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原生质体的电激介导基因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小麦品种“Bodalin”胚性悬浮细胞分离出原生质体,通过电激将质粒PBC1DNA(携带β-葡萄糖苷酸酶(GUS)标记基因和潮霉素抗性基因hph)导入原生质体。采用BTX电激系统和ASP电激缓冲液,最佳电激条件为300V(750V/cm)和50ms(约1000μF),转化的原生质体内GUS的活性最高;质粒DNA的有效使用浓度为25μg/ml。电激处理后,原生质体培养2~3天,GUS基因表达最强,宜于检测其瞬时表达;牛胸腺DNA可协助提高GUS基因的导入效果。质粒PBC1DNA处理的原生质体培养于添加潮霉素的KMP培养基。经4个月抗性筛选,选择获得15个潮霉素抗性克隆  相似文献   

2.
陈名红  陈学军  熊立 《种子》2007,26(5):4-7
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技术是植物生物工程的基础,植物原生质体的来源、酶解的条件、培养基的组成、培养方法等对原生质体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本文着重对影响烟草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综合论述,并讨论了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完善细胞融合技术,提高融合细胞的分化再生能力,对原生质体的游离、融合、培养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筛选出了既简单又高效率的细胞融合方法多聚鸟氨酸法(poly –L-ornithine, PLO)以及初始、继代、分化培养基,获得了马铃薯花培后代Удача×Жуковский ранний细胞融合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4.
原生质体分离及再生体系现已被广泛用于生理、生化、遗传、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研究中,并能够为植物遗传转化提供良好的受体系统,从而达到优化遗传性状,丰富种质资源的目的等。园艺植物由于其观赏性强、倍性高的特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目前具有稳定的原生质体分离体系的园艺植物数量很少。本研究总结了园艺植物原生质体分离及培养时的各种影响因素:原生质体分离的植物材料;原生质体的酶解条件和纯化;原生质体的培养方法;原生质体的培养基成分,以及原生质体在各领域的应用,为建立更多植物原生质体分离及再生体系提供参考,为将原生质体系统更广泛的应用于多种植物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以烟草云85无菌苗为材料,成功地将烟草叶肉原生质体培养出再生植株。并同时就烟草叶肉原生质体的酶解条件、基本培养基及培养基中的激素组成等因素对植株再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6):5475-5481
获得甜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melonis)具有再生功能的原生质体,是构建其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了甜瓜枯萎病菌菌丝摇培时间、裂解酶浓度、酶解时间和温度、渗透压稳定剂的种类和浓度及p H对原生质体释放的影响,并对再生培养基种类和培养基琼脂浓度等再生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高效制备甜瓜枯萎病菌原生质体的稳定体系。结果表明,将分生孢子培养18 h后收集菌丝体,以1.2 mol/L的KCl作为稳定剂,在pH 6.0的条件下,加入10 mg/m L的裂解酶,32℃酶解4 h,获得的原生质体产量最高,在琼脂浓度为0.5%(W/V)的SR固体培养基中进行原生质体再生,再生率最高,可达26.32%。本研究结果为甜瓜枯萎病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抗病育种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海岛棉子叶原生质体游离和再生愈伤的获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海岛棉品种的子叶进行了原生质体的游离和培养。培养3~5天的无菌苗子叶经12~16小时的酶解,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原生质体。不同的酶液浓度组成对原生质体的产量有较大的影响。纯化的原生质体在修改的K3培养基上进行培养,3~5天后再生细胞开始分裂,2个星期后形成小细胞团,l个月后获得了小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8.
果树原生质体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质体培养是进行植物育种和细胞各种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的平台.本文对近些年在果树原生质体分离培养条件、方法和植株再生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影响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培养的有关因素,并根据有关文献讨论了今后果树原生质体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9.
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技术在观赏植物育种中起重要作用。原生质体的来源、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基的成分、培养方法等,都对原生质体的培养有重要影响。近年来,观赏植物原生质体在细胞融合、遗传转化上有了一定发展,为创造观赏植物新种质提供了新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黄花烟草叶肉原生质体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黄花烟草(Nicotiana rustica L.)的叶肉细胞获得大量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并成功地将叶肉原生质体培养出再生植株。同时就烟草叶肉原生质体的酶解条件、培养方法及培养基中的激素组成等因素对植株再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原生质体作为单细胞且具有全能性,为研究植物细胞壁生物合成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模型.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过程复杂,涉及诸多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应用普通的研究方法难以全面解析整个再生壁过程的分子网络.为充分了解植物原生质体再生壁内在特性,推动植物原生质体再生壁的分子机理进一步完善,笔者从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壁培养、细胞壁再生的细胞生...  相似文献   

12.
小麦胚性细胞系的建立及原生质体的培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利用胚性细胞无性系游离原生质体,在禾谷类原生质体培养中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从报道看,较多地注意原生质体游离前细胞状态的选择和对游离培养条件的优化,很少把组织培养和细胞状态的调控,与原生质体培养结合起来,而这正是解决那些原生质体难以培养的植物类型或基因型再生  相似文献   

13.
光敏核不育水稻(31301s)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成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根发  余毓君 《作物学报》1995,21(3):368-372
从光敏核不育水稻31301s胚性细胞悬浮系分离培养原生质体,成功地实现了植株再生,原生质体在KPR培养基中植板率达2.4%,在SKPR(除去KPR中复杂的有机成分,以及葡萄糖以外的糖类)中获得了较高的植板率(1.8%),在高压灭菌取代过滤除菌的SKPR中也能培养成功。31301s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团直接分化的分化率达10%,再生细胞团在含3%蔗糖和500mg/L脯氨酸的N6培养基上增殖后再分化,可明  相似文献   

14.
玉米原生质体培养及可育植株的再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玉米获白×莱1029的幼胚诱导愈伤组织,经改造后进行液体悬浮培养,获得了优良的、有再生能力的悬浮细胞系。用其分离原生质体,采用4种方式进行培养,最高原生质体植板率达到1.2%。原生质体再生的小愈伤组织,通过分步诱导分化法,获得了5株完整的绿色植株,经进一步的壮苗培养后,移栽到土壤中全部成活,最终雄穗结籽。后代植株育性正常。  相似文献   

15.
刘庆昌  王晶珊 《作物学报》1995,21(1):25-28,T002
对甘薯品种高系14号及其近缘野生种I.trilobaL.和I.lacunosaL.进行原生质体植株再生研究。从离体培养植株的叶柄分离出原生质体,将其培养在含有0.005mg/L2,4-D和0.5mg/L激动素(KT)的MS培养基中,从原生质体获得了高频率的愈伤组织。培养8-12周后,将直径达2-3mm的小愈伤组织转移到添加0.05mg/L2,4-D的MS培养基上,转移3-6周后,将愈伤组织进一步转  相似文献   

16.
PEG介导的棉花枯萎病菌原生质体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酶解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FOV1和FOV4菌株幼嫩菌丝的细胞壁产生原生质体,PEG8000介导外源DNA随机插入的方法,分别获得具有抗潮霉素及荧光信号的转化子27个和39个,转化效率(以单位质量的DNA的转化子数计)分别为1350 mg-1和1950 mg-1。选取FOV1和FOV4菌株的代表性转化子各3株,经过5代继代培养后,其产孢量、荧光稳定性和致病性均无明显变化。因此,可以认为棉花枯萎菌原生质体的这种转化方法是一种比较稳定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17.
对甘薯品种高系14号及其近缘野生种I.triloba L、和I.lacunosa L,进行原生质体植株再生研究。从离体培养植株的叶柄分离出原生质体,将其培养在含有0.05mg/L 2,4-D和0.5mg/L激动素(KT)的MS培养基中,从原生质体获得了高频率的愈伤组织。培养8-12周后,将直径达2—3mm的小愈伤组织转移到添加0.05mg/L 2,4-D的MS培养基上。转移3-6周后,将愈伤组织进一步转移到添加吲哚乙酸(IAA)和6-苄基嘌呤(BAP)的MS培养基上,一些愈伤组织再生出植株。未再生植株的愈伤组织进一步在MS基本培养基上培养,它们也再生出植株。本研究从I.triloba原生质体获得高频率的植株再生;首次从I.lacunosa原生质体再生出植株;从高系14号原生质体也再生出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8.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枣育种中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枣树育种中,由于枣树自身的遗传特性,决定了枣树不能广泛运用常规杂交育种技术。针对这一困难,本文提出了应用枣树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来实现枣树优良基因的重新组合,达到创造新种质,获得新品种的目的。通过对有关文献的分析,本文主要对原生质体及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和这一育种技术在枣育种中应用的先进性、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及应用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一技术在枣树育种中的研究进展情况及应用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提高马铃薯原生质体细胞分裂频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韬  戴朝曦 《作物学报》2000,26(6):953-958
为了提高马铃薯原生质体培养时的细胞分裂频率, 对原生质体游离、 纯化, 培养过程中 的几个重要环节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以蔗糖作为渗透压调节剂游离原生质体时, 原 生质体的损伤小、 活力好、 分裂频率高、 原生质体自发融合频率低; 采用看护培养时, 在同一属内, 马铃薯物种的异同, 饲养层愈伤组织与培养细胞的  相似文献   

20.
遗传育种是提高食用菌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传统的遗传育种方法周期长、见效慢,现代分子转化技术则提供了一种更为高效快捷的育种方式。最早报道的食用菌转化是1991年Challen等利用PEG法把外源DNA导人双孢蘑菇的原生质体中,获得转化子;随后又相继报道了几例食用菌如双孢蘑菇、平菇、草菇、杨树菇和香菇的转化试验。但至今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食用菌转化系统。目前在食用菌的转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假阳性菌落的干扰;(2)外源DNA整合率不高;(3)外源基因整合后表达率不高;(4)转化子不稳定。其中影响转化的主要因素是低整合率和低表达率。遗传育种是提高食用菌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传统的遗传育种方法周期长、见效慢,现代分子转化技术则提供了一种更为高效快捷的育种方式。最早报道的食用菌转化是1991年Challen等利用PEG法把外源DNA导人双孢蘑菇的原生质体中,获得转化子;随后又相继报道了几例食用菌如双孢蘑菇、平菇、草菇、杨树菇和香菇的转化试验。但至今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食用菌转化系统。目前在食用菌的转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假阳性菌落的干扰;(2)外源DNA整合率不高;(3)外源基因整合后表达率不高;(4)转化子不稳定。其中影响转化的主要因素是低整合率和低表达率。遗传工作者围绕如何提高整合率和表达率,不断改进转化方法、转化材料、标记基因、启动子,以期提高转化率,建立一个完善的转化体系。现就筛选标记、启动子、转化方法、整合方式及将来研究方向等方面,用具体的研究实验分析食用菌转化工作现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