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特用玉米品种抗茎腐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评价了238份次特用玉米杂交种对玉米茎腐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高抗型占25.2%,抗病型占10.5%,中抗型占26.9%,感病型占8.0%,高感型占29.4%。在不同类型的特用玉米品种中,对茎腐病的总体抗性表现差别不明显,中抗以上的品种在青贮玉米中较多,占该类品种的75.7%;糯玉米和高油玉米分别占61.3%和60.0%;甜玉米较少,占44.2%。通过审定的30个品种,表现中抗的23个,占审定总数的76.7%。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特用玉米品种对穗粒腐病的抗性,采用针刺果穗注射法,对2001~2010年参加山西省玉米区域试验的青贮、糯、甜、高油4种特用玉米杂交种共计238份,进行了穗粒腐病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特用玉米种质对穗粒腐病抗性较高,其中高抗型占4.2%,抗病型占66.4%,中抗型占22.2%,感病型占5.5%,高感型占1.7%。青贮、糯和高油玉米对穗粒腐病的抗性表现差别不大,达到中抗及以上的品种数占其相同类型参试品种总数的比例分别为94.7%、97.1%和94.7%;而甜玉米中仅有65.9%的品种达到中抗及以上,且该类型玉米高感品种所占的比例为4种特用玉米类型最高。通过山西省审定的30个特用玉米种质中,有26个品种表现抗病,占86.7%。  相似文献   

3.
特用玉米品种抗丝黑穗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评价了236份次特用玉米杂交种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高抗型占1.3%,抗型占8.1%,中抗型占6.8%;感病型占50.0%,高感型占33.9%。在不同类型的特用玉米品种中,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表现有较大差异,中抗以上的品种,高油玉米较多,占该品种的46.2%;青贮玉米次之,占20.3%;糯玉米较少,占13.2%;甜玉米最少,只占6.9%。通过山西省审定的30个特用玉米品种中,仅有3个表现抗病,生产上要注意丝黑穗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2016-2019年,对参加山西省玉米品比试验的818份杂交种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进行了丝黑穗病的抗病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特早熟,早熟玉米品种的总体上抗性水平较低,特早熟品种中表现中抗以上的占比达到30.30%,早熟品种中表现中抗以上的占比达到34.24%,中晚熟玉米的抗性相对要高。但从总体看,高抗材料较少,仅占到鉴定总数的5.75%。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差异明显,普通玉米中表现抗病的占比较大,糯玉米次之,甜玉米最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鲜食玉米杂交组合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病性及抗性遗传模式,为选育抗锈病鲜食玉米新品种提供材料及理论依据.[方法]在田间自然条件下采用目测法调查鉴定244份鲜食玉米新组合对南方锈病的抗病性,并结合前期亲本材料抗性鉴定结果进行抗性遗传初步分析.[结果]在244份玉米杂交组合中,以中抗和感病品种为主,分别占总数的56.56%和33.61%,而抗病和高感的杂交组合分别占9.02%和0.82%;在甜玉米、糯玉米和甜糯玉米3种不同类型杂交组合中,甜玉米组合总体抗性最差,该类型以感病品种最多,占54.55%,抗病水平品种只占3.64%.分析鲜食玉米杂交组合及其亲本抗病性发现,当父母本抗病性均为中抗水平以上时,其杂交组合主要表现为抗或中抗水平;其他抗性水平父母本杂交,出现感病后代的比例明显升高.[结论]244份鲜食玉米新组合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主要表现为中抗,缺乏高抗或免疫类型;甜、糯玉米抗锈病能力为数量遗传性状,属主效基因加修饰基因遗传模式;鲜食玉米抗性育种应选用中抗水平以上自交系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对大斑病抗病能力强的玉米种质材料。[方法]利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技术方法,对434份国内玉米种质进行了玉米大斑病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玉米种质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水平较高。高感病种质(HS)占0.5%,感病(S)种质占18.9%,中抗(MR)种质占43.1%,抗病(R)种质占35.7%,高抗(HR)种质占1.8%。鉴定筛选出抗病(高抗-中抗)种质320份,占总数73.7%。[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玉米大斑病抗病育种提供了抗性种质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吉林省共审定特用品种45个,其中高淀粉玉米品种13个,高油玉米品种10个,糯玉米品种9个,甜玉米品种8个,青贮玉米品种3个,爆裂玉米品种2个。  相似文献   

8.
玉米种质资源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新的抗性评价标准,对162份普通玉米自交系、22份爆裂玉米自交系、59份甜玉米自交系及122份糯玉米自交系人工接种丝黑穗病菌并进行抗性鉴定,筛选出US3195等127份抗病系,占鉴定总数的34.80%,多数材料尤其是特用玉米材料感或高感丝黑穗病,无免疫及高抗材料。  相似文献   

9.
祝尊友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8):144-146
[目的]明确参加安徽省品种审定试验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水平.[方法]采用田间人工诱发接种鉴定的方法,连续多年鉴定了安徽省玉米区域试验品种、品种比较试验品种和联合体试验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结果]在2011—2020年鉴定的952个玉米区域试验品种中,高抗、抗、中抗、感和高感品种比例分别为6.93%、42.75%、30.57%、19.43%和0.32%;2014—2020年共1602个品种比较试验品种参与鉴定,对南方锈病中抗以上的占69.73%,高感品种占8.05%;2016—2020年共456个玉米联合体试验品种参试,中抗以上占67.62%%,高感品种占12.72%.参试玉米区域试验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总体好于品种比较试验品种和联合体试验品种.[结论]该研究为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和病害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安徽省正试和预试品种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水平。[方法]采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连续3年对供试的小麦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2010年参试品种对白粉病表现高感的品种占30%,中感品种占53%,中抗品种占17%;2011年高感品种占42%,中感品种占47%,中抗品种占11%;2012年表现为高感的品种占11%,中感品种占57%,中抗品种占32%。[结论]为引导育种方向及品种审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甜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粤甜16号为对照,对10个甜玉米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粤甜22号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具有丰产、稳产,鲜果穗外观性状好,色泽优,籽粒排列整齐,食味感好,抗大斑病、小斑病、锈病,中抗玉米螟等特点,产量比对照增产20.4%,差异达显著水平;闽甜6855和金冠218分别比对照增产14.3%、12.6%,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特用玉米种质及杂交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菌土覆盖接种法,鉴定评价了131个玉米特用种质和57个特用杂交种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131份特用种质中,6份表现抗病或中抗,125份表现感病或高感;57个特用杂交种中,8个品种表现抗病或中抗,49个品种表现感病或高感.表现抗病的编号为00097153、00231081的抗病种质和编号为00030253、00097112、00201242、00211465的中抗种质可作为甜糯品种选育的重要抗源;抗病杂交种高优1号和中抗杂交种白早糯、京科糯120、星糯918、华甜粘83、敦甜2号、甜单22号、高油115可作为甜糯和高油玉米的主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3.
对7个甜玉米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上品、榕甜2号具有丰产、稳产,抗大斑病、小斑病、锈病,中抗玉米螟等特点,鲜果穗外观性状好、籽粒排列整齐、色泽优、食味感好,分别比对照种增产30.9%、19.6%,达极显著水平,适宜在当地推广试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糯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环境稳定性,为糯玉米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江苏省两个典型的糯玉米品种(苏玉糯5号和连花糯2号)为材料,测定其在不同年份、不同试点的生育期、产量性状、植株性状、果穗性状、抗病性和品质性状,并对其环境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品种效应、年份效应、年份×地点互作效应、年份×品种互作效应和地点×品种×年份互作效应极显著影响鲜穗产量(P<0.01,下同).不同试点两个参试品种的平均鲜穗产量从高到低排序为:连云港>吴江>丹阳>泰兴>淮安>东台>海门>南京.连花糯2号不同试点的平均鲜穗产量(12927.31 kg/ha)比苏玉糯5号(10680.53 kg/ha)极显著增产21.04%,表明连花糯2号丰产性优于苏玉糯5号.但苏玉糯5号稳产性(变异系数3.74%)略优于连花糯2号(变异系数5.10%).糯玉米柔嫩性、株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鲜出籽率、生育期、茎腐病抗性和大斑病抗性等性状的环境稳定性较好,但皮渣率、穗位高、空秆率、倒伏率、秃尖长、千粒重、纹枯病抗性和粗缩病抗性等性状的环境稳定性较差.[结论]不同年份间的气候差异是影响糯玉米鲜穗产量的主要外在因素,且穗部性状中的秃尖长和千粒重可能是影响鲜穗产量的主要内在因素,可将其作为糯玉米稳产性、广适性育种的重要指标,并兼顾区域化育种.  相似文献   

15.
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就2 0个玉米品种分别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性差异,其中,玉米小斑病的发病严重程度为中偏重发生,将2 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高感、中感和中抗3种抗病类型。弯孢霉叶斑病为轻发生,将2 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中感和中抗2种抗病类型。分析了影响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发生的因素,表明其发病程度除受品种抗病性的影响外,还受到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降雨量和光照时数)、播期和种植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合评价青贮玉米的田间性状表现,筛选适宜桂中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系).[方法]采用机械种植方法种植14个青贮玉米品种(系),生长期调查物候期、农艺性状及发病情况,并分析各品种(系)的抗病性;收获期测定生物量,综合评价各品种(系)的田间表现.[结果]各品种(系)株高差异明显,以绿青饲4324最高,平均为280.2 cm,曲辰19号最低,仅232.2 cm;豫青贮23出现倒伏(15.0%)和空秆(12.0%);鲜产量最高的是桂青贮1号,为63645 kg/ha;干物质产量最高的是柳玉青3号,为23589 kg/ha;锈病发病率在0~100.00%,其中表现高抗的品种(系)有9个;纹枯病发病率为0~60.00%,除北农青贮208和迪卡018表现中抗外,其余12个品种表现高抗;茎腐病发病率为0~50.00%,桂青贮1号、北农青贮208、正大999和曲辰九号表现高抗.病害的聚类分析结果与病害抗性等级划分结果一致.[结论]综合农艺性状、生物量及抗病性表现,桂青贮1号、正大999、华优168、柳青贮4号、柳玉青3号和绿青饲4324等6个青贮玉米品种(系)适宜在桂中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特用玉米品种筛选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从全国各地引入144个特用甜、糯玉米品种,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实训园进行种植,进行物候期观察及地区适应性的鉴定,从中筛选出适应北京种植的甜玉米2个、花糯玉米2个、白糯玉米3个。1999年对7个品种进一步进行品比试验,筛选出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良玉米品种秦龙甜一号和花香糯一号。2010年进一步对花香糯一号进行密度及肥料试验,确定最佳种植密度为52 500株/hm2、最佳底肥施用量为187.5 kg/hm2。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安徽天堂寨地区玉米品种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情况分析,即对安徽玉米60个品种进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根据发病后的平均严重度评判其对玉米锈病的抗性类别。结果表明,高抗品种占6.7%,抗性品种占40%,中抗品种占25%,感病品种占6.7%,高感品种占21.6%。  相似文献   

19.
[目的]改良和创新糯玉米种质资源,优化育种基础群体,选育优良自交系,为高产优质单交种的育成提供保证。[方法]介绍糯玉米自交系通系5的选育、主要特征特性及其应用,探讨其应用推广价值。[结果]通过直接从糯质基础群体选系,使产量和优良糯性品质等性状在更高水平上结合,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分离小群体"选系的育种方法,聚合了多品种优良基因,成功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配合力高的糯玉米自交系通系5及其"通系5类群",这种育种方法是对轮回选择改良群体概念的拓展和补充。[结论]以通系5及其衍生系为亲本,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糯玉米新品种,这些糯玉米系列杂交种在生产上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