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红松病害生态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生态控制原理、优势及红松主要病害发生生态条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红松病害生态控制措施,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今后应加强以下3个方面的研究:病害、虫害、鼠害及森林火灾等森林威胁整体的复合生态控制方法,红松病害生态控制与红松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气候变化对病害发生影响与生态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2.
连作对花生生育产生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株营养不良、光合作用变弱、固氮作用降低、衰老进程加速、干物质积累下降、植株矮小和荚果产量降低等。进一步探明花生连作生理生态机制,特别是对固氮影响及激素合成与表达机制,是从根本上减缓连作障碍的基础,也是未来花生连作障碍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果树修剪生理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苹果树为主,分析了不同时期的果树修剪效应,概述了修剪对果树光照、树势、树体大小、根系生长、树体内部营养成分、微量物质、水分、果实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研究状况,并对果树修剪尚需明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特喜铁  邓庆华  戎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082-14083,14132
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是中国东北地带性顶极群落,为人类提供包括稳定的生态环境和多种生物资源在内的生态系统服务,对于维护中国东北地区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东北地区的红松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并总结了其对于东北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东北地区红松资源的管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5.
水稻少耕及其生理生态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已探索到,连续10年20季在只耙不梨的少耕田撒播水稻与在按传统方法犁耙的全耕田撒播水稻相比,每季的稻谷产量都较高,其原因是少耕撒播稻的穗粒性状优于全耕撒播稻,而这种优势的产生则在于少耕法能导致耕作层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养分,向着利于根系生长的方向发展,而使少耕稻与全耕稻相比具有较发达与生理活性较强的根系,并进而导致少耕稻在稻苗的长势长相、功能叶的生理活性,以及在延缓功能叶的衰老等方面都优于全耕稻  相似文献   

6.
在筛选得到高效防治红松球果害虫注干药剂的基础上,研究了2种药剂(吡虫啉和噻虫啉)树干注射后对红松针叶注药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药剂树干注药后20d内可导致红松针叶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先下降,随着时间延长逐步上升;2种药剂注干处理后红松针叶SOD、POD酶活性经历了上升-下降-再次上升的变化,其中药剂噻虫啉对SOD影响最明显;吡虫啉、噻虫啉树干注药均可直接刺激提高PPO和PAL酶活性以及脯氨酸的含量。测定注干药剂对红松针叶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为注干药剂的选择及树干注药技术对树木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旱地小麦覆膜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国内外旱地小麦覆膜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进展,以期阐明覆膜促进小麦增产的生理机制,为西北旱地优质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红松生态区划与适地适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红松基准上层高及环境因子地形、地貌、土壤、气候、地理、立地条件等为区划指标,通过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和应用主成分分析、有约束条件的二维逐步聚类方法,实现了以乡(林场)为区划单元的生态区划。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数量化非线性模型,提出了任意地点立地质量评价及造林地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豆生理生态干旱胁迫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维佳  常志云  李宁  张晓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16-12517,12520
大豆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它的健康生长需要大量水分。综述了干旱胁迫对大豆根系、叶片(生理变化及形态、光合作用)、大豆产量与品质及大豆鲜重分配等生理生态指标方面的影响,并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响应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报春花属植物生理生态及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兴  朱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1976-11978
综述了国内外报春花属植物生理生态及育种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樟子松嫁接红松生长特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不同红松接穗储藏方式(沙柜、沙藏)及不同生境条件(黄壤土、沙壤土)进行樟子松嫁接红松试验,分析其对红松接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2014和2015年沙柜储藏方式下红松接穗的基径、新稍生长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沙藏储藏方式,沙柜储藏方式下的接穗总高度极显著高于沙藏方式。黄壤土生境条件下的砧木高度、嫁接成活率、接口直径、新稍生长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沙壤土条件。方差分析表明,储藏方法对红松接穗生长的影响最大。[结论]该研究为干旱及土壤瘠薄地区发展红松果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外源NO对红松针叶光合色素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3年生红松针叶为试验材料,测定喷施不同浓度外源NO供体硝普钠溶液(0、0.01、0.10、0.50和1.00 mmol/L SNP)处理下其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呼吸速率(Rd)会随着SNP浓度增加而增加,分别在SNP喷施0.10和0.50 mmol/L时达到最大值;喷施0.01 mmol/L SNP有效提高了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光合色素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H_2O_2含量和MDA含量在喷施外源NO时显著降低。[结论]施加适量浓度外源NO会显著增加光合参数、光合色素含量、CAT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POD活性,但施加外源NO降低了SOD活性、H_2O_2含量、MDA含量,从而降低了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减轻了红松幼苗受到的伤害。  相似文献   

13.
在红松育苗地施用生物有机肥料,研究其对土壤微生态环境以及对红松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料可以提高红松育苗地的微生物数量、改善pH值、有机质及速效N、P、K等微生态指标,促进红松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外源一氧化氮对增强UV-B辐射胁迫后红松幼苗光合特性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方法]设4个组:1CK;2SNP(0.01 mmol/L);3UV-B(4.22 k J/(m2·d));4SNP(0.01 mmol/L)+UV-B(4.22 k J/(m2·d))。分别于处理1、3、5、7、9 d取样,测定各项生理指标。[结果]施加外源NO,显著增加红松幼苗针叶光合色素含量,缓解UV-B对光合作用的破坏;外源NO处理降低UV-B胁迫对红松幼苗针叶细胞膜的膜相对透性的破坏及MDA含量的积累;UV-B处理和SNP+UV-B处理都提高了APX、SOD和POD活性。[结论]植物防卫反应信号分子NO广泛参与红松幼苗对UV-B胁迫的应答与防御。外源NO对红松幼苗由于UV-B辐射引起的氧化损伤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5.
遮阴对红松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辽宁省草河口镇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试验苗圃,采用遮阴棚设置,与全光(100%,对照区)对照,研究透光75%(A区)、透光40%(B区)、透光10%(C区)光照强度下对红松幼苗的生长及光合生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红松1a苗高、根长都以对照区的为最高,第三年的苗高、根长、当年高生长都以A区的为最大.两次测量各处理区地径生长,经方差分析有显著差异.而两年测量的生物量都以A区的为最大.光合速率日变化中,对照区出现"双峰"曲线,其他处理区都是"单峰"曲线.蒸腾速率的日变化与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趋势一致.各处理区的平均光合速率的排序与生物量的排序相同,顺序为:A区>对照区>B区>C区,表明播种红松幼苗有一定的耐阴性,适当的遮阴有利于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年龄(15,29,42年)红松人工林结实品质的13项指标研究表明,林龄对人工红松林的结实品质有影响,林龄越大,球果产量越高;采果时间对红松人工林结实品质无显著影响,只是含水率变化较大,合理采果时间应在9月下旬;处于结实初期的林分,结果数量对红松人工林结实品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红松林冠对降水的截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测定与统计分析,系统研究了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冠对降水的截留特征。在观测期间(2003年5-9月),红松林分林冠截留量为103.48mm,占同期降水量的26.19%;降水按以下比例被再次分配:穿透降水68.16%,林冠截留26.19%,树干径流5.65%。利用Horton改进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红松林分表征林冠吸附容量的参数Ic*m=2.387mm,大于该地区针叶树种樟子松和落叶松的吸附容量;表征区域降雨蒸发能力的参数α=13.9%。2个参数较好的解释了红松林冠截留吸附、湿润与蒸发机理;红松林冠截留率随降水的变化曲线可分为快变期(截留率>30%,降水量<15mm)、渐变期(截留率30%~18.67%,降水15~50mm)和稳定期(截留率<18.67%,降水>50mm)3个阶段,红松林冠稳定截留率为18.67%。红松林冠截留构成中吸附截留量较大。  相似文献   

18.
文攀  王振宇  夏祥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940-8945,8978
[目的]为脂溶性红松种壳色素化学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硅胶为吸附剂,通过溶剂梯度洗脱对脂溶性红松种壳色素进行分离与纯化,探索利用硅胶柱层析对脂溶性红松松籽壳色素的分离效果。[结果]95%乙醇为脂溶性红松松籽壳色素的最佳提取剂。对脂溶性红松松籽壳色素进行初步分离与纯化,得到26组洗脱物,主要在波长250和270 nm处出现强吸收,可见光区无明显吸收,由此推测这些物质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结论]硅胶柱色谱法对脂溶性红松种壳色素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9.
原始红松林积雪与融雪径流水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09年4月初~5月中旬,对凉水自然保护区内原始红松林积雪与融雪径流的pH值、电导率及SO4^2-、Cl^-、NH4^+、NO3^-、总氮(TN)、总磷(TP)的浓度进行了测定,结合积雪厚度的变化,初步探讨了原始红松林积雪与融雪径流水化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郁闭度的原始红松林中各化学成分所表现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红松人工林不同经营密度与红松分杈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野外调查法,对人工红松纯林、混交林的密度与红松分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纯林还是沸交林,随着经营密度的逐渐增大,分杈率、分杈类型及分杈高等均表现出相应的规律性变化。在人工纯林中,密度越大,分杈率越低;分杈类型倾向于单杈型;分杈高度亦表现出明显升高。在人工混交林中,随着密度的增大,分杈率与分杈类型表现出相似的规律,但分杈高并无明显的规律可循。在密度相近的情况下,红松混交林中的红松分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