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1980年我县的农副业生产,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获得了粮、棉、油持续丰收,林、牧、渔全面增产,蚕桑生产有了新突破。全县近四万亩桑田,养蚕106949张,总产茧63210担,平均亩产161斤,张产59.06斤。总产茧量比1979年增长19.22%。增产三成以上的有四个公社,四成以上的有三个公社。全县二十八个公社全部增产。亩产茧量比上年提高28斤,有五个公社超过二百斤;张产茧比前年提高4.66斤,有八个公社超过60斤。总产、亩产、张产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我们1980年蚕桑生产获得较好的收成,主要体会:一是“四靠”,二是“四抓”。“四靠”是;一靠贯彻调整方针。我们体会,去年蚕  相似文献   

2.
<正> 我县蚕桑生产潜力很大,增产蚕茧大有可为。县功公社桃园大队从七三年以来,连续七年平均亩产茧上百斤,最高今年达到129.8斤。双白扬公社杜村大队林场的亩产茧曾经达到210.7斤。地处我县高寒山区的香泉公社前锋大队林场六亩桑园,曾连续三年亩产上百斤。清溪公社任家山大队林场和龟川公社荔家山大队的山坡地桑园,虽然没有灌水条件,但也出现了亩产茧上百斤的地块。今年天王公社已有三个大队的平均亩产茧上了百斤,其中天王大队135亩桑园,平均亩产茧150斤。这些高产社队为我县蚕桑生产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一、普及蚕桑技术的回顾和展望浙江省农业局章作藩 (见本期第1页) 二、蚕茧高产途径的探索海宁县钱塘江公社云龙大队全大队640亩桑园,1963年亩产茧70斤左右,1964年起探索桑、茧高产规律,当年实现亩产茧100斤,1968年亩产茧超过200斤,1972年超过300斤,1977年亩产茧358.6斤。认识到桑、茧规律在于: 1.调整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地面部分株数、条数、条长、叶幕等的分布关系,每亩桑条数8420枝、条长1.7米,春叶产量3158斤,全年产叶6788斤,为亩产茧400斤提供物质条  相似文献   

4.
<正> 宝鸡县是我省蚕桑基地之一,近几年来蚕桑生产发展较快,现全县共建成片桑园6463亩,81年养蚕3952张,产茧115,869.9斤,嫁接桑苗1,200万株,育实生苗286亩,桑园面积、产茧量、嫁接、育苗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宝鸡县天王公社是宝鸡市恢复发展蚕桑生产较早的一个公社。共23个大队,其中15个大队栽桑养蚕,全社现有桑园面积1,247亩,其中去冬栽桑376亩。81年战胜了春旱、秋涝、高温、多湿等自然灾害,养蚕1958张,产茧70,466.8斤,比80年增长4.3%,亩产茧80.1斤,其中二、三年生的桑园,亩产茧112.6斤。春季除自接外,支援兄弟社队接穗  相似文献   

5.
<正> 关中地区是我国蚕桑生产的发祥地之一,是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本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生长期长,劳力比较充足,适合发展桑蚕生产。例如,宝鸡县天王公社,自1976年春季重新栽桑以来,蚕茧产量逐年上升,1980年,575.5亩1~5年生的滩地桑园,共产蚕茧67269斤,收入116041元,平均每亩产茧117斤,收入202元,较其它种植业高出1~3倍。其中天王大队,135亩滩地桑园,产茧24768斤,收入44629元,平均每亩产茧183.5斤,收入330元,每亩产值较其它种植业高出2~5倍。实践证明,只要领导重视,布局合理,政策对头,实行科学务桑养蚕,蚕桑生产就会迅速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跃进再跃进德清县1957年七万余亩桑园亩产春叶七百二十六斤,亩产茧子八十二斤。1958年春期蚕桑生产又获得了一次丰收。每亩桑地春叶已实现一千斤,比丰收的1957年增加了37.57%。每亩产春茧六十三斤多一点。约有四百个小队已实现百斤茧。幸福社春季基本上实现亩产百斤茧,其中有四个队在百斤以上。春茧收购量比去春多收四千余担,增加收入近一百二十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2.3%。同时还出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蚕桑平衡,余叶二万一千担。这是技术革新运动的结果。目前全县农民经过学习“八大”文献以后,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千斤叶、百斤茧的指标看来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各乡社在总结今年春期蚕桑生产丰收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提出了跃进的指标。要在亩产千斤春叶、六十三斤春茧的基础上,再苦战半年,为突破亩  相似文献   

7.
我队79年饲养春蚕44张,产茧3982.6斤,平均单产90.5斤,夏蚕8张,产茧493.5斤,单产61.7斤,早秋18张,产茧1066.8斤,单产59.3斤,中秋24张,产茧1361斤,单产56.7斤,晚秋10张,产茧725.2斤,单产72.5斤,全年五次共养蚕种104张,总产蚕茧7629斤,平均每张产茧73.3斤,总收入茧款13883.55元,全队43户,户平均收入茧款322元,社员说“要想富,蚕桑上面下功夫”,这是一句现实的真话,确实种桑养蚕是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8.
浙江蚕桑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建设蚕桑生产基地和提高生产效益。通过集约化经营和基地化生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效益。今后继续稳步发展浙江蚕桑,需要继续贯彻发展蚕桑的政策;改革茧丝绸体制,增加蚕桑生产的投入;全面推广高产技术,通过提高亩产茧保持蚕茧产量的持续增长;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努力提高蚕茧质量。  相似文献   

9.
(一)亩桑产茧老蚕桑区:三百斤以上公社五个顺德县力流公社,桑地9710亩,亩产茧358. 1斤。顺德县伦教公社,桑地2157亩,亩产茧320. 7斤。顺德县均安公社,桑地13078亩,亩产茧312斤。中山县古镇公社,桑地4279亩,亩产茧322斤。南海县南庄公社,桑地9800亩,亩产茧301. 6斤。  相似文献   

10.
我们大队是以生产粮食为主蚕桑畜牧并举的大队。专业桑园740亩,就今春止已改好矮干密植桑450亩。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特别是1972年以来,蚕桑生产不断发展,1976年春期产茧719.13担,亩产春茧97.2斤;夏期产茧173.87担,亩产夏茧23.4斤;早秋产茧238.68担,亩产早秋茧32.2斤;中秋产茧67.88担,亩产晚秋茧9.2斤;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年来,我省各地在发展蚕桑生产上,重视桑的基础工作。贯彻了科学的桑树栽培技术,桑园建设有了较大的提高,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建立起一批质量较好的高产稳产桑园。今年全省亩产茧量已超过百斤,比1950年亩产茧26.37斤增长三倍。不少大队、生产队的亩桑产茧量实现200斤、300斤、400斤。但是,当前桑园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影响桑园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阻碍着蚕桑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亟待很好解决,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 苏州市蚕桑学会(原苏州地区蚕桑学会)成立已经三年。现将三年来开展工作的情况,简报如下: 一、活动的内容第一、开展提高亩产茧的研究。三中全会以来,地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两个文件精神,纠正了以粮挤蚕、毁桑种粮的错误倾向,重视和加强了对蚕桑生产的领导,提出对蚕桑生产实行两个并重;即增加亩产和增加张产并重(管好桑和养好蚕并重),以求提高总产茧量。根据地委指示精神,为了摸索提高亩产茧的经验,使全区蚕桑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确定了十六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省蚕桑生产的恢复发展较快,经广大蚕桑科技人员和组织起来的农民社员共同努力,不断改进培桑养蚕技术,加强生产管理,亩桑产茧量逐步提高,1950年亩桑产茧仅26.37斤,1977年亩产茧(采叶面积)提高到89.96斤,超过了日本全国204万亩的平均亩产茧77.74斤的水平。许多社队已实现了亩产200斤茧,据嘉兴地区1977年的不完全统计,亩产茧已超过200斤的有7000多亩,其中钱塘江公社4761亩桑园年亩产茧253斤。有7个生产队亩产茧超过400斤,46个大队亩产茧超200斤,98个生产  相似文献   

14.
<正> 1983年我们庙港乡坚持为蚕桑生产服务的观念,在发展蚕桑生产服务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以适应经济体制变革的形势。83年总产茧因灾减了产,但在蚕茧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年张单产65.8斤,为全县第一;担茧值222元,比82年增了12.86元;全年平均上茧率达到97.7%。一年来,我们在为蚕桑生产服务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正> 广东是我国蚕茧生产的主要省份之一,蚕桑生产有悠久的历史。在二十年代初期,亩产茧量曾达80.13斤,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的催残破坏,到解放前夕,亩产茧降至45.8斤。 解放以来,蚕桑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总产茧量成倍增加,单位面积产桑量和产茧量猛增。全省亩产茧1955年上升到105.2斤,1978年达到243.2斤。顺德县1949年  相似文献   

16.
<正> 南屏公社葛桥四队是我县蚕桑生产先进单位之一,76年以来一直稳产高产。这个队共有桑园15.5亩,81年养蚕69张,产茧5106斤,亩产茧329.4斤,亩产值713.29元,张产茧74斤,春蚕张产茧92.9斤。见表1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蚕桑高产途径,提高科学种桑养蚕水平,促进我县蚕桑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于一九七七年在长坡公社旧城大队大塘边生产队,进行对桑树高产载培试验,七七年初种下三丘试验桑。七八年有一丘平均亩产桑叶超过万斤,七九年这三丘试验桑,平均亩产都超万斤。四亩二分三厘共收叶四万五千四百六十四斤,平均亩产桑叶一万零七百四十八斤,其中最高产的一丘一点七三亩,亩产一万一千二百一十三斤。试  相似文献   

18.
<正> 启东县大丰乡现有桑园1200多亩,1116个桑园承包户。1983年桑园实行家庭承包制后,狠抓了对蚕桑生产的投入,促进了蚕茧持续高产。1984年来,连续三年亩产茧超过100公斤,亩产茧值近500元。这个乡蚕茧持续高产,除了加强领导,不断完善蚕桑承包制以外,主要是在蚕桑生产中狠抓了以下三方面的投入。  相似文献   

19.
自八七年起,我县每亩年投产桑田亩产茧量都已超过两担,九○年全县亩产茧2.38担,在八十年代初提高60%左右,单张产茧50.2斤,全县还涌现出一批亩四、五担和六担的高产单位和高产户,事实说明,我县蚕茧单产已逐步提高。同时茧质也明显提高,九○年干茧复评结果,全县上车率达96.9%,干茧解舒率达78.4%,在八九年提高6.1%,其中秋茧达84.6%。至十一月底止,委托蚕丝厂加工的干茧36万公斤,平均缫折322.58  相似文献   

20.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蚕桑事业得到了持续的发展。1991年桑田面积达166万亩,年产茧量达11万吨,生产蚕种500余万张,与198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17%、188%、169%,生产效率、单产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亩产茧量从1980年的50公斤提高到65公斤,劳动生产率逐年有所提高,生产每公斤茧所需的劳动时间五十年代要15小时左右,现在只需6~7小时。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在工作中坚定不移地贯彻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外,蚕桑科学技术进步对推动我省蚕桑生产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对我省十年来蚕桑科技工作的回顾及今后的设想,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