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利用《西宁市统计年鉴》等资料研究西宁市近10年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分析产生生态赤字的原因、万元GDP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缓解生态赤字的对策。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西宁市总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递增趋势,由2001年的0.871 2 hm2·人-1上升至2011年的2.206 1hm2·人-1,增幅达153.2%;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相对稳定的波动状态,2001,2005和2011年分别为0.243 2 hm2·人-1、0.232 0 hm2·人-1和0.305 5 hm2·人-1;人均生态赤字以年均20.3%的速度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0.628 0 hm2·人-1增长到2011年的1.900 6 hm2·人-1;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赤字是西宁市生态赤字扩大的主要原因;西宁市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的阈值,其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2.
3.
运用生态足迹法对福州市2002~2008年的生态足迹需求和供给进行计算,并对福州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福州市的城市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固原市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1.892 5 hm2,而当年实际上可以提供的人均生态空间面积为1.259 2 hm2,人均生态赤字0.633 3 hm2。生态足迹需求超过了生态足迹供给,出现生态赤字,则区域生态环境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5.
6.
7.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浑善达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2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人均生态足迹是5.29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429hm2,生态赤字为2.867hm2,生态形势严峻。按照土地类型统计:1)人均生态足迹中化石能源地的生态足迹最大,其次为草地和耕地;2)人均生态承载力中耕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最大,其次是草地和林地;3)人均生态赤字/盈余中草地、化石能源地和水域出现生态赤字,而其他土地类型则出现生态盈余。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是加强草地保护。 相似文献
8.
以广西2008-201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经典生态足迹模型对广西2008~201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引入资源产量指标,用于衡量广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扩展了生态足迹的应用领域。计算结果表明6年以来,广西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呈快速增长态势,人均生态足迹从2008年的1.655 939 ghm2增加至2013年的2.08 4301 g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在2013年度达到了-1.258 070 ghm2。这表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的重压之下,耕地与草地的生态赤字表现尤为明显,化石能源的生态足迹较大。表明广西区经济发展应该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发展新型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高附加值。另外,采用新型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改变广西区内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尖锐矛盾,缓解生态系统压力。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2000~2004年生态足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是1.3272 hm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增至1.7775 hm2,增长了33.9%,2000年的可利用的承载力是0.4052 hm2.cap-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生态承载力在减少。2000年的万元GDP生态足迹是3.3857 hm2,到2004年减少到2.9364 hm2,说明福建省的能源利用效益逐渐提高。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在增加,说明福建省各种资源的利用更趋于均衡,更加趋于稳定。生态经济发展能力在提高,特别是2002~2004年增幅更加明显。通过生态经济发展能力和人均GDP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高达0.98,呈极显著性相关,说明福建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经济发展能力也在不断增长。并对福建省2005~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到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将增长到2.4033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将下降到0.3926 hm2,人均生态赤字高达2.0108 hm2,表明福建省到2010年生态承载力处于高度的不可持续状态。最后对福建省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11.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s in assessing the status and capac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EF of Yanbian forest region, Jilin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 was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yearbooks and forest yearbooks from 1996 to 2002.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 per capita decrease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CC) per capita almost kept a static status, and ecological surplus per capita increased year after year. The EF per 10 thousand
Yuan GDP per capita in Yanbian decreased from 1996 to 2002. This trend was similar to that in western China, and distinctly
higher than that in eastern China. The forest EF per capita kept a steady status, while the forest production footprint (FPF)
and forest export footprint (FEF) decreased. Comparing the two year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NFPP) with the five years, the mean va1ue of FPF and FEF reduced by 0.341 (46.32%) and 0.327 hm2 per capita (54.94%),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 the regional and forest development in Yanbian was sustainabl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FPP was favorable to impro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 region. However, the sustainability capacity
was still lower than those in forest developed countries. Therefore,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improve forest productivity,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and management of forest ecosystems scientifically.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6, 25(2): 129–134 [译自: 生态学杂志] 相似文献
12.
13.
湘西南山区是湖南省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山区人地生态系统复杂而又具特殊性,在总结目前城步苗族自治县人地生态与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即生态足迹理论方法对该县200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评价,发现该县经济发展规模在其所提供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但生产性生态土地生产力水平低,因而对该县实现人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基于PSR模型的长沙市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PSR模型,结合长沙市的具体情况构建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模糊数学方法对研究区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1~2008年长沙市生态安全等价值由3.00下降到2.48,生态环境逐步步入良性循环。评价结果与长沙市近8年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表明该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城市建设要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保护性地开发利用城市湿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态保护、观赏游憩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作用。长沙城市湿地的保护利用要立足其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采取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开发利用、突出湿地文化、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功能,建设城市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选取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1996年、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统计年鉴与土地资源数据,并以5年为单位,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1996—2016年间长株潭城市群人均生态足迹,研究其动态变化。结果显示:2016年长株潭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047 4 hm^2,人均生态容量为0.810 5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236 9 hm^2;1996—2016年长株潭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年平均增长率为2.20%,人均生态赤字呈现先快后慢的增长趋势。基于此,以建设长株潭国家森林城市群为契机,提出提升生态绿心森林资源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低碳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引导科学消费等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生态足迹是在衡量人地协调及进行生态可持续性评估的一种有效方法,引入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湖北地区1991~2010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揭示了湖北地区的人地关系协调度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当地的资源已经无法满足湖北经济的发展,湖北地区面临的生态压力日益严重,人地关系不协调,严重影响湖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