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NR4A1基因是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在信号转导早期通过对靶基因的特异性转录调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中克隆了NR4A1基因c DNA序列,检测了其在牙鲆变态中和成鱼各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分析了其在外源甲状腺素(TH)以及硫脲(TU)处理仔鱼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牙鲆NR4A1 c DNA全长3264 bp,编码568个氨基酸;牙鲆NR4A1基因与其它物种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在系统进化树中与鱼类聚为一支;牙鲆NR4A1基因在成鱼心、肌肉和鰓中高表达;在变态过程中,NR4A1水平逐渐升高,且在25 dph达到最高,之后逐渐降低;TH组中的NR4A1基因水平在变态早期和高峰期显著低于正常组,TU组的水平在变态中后期和结束期显著高于正常组;TU组中变态被抑制的仔鱼在正常海水和0.1 mg·L~(-1)TH海水中饲养6 d后,能够顺利变态,且NR4A1基因在拯救组(TU抑制变态仔鱼在正常海水和0.1 mg·L~(-1)TH海水中饲养)中的表达水平与TU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与正常组中同时期的水平一致。结果表明,牙鲆NR4A1基因可能在仔鱼变态调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采用新的方法找出甲状腺激素受体(TRs)介导的甲状腺激素(TH)调控的靶基因。以牙鲆()为实验样本,表达并纯化了牙鲆p3×Flag-TRαA和p3×Flag-TRβ融合蛋白,采用一种目的基因循环扩增与筛选的方法,寻找TH直接调控的靶基因,最终筛选得到TRαA的候选靶基因11个,TRβ的候选靶基因12个,其中TRαA和TRβ存在4个相同的候选靶基因:)和MYC相关因子X()。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验了这4个基因在牙鲆不同组织、不同变态发育期以及外源性甲状腺激素和硫脲处理后各个变态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发现在TH含量升高时,靶基因表达量降低;TH含量降低时,靶基因的表达量上升,从而验证靶基因受到TH的负向调控,证实TH在促进牙鲆变态中也存在抑制靶基因转录的情况。本研究旨为研究TH调控牙鲆变态的发育网络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研究鱼类变态发育的理想模型,其右眼移位及生活习性的改变受甲状腺激素(TH)调控。同时microRNA (miRNAs)在变态期间发挥关键性作用。为研究TH、pol-miR-124及Otx2在牙鲆变态中的调控机制,本实验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pol-miR-124潜在靶基因Otx2,首先利用qRT-PCR检测在牙鲆各组织、正常变态及外源TH处理仔鱼后pol-miR-124和Otx2的表达模式。然后克隆400 bp含有“种子序列”的Otx2 3′UTR区序列,构建野生型重组载体pmirGLO-Otx2并转染293T细胞检测双荧光素酶活性确定靶向关系。qRT-PCR结果表明: pol-miR-124和Otx2均在脑和眼睛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在仔鱼变态28 dph表达量最高与变态进程相一致;TH作用下,在20 dph、24 dph时期, pol-miR-124的表达量低于正常组,而Otx2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组;在28 dph、32 dph、36 dph时期, pol-miR-124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组,但Otx2的表达量低于正常组,两者呈现出相反的表达趋势;双荧光素酶结果显示pol-miR-124靶向负调控Otx2。本实验旨为揭示牙鲆视觉感光系统的发育机制奠定研究基础,同时为探讨牙鲆变态发育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素(TH)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变态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通过与甲状腺素受体结合并在甲状腺素受体结合蛋白的共同作用下发挥生物学功能。利用免疫沉淀和质谱分析法鉴定了牙鲆甲状腺素受体β(TRβ)的结合蛋白,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结合蛋白在牙鲆变态过程中受外源甲状腺素调控的变化。从TRβ多克隆抗体与牙鲆胚胎细胞总蛋白的免疫沉淀复合物中鉴定得到了21个牙鲆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它们参与到多种生命活动中。对其中7个代表性蛋白的基因在出膜后第21天(21 dph)和第28天(28 dph)的牙鲆仔鱼体内的转录水平检测发现,它们的表达在外源甲状腺素处理后均表现出显著变化,其中beta-F1-ATPase、Hsp90β、Cct6A、RPS15A、Slc25a5和EF1a的表达受外源甲状腺素处理显著下调,CK1截然相反,它的表达受甲状腺素处理显著上调;硫脲处理对所分析的基因则几乎都没有明显影响。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甲状腺素受体介导甲状腺素调控牙鲆变态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通过PCR技术,从牙鲆(Paralichtys olvaceus)总RNA中克隆了牙鲆Dicer基因序列,该序列全长6 585bp,包括5 69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 896个氨基酸。在多个物种间的蛋白序列对比中,牙鲆Dicer与其它物种的同源性平均高达78%,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同源性最高达到89%;在进化树分析中,牙鲆Dicer与其它鱼类Dicer聚集一支。荧光定量PCR显示,牙鲆Dicer基因在牙鲆大脑里的表达最高。同样的,在牙鲆胚胎和仔鱼早期发育阶段里也发现了相对高水平的Dicer mRNA表达。在用甲状腺激素(TH)处理过程中发现,牙鲆Dicer基因在用TH处理后17 dph的表达最高。本研究预测了牙鲆Dicer在牙鲆发育和变态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为进一步阐明Dicer在牙鲆变态发育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褐牙鲆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种,有一个特殊的变态发育时期,其间骨骼形态和位置都发生很大改变。本研究利用三重染色技术,对褐牙鲆变态发育时期不同阶段的仔鱼整体骨骼进行染色,并对各阶段仔鱼及部分成鱼组织,采用特异性引物对骨骼发育的相关基因Bmp2,Bmp4和Sox9基因片段进行了克隆和半定量分析。研究表明,随着仔鱼变态发育,部分软骨逐渐转化为硬骨,头部筛骨呈不对称分化,额骨和顶骨位置发生改变,口形态改变,鳃丝软骨成骨,脊椎逐渐发育成熟,随之侧线位置发生改变。Sox9以及Bmp2、Bmp4基因在这时期中存在着差异表达,对骨骼发育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成鱼中,Bmp2和Sox9只在鳃、肠道和肝脏中有表达,且鳃中表达量较高。Sox9出膜后表达量突然增加,头部表达量较高,变态发育中开始递减,在变态高峰期明显减少;而Bmp4表达量则是出膜后明显减少,随后在变态高峰期表达量有增加,总体趋势表达量减少。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激素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对褐牙鲆变态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而miRNAs通过结合靶基因3′-UTR在转录后水平调节靶基因的表达。为探讨miRNAs在褐牙鲆变态中的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褐牙鲆TRβ基因3′-UTR存在的miRNAs结合位点,并利用3′-RACE方法克隆TRβ基因的3′-UTR序列,通过体外DNA重组技术构建应用于miRNAs靶向基因检测的双荧光素酶重组报告载体,利用细胞转染和双荧光素酶报告技术分析多个miRNAs与TRβ基因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克隆得到了一段长为437 bp的褐牙鲆TRβ基因的3′-UTR序列,发现3′-UTR序列上存在pol-miR-125a、pol-miR-214、pol-miR-460-5p、pol-miR-138和pol-miR-125a*的结合位点,成功构建了双荧光素酶重组报告载体,命名为pmirGLO-TRβ-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结果表明,pol-miR-125a、pol-miR-214、pol-miR-460-5p和pol-miR-138均为作用于褐牙鲆TRβ的靶向miRNAs,而pol-miR-125a*对TRβ基因无直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将为后续深入研究miRNAs与TRβ在褐牙鲆变态发育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利用 qPCR 方法,检测 Hsp90α和 Hsp90β mRNA 在不同月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检测在不同温度刺激、鳗弧菌感染后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Hsp90α和 Hsp90β在不同发育期的13种组织(肝脏、脾脏、头肾、后肾、心、肌肉、背皮、胃、肠、鳃、腹鳍、脑和血液)中均有表达。Hsp90β表达水平整体高于 Hsp90α;8月龄牙鲆在肝、鳃、背皮、背肌、腹鳍的 Hsp90α表达量要显著高于其他发育期(1月龄、12月龄、24月龄)同组织的表达量(P<0.05),而 Hsp90β在不同月龄牙鲆的表达量也存在差异,在肝和肠的表达量较高,在鳃、背肌和腹鳍的表达量较低。将8月龄牙鲆在5–32℃刺激1 h,牙鲆肝、脾 Hsp90α在高温(22–32℃)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而 Hsp90β在低温(5–10℃)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在10℃、28℃连续刺激8 h, Hsp90α和 Hsp90β的 mRNA 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Hsp90α的表达量变化幅度显著高于Hsp90β(P<0.05)。在鳗弧菌感染72 h 内,牙鲆脾脏 Hsp90α和 Hsp90β的表达量先下降后上升,Hsp90β上升的幅度更加显著(P<0.05)。结果显示,Hsp90α和 Hsp90β在不同月龄、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Hsp90α在高温时对热应激的反应明显,Hsp90β在低温和对病原菌感染的反应明显,研究结果可为了解牙鲆 Hsp90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凡纳滨对虾不同时段鳃、肠、肝胰腺、肌肉、类淋巴和血细胞组织中热休克蛋白(HSP)60和90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HSP60和HSP90在这6个组织中都有表达,WSSV感染影响各组织中HSP60和HSP90 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WSSV感染抑制HSP60在鳃、肠、肌肉和血细胞的表达,促进HSP90在鳃、肠、肝胰腺、肌肉、血细胞和类淋巴的表达,表明HSP60和HSP90参与WSSV感染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0.
李昕  夏西超  宁黔冀 《水产学报》2011,35(10):1458-1462
为探讨咪唑类物质KK-42可能的作用机制,首次克隆了热激蛋白90(HSP90)部分mRNA序列,研究了HSP90以及HSP70基因的时空表达以及KK-42对其表达的影响。将体长3.5~5.0 cm凡纳滨对虾幼虾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1.95×10-4 mol/L的KK-42溶液或不含KK-42的溶液浸泡处理1 min,之后在相同条件下常规饲养。结果显示, HSP90HSP70在凡纳滨对虾大颚器官、眼柄、肌肉和肝胰腺都有表达,其中,肝胰腺中的表达水平较高。实验期间,肝胰腺中两种HSP mRNA水平虽有一定波动,但含量相对较低;KK-42处理可显著诱导肝胰腺HSP的表达,在处理后第1、2、3天,HSP70和HSP90 mRNA含量分别比相应的对照组升高了243.4%、141.3%、410.5%和121.6%、505.5%、481.7%。结果表明,KK-42处理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肝胰腺HSP90HSP70基因的转录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以嗜水气单胞菌野生株B11和基因稳定沉默株sodA-RNAi、sodB-RNAi和KatGRNAi为研究对象,比较野生株和沉默株在不同氧化胁迫条件下sodA,sodB和KatG表达的相关性及与细菌生长和存活的相关性,以探讨抗氧化胁迫基因在细菌抵御氧化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结果显示,无氧化胁迫条件下sodA、sodB和KatG中任何一个基因被沉默后,其余两个基因的表达均受到显著抑制,说明这些抗氧化胁迫基因在表达上密切相关。在外源H2O2胁迫下,sodA、sodB和KatG中任何一个基因被沉默后,其他两个抗氧化胁迫基因的表达均表现为显著上调;在甲基紫晶(MV)诱导的内源性活性氧(ROS)胁迫下,各沉默株中sodA或sodB的表达水平总体表达为上调,但是在KatG的表达却呈现下调,说明sods的表达在细菌抵御内源性ROS的损伤中更具重要性。在H_2O_2胁迫下,随着H_2O_2浓度的增加,野生株B11的存活率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沉默株sodA-RNAi、sodB-RNAi和KatG-RNAi的存活率则显著降低;此外,菌株生长曲线显示,sodA、sodB和KatG的表达可影响嗜水气单胞菌生长曲线延滞期的长短。在不同浓度MV诱导的ROS胁迫下,野生株B11和沉默株KatG-RNAi的存活率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沉默株sodA-RNAi和sodB-RNAi的存活率则显著降低,但4株菌仍然能保持一定的生长能力。研究表明,在不同氧化胁迫条件下,细菌可通过不同抗氧化胁迫基因的协同作用,共同抵御ROS的损伤,在H_2O_2的胁迫下,KatG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生存更为重要,而在MV诱导的内源性ROS胁迫下,sod的表达对嗜水气单胞菌生存的贡献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王济秀  张锋  王卫民  刘红 《水产学报》2020,44(4):528-538
为探索鱼类转铁蛋白基因tf和转铁蛋白受体基因tfr1a的转录调控机制,本实验以团头鲂为研究对象,在其全基因组数据库中获取tf和tfr1a基因序列,对2个基因候选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及CpG岛进行预测,通过PCR方法克隆得到tf和tfr1a基因近端启动子区不同长度片段,连接至pGL3-Basic/pEGFP-1载体,瞬时转染入Hela细胞,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团头鲂tf基因启动子区无CpG岛位点,而tfr1a基因启动子区有2个CpG岛位点。成功构建9个tf和10个tfr1a不同长度启动子片段的重组质粒,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发现,tf启动子核心区域为-268~+56 bp,且-1 308~-1 102 bp片段可能存在正调控该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fr1a启动子核心区域为-224~+48 bp,且+48~+92 bp可能存在抑制该基因转录的负调控元件,而-1 229~-1 219 bp区域可能存在促进tfr1a基因表达的正调控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凡纳滨对虾JAK(Lv-JAK)和STAT(Lv-STAT)基因应答病原菌侵染的表达变化特征,本实验利用半定量PCR技术分析了Lv-JAK和Lv-STAT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其在苏云金芽孢杆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特征。结果显示,Lv-JAK和Lv-STAT基因在凡纳滨对虾的9种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均在鳃、肠道和心脏中表达量较高。苏云金芽孢杆菌感染后,在鳃组织中,Lv-JAK和Lv-STA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感染的中晚期(24~72 h)显著上调表达;在肠道组织中,Lv-JAK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感染后的6和24 h显著上调,Lv-STA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感染后的24和72 h显著上调。综上表明,JAK和STAT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凡纳滨对虾体内由苏云金芽孢杆菌引发的天然免疫应答过程,探讨凡纳滨对虾JAK和STAT基因应答苏云金芽孢杆菌感染的表达变化特征,有助于研究对虾JAK/STAT通路在应答病原菌侵染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2020 年 11 月, 福建霞浦海域养殖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出现较大面积发病情况, 为确定其病原并筛选可用药物, 本研究分离了南移仿刺参腐皮综合征病原并对其理化因子、毒力因子和药敏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从体表病灶部位分离得到 1 株优势菌株 XP-11, 经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 菌株 XP-11 对仿刺参有明显的致病作用, 感染后也出现体表溃疡等与自然发病相同症状。基于形态观察、Biolog 自动微生物鉴定, 以及 16S rRNA、 看家基因 gyrB 基因和尿素酶 C (ure C)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确定菌株 XP-11 为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 damselae)。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 菌株 XP-11 含有溶血素相关基因 hlyAch 和磷脂酶活性相关基因 plpV 两种美人鱼发光杆菌典型毒力基因。药敏分析结果显示, 菌株 XP-11 对四环素、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等 8 种抗生素敏感, 进一步采用微量法进行 MIC 值测定结果显示, 恩诺沙星、硫酸新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氟甲喹、磺胺间甲嘧啶钠、磺胺甲 唑+甲氧苄啶等水产可用药对菌株 XP-11 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 0.08、2、1、1、0.06、0.125、4、1.2/0.06 μg/mL。研究结果表明,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是仿刺参腐皮综合征的病原菌, 其对仿刺参的半致死浓度(LD50)为 1.08×105 CFU/g 体重。  相似文献   

15.
近江牡蛎等3种贝类的脂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3种贝类的脂类成分,以期为贝类的高值化加工利用提供基础数据。采用氯仿甲醇法提取近江牡蛎、波纹巴菲蛤和马氏珠母贝中的脂质成分,分析脂质中的胆固醇和磷脂含量,采用液液萃取技术分离中性脂和极性脂,并用GC-MS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研究结果表明,3种贝类的粗脂肪含量基本在1%左右;脂质成分中胆固醇含量在0.07~0.12 mg/g;脂质中磷脂含量在14%~34%,极性脂含量在27%~45%;脂质中EPA和DHA总含量在12%~22%,近江牡蛎和波纹巴菲蛤脂质中EPA含量高于DHA,而马氏珠母贝脂质中DHA含量高于EPA。  相似文献   

16.
陈昊  戴琴  干雅梅  高焕  阎斌伦  赖晓芳 《水产学报》2022,46(9):1553-1561
为探究strawberry Notch1基因(SBNO1)在甲壳动物中的免疫功能,本文对脊尾白虾SBNO1的cDNA序列全长、系统进化、组织分布以及副溶血弧菌感染后SBNO1和Notch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表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脊尾白虾SBNO1 cDNA序列全长4353 bp,共编码1380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量158.91 kDa,理论等电点4.81。qPCR分析显示,脊尾白虾SBNO1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腺里表达量最高,性腺次之。利用RNAi干扰SBNO1显示,脊尾白虾在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干扰组死亡率显著高于未干扰组。副溶血弧菌感染脊尾白虾后显著影响了Notch信号通路中SBNO1、Numb与Delta在肝胰腺中的转录情况,而Jagged表达差异不显著。SBNO1和Numb的表达量随时间变化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Delta的表达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结果表明,Notch信号通路参与了脊尾白虾副溶血弧菌感染后的免疫。本研究有助于阐明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的机制,为抗病脊尾白虾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头足类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渔业种群之一,然而其资源易受环境变化影响,复杂的交互作用致使二者空间关系呈现非均一性。中国枪乌贼 (Uroteuthis chinensis) 是南海北部近海重要的经济物种,且在渔业群落结构中占据优势种地位,故正确理解与掌握该物种资源-环境关系的空间特征,有助于该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基于南海北部近海2014年夏季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地理权重回归模型 (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 GWR),探索该海域中国枪乌贼的资源分布与海洋环境关系的空间特征,阐述主要影响因子。模型评价指标结果表明,GWR的最小赤池信息准则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 和校正决定系数 (Adjusted R-Squared,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sox9基因在大黄鱼性别决定与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利用RACE方法克隆得到大黄鱼sox9a和sox9b 2个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分析其在雌雄个体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规律,并检测了其在17β-雌二醇处理后的遗传雄性和17α-甲基睾酮诱导处理后遗传雌性幼鱼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大黄鱼sox9a c DNA全长2 442 bp(NCBI登录号:MH996431),包含476 bp 5′UTR、466 bp 3′UTR、1 500 bp ORF,编码499个氨基酸。大黄鱼sox9b cDNA全长为2 199 bp (NCBI登录号:MH996432),包含335 bp5′UTR、415 bp 3′UTR、1 449 bp ORF,编码482个氨基酸。qRT-PCR分析显示,sox9a基因主要在性腺、眼、脑、肝脏中表达,精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巢;sox9b在大黄鱼各组织中广泛表达,但以精巢中表达量最高,而卵巢中只有痕量表达。在鱼苗性腺发育初期,sox9a/b的表达量都维持在较低水平;随着鱼苗长大,sox9a/b的表达量在84 dph、123 dph 2次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10 mph后又逐渐上升。17β-雌二醇处理能够显著下调遗传雄性大黄鱼sox9a和sox9b基因在性腺中的表达,17α-甲基睾酮处理则显著上调遗传雌性大黄鱼sox9a和sox9b基因在性腺中的表达。研究表明,sox9a/b基因与大黄鱼性别发育和分化过程密切相关,对大黄鱼精巢的发育与维持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而且两个基因的功能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黑素皮质素受体1基因(MC1R)在橘色双冠丽鱼胚胎发育和体色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定位及功能,本研究首先制备了MC1R基因的RNA正反义探针,T7方向转录的正义RNA探针质量浓度为447.529 ng/μL,SP6方向转录的反义RNA探针质量浓度为342.698 ng/μL。经10~20倍稀释后的探针用于原位杂交,MC1R基因探针表达定位显示,随橘色双冠丽鱼胚胎的发育杂交信号总体呈逐渐减弱趋势,原肠期和视泡期其卵黄和胚体侧卧部分有杂交信号分布;出膜期其脊柱、卵黄囊及其内容物和色素细胞内出现杂交信号;出膜期第1天,卵黄表面有信号分布。总体来看,杂交信号在脊索、卵黄囊、卵黄囊内容物质及色素细胞有特异表达,而以正义探针作为阴性对照组在5个胚胎阶段均无任何信号,杂交信号显现的MC1R表达定位说明其在橘色双冠丽鱼色素细胞的分化、迁移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也与神经、营养、免疫功能相关,初步建立了鱼类体色相关基因功能和定位研究的整胚原位杂交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根据2017年和2018年9月至翌年3月在东海采集的剑尖枪乌贼 (Uroteuthis edulis) 样本,对其耳石形态进行观察与测量,并结合日龄信息对耳石微结构及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耳石生长纹由明暗相间的环纹组成,依据生长纹的宽度及亮度划分为后核心区、暗区和外围区。通过耳石日龄进行逆推发现春、夏产卵群体为优势群体,优势群体间耳石各形态参数差异显著 (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耳石总长 (TSL) 和最大宽度 (MW) 可作为表征春、夏产卵群体耳石长度和宽度的指标。春、夏产卵群体TSL生长模型采样年间差异均显著 (P<0.05),春季产卵群体分别以逻辑斯蒂和对数生长模型拟合最佳,夏季产卵群体以逻辑斯蒂和线性拟合最佳。春、夏产卵群体MW生长模型采样年间差异均不显著 (P>0.05),以逻辑斯蒂生长模型拟合最佳,性别间差异不显著 (P>0.05)。180~240 d,春季产卵群体TSL和MW的生长速率均大于夏季产卵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