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灰色关联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可佩  周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43-6244
根据2006年最新统计资料,采用灰色关联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差异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13个省辖市可划分为三大类,其中苏州、南京、无锡和常州4市属于第1方阵,是江苏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按照四元联系数多因素态势排序原理,对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2009年水稻组合鉴定结果进行分析与排序,目的是为水稻优良组合筛选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0个参试组合被划分为4个方阵,第一方阵为优良组合(WZ-2),可作为下年区试或重点示范组合;第二方阵为较好组合,共4个;其余7个组合归为第三、第四方阵,为一般、较差组合。  相似文献   

3.
门可佩  刘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790-9791,9794
以2000~2005年江苏13个城市发展资料为背景,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建立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对其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苏南、苏中、苏北3大板块其经济差异有扩大化的趋势,江苏13个城市中前4强竞争激烈,2004~2005年以苏州、南京、无锡和常州为序。结论符合江苏发展实际。  相似文献   

4.
官琳琳  门可佩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449-15451
简述了中国农村的现状,介绍了聚类分析的原理。根据相关统计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可划分为4类:第1类为北京、上海,此类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处于全国前列;因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也位于前列;第2类为天津、江苏、浙江,3省具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基础较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稳定;第3类为辽宁、山东、福建、广东,4省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适宜于农作物生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其他各省(区)归于第4类,由于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业产值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均较低。  相似文献   

5.
光荣榜     
按照本刊1988年第5期登出的评优活动内容,评审出一九八六年、一九八七年度(1985、8~1987、8)《油气储运》杂志的优秀通讯员21名;优秀论文14篇;优秀作者4人;优秀义务发行员3人。现将这些同志的姓名列于本刊光荣榜中,以资表彰。  相似文献   

6.
河南烟区烤烟经济性状的灰关联聚类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河南省不同烟草种植区烤烟经济性状的差异,运用灰色关联聚类和决策分析方法分别对河南省10个烟草种植区的烤烟产量、上等烟和中等烟比例3个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烟区烤烟经济性状的差异,10个烟草种植区可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主要包括三门峡、洛阳和济源烟区;第Ⅱ类群主要包括信阳烟区;第Ⅲ类群主要包括许昌、南阳、驻马店、平顶山和漯河烟区;第Ⅳ类主要包括商丘烟区。各类群烟区烤烟经济性状的综合表现为:许昌、南阳、驻马店、平顶山和漯河烟区表现最优,综合评价值为0.98;三门峡、洛阳和济源烟区次之,综合评价值为0.93;信阳烟区相对较低,综合评价值为0.89;商丘烟区综合评价值最低,为0.85。  相似文献   

7.
<正>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2年获首届江苏期刊方阵优秀期刊奖2002—2013年8次荣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03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2004年获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4和2007年2次获江苏省双十佳期刊奖2006—2012年连获4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08年人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2013年获4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相似文献   

8.
<正>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2年获首届江苏期刊方阵优秀期刊奖2002—2013年8次荣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03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2004年获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4和2007年2次获江苏省双十佳期刊奖2006—2012年连获4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08年人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2013年获4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中国省级农业数字经济的综合评价研究,进一步确定中国农业数字经济程度和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方法 】文章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数、12个二级指数的农业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21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上海市)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份农业数字化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各地区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所构建指标密切相关;综合评价得分前5位分别为浙江、北京、江苏、广东和山东,后5位分别为云南、贵州、吉林、西藏和黑龙江;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类第一大类包括2个地区,分别为江苏和浙江;第二大类包括2个地区,分别为北京和广东;第三大类包括山东、河北和河南等6个地区;第四大类包括重庆、黑龙江、新疆和内蒙古等12个地区;第五类包含贵州、甘肃、青海和西藏等8个地区。评价结果与我国农业数字经济实际发展状况基本相符。【结论 】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地理、经济、农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对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各地区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在农业数字经济方面普遍较为发达,而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水平由东部到西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对江苏海涂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计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江苏海涂开发利用的生态、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第二部分针对长期海涂开发建立起来的生态经济系统运用系统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评价。第三部分在系统评价和市场分析(预测)基础上进行系统的优化分析。最后对海涂开发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控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江苏省65个县(市)人均GDP为经济指标,测算出1990-2011年的泰尔指数,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及其空间机理作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现扩大趋势,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苏北内部、苏南内部差异是江苏省县域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县域经济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相似地区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格局,且集聚的程度不断增强;局部空间格局表现为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层空间分布结构;县域经济发展的自组织性较强,空间格局演化中的随机成分较低,而由结构化分异引起的空间差异越来越显著;东北-西南方向县域经济差异较小,而东南-西北方向县域经济差异较大。从完善合作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人才引进制度等方面提出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演变及与水稻品种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7 个全国统一鉴别品种对1980~1996 年采集的江苏省稻瘟病标样的1 032个单孢菌株进行小种鉴定, 分析了江苏省稻瘟病菌小种演变的原因及与水稻品种的关系。结果表明, 江苏省曾先后出现过8 群22 个小种, 除1990年ZA小种群、1991 年ZD、ZE小种群上升为优势种群外, ZG1 小种一直是江苏省的优势小种, 出现频率达66.20% , 为江苏省稳定小种。江苏省各稻区小种组成有一定差异。水稻栽培品种是决定小种种群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 江苏省大部分品种与ZG1小种有亲和性, 只有少数品种能被ZA、ZB、ZC、ZD和ZE群小种侵染, 可能是ZG1 小种在江苏省稻区成为优势小种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江苏省大部分主栽品种上能分离到2 个以上小种且不同品种上其小种的组成有一定差异,构成了田间小种结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DEA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应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供求越来越紧张,迫切需要实现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分析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整体城市结构有效率低,结构效益挖掘潜力空间较大;(2)江苏城市用地结构调整方向具有区域趋同性;(3)苏南城市用地结构有效率高于苏中,苏中高于苏北;(4)江苏省城市用地结构逐步趋于有效。最后,提出比较适合目前阶段江苏省经济发展情况的江苏省城市用地结构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14.
296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资源在江苏淮北地区的品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黄淮麦区小麦品种资源在江苏淮北地区的品质表现并筛选适于江苏淮北地区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利用多功能近红外分析仪检测了296份小麦品种的品质。结果表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面粉沉淀值的变异系数较大,而籽粒容重、出粉率和面团吸水率的变异系数较小。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容重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将品种分为5类群,其中第Ⅰ类群集中了大部分强筋品种,第Ⅱ类群大部分为中筋品种,第Ⅳ类群为弱筋。陕西、河南、江苏和安徽选育品种在品质性状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对全部品种各项指标进行筛查,40份品种符合强筋优质标准,其中河南17份、江苏11份、陕西10份、安徽2份。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省65个县市为研究实证单元,基于区域城乡一体的思想构建乡村性指数,对县域尺度上江苏省乡村性进行定量评价,以ArcGis 9.3、GeoDa 095、SPSS 16等软件平台为支撑,采用Jenks最佳断点分类、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的空间分异进行定量地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差异性不显著,但乡村性较强区域所占比重略大;从苏南到苏北呈现乡村性梯度递增的空间分异特征;全局上呈乡村性集聚分布态势,局部上在江阴、昆山等7县市和苏北灌云、阜宁等7县形成县域尺度的乡村性"冷点区"与"热点区"。  相似文献   

16.
谢欣沂  房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88-19089
以苏北三县(睢宁、赣榆、泗洪)为调查对象,从信息不对称问题、食品供给和食品安全问题、食品消费与食品安全问题3个方面阐述了苏北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经济学机理,从消费者的"逆向选择"和生产者的机会主义行为2个方面介绍了苏北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解决苏北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理论:一是提高消费者自身的食品安全知识;二是规范生产经营主体的行为;三是改善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现状;四是加快苏北农村经济建设,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地区花生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各地区花生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特点,本研究选用江苏、山东等9个省份(自治区)共190份花生品种,对其植株性状、荚果籽仁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福建、江苏、河南、河北品种的植株较高,第一对侧枝较长;河南、江苏、山东品种的分枝数较多,辽宁、广西品种的植株较矮,分枝数较少。江苏品种的荚果最长,达39.7 mm,显著或极显著长于除河北以外的其他地区品种;河北品种籽仁长21.1 mm,籽仁宽9.7mm,均位于各地区品种之首;广西品种的荚果和籽仁都较小。在产量性状上,江苏、辽宁和河南品种的百果重、百仁重较重,四川、广西品种的百果重较轻;不同地区品种的出仁率差异较小,极差仅为4.0%。福建品种的单株结果数最少,为12.7个,山东品种最多,达16.9个。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中国五节芒的形态多样性和分布特点,为五节芒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对采集自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湖北、湖南、江苏、江西、浙江等10个省份117份材料的12个与茎杆、叶片、花序相关的表型性状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五节芒群体的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都存在丰富的变异,各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2.80%~73.43%;(2)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7.75%,其中第1主成分反映叶片特征,第2主成分反映茎杆特征,第3主成分反映花序特征;(3)聚类分析表明,10个群体可以分为3类,第1类为湖南和江西2个群体,第2类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湖北和贵州5个群体,第3类包括安徽、江苏和浙江3个群体。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水稻生产30年地域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佴军  张洪程  陆建飞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6):3446-3452
【目的】分析江苏省1980—2009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探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江苏省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影响,为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80—2009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区域差异的研究方法,探讨江苏省近30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近30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区域差异明显,苏南地区快速减少,苏中地区略有减少,苏北地区快速增加;水稻单产区域差异减小,苏南地区水稻单产优势逐步削弱,苏中地区成为当前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单产优势地区,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苏中地区的单产差距逐步缩小;苏南地区水稻总产在江苏省的比重不断下降,苏北地区在全省水稻生产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结论】种植结构调整和耕地面积变化是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其中种植结构调整是主导因素;水稻单产的区域变化是耕地质量变化、气象因子和社会因素等综合影响的结果;苏南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了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下降和单产优势的削弱,促使江苏省水稻生产的重心由苏南地区逐步转移到苏北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