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学萍  栾东红  于善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527-17530
[目的]分析2009年7月和2010年7月烟台西北部2次局地大暴雨过程。[方法]选取2009年7月和2010年7月烟台西北部2次局地大暴雨过程,利用常规和非常规天气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雷达回波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次大暴雨过程均为局地对流性强降水,暴雨落区均位于烟台西北部地区,且均有200 mm以上强降水中心;2次大暴雨过程均受副高和切变线影响,暴雨区均与588 dagpm线位置、西风带低槽、切变线的位置密切相关,是较为典型的副高边缘暖湿气流与西风带低涡、切变线共同作用引起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低空西南急流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大暴雨发生在水汽通量散度中心附近;K指数对大暴雨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大暴雨发生在K指数高值附近,2次大暴雨过程的K指数≥34℃,均接近于暴雨落区K指数≥35℃指标;2次大暴雨过程在0.5°仰角的反射率因子最大回波强度均为55~60 dBz,带状强回波自南向北经过半岛西部地区,形成列车效应。数值预报产品对局地大暴雨的预报也有重要的参考依据。[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大暴雨预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刘英杰  张奎松  王庆华  甄淑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42-19445,19525
[目的]研究2010年8月3日晚至4日凌晨临沂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的成因。[方法]利用MICAPS天气图、NECP分析场实况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产品等,从发生的天气背景、中小尺度特征以及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物理机制等方面详细分析了2010年8月3日晚至4日凌晨临沂一次局地大暴雨、特大暴雨过程,探讨此次大暴雨过程的成因,并尝试从中找出一些短历时强降水发生的规律。[结果]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短时降水量大,局地性特点明显;主要影响系统为副热带高压、西风槽和地面中小尺度低压,是由不同尺度、不同高度的多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蓄积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是强降水发生的基本条件;上空底层为辐合切变线,上空有一层深厚的西南—西北—偏东气流的垂直切变、湍流层;上下系统的共同作用触发了上升气流的产生,使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由于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西北气流被切断消失后,上升气流使西南气流向上发展,与东风波相接形成新的垂直切变,是强降水持续时间较长的一个原因。副高边缘的西南气流是此次降水过程的水汽来源,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发展、增强中的系统会使系统的移动速度变慢,从而增大降水量,也是强降水维持时间较长的一个原因。[结论]该研究为今后的预报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王建新  陈海成  赵学东  张启绍  王爱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63-14966,14971
利用气象数值产品、自动观测站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诊断2010年6月30日安阳局地暴雨、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场特征与中小尺度物理量的热力学、动力学以及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自动观测站资料的变化能很好地反映地面辐合线的变化情况;径向度不断加大的西南气流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近地层的偏东气流的入侵以及前期的地面不断增温为强降水提供了高的不稳定能量;降水愈强则凝结潜热释放愈多,对中尺度辐合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聊城市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18日山东省聊城市发生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从天气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预报分析,得出低槽冷锋和低层切变线是这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边缘西南急流对暖湿气流的输送为较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5.
副高外围一次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毅  露丹 《农业与技术》2014,(1):183-18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客观物理量分析资料及乡镇自动站雨量资料、FY-2E卫星实时云图和T639模式数值预报产品等非常规气象资料,对2013年6月20~22日发生在泸定县南部4个乡镇的持续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外围584线在长江中上游地区东西摆动是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和大尺度环流背景;副高外围持续的较强南风气流对这次持续性大暴雨天气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输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中小尺度系统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6月20日、21日的强降雨所需的强上升运动主要由冷空气触发对流有效位能的释放提供,22日的上升运动主要由副高西部大尺度的强迫抬升等引起;卫星云图资料能较好地监测中小尺度系统的生成和发展,同时中小尺度系统的发展及移向与雨团的移动和自动雨量站的雨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2008年朝阳地区一次局地大暴雨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079-17081
利用气象常规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特征、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出发,对2008年7月14日夜间到15日白天喀左县、凌源市、朝阳县南部地区出现的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产生此次局地暴雨的主要原因: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不稳定是产生此次局地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稳定的大气环流背景,较强冷空气和江淮气旋共同影响的结果;江淮气旋是朝阳地区产生暴雨的典型系统。  相似文献   

7.
一次罕见的局地大暴雨动力条件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义青  高安春  李炳文  刘英杰  张可欣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15-16818,16835
[目的]分析一次罕见的局地大暴雨动力条件。[方法]利用常规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0年8月3日临沂地区出现的一次强降水、局地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探讨产生此次局地大暴雨的动力条件。[结果]这次降水过程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气流、西风槽前从中高层向南渗透的小股冷空气和高层(10 km以上)一直维持的东风波等不同尺度、不同高度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是强降水发生的前提,地面辐合、东风波与中高层西北气流的相互作用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副高边缘的西南气流提供了水汽供应。此次降水过程降水时间短、强度大、雨区移动呈现明显的方向性,具有明显的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特征,强降水的落区与加密风场辐合汇点的位置非常吻合,可以根据加密风场辐合位置随时间的移动推断下一时刻强降水的落区。风廓线雷达资料与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产品结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反应大气垂直风场结构。[结论]该研究为暴雨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欧小锋  尹忠海  田莹  姚倩  李少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380-12384,12532
利用区域自动站、雷达、卫星以及NCEP1°×1°再分析等资料,对岳阳2011年6月10日和28日2次不同环流背景下的槽前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10”大暴雨过程具有降水强度大、影响时间长、危害性大等特点,相比“6.28”过程,“6.10”过程受500hPa低槽、850hPa切变和地面弱冷空气共同影响所致,高空急流使得不稳定层结加厚,低空急流为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地面弱空气侵入倒槽增加了层结不稳定,触发了大暴雨的发生;2次大暴雨过程均存在强回波和逆风区,强回波(55dBz以上)、高回波顶(≥14km)、逆风区对大暴雨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6.10”大暴雨过程无论在水汽输送与辐合、大气上空不稳定能量环境条件均比“6.28”过程强。  相似文献   

9.
雷素芬  杨新林 《农技服务》2011,28(10):1480-148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FY~2C红外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加密自动雨量站资料等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1年6月24~25日江西省吉安市西南部发生的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地在暴雨发生前积聚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为中尺度系统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中小尺度的地形抬升为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触发条件;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能较好地监测中尺度系统的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物理量场、16个县市地面自动站及区域站观测资料等,对比分析了2014年7月3日夜间~4日白天与2015年6月17日夜间~18日白天黔东南州的2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2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由于西太平洋高压稳定少动,对高空槽、中低层江淮低涡切变、梅雨锋西段的移动造成阻挡,致使切变系统在贵州长时间停滞而出现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2次过程黔东南均受副热带高压外围偏西南气流影响,700~850 h Pa的切变线几乎重合,中高纬度均有冷平流和高空槽的共同影响;水汽、能量、动力等方面均具备降大暴雨条件,暴雨中心均出现在黔东南的西部地区,暴雨集中时段均出现在夜间。第2次过程的直接经济损失没有第1次过程大,但2015年因滑坡泥石流掩埋死亡2人事故;第2次过程暴雨的量级比第1次过程的范围更大、强度更强。  相似文献   

11.
鲁西北传统农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以德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鲁西北典型地区德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及问题,提出了在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鲁西北应充分利用农业基础较好、交通运输便利等优势,适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和蔬菜种植业、依托丰富农业资源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消化吸收;提高劳动力素质并积极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2.
路爽  廖国进  侯亚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662-17664
对沈阳地区‘08.7.5’局地暴雨天气与‘08.7.15’区域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副高与西风槽相迎合是沈阳地区典型暴雨天气形势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以及FY-2C TBB资料与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等,对2008年8月28 ~ 30日湖北盛夏一次大暴雨过程中的2个强降水时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夜间至清晨,有2个降水明显增强的时段,第2阶段的平均降水强度和极值降水强度更大;第1时段强降水是由暖切变与中低层暖湿气流影响造成,第2时段强降水主要是由东北冷气流和深厚的西南暖湿气流交汇,在中低层形成冷切,且伴随着副高北抬加强,制约切变线停滞少动,不断触发着对流的产生,形成强降水;强降水时段内中尺度环境场特征有利于降水的发生,但第2时段各物理量比第1时段强,因此造成的降水强度更大;雨团与云团的活动规律基本一致,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与此次暴雨过程关系密切;镶嵌在回波带中的对流回波单体与强降水的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夜晚至凌晨时段是对流单体发展的活跃期,往往能发展至最旺盛阶段且有明显的“列车效应”;但第2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相对第1时段组织结构更有序、生命史也更长.  相似文献   

14.
对2009年7月17日夜间山东半岛北部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环流形势分析表明:副高边缘暖湿气流、冷空气和低涡切变线的共同影响,是造成此次半岛北部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暴雨区与588线和切变线位置密切相关;17日夜间副高长时间稳定少动是造成此次强降水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不稳定的大气层结、K≥36℃对夏季大尺度系统背景下局地强对流的预报具有指示意义。雷达资料分析表明,此次特大暴雨是混合性降水,从渤海不断有平行的条状强降水回波带生成发展东移,回波带中有对流单体不断加强,强降水回波持续时间较长,导致特大暴雨的产生;对于局地强降水,数值预报产品预报的降水量远远小于实况,实际工作中要综合分析,不可偏信。  相似文献   

15.
一次山东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金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40-21841
2003年4月17~18日山东出现了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这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在西南涡的影响下产生于地面倒槽之中。笔者分析了产生这次大暴雨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结果表明,降雨前水汽量急剧增加,700 hPa最大上升速度区与850 hPa最大水汽通量的叠加区域是大暴雨的落区,高能舌为大暴雨提供了必要的不稳定能量。暴雨发生前低层能量有不断积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利用改进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分析了山东省4种主要经济作物(棉花、花生、大豆和烟叶)2008 ~2012年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山东省花生的综合优势指数、效益优势指数和规模优势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棉花的综合优势指数和规模优势指数均高于全国水平,效率优势处于劣势;大豆和烟叶的综合比较优势较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主要经济作物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徐州市11月下旬两次寒潮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磊  彭明艳  张方方  安迪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01-15803
通过对2011年11月18~20日和11月29日~12月1日2次临近寒潮过程的对比分析,探讨其不同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次寒潮过程在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冷空气源地、移动等方面存在着相同与不同之处。其主要差异在于第1次寒潮过程属小槽发展型,南支系统活跃程度较弱;第2次属低槽东移型,南支系统活跃,低层有低涡配合,地面有气旋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利用当地的气象观测资料、雷达和卫星云图以及各家数值预报模式对2015年6月24日越西县局地性大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高空冷槽配合西南急流暖湿气流共同形成的,其良好的水汽条件和旺盛的垂直上升运动以及局地性不稳定能量为此次暴雨的发生提供充分条件,同时,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的运用为短临预报提供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广东揭阳地区一次局地强降水的多普勒雷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文华  寿绍文  管习权  杨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618-9619,9677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8年7月31日揭阳市区的突发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雷达回波从生成到迅速加强成大于50 dBz的强回波只不过二十几分钟的时间,风暴中心一直在揭阳市附近南落、北上来回摆动,东移分量极小,强降水回波停滞不动。在此强降水过程中,有利于强降水回波生成发展的径向速度特征类型:第1类逆风区、第2类逆风区、中尺度辐合型、气旋式辐合等相互交替出现,从而造成了此次破记录的强降水过程;分析表明,发展旺盛的逆风区以及在逆风区垂直方向上存在入流和出流气流的辐合对降水的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