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CR方法鉴别肉骨粉中的动物成份种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防范疯牛病传入我国,有必要鉴别肉骨粉中动物成份的种类。针对牛、羊、猪和鸡四种动物的特异性核苷酸序列,分别选用和设计了四对特异性引物,用试剂盒提取四种动物的肉骨粉或者处理过的肉组织中的DNA,然后进行PCR扩增,所扩增的目的片断大小分别为271bp、199bp、196bp、148bp,运用PCR技术建立了鉴定这四种动物源性成分的方法。结果分别扩增出四种动物的特异性条带,证明该PCR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而且成本低廉,简便易行,因此可以作为鉴别肉骨粉种类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2.
Real-time PCR和常规PCR方法快速鉴定肉骨粉中的牛源性成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疯牛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动物和人类健康的疾病,其病原朊病毒可以通过食物链进行传播,因此建立准确的检测牛源性成份的方法非常重要.我们采用常规PCR和Real-time PCR中的TaqMan技术建立了快速鉴定牛源性成份的方法,使用Chelex-100提取肉骨粉中的DNA,过程简单可靠仅需要20min左右.对不同含量的牛肉骨粉进行检测,常规PCR能够检测到的最低含量是0.001%,而Real-time PCR对相同的样品进行检测所得到的灵敏度更高,最高可达到0.0001%,两种PCR方法的鉴定过程都非常简单快速,各需要2 h左右.这两种方法可以根据各实验室的不同条件作为肉骨粉鉴别的常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动物李氏杆菌病病原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单核增多症李氏杆菌和伊氏李氏杆菌(仅引起动物发病),前者是主要的,它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人畜感染后主要表现脑膜炎、败血症、流产及单核细胞增多。近几年来,新疆先后有5个地区的3个牧区、4个农区养羊场爆发以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李氏杆菌病,造成1 300余只羔羊死亡,经从绵羊实质器官和饲草中分离培养和形态学观察,初步确定为7株李氏杆菌,分别命名为90SB1、90SB2、90SB5、90SS1、125SL1、G1和饲草李。结合溶血试验、动物试验,再进行PCR特异性扩增,确定前5株为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 相似文献
4.
我国为了防止牛海绵状脑病的传入,禁止从有海绵状脑病的国家或地区进口牛及其产品。尽管我国检验检疫部门一直坚持实施这一检疫卫生要求,但仍然可能有一些不法商家钻空子,采取替代报检的方式,即将来源于牛肉骨粉或混有牛肉骨粉的产品说成是来源于猪或禽的肉骨粉,如果这些瞒报的牛肉骨粉来源于牛海绵状脑病的国家和地区,进口到中国后进入动物食物链继而进入人类消费的食物链,这对我国人民生命安全、畜牧业生产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将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进口肉骨粉除了进行现有的检疫监管和检验外,还非常有必要对肉骨粉品种来源进行… 相似文献
5.
检测实验动物弓形虫感染的两种PCR方法的建立和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建立敏感、稳定、特异的PCR检测体系,用于实验动物弓形虫感染的检测。采用B1基因设计引物,建立常规PCR,用P30基因设计引物,建立巢式PCR;用两种PCR方法检测实验感染弓形虫小鼠血液和腹腔波中的DNA动态变化;用巢式PCR检测自然状态下的普通级豚鼠、教学和科研用兔的弓形虫感染率,并和常规PCR检到结果比较。结果,巢式PCR可检测到1fgDNA含量,比常规PCR敏感lOO倍;对其他微生物DNA无交叉现象,特异性强;对同一样品重复检测3次,阴、阳性结果一致,稳定性好。小鼠感染弓形虫2d后,巢式PCR对小民腹腔液的阳性检出率为83.3%,对血液的阳性检出率为33.3%;感染3d后,腹腔液阳性检出率为100%;而常规PCR在小鼠感染3d和4d后才能在腹腔液和血液中检测到,检出率各为16.7%。受检普通级豚鼠没有感染弓形虫,教学和科研用兔的弓形虫总感染率为14.3%。结论认为,巢式PCR方法可用于实验动物弓形虫早期感染的检测,具有敏感性高、特务性强、稳定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防止牛海绵状脑病(俗称疯牛病)和羊痒病传入我国,对来自疫区国家的动物源性饲料进行动物种类鉴别非常必要。本研究根据牛羊特异性卫星DNA建立了同一PCR体系同时检测羊、牛源性物质的方法。应用DNA提取液制备模板,不但有效地缩短了试验时间,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有利于在生产实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进口肉骨粉及动物饲料中牛源性成分的PCR—微孔板杂交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疯牛病(Mad-Cow Disease)即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已被证实与人的克雅氏病(Creutzfeldt Jakob Disease,CJD)有直接关联。人如果食用感染了疯牛病病原的牛肉,就会患上克雅氏病,造成永久性的脑部损伤,脑组织形成海绵状空洞,导致精神错乱、痴呆,最终死亡。已经报道发现疯牛病的国家有英国、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瑞士、法国、西班牙、德国和比利时等,疯牛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食品安全的重大威胁。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疯牛病的病原。肉骨粉是牲畜屠宰后其毛纤维、皮革、角质、骨骼、脏… 相似文献
9.
我国动物疫病病种多、病原复杂、流行范围广。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仍在部分区域呈流行态势,存在免疫带毒和免疫临床发病现象。布鲁氏菌病、狂犬病、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病呈上升趋势,局部地区甚至出现暴发流行。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风险持续存在,全球动物疫情日趋复杂。 相似文献
10.
11.
动物衣原体病的诊断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衣原体病主要是由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和反刍动物衣原体(C. pecorum)所引起的一种多症候传染病,而且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衣原体所引起的病症复杂,给畜禽的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关于本病的诊断方法,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较多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2.
13.
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在动物检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体外基因的快速扩增技术,PCR的应用存在很多局限性,如伴随高敏感性而引起的假阳性、EB染色对操作者的危害及环境的污染。为了克服这些缺陷,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应运而生,FQ-PCR解决了传统PCR方法不能准确定量、易交叉污染等实际问题,反应过程中通过实时监测PCR反应体系中的荧光信号便可得知靶序列初始浓度,从而达到快速定性、定量检测的目的。按照荧光产生的原理,可将FQ-PCR分为染料法和探针法两种类型。染料法是在常规PCR反应体系中加入SYBR Green I等荧光染料,… 相似文献
14.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又称体外扩增技术,最早于1985年由Kary Mullis研制,是一种根据生物体内DNA复制的特点而设计的在体外对特定DNA序列进行快速扩增的新技术,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快速高效等特点。它能特异地在体外扩增微量基因或DNA片段,将皮克(pg)水平的DNA特异地扩增10^6~10^7倍,达到检测诊断的目的;在对特异性基因进行扩增时可使核苷酸的错配率低于万分之一;其操作过程在2~4h即可完成,有效缩短了诊断的时间。PCR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从基因扩增、基因检测到基因克隆、基因改造、 相似文献
15.
16.
17.
用大肠杆菌表达FMDV NSP 3ABC鉴别感染与注苗动物ELISA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用大肠杆菌表达的FMDV NSP 3ABC经纯化复性后作为抗原,建立了鉴别感染动物与注苗动物的间接ELISA方法.用该方法检测了大量的牛血清样品,确定了3ABC-I-ELISA判定标准.3ABC-I-ELISA以(OD样品-OD阴性)÷(OD阳性-OD阴性)来计算待测样品效价.当效价小于0.2为阴性,介于0.2~0.3之间为可疑,大于0.3为阳性.根据此判定标准所测试验感染动物血清都为阳性,敏感性达100%;97.06%疫苗注射动物血清为阴性;98.39%的非免疫健康牛(未感染也未注射疫苗牛)血清为阴性.研究证实感染牛在1年以后仍能检测到3ABC抗体.这说明3ABC-I-ELISA能够鉴别FMDV感染动物和注苗动物,可作为大面积疫情监测的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