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黄土高原地区及其周边1956~1989年期间85个气象站逐月的蒸发皿蒸发量观测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34年蒸发量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34年来黄土高原地区蒸发皿蒸发量多年平均为1 358.0 mm,呈现十分显著的下降趋势,年蒸发量变化速率达-115.9 mm/10a,其绝对值远高于全国平均变化速率-30.7 mm/10a的绝对值;各季节蒸发量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夏季和春季蒸发量下降较多,分别达-52.2和-34.4 mm/10a。由此可知,黄土高原地区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剧烈,蒸发明显减小,初步分析其原因,认为与地区植被保护等水土保持措施取得较好成效有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建昌气象站1960-2014年蒸发皿蒸发量资料,运用相关分析等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地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和主要影响因子,为区域性水平衡研究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建昌地区蒸发量减少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为-49.28mm/10a,年蒸发量减少15.2%;地面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和风速是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因子;模拟预测蒸发量模式准确率为87.3%。研究成果可为地方水循环水平衡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40年烟台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蒸发作为大气水分和热量平衡的主要因子,也是地球水循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指标。进行蒸发量变化的研究,对更深入地了解区域气候变化、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利用烟台1971~2010年期间逐月蒸发皿(口径20 cm)蒸发量资料,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得出烟台蒸发皿蒸发量近40年变化较大,年代特征明显。近40年蒸发皿蒸发量呈总体下降趋势,蒸发量气候倾向率为-55.7 mm/10a,其绝对值高于全国平均变化速率-30.7 mm/10a的绝对值。不同季节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不同,蒸发量下降主要在春季和秋季,夏季不明显,而冬季蒸发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郝学宁  李岳坦  李滨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05-19409
[目的]研究青海湖流域1961~2007年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青海湖流域1961~2007年20 cm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近47年来,青海湖流域的蒸发皿蒸发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倾向率为-47.75 mm/10a。各季节的蒸发量除秋季没有变化外,其他各季以7.33~19.57 mm/10a的速率减小,其中春季减幅最大,冬季减幅最小;就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而言,青海湖流域各站的年蒸发皿蒸发量除刚察站外,其他各站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减幅为32.36~75.63 mm/10a。蒸发皿蒸发量的减少幅度随着经度的增加而减少。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夏季降水量显著增加,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速率比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速率大,导致气温日较差减小,对蒸发也会产生影响。[结论]该研究对更好地了解青海湖流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该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蒙阴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相关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对蒙阴近50年来蒸发皿蒸发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日照、气温、气温日较差、相对湿度和风速等)进行了相关性及趋势性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蒙阴年平均蒸发皿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通过99%的置信度检验,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主要表现在夏、春、秋3季,夏季最为明显,20世纪80年代初期蒸发皿蒸发量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具有21.1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蒸发皿蒸发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和风速的显著减少以及水汽压的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6.
使用巴州水文局且末水文站20cm口径小型蒸发器与E601型蒸发器同期观测资料,分析2种蒸发量观测值的相互关系,得出该站两者之间的折算系数和一元直线回归方程中的有关参数,为利用长序列、单站点的小型蒸发器的观测资料使用提供了依据,为农业灌溉等方面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该文基于凤阳国家气象观测站1980—2013年气象观测资料,运用SPSS软件,研究全年各月20cm口径小型蒸发皿蒸发量与相关气候要素的相关关系,建立逐步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地表温度等要素对蒸发量年际变化影响显著,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大部分大于0.900。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年蒸发量回归模型,月蒸发估值年合计、年降水量被引入方程,其复相关系数0.810。研究结果便于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后月(年)蒸发量的估算和续补,可以为农业和生态气象服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吉首市1961~2001年小型和1984 ~2010年大型蒸发量资料及1961~2010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总云量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相关分析、距平百分率等方法,分析吉首市蒸发量年际、各年代、各基准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总云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吉首市50年来蒸发量随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尤以2001~2010年上升较明显,年蒸发量无明显异常现象,仅夏季出现2次异常偏多年份;在各年代中,20世纪60 ~70年代为下降趋势,70年代后基本为上升趋势;2001~2010年蒸发量最大,70年代最小;各基准年中以第4基准年最大,第2基准年最小;四季的年际变化均呈上升趋势,以春季上升最明显,夏季上升最小.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总云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渭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干湿状况时空分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渭河流域气候要素变化规律,明晰干湿状况分布及演变规律,为该流域减灾防灾决策提供支持。【方法】利用渭河流域21个气象站1960-2010年共51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该流域各气象站的潜在蒸散量和干燥指数,通过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法、R/S法、小波分析、滑动平均等方法,对该区域气候要素、干燥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干湿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渭河流域51年来的降水量以1.69 mm/年不显著线性趋势减少,潜在蒸散量以0.24 mm/年不显著线性趋势增加,两者均存在17年和28年左右的变化周期;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空间分布差异较明显,均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格局。(2)干燥指数以0.005/年不显著线性趋势增加,且增加趋势具有正的持续性;有8年和28年左右的干湿周期;干湿状况为东湿西干,南湿北干,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干的格局。(3)预测该流域2010年后最湿润年份出现在2024年左右,最干燥年份出现在2019年左右。【结论】渭河流域多年来有降雨减少、潜在蒸散变大、逐渐变干的趋势,应采取应对措施减轻旱涝灾害及其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蒸发皿水面蒸发量的甘蔗滴灌栽培灌溉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量对甘蔗生长的影响,为制定简单易行的甘蔗滴灌栽培灌溉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灌溉方式为地下滴灌。设3个不同灌溉量处理(A、B、C),灌溉量分别为甘蔗冠层顶部水面蒸发量的1.25、1.00和0.75倍,以不灌溉处理作对照(CK)。在甘蔗生长过程调查萌芽率、分蘖率、生长速度;收获期调查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分析甘蔗品质,验收产量;甘蔗生育期统计降水量、蒸发量和灌溉量,研究不同灌溉量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含糖量及灌溉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处理A的萌芽率最高,达73.50%;处理B的分蘖率最高,达27.55%。甘蔗伸长期,各处理株高生长速度先快后慢,滴灌处理的株高生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茎径方面表现为CK〉A〉C〉B,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处理A、B、C的实收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增产46.25%,40.75%和27.29%。处理C蔗糖分最高,达15.20%,处理B次之,CK最低;含糖量方面,处理B最高,为13163kg/ha,处理A次之,为13136kg/ha。处理B的灌溉利用效率和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均高于处理A和处理C,分别为49.32和56.60kg/ha·mm,处理B比处理A的灌溉量减少19.89%。【结论】综合考虑甘蔗产量、品质、含糖量和灌溉利用效率,在相似气候地理环境条件下,建议选择以甘蔗冠层顶部水面蒸发量的1.00倍作为甘蔗滴灌栽培的灌溉量。  相似文献   

11.
近50年来渭河流域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渭河流域21个气象站1951~2005年气温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并运用累积距平曲线和信噪比法对渭河流域气温时空分布及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渭河流域气温随海拔高度由西向东呈上升趋势,100 m平均增幅约为0.424℃;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渭河流域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10 a平均增幅约为0.26℃;③经气温变化的突变分析得出近50 a渭河流域气温不存在突变年,1953年、1976年分别是渭河上游、渭河中下游小的气温转折年,1993年是渭河流域大的气温转折年。  相似文献   

12.
阴雷鹏  肖攀  赵景波  张新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995-11997,12035
根据咸阳渭河河漫滩剖面上48个样品的激光粒度分析,研究了咸阳渭河距今70年以来的洪水深度、洪水变化阶段和气候变化。资料表明,距今70年以来,咸阳渭河河漫滩沉积物厚度为91cm左右,成分主要为粗粉砂和极细砂,共包括9个明显的沉积层。这9个沉积层清楚地反映了9个大洪水阶段,而且渭河流域的降水量呈逐渐减少趋势,气候趋于干旱。  相似文献   

13.
渭河流域陕西灌区节水灌溉模式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旭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649-4650
通过对渭河流域陕西灌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资源调蓄能力、渠系灌溉率、主要水源水质、含沙量等问题的调查,结合灌区具体情况与国内外节水灌溉经验和技术,探讨了适合渭河流域具体情况的节水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SWAT模型的北江流域气候变化的水文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兆礼  沈艳  宋立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761-16764
[目的]建立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分析气候变化对北江流域径流的影响。[方法]以北江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对流域径流进行模拟,以流域出口石角站1961~1980年月流量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用1981~1990年月流量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验证。设置15种气候变化情景,利用率定好的SWAT模型模拟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北江流域径流的影响。[结果]SWAT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可用于北江流域径流模拟。在降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将会使蒸发量增大,径流深减小;气温保持不变时,降水量增加会使蒸发量和径流深有所增加。[结论]该研究可为北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渭河陕西段水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红莲  张英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169-172,194
根据20世纪中期以来渭河降水、径流、泥沙、洪水等方面的资料,对陕西省渭河的水情动态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水情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探讨,以揭示其对环境因素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渭河流域水沙输送主要集中于降水量较大的汛期,年内分布相对集中;年际变化较大,20世纪50~90年代期间径流量和输沙量总体均呈下降趋势,90年代径流量下降明显;洪水演变出现新的特点;流域径流量、输沙量、洪水等水情要素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陕西渭河流域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陕西省自动站降水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24—25日渭河流域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天气是在副高异常强大的情况下发生的,对流层中层冷空气的扩散,低层切变线及地面冷锋时本次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流域西部暴雨主要受能量锋及高能区系统影响,以雷电、暴雨为主,中东部受能量锋过境影响,以大风及暴雨天气为主;对流层低层的东北急流为本次暴雨天气提供了水汽主要来源,东北急流与偏南风的交馁造成渭河流域辐合加强,使得短时强降水的产生成为可能;暴雨区散度场从低到高呈现明显的辐合-辐散双重结构,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暴雨区垂直速度场出现上升—下沉—上升—下沉分布,当最大值高度值依次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发展和维持,最大值高度值呈同一高度分布时对流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探讨车尔臣河流域多年气候变化对其河流径流量的影响.[方法]运用时间序列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且末县水文资料 (1956~2006年)和气候数据(1956~2006年)进行了分析.[结果]近50年来,车尔臣河流域降水量增加了14.6 mm、气温增加了1℃、径流量增加了1.6 m3/s;对车尔臣河径流量影响的气候因子中降水量和气温的相对影响力达到59;,而其他气候因子的影响力仅为41;.[结论]近50a来,车尔臣河流域年均降水量、气温和河流径流量均呈现出上升趋势.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变化存在显著的耦合关系,各气候因子中,降水量和气温是影响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近50年来玛纳斯河流域气候变化对可利用降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湘玲  吕新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2):4582-4585
选择1961~2009年逐月降水和温度资料,计算出玛纳斯河流域年平均蒸发量及可利用降水量。在详细分析了近50年来玛纳斯河流域降水、气温、蒸发及可利用降水量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灰色预测分析法对降水、气温和可利用降水量进行了模拟,并对未来5年上述要素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近50年来玛纳斯河流域温度、降水和可利用降水量变化基本呈上升趋势,而蒸发量则呈现出下降的变化特征。建立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玛纳斯河流域2010~2014年的年降水、气温及可利用降水量进行预测,发现今后5年该流域温度将继续升高,而降水量和可利用降水量将出现减少的趋势。因此,为保证水资源能满足该绿洲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合理规划,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9.
根据乌鲁木齐河流域7个气象站1961—2009年逐月降水量资料,使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测、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了流域内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流域降水量的垂直分异十分明显,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河流末端到天山一号冰川的河源地带,年降水量的多年平均值随海拔高度总体呈抛物线型,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海拔1 900~2 600 m的中山带,对应的最大降水量约为520~550 mm;流域内各地降水量的年内分布均为单峰型,冬半年(10月至翌年3月)各月降水较少且各站点的降水量差异很小,夏半年(4月至9月)各月降水较多并且上游区域降水量远多于中下游区域;49 a来,流域各站的年降水量均为增多趋势,降水增多倾向率随海拔高度呈线性递增趋势,全流域平均年降水量递增倾向率为14.417 mm/(10a);突变检测表明,乌鲁木齐河流域年降水量于1992年发生了显著的突变性增多,突变后降水量较突变前平均增多了45 mm,增多14.5%;乌鲁木齐河流域年降水量的不稳定性(变异系数)随海拔高度呈显著的幂函数型递减趋势,海拔越高的区域降水的年际间稳定性越好,反之亦然;乌鲁木齐河流域年降水量具有准3 a、准6 a和准8 a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了陕西省渭河流域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及综合用水水平,以期加强陕西省渭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法]运用多目标、多层次决策方法,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评价了综合用水水平。[结果]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用水水平整体不高,制约了渭河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结论]要实现渭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合理配置有限的水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