.000 04 D~(3.311)和W_整=0.093 D~(2.342 9);I地位级樟子松平均单株生物量明显高于II地位级,但林分总生物量则相反;与其他分布地区相比,该地区樟子松林生物量处于较高水平;樟子松生物量分配由高到低依次为干、枝、叶、果,其所占比重分别为50.87%~80.66%、10.76%~23.54%、7.31%~24.28%和0.34%~1.25%;树干生物量所占比重随林分年龄及胸径的增加而增加,枝和叶所占比例则随林分年龄和胸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7.
华北沙地小黑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相对生长法对不同密度华北沙地小黑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模型W=aDb估测的27年生1 000、500和250株·hm-2的小黑杨林分生物量分别为85.23、102.60和86.74 t·hm-2;29年生小黑杨林分生物量分别为88.64、104.90和90.94 t·hm-2.林分生物量与林分的密度和年龄密切相关,呈现出随着密度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的规律.密度对小黑杨器官间生物量分配有重要影响.密度不同,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不同,其中,叶和皮生物量所占比例均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干、枝和根生物量所占比例随密度增加没有表现出明显规律性.在3种密度中,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叶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小.3种密度小黑杨林分生物量的径阶分配呈正态分布,在1 000株·hm-2的小黑杨林分中72.37%的生物量集中在18~22 cm的径阶范围内;500株·hm-2小黑杨林分中生物量主要集中在20~26 cm的径阶范围内,占总生物量的90.02%;250株·hm-2的小黑杨林分中,生物量主要集中在26~30 cm的径阶范围内,占总生物量的68.27%.  相似文献   

8.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大岗山林区相似立地条件前后3次生物量调查研究资料,结合杉木人工林固定样地长期观测材料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得到了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对于同一林分,除叶生物量和某些枝生物量存在一个减小的时期外(5a至8a时),单株和林分各组分生物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在12a前的林分速生期间,叶、枝、干所占比重微弱增加,致使地上部分比重增加,而根比重减小;在干材期(12~16a),单株各组分所占比例趋于稳定。(2)立地指数对单株和林分各组分的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生物量分配比率均存在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随着林龄的变化而变化,并受初植密度的制约。(3)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大,单株各组分生物量明显减小,干生物量分配比率在任一林龄时刻均呈下降趋势;由密度所形成的不同林分生物量间的差距随林龄呈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树冠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分级木和林分冠生长特性,建立冠幅生长及单株冠、枝、叶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1)年龄36~39年、密度983~3263株·hm-2林分和年龄54~61年、密度1101~2241株·hm-2林分,随林分密度增加,分级木冠幅差距趋于减小;冠长占树高比例及冠长与冠幅比值增加;优势木、平均木和被压木平均冠积分别达22.479,15.296,6.179和26.864,11.154,8.192m3。2)年龄36~39年和54~61年林分优势木、平均木和被压木平均单株冠生物量分别为0.0082,0.0049,0.0009和0.0079,0.0038,0.0014t;占单株地上生物量平均比例分别达18.5%,24.2%,17.3%和15.9%,12.0%,20.5%。3)单株冠生物量分配中,枝比例高于叶比例,并因分级木不同而不同。年龄36~39年和54~61年林分,优势木、平均木、被压木枝生物量比例分别为76.6%,74.7%,66.6%和76.8%,73.3%,71.4%;叶生物量比例分别为23.4%,25.3%,33.4%和23.2%,26.7%,28.6%。4)年龄36~39年和54~61年林分,林分...  相似文献   

10.
李周坤 《福建林业科技》2012,39(3):15-18,62
对福建省长乐市大鹤国有林场的4年生大叶相思、肯氏相思、纹荚相思、厚荚相思、卷荚相思的各构件生物量分配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厚荚相思的总生物量最大,而卷荚相思的总生物量低于其他相思树种。5个相思树种各构件生物量分配率:肯氏相思、纹荚相思和卷荚相思的根部分配率较高,其中纹荚相思的根系生物量分配率最高,达46.69%,其次为肯氏相思,达44.59%;而大叶相思和厚荚相思的枝叶鲜重和生物量分配率较高,其中厚荚相思枝叶生物量最高,达76.71%,大叶相思达75.05%。从构件生物量的角度来看,肯氏相思和纹荚相思更适宜作为滨海沙地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1.
华北落叶松人工幼林林分密度与生物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是燕山山地的主要树种,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以河北木兰林管局境内13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用样方调查的方法对立地条件相同密度分别为1800、2400和3000株/hm^2的3种林分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低、中、高3种密度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21180.6、26724.6和31352.4kg/hm^2;乔木层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98.9%,草本层次之,占0.7%,灌木层最少,仅占0.4%;林木平均木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略微减少,密度由低到高其平均木生物量依次为11537.5、11077.3和10357.8g/株;各密度林分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均存在W干〉W枝〉W根〉W叶〉W皮的分布规律;3种密度的林分生物量结构特征基本相同,3000株/hm^2的林分结构合理,更能达到丰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薪炭林经营与其他林种经营的区别在于寻求能量的最大产出,林分总能量的输出取决于组成树木的热值及其生物量。通过生物量和能量的研究,可以了解薪炭林分生物量和能量的积累动态,为林分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林分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中国桉树人工林面积近40万ha,遍布南方16个省(区)的600多个县,在华南地区的林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桉树纯林多代连续经营(尤其以短轮伐期连续经营)引起地力衰退,导致林分生产力下降以及其他不良的生态后果已为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所证实。为此,我们自1982年始在海南岛琼海、三亚、屯昌等县  相似文献   

13.
窄冠刺槐根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10月用全挖法和分层分段挖掘法,研究了窄冠刺槐根系的分布特征、根系生物量以及不同密度林分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窄冠刺槐个体根系水平分布在株间可达到6.6 m,在行间可达到5.0 m;主根可深达2 m以上,侧根垂直分布集中在10~40 cm土层内.窄冠刺槐根系生物量占全株生物量的16.82%,主根、侧根的生物量在根系生物量中分别占87.13%、12.87%.窄冠刺槐林分根系生物总量和根总长分别为6 160.2~10 940.55kg·hm-2和970.35~1 607.4 km·hm-2,并呈现出根系生物总量和根总长与林分密度成正相关的规律.在垂直方向上,林分根系中直径D<15 mm的根主要分布在地下0~20 cm土层内,而直径D≥15 mm的根主要分布在地下20~40 cm土层内;在水平方向上,直径D≥5 mm的根数量随距树干距离增加而减少,而直径D<1 mm的根数量则随距树干距离增大而增大,主要集中分布在距树干0.5~1.5 m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林分密度对桉树幼龄能源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0.5年生3种不同密度配置的幼龄尾巨桉优良无性系DH32-29各器官生物量、热值以及灰分进行了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所选3种密度间树高差异显著,基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密度的增加,树枝、叶片、树干的生物量分别呈现减少趋势,密度与树枝和树干生物量的相关性达到了0.01极显著水平;单株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生物量则相反;单株热值无显著差异,仅单株平均灰分含量高密度与中密度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分析,高密度0.25 m×2 m林分生物量最大,其灰分含量比低密度的林分低,适合作为能源林培育密度。  相似文献   

15.
以河北太行山区4种典型水土保持林为研究对象,对混交林(栓皮栎-侧柏)、油松林、栓皮栎林和刺槐林的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含碳率以及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油松林、栓皮栎林和刺槐林生物量分别为51.94,86.40,90.19,18.08t/hm^2,栓皮栎林和油松林生物量高于4种水土保持林生物量的均值(61.65t/hm^2),而混交林和刺槐林生物量分别占生物量均值的84.25%,29.33%。不同林分各器官在乔木层生物量中分配顺序均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4种典型林分各器官含碳率分别为45.16%~58.93%,58.48%~64.61%,51.16%~58.37%,52.35%~62.30%。4种典型林分碳储量为10.10~53.85t/hm^2。不同林分类型各器官碳储量与生物量呈正比关系,与生物量趋势基本相同,碳储量大小表现为油松林>栓皮栎林>混交林>刺槐林。  相似文献   

16.
17.
板栗不同密度林分的生长发育与生物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4种不同密度8年生板栗园树体生长发育、生物量、对生物生产力的系统分析,研究了板栗密植园的生长分化机理.栽植密度区显著影响板栗树体的生长发育;它不仅对单株生物量及林分生物量存在显著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生物量在枝、叶、果中的分配比例.不同密度林分的净生产量、经济利用系数、太阳能利用率均存在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高密度林分可获得早期产量的迅速提高.但达到一定年龄阶段(6年生)以后必须进行适时间伐,以保持林分产量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8.
江西金盆山林区天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热带典型天然常绿阔叶林碳储量及其碳分布格局,以期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西省金盆山林区优势树种生态系统生物量研究为基础,结合主要优势树种碳含量实测数据,对金盆山典型常绿阔叶林丝栗栲林、南岭栲林、米槠林的碳储量及碳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并以这3种林分的碳密度均值计算整个金盆山林区天然常绿阔叶林总碳储量。【结果】金盆山林区丝栗栲林、南岭栲林、米槠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294.82、307.63、318.97 t/hm^2,林区生态系统总碳密度为307.14 t/hm^2,林区现存碳总量为2.25×10^6 t;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布规律为植被层>土壤层>凋落物层,植被层碳密度分布规律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其中乔木层主干的碳密度占56.54%;土壤层碳密度随着土壤层的加深呈下降趋势,40 cm以下土层间的碳密度变化不明显。【结论】金盆山林区常绿阔叶林不同林分间生态系统碳密度差异不显著,生态系统内碳密度有较强的空间分布规律,生态系统碳密度高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和多种典型森林类型碳密度,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9.
We assessed the influence of stand age on fine root biomass and morphology of trees and understory vegetation in 10-, 30-, 60- and 120-year-old Norway spruce stands growing in sandy soil in southeast Norway. Fine root (< 1, 1-2 and 2-5 mm in diameter) biomass of trees and understory vegetation (< 2 mm in diameter) was sampled by soil coring to a depth of 60 cm. Fine roo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pecific root length (SRL), root length density (RLD), root surface area (RSA), root tip number and branching frequency (per unit root length or mass),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digitized root data. Fine root biomas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biomass (RLD and RSA) followed the same tendency with chronosequence an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30-year-old stand and lower in the 10-year-old stand than in the other stands. Among stands, mean fine root (< 2 mm) biomass ranged from 49 to 398 g m(-2), SLR from 13.4 to 19.8 m g(-1), RLD from 980 to 11,650 m m(-3) and RSA from 2.4 to 35.4 m(2) m(-3). Most fine root biomass of trees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upper 20 cm of the mineral soil and in the humus layer (0-5 cm) in all stands. Understory fine roots accounted for 67 and 25% of total fine root biomass in the 10- and 120-year-old stands, respectively. Stand age had no affect on root tip number or branching frequency, but both parameters changed with soil depth, with increasing number of root tips and decreasing branching frequency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 for root fractions < 2 mm in diameter. Specific (mass based) root tip number and branching density were highest for the finest roots (< 1 mm) in the humus layer. Season (spring or fall) had no effect on tree fine root biomass, but there was a small and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understory fine root biomass in fall relative to spring. Al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howed strong seasonal variation, especially the finest root fraction, with consistently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values in spring than in fall. We conclude that fine root biomass, especially in the finest fraction (< 1 mm in diameter), is strongly dependent on stand age. Among stands, carbon concentration in fine root biomass was highest in the 30-year-old stand, and appear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high tree and canopy density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stand development. Values of RLD and RSA, morphological features indicative of stand nutrient-uptake efficiency, were higher in the 30-year-old stand than in the other stands.  相似文献   

20.
于湖南省平江县选取针叶树种+一般阔叶树种混交林(M1)、针叶树种+珍贵阔叶树种混交林(M2)、珍贵阔叶树种(M3)等3种重建造林模式;于湖南省资兴市选取针叶树种+珍贵阔叶树种混交林(M6)、竹、乔混合经营(M7)、人工促进天然更新(M8)等3种恢复培育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定位观测研究不同模式径流产生特征与土壤持水能力。结果表明:造林模式M1、M2与M3的年地表径流量相差不大,其排序为CK1(73.07 mm)M3(66.47 mm)M2(62.51 mm)M1(61.74 mm)。培育模式M7、M6、M8的年径流量相差不大,排序为为M7(22.76 mm)M6(21.88 mm)M8(20.16 mm)。造林模式在30~40mm和≥50 mm降雨区间产流量较多,占全年径流的25.89%~30.42%。造林模式20~30 mm和≥50 mm降雨区间产流量较多,占全年径流的27.83%~35.09%。森林植被重建和恢复模式下产生径流量较对照小,说明森林植被重建和恢复有利于降低林地地表径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