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通过调查沈阳地区2009年稻谷、玉米的种植成本和粮食产量、质量,参照国家最低粮食收购价格,估算出了种植粮食的收益,分析了影响粮食销售收益的因素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提高粮食种植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稻谷、小麦、玉米的收益、用工量及种植结构变化,稻谷中早晚稻与中稻种植结构变化,以及浙江与全国、南方与北方的比较,探讨了改革以来经济发展而引发的劳动力转移与种植粮食作物机会成本提高对粮食生产发展的影响。分析认为,劳动力从事粮食生产机会成本提高成为影响改革以来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预测未来粮食生产发展趋势时,需要充分考虑劳动力转移与从事粮食生产机会成本增加这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全国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玉米产量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玉米产值却在不断降低,严重影响农民收益。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是玉米种植大旗,受国家政策、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已成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通过研究该地区玉米种植现状和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对全国类似地区优化调整玉米种植结构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农户种植玉米的收益和积极性对稳定玉米面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济源市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户夏玉米种植成本和收益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土地租金占生产成本的50%,对土地承包大户的生产收益影响很大;加强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可以解决玉米生产过程中的费时费工问题;玉米种植收益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产量息息相关;政府在晾晒、烘干、仓储等方面应给予种植户资金和政策支持,以解决种植户在收获期面临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当前实施的农业水价政策是否合理,采用PMP模型对小麦和玉米传统方式灌溉中应用的超定额累进加价水价政策效应进行模拟,分析了水价政策对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灌溉用水量、平均农户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价在阈值内稳步上涨,在节水的同时,对种植面积和农户的收益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现行的差别水价政策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正玉米是西双版纳州重要的大田作物,玉米科技的发展和产业提升关系到西双版纳粮食的安全。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一大因素。提高种植密度,会增加玉米植株个体间对光照、养分和水分的竞争。但在密度过大、光照、养分或水分不足的情况下,会导致秃尖、倒伏、果穗变小甚至空秆。为进一步了解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对玉米种植密度进行了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河南省小农户农地经营权转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农地经营权流转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小农户农地经营权转出意愿调查问卷获取相关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小农户农地经营权转出的主要因素.[结果]小农户经营规模小,户均耕种面积0.37 ha;种植结构单一,主要为小麦、玉米等省时省力作物;兼业化较重,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65.5%.小农户农地经营权转出意愿较强,68.9%的农户愿意转出农地经营权,农地流转潜力较大.小农户农地经营权转出影响显著的因素主要为非农收入、耕种面积和农机数量,其中,非农收入和耕种面积对小农户农地经营权转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分别达5%和1%的显著水平;农机数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达10%的显著水平;非农收入影响较大,估计系数为1.105,发生比率为3.020.[建议]为促进河南省农地经营权流转,建议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提高农户非农收入水平;调整农机补贴政策,实行与农地经营规模挂钩的农机补贴政策;弱化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建立土地退出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8.
如何提高大豆重迎茬的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是非转基因大豆的主栽区,由于环境、气候、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豆一直是省内大面积种植的大田作物。由于近几年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作物经济收入的差距,水稻、玉米等两大作物面积剧增。但黑龙江省由于地理位置、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程度的影响,大豆仍然具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9.
中国花生种植成本与收益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目前中国花生市场供不应求的现状,本文通过花生与三种粮食(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苹果之间种植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分析,揭示中国花生种植的成本收益优势.研究表明,种植花生具有成本低、收益高的特点,但也存在着花生种植总成本增长迅速,劳动成本和资本成本在总成本中比重过高等问题.为进一步降低花生种植成本,提高花生种植收益,笔者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依据陕西省白水县农户调查问卷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农地转出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户主文化程度、农业收入比重、家庭土地总面积、劳均耕地面积、农地亩均收益、家庭外出劳动力比重对农户农地转出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影响农户农地转出意愿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大基础教育与农民技能培训投资,积极扶持乡镇企业,支持种田大户发展农业生产,提供非农就业信息、保障农民务工收益等建议,以促进农户农地的转出,发展农地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绥化地区主要农产品的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根据调查数据,对黑龙江省绥化地区2010~2012年的玉米、大豆、小麦和水稻4种农产品的产量、价格、生产成本和收益变化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4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逐年递增,生产效益整体呈下降趋势。结合定性资料分析导致成本上涨的原因,并提出促进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对农村家庭收入的影响情况,选取福建省作为调查对象,在对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选用村规民约是否有歧视妇女和妇女家庭种植土地面积等变量表征妇女土地权益问题,选用家庭年总收入和家庭农业收入等表征妇女家庭收入,采用2阶段最小二乘法测算了土地权益问题对妇女家庭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对妇女的歧视性规定会影响到农户家庭的农业收入和年总收入,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普遍但不严重;进一步从土地调整政策、出嫁女、招女婿、离婚妇女回迁、丧偶妇女等角度分析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缘由;最后提出要适时调整土地,确认土地承包权的物权性质,加强对农村基层民主的引导与监督,保护妇女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3.
基于MIV和GA-BP模型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标志。利用2007-2012年31个省(市)面板数据,建立GA-BP神经网络模型,计算MIV值,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较大,土地经营规模影响较小;户均人口数、水稻播种面积比重、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山地面积有负向影响,其它因素有正向影响。从区域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率是华北、东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主要影响因素,户均人口数在华东、中南和东北地区具有负向影响,但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具有正向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呈现"东部缺地,西部缺人"的现状。从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率、玉米播种面积比重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正向影响在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山地面积、水稻播种面积比重、户均人口数的负向影响在波动中逐年减弱。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应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突破稻作农机技术瓶颈,发展适合山区作业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同步推进农机专业服务市场发展和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14.
四川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粮食生产是四川农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四川省农经总站对岳池、仁寿、渠县、泸县、平武、简阳、新都7个县(市、区)的120户农户连续11年的定点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四川水稻、小麦、玉米和红苕等4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产值和收益等,提出了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微观层面的农户作物选择行为过程及其机制研究对于农业或农村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农户调查数据,重点分析研究农户自身的家庭属性对其作物选择和作物种植更替的影响。【方法】以中国东北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黑龙江省的宾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农户调查,获取了384户农户调查数据;将调查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导入SPSS统计分析系统,利用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法解析农户家庭属性对选择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及其它经济作物等五类作物的影响。【结果】总的来说农户的年龄、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人数和承包耕地类型条件等家庭属性因素对农户选择种植作物具有重要影响;年龄相对越大并且家庭劳动力较少的农户更趋向选择种植玉米,劳动力较多的农户更愿意选择种植大豆,当地种植小麦可能会对农户家庭收入有负面影响,传统的农民在耕地条件合适更加愿意选择种植水稻,家庭总人口多、劳动力丰富并且有文化的农户更加愿意选择种植经济作物。【结论】农作物实际种植过程中农户受到种植作物的工时量、种植作物所需农业知识水平、种植环境要求或资金投入产出比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农户家庭属性中相应的属性因素对农户选择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山东省227户农户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分组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农户耕地保护政策认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农户对耕地数量变化的认知存在差异,但农户总体认为近年来耕地数量有所减少,减少的耕地主要作为建设用地使用;(2)农户对耕地价值及相关耕地保护政策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且不同类型农户对同一政策以及同一类型农户对不同政策的认知情况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类型农户对于耕地保护的意愿均较高;(4)农户对耕地保护的认知差异受到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年限、家庭收入、信息获取途径以及宣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研究认为当农户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且其自身对耕地保护政策的认知程度与耕地保护政策目标相一致时,农户对于耕地保护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便会得到充分激发,从而实现耕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7.
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对我国水稻生产成本效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13—2015年国家水稻产业综合实验站固定观察点的农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模型测算了我国水稻种植农户的成本效率,并分析了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土地细碎化程度以及生产特征和农户特征对成本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前我国水稻种植农户平均成本效率为0.75,土地经营规模和土地细碎化程度对成本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2)水稻生产呈中等程度的技术进步,由技术进步可带来成本减少约2.3%。3)粮食专业合作社、水稻保险、生产补贴等生产特征,以及教育和培训等农户特征对提高农户成本效率有显著正向作用。4)成本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中西部地区要明显低于东部地区。最后,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提出了促进我国水稻生产节本增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供给侧改革下湖南耕地高效可持续利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耕地高效可持续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目前,湖南耕地利用供给侧存在种植结构欠佳、要素投入不优、资源约束增大、产品出现卖难、种植效益收窄等5大主要问题。推进湖南耕地高效可持续利用,需要坚持"保供给、增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加快构建"四区"差异化发展的耕地利用空间格局、建立以稻为主粮经饲养融合发展的耕地生态高效利用结构、形成"六化齐升"的现代化耕地利用方式,尽快创新耕地利用管理制度和耕地流转制度、完善耕地生态高效利用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9.
王宾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213-215
分别对河南省的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玉米、大豆和小麦6种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人工成本及物资服务成本的趋势进行了分析.晚籼稻的生产成本最高,大豆的生产成本最低;中籼稻人工成本费最高,小麦人工成本最低;晚籼稻的物资服务成本最高,大豆的最低.在生产成本中,早、中、晚籼稻及小麦的生产过程中物资及服务成本占比较高,占比均超过60%,而玉米和大豆的人工成本占比较高.基于此现状,提出了控制河南省粮食作物成本的一些措施,以期为后续的生产提供指导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常焕焕  宇赟  郭永生  陈晓娣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855-6856,6858
介绍和分析了国内主流的3种农地股份制模式——社区经营型(南海模式)、集体租赁型(宁夏平罗模式)和联合经营型(浙江建德模式)的运作机制,归纳了当前我国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几点特征:一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二是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三是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四是农民合作组织运作规范化。指出我国农地股份合作制发展中存在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等问题。最后提出要发展我国农地股份合作制,应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尝试农村土地证券化等新型模式,探索一条适合当前我国国情的农地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