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选取5种植被恢复模式,研究了不同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土壤肥力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后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相比光板地都有明显提高,顺序依次为酸角>小桐子>印楝;同种植被的土壤酶活性表现出根际大于非根际的特性;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和种植方式对酶活性都有较大的影响,等高垄沟模式具有较好的保土保肥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微生物环境,增强了土壤酶活性;植被恢复模式下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密切,特别是有机质、全氮与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相关性较好。因此,用土壤酶活性来评价植被恢复的效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和怒江等国内和国际性河流的上游深切河谷地段.由于地质结构不稳定,土层浅薄、人口膨胀导致过度耕种,尤其长达半年的旱季等因素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处于极端的脆弱阶段.当地的原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但均遭到严重的破坏.现有植被为次生的稀树草坡和肉质化刺灌木.目前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有关造林技术的前期研究项目,但大规模的造林培育工程尚难以开展. 相似文献
3.
在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选择坡改梯经济林、冲沟内生态林和沟头坡面生态林3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分别设置标准观测小区,在雨季观测这3种模式与其对照(未种植任何植被)的水土流失、土壤入渗率和0~100 cm内的土壤剖面水分动态。结果表明,生态林和经济林植被恢复模式较其对照分别减少了水土流失30%和60%以上,显示出极显著的控制水土流失的效应。植被恢复还极显著增加了土壤的入渗率(可增加100%~200%)。在雨季,生态林和经济林植被恢复模式,较其对照分别显著增加了土壤含水量30%和100%以上,说明植被恢复在雨季不会导致土壤旱化,因为植被恢复减少了地表水和土壤细颗粒的流失,同时还增加了降水的入渗,这2个作用都使土壤整个剖面水分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攀枝花市地处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地区核心区,地形复杂、山高坡陡谷深,降雨集中暴
雨频繁,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攀枝花市多年以来非常重视干热河谷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根据当地的地质和气候条件等采取了多项措施,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资
料,结合自身在水土流失治理当中的一些经验,详细分析了攀枝花干热河谷地区水土流失治理
措施及其效果,认为之所以能够在水土流失治理当中取得不错效果,主要是采取了系统性的治
理措施,并保证治理措施的贯彻执行。通过研究,希望能够对其它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一些
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西南地区干热河谷的形成过程及其相关的气候、土壤、植被和微生物共生系统进行分析,探讨进一步实现森林重建的相关问题。笔者认为:干热河谷现有植被是植物与当地环境经历数百万年的协同进化形成的,地质历史上和人类历史上记载的植被类型不能作为当前植被恢复的终极目标。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目标树种和生态效果的确定,应与当地的生态容量相适应,采取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策略,对于极端困难地段不应盲目追求恢复森林。植被恢复区所处的生物气候条件和土壤地质条件决定了该区域的生态容量,对于不同树种有所差异,一旦超出了该树种相对应的生态承载力,不管造林成活率和造林保存率有多高,随着林分郁闭度的提高,树木个体的竞争不断加剧,有些树木会逐渐死亡,树种特性和生态容量将决定最终形成的森林生物量和林分密度。适地适树是植被工作的基本原则,抗旱保水技术只能帮助树木避免短期的气候波动所造成的土壤干旱对苗木的胁迫,是适地适树基础上的辅助措施,并不能保证在不适宜造林的地区实现森林恢复。因此,植被恢复的验收标准应该根据不同树种和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6.
7.
在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选择坡改梯经济林、冲沟内生态林和沟头坡面生态林3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分别设置标准观测小区,在雨季观测这3种模式与其对照的水土流失、土壤入渗率和0~100cm的土壤剖面水分动态。结果表明,生态林和经济林植被恢复模式,较其对照(未种植任何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分别在30%和60%以上,显示出极显著的控制水土流失的效应。植被恢复还极显著增加了土壤的入渗率(可增加100%~200%)。在雨季,生态林和经济林植被恢复模式,较其对照分别显著增加了土壤含水量30%和100%以上,说明植被恢复在雨季不会导致土壤旱化,因为植被恢复减少了地表水和土壤细颗粒的流失,同时还增加了降水的入渗,这2个作用都使土壤整个剖面水分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采用烘干法和环刀法对土壤物理性质进行测定,重点了解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的不同植被类型下0~40 c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经过2007年4月、7月、9月、11月4个不同时期的测定,研究表明:同一植被类型下(除灌木林地)土壤含水量9月的最大,与当地的雨季呈现同增同减的关系,而灌木林地下土壤含水量呈现4—11月持续增加的变化。在同一月份中,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含水状况为:次生林地>杨柳混交林地>灌木林地>针阔混交林地>刺槐林地>陡荒地>平荒地>岷江柏林地的变化关系,但是在9月和11月中,灌木林地下的土壤含水量却又远远高于其他植被下的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元谋干热河谷典型林草植被根系分泌物种类、成分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以银合欢、车桑子、扭黄茅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氯甲烷(CH2Cl2)萃取收集,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3种植物的根系分泌物进行成分测定。结果表明:(1)3种植物主要根系分泌物分别有54、53、62种,均包含醛类、醇类、苯酚类、酯类、烷烃类、烯烃类及酸类化合物,但种类和相对质量分数有所差异,其中相对质量分数最高的物质均为酸类。(2)在3种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影响下,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养分、pH存在差异,其中,银合欢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pH差异极显著(P<0.01),有机质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全氮、全磷、全钾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P>0.05);车桑子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pH、有机质质量分数差异极显著(P<0.01),全磷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全氮、全钾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P>0.05);扭黄茅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pH、有机质质量分数差异极显著(P<0.01),全氮、全磷、全钾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P&g...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干热河谷植被覆盖对雨季地表径流和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方法]对云南省元谋县的金沙江段干热河谷植被覆盖坡面及裸地进行雨季地表径流和土壤含水量的连续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植被覆盖能够显著减少地表径流量,对照小区(裸地)地表径流量是植被覆盖小区的22倍;植被覆盖下0~180cm土壤含水量比裸地增加37.6%;植被覆盖提高了土壤深层含水量的稳定性,并保持土壤物理性质稳定;不同深度土壤不仅水分含量差异显著,而且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也明显不同。[结论]坡面植被覆盖能够明显改变土壤水文,维持土壤水分含量在较高水平,特别是20cm以下的土层。 相似文献
12.
干热河谷植被覆盖对雨季地表径流和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干热河谷植被覆盖对雨季地表径流和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方法]对云南省元谋县的金沙江段干热河谷植被覆盖坡面及裸地进行雨季地表径流和土壤含水量的连续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植被覆盖能够显著减少地表径流量,对照小区(裸地)地表径流量是植被覆盖小区的22倍;植被覆盖下0-180 cm土壤含水量比裸地增加37.6%;植被覆盖提高了土壤深层含水量的稳定性,并保持土壤物理性质稳定;不同深度土壤不仅水分含量差异显著,而且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也明显不同。[结论]坡面植被覆盖能够明显改变土壤水文,维持土壤水分含量在较高水平,特别是20 cm以下的土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为干热区脆弱生态环境的生态恢复、物种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云南省元谋县的6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例,采用TRIME-PICO-IPHTDR每月定期测定土壤水分,每个样地设3个重复,定期分别测定0~20、20~40、40~60、60~80、80~100cm处的土壤含水量。[结果]罗望子纯林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且含水量较高;银合欢间伐林土壤含水量高于银合欢与其他物种组合的人工林;在草本植物较多的人工林内,土壤含水量均较低。土壤0~20cm含水量变异系数最大,40~60和60~80cm处变异系数旱季比雨季略大。不同林分组合对土壤水分影响明显,Ⅱ和Ⅵ为代表的用地类型土壤含水量较高,Ⅳ和Ⅴ中的20~60cm土壤含水量均下降,Ⅰ和Ⅲ中的80~100c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均有小幅下降。[结论]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雨季含水量明显高于旱季,雨季土壤含水量变化速率高于旱季,植被郁闭度、草本层盖度是影响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以高寒草甸藏嵩草沼泽草甸、小嵩草草甸和黑土滩裸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全钾及速效钾质量分数,分析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并与生物量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表明,藏嵩草草甸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值最大,黑土滩值最小;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全磷相对稳定;地上、地下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土壤速效养分直接决定生物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