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目的]构建了负责运输苏氨酸至胞外的转运蛋白的关键基因rhtB过表达的苏氨酸发酵菌M122,考察不同的碳源、氮源及pH对该重组菌产L-苏氨酸的影响。[方法]选用不同的碳、氮源对L-苏氨酸生产菌株的发酵过程进行分析,对发酵培养基的碳、氮源及pH进行优化。[结果]定向改造后苏氨酸发酵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增加,使用蔗糖作为碳源发酵时,摇床培养L-苏氨酸产量为28.1g/L;以(NH4)2SO4或酵母粉作为氮源发酵时,L-苏氨酸产量分别为27.8和28.2g/L,均优于使用其他氮源时苏氨酸的产量。对发酵的最适pH研究表明,中性条件下更有利于菌体的生长和L-苏氨酸的产生。[结论]确定了苏氨酸发酵菌M122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NH4)2SO4或酵母粉,最适pH为7.0。  相似文献   

2.
对大肠杆菌工程菌株K12△dapA的摇瓶分批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采用正交设计.均匀设计等试验方法,应用SPSS数据处理系统和均匀设计试验方法和分析系统(MDAS)获得了该菌株种子培养基与发酵培养基优化配比,并对种子培养条件与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在优化条件下,大肠杆菌工程菌K12△dapA摇瓶分批发酵72 h.产L-苏氨酸达8.2 g,L,提高了1.2倍.  相似文献   

3.
赖慧彪  刘峰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3):45-46,70
采用L-苏氨酸基因工程菌FCD13进行摇瓶发酵工艺的研究,经研究表明,种子培养基配方对发酵有较大影响,最佳种子培养基配方为:蔗糖30.0(g/L)、碳酸钙35.0(g/L)、硫酸铵10.0(g/L)、磷酸二氢钾2.0(g/L)。最优的摇瓶发酵条件为:250mL三角瓶中装液量为20mL;接种量5%;摇床温度37℃;摇床转速240 r/min。  相似文献   

4.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菌株WS4006-7E-NUT-21 L-苏氨酸发酵的种子培养基进行优化,同时对影响种子生长的条件如种子培养时间、种子液初始pH值、种子装液量等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了L-苏氨酸发酵的最优种子培养条件。确定了种子培养基的最佳组成为葡萄糖30 g/L、硫酸铵3 g/L、玉米浆40 g/L、酵母膏5 g/L;种子的最佳培养条件为250 mL的三角瓶中装液量25 mL,种子培养基的初始pH值7.0,培养时间16 h,接种量10%。  相似文献   

5.
赵勇  宋志文  孔小蓉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582-13583,13585
[目的]探讨黑曲霉发酵产葡萄糖氧化酶的最佳发酵条件。[方法]研究不同培养基成分及发酵条件下黑曲霉产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结果]培养基最佳成分为及浓度为:葡萄糖100g/L,有机氮源为4g/L蛋白胨,无机氮源为3g/L硝酸钠;最佳发酵条件为28℃,pH值6,发酵周期72h。[结论]通过优化,黑曲霉发酵产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将透明颤菌血红蛋白(VHb)基因转化至苏氨酸发酵基因工程株E.coli中,研究了导入VHb基因对苏氨酸发酵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改造后苏氨酸发酵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增加。以不同碳源发酵时,摇床培养提高苏氨酸产量28.7%~55.4%,以不同氮源发酵时提高产酸7.4%~36.1%。导入VHb基因对菌体生长动力学的影响较小,但对苏氨酸产酸动力学曲线作用较显著。基因改造提高了菌株的生长与苏氨酸合成能力,并能缓解摇床转速较低时供氧对发酵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冯烁 《饲料博览》2010,(6):20-23
文章介绍了苏氨酸的理化性质,重点介绍了苏氨酸的不同生产工艺特点、工艺流程,影响生产工艺的因素,并展望了苏氨酸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丹参体内分离到一株对番茄灰霉病菌有较好抑菌活性的内生细菌DS-9,为了更好地发挥其抑菌活性,[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对其培养基配方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最佳基础培养基为NYBD,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胰蛋白胨和牛肉膏的组合,最优培养条件为pH 9.0,装液量为200 mL/500 mL,接种量为10%,转速为130r·min~(-1),时间为24h,抑菌物质累积量最多,抑菌效果最好。[结论]通过该试验为今后丹参内生细菌生物制剂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考查了不同碳源、氮源、温度、pH值、氧气等参数对产蓝色素细菌产色素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20%的土豆汁中添加1.5%的葡萄糖,pH值5.0时,28℃静置培养3d,蓝色素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乳铁蛋白肽是乳铁蛋白在酸性条件下经胃蛋白酶裂解,从N端释放的具有两亲性的阳离子多肽,具有广谱抗菌等诸多生理功能。目前,乳铁蛋白肽主要是通过水解乳铁蛋白来获得,成本昂贵,转基因技术是大规模生产乳铁蛋白肽的最佳途径,试验比较了常用碳源和氮源对已构建的基因工程菌的菌体生物量及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对工程菌的发酵与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可溶性淀粉和牛肉膏可以提高菌体生物量,并且具有较高的融合蛋白表达量,所以分别采用淀粉和牛肉膏作为发酵培养基的碳源和氮源。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可溶性淀粉7 g/L、牛肉膏30 g/L、氯化钠6.7 g/L,发酵温度37℃、诱导时间8h和转速200 r/min时可得到较高的菌体生物量和融合蛋白表达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绿色木霉ZJ株产纤维素酶的最佳诱导时间和诱导物,为其实际应用提供条件。[方法]接种绿色木霉ZJ株7 d内,每天取培养物样品,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检测产酶量。将绿色木霉ZJ株接种添加了不同碳源或氮源的基础培养基中,观察绿色木霉的生长情况,测定菌丝重量,检测不同培养时间的培养物中CMCase酶的产量。[结果]绿色木霉ZJ株的最适培养时间为72~96 h;绿色木霉在以单糖、双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均能迅速生长,CMCase酶产量在3~4 d时达到高峰,以纤维素粉的诱导效果最佳;以硫酸铵与酵母膏组成的复合氮源最适合绿色木酶ZJ菌丝的生长,产酶活力最高。[结论]接种后3~4 d收获绿色木霉ZJ株培养物可获得最大产酶量;以纤维素粉作为碳源,以硫酸铵与酵母膏组成的复合氮源为氮源,绿色木霉的产酶活力最高。  相似文献   

12.
稻曲病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稻曲球上分离到病原真菌,通过柯赫法则鉴定,该病原茵为稻曲病菌.对稻曲病菌的实验室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菌能够在PDA培养基上正常生长,其生长温度在15~35℃,最适生长温度为28℃,温度过低或过高均抑制菌丝生长;在pH为4~10的PDA培养基上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8;同时测定了不同碳源和氮...  相似文献   

13.
平菇液体菌种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培养温度、起始pH、最佳装液量、最佳培养时间为指标,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最终优选出的平菇液体菌种最适宜培养条件为温度24℃、起始pH 6.5、装液量240 L、培养时间3 d。发酵罐最佳配方为:玉米面2%、麸皮1.2%、红糖1%、磷酸二氢钾0.01%、硫酸镁0.005%、酵母膏0.25%。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化菌株0206产PHA株的发酵条件。[方法]以菌株0206为试验菌株,对碳源、氮源、培养基p H和培养时间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高产PHA的菌株0206,通过生理生化鉴定,菌株0206为芽孢杆菌属,菌株0206产PHA最优发酵条件为葡萄糖10 g/L,硫酸铵10 g/L,氯化钠2 g/L,培养基p H 7.0,培养时间48 h。[结论]优化了菌株0206产PHA的发酵条件,为PHA的发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利  王峰  吴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247-11249
[目的]研究了双孢菇摇瓶孵育时不同氮源及碳氮比的优化配比以及双孢菇的成长优化条件,为野生菌种质资源保存和驯化提供借鉴之法。[方法]采用7种有机氮源、4种无机氮源,构成8个碳氮比梯度,研究菌球直径、菌球密度、菌丝生长量等生物量指标,考察双孢菇摇瓶孵育条件、氮代谢特性。[结果]通过正交设计试验,分别优化了双孢菇液体发酵培养的碳氮源最佳组合以及无机盐的最佳组合,得到了双孢菇液体发酵的适宜培养基:葡萄糖3%、木糖3%、蛋白胨0.3%、黄豆芽5%、KH2PO40.1%、MgSO4·7H2O 0.05%、(NH4)2SO40.2%,pH5.5,温度35℃。采用优选氮源、浓度梯度,显著或极显著改观双孢菇成长。黄豆、黄豆芽是双孢菇斜面培养基的良好氮源,菌球密度分别达到27.64%和25.00%,是对照的162%和142%。其次是蛋白胨、酵母膏差异显著,而甘氨酸与硫酸铵、硝酸钾做氮源之间差异不显著,尿素是最差的氮源。3.1%黄豆芽和黄豆均可产生最大双孢菇生物量,可取代蛋白胨、酵母膏的有机氮源。适宜双孢菇生长的碳氮比为35∶1。[结论]双孢菇培养时存在氮源的选择性差异,有机氮源优于其他氮源,同时氮源梯度极显著影响斜面种产量。  相似文献   

16.
洒威  李纲  焦迎春  邵宗圆  张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875-5877,5944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JMH48产絮凝剂培养基。[方法]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高絮凝活性的细菌,简称JMH48,采用单因素试验、响应面设计试验对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分别考察了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的种类及其浓度对JMH48絮凝效果的影响。培养基的优化采用中心组合响应面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回归分析,模型评价,最后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在未离心处理下,最佳碳、氮源浓度分别为20.11、0.52 g/L,在此条件下絮凝菌的絮凝率最高可达85%以上;在离心处理下,最佳碳、氮源浓度分别为22.98、0.53 g/L,在此条件下絮凝菌的絮凝率最高可达93%以上。[结论]该研究为基于微生物絮凝剂的环境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复合益生菌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及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获取活菌数高、抗性强、经济效益好的益生菌制剂,对复合益生菌芽孢杆菌制剂的培养基配方及各项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选取枯草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进行联合培养,并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其发酵培养基成分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对其发酵条件做了进一步优化。优化后最佳培养基成分为:废糖蜜初始pH值7.5,转速160 r/min,接种量8%,装液量40%。经优化后活菌数得到显著提高,达到6.62×1010CFU/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