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稻草营养成分,提高新鲜稻草的饲用价值和利用率,自治区畜牧工作站从2011年10月初开始,指导养牛户开展稻草青贮试验。试验采取青贮池窖贮的方法,在鲜稻草中加入不同比例添加剂(饲料酶、有机酸等)进行调制,共加工调制稻草青贮1500吨。经过60天的贮存后,对青贮后的稻草品质进行感官检验和实验室检测。经检测表明,青贮后的稻草,色泽呈黄绿色、气味酸香、牛羊喜食,粗蛋白含量达到3.96%。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混合比例对甘薯蔓、酒糟及稻草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设5个组:对照组(鲜甘薯蔓单一青贮)、凋萎组(经2 d自然晾晒处理的甘薯蔓)、40%组(40%鲜甘薯蔓+40%酒糟+20%稻草混贮)、55%组(55%鲜甘薯蔓+25%酒糟+20%稻草混贮)、70%组(70%鲜甘薯蔓+10%酒糟+20%稻草混贮),每个组10个重复,压实密封后室温贮藏60 d,取样分析青贮品质。结果表明:1)甘薯蔓与酒糟和稻草混合以及凋萎处理后青贮均改善了其感官品质;2)与对照组相比,凋萎组干物质、粗蛋白质、乳酸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氨态氮/总氮、丙酸、丁酸含量及p H极显著降低(P<0.01);3)与对照组和凋萎组相比,3个混贮组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乳酸含量都极显著增加(P<0.01),氨态氮/总氮、粗蛋白质、粗灰分含量及p H极显著降低(P<0.01);4)随着混贮组中甘薯蔓比例的升高,干物质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氨态氮/总氮、丙酸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5)与青贮前各组原料相比,对照组和凋萎组干物质、粗蛋白质损失较多,40%组损失最少。综上所述,鲜甘薯蔓、酒糟及稻草混合比例为40∶40∶20青贮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凋萎和添加剂对稻草裹包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将10月底收割的鲜稻草和凋萎24 h稻草(干鲜比分别为36.5%、42.3%)均设4个组,即对照组、糖蜜组(单独添加糖蜜)、青贮宝组(单独添加青贮宝)和糖蜜+青贮宝组(糖蜜和青贮宝联合添加),每组制作3包。常温裹包青贮50 d后,开包采样进行感官品质、发酵参数和营养价值评定。结果显示:无论鲜稻草是否凋萎,稻草单独青贮难以成功,添加剂糖蜜、青贮宝的添加有利于稻草的裹包青贮;单独添加青贮宝显著降低凋萎稻草青贮的氨态氮(NH_3-N)含量(P0.05);单独添加糖蜜显著提高凋萎稻草青贮的乙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凋萎稻草青贮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P0.05);联合添加糖蜜和青贮宝可显著提高鲜稻草或凋萎稻草青贮的粗蛋白质(CP)和钙(Ca)含量(P0.05),显著降低鲜贮稻草青贮的NDF含量(P0.05),显著降低凋萎稻草青贮的NH_3-N含量(P0.05),显著增加凋萎稻草青贮的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P0.05)。凋萎显著降低稻草青贮的干物质回收率和丙酸含量(P0.05),提高稻草青贮的CP和NH_3-N含量(P0.05)。综上,稻草单独青贮难以成功,添加糖蜜和青贮宝有利于提高稻草青贮的发酵品质,稻草青贮前凋萎要适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针对香蕉茎叶含水量高,不易青贮等特点,研究其加工方法及与稻草混合青贮的适宜比例,为香蕉茎叶开发利用提供实用技术和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香蕉茎叶与稻草切碎、不同比例混贮,以及肉牛饲喂效果试验,探索香蕉茎叶加工、贮存方法.[结果]结果表明:新鲜香蕉茎叶和干稻草切碎加工难度不大,用一般中型青贮铡草机即可;香蕉茎叶与稻草混合青贮,按物料重计,最适混贮比例为70%香蕉茎叶,30%稻草;混贮后适口性好,牛只增重明显.[结论]香蕉茎叶与稻草混贮加工制作方法简便易行,适合产业化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我市水稻种植面积达30多万亩,稻草产量可观,多年来在发展畜牧业生产中,并未得到充分利用(除部分用于养牛外,大部分被烧灰肥田)。为了充分利用稻草发展畜禽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我市引种了由福建省农科院选育的稻谷稿秆两用稻种201、202,利用其稻草粉养鹅,现将试验报告如下:一、试验材料与方法两用稻草粉为福建省农科院引种的201(粳籼型)、202(糯型)两用稻种,其营养成分经本省农科院分析,结果见表1。试验鹅苗为本场自繁自  相似文献   

6.
不同添加剂处理对鲜稻草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按5×3配伍试验设计,在鲜稻草中加甲酸、蔗糖、蔗糖 尿素、乳酸菌进行青贮,以不添加添加剂为对照组进行饲料青贮品质评定试验。结果表明,蔗糖和乳酸菌可改善稻草的青贮品质,特别是乳酸菌。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苜蓿及柠条包膜青贮与稻草酶贮饲料对香猪育肥效果的影响。经测定,苜蓿和柠条经包膜青贮后,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分别为34.85%、63.02%、39.19%和66.44%,分别比稻草酶贮低19.4、1.23、29.36和2.11个百分点,粗蛋白分别为18.65%和9.81%,比稻草酶贮分别高15.05和6.21个百分点。经过97 d饲养试验,试验Ⅰ组(苜蓿包膜青贮组)和对照组(稻草酶贮组)的累计增质量和平均日增质量分别比试验Ⅱ组(柠条包膜青贮组)高4.86、3.23 kg和51、34 g,差异显著(P0.05)。其中,试验Ⅰ组比对照组高1.63 kg和17 g(P0.05);经屠宰测定,试验I组和对照组胴体质量和屠宰率分别比试验Ⅱ组高0.47、0.4 kg和6.16%、6.82%,眼肌面积分别高1.52和1.73 cm2;试验I组和对照组经济效益分别比试验Ⅱ组高112.82元和106.60元。应用苜蓿包膜青贮和稻草酶贮育肥香猪,可达到促进香猪生长,提高增质量效果,降低饲养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南方冬-春季牧草缺乏及能够合理利用南方稻草资源,对燕麦秸-稻草混合青贮样品设置了4个处理。结果表明,1号处理pH、氨态氮占总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青贮饲料(P<0.05),4号处理的pH和氨态氮占总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组青贮饲料(P<0.05),4号处理粗蛋白含量最高,且4个处理间粗蛋白含量存显著性差异(P<0.05);4个处理组均未检测出丁酸。综合试验结果,单贮燕麦秸可以得到优良的青贮饲料,且鲜燕麦添加比例为70%的燕麦-稻草混贮效果与其相近。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用EM技术发酵并长期贮存秸秆和EM添加青贮的可能性,我们于1996年10月进行了EM秸秆微贮、秸秆发酵后干贮及EM添加青贮试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试验分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在草原站室内发酵秸秆6缸,其中小麦秸、菜籽秸、干土豆蔓各2缸,每缸发酵秸秆粉30公斤。方法是:先将EM原液0.03毫升加入25公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通过感官评定、发酵特性、化学养分分析方法和瘤胃尼龙袋技术等,依据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对生马铃薯条加工副产品与稻草混贮和全株玉米青贮的营养特性进行评价和比较,为生马铃薯条加工副产品与稻草混贮在反刍动物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种发酵饲料的感官评分均为一级优良。粗蛋白质(CP)和非蛋白氮(NPN)含量在生马铃薯条加工副产品与稻草混贮中最高。生马铃薯条加工副产品与稻草混贮的快速降解蛋白(PB1)和快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A)含量显著高于全株玉米青贮(P0.05),不可利用蛋白(PC)含量显著低于全株玉米青贮(P0.05)。与全株玉米青贮相比,生马铃薯条加工副产品与稻草混贮的48 h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瘤胃降解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生马铃薯条加工副产品与稻草混贮的CP含量高于全株玉米青贮,两者的NDF瘤胃降解率无显著差异,生马铃薯条加工副产品与稻草混贮可以作为反刍动物较好的粗饲料。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包括青贮试验及动物试验两部分。青贮试验设4个处理(按鲜样计):100%笋壳(对照);90%笋壳+10%稻草(1组);90%笋壳+5%稻草+5%麸皮(2组);90%笋壳+10%麸皮(3组);每处理设3个重复。将青贮原料按设计要求切碎混匀,贮在4只小型水泥窖内,35天后开窖用于动物试验。试验前首先测定了青贮原料及复合青贮料的DM、CP、NDF、碳水化合物、NH3-N、有机酸及缓冲能含量,并从色泽、气味、质地、水分和霉变等方面对青贮料进行了感观评定。动物试验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选用3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绵羊,采用尼龙袋法测定各处理青贮料的DM及CP的瘤胃降解率,试验以氨化稻草为基础日粮,精粗比为3:7,以满足动物维持1.3倍的ME需要;第二阶段选用4只体重,月龄相近的健康湖羊按4×4拉丁方设计测定各处理青贮料的DM自由采食量,试羊分别饲养于代谢笼内,每日每只羊补饲90g混合精料及30g棉籽饼,试验预饲期15天,正试期7天。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麸皮组优于添加10%稻草组和对照组;添加麸皮可减少干物质损失,降低NH3-N/TN比例,增加乳酸和总有机酸含量,降低pH值,显著改善笋壳青贮料的发酵品质;添加10%稻  相似文献   

12.
红苕藤是我国养猪的主要青饲料之一,收获期较为集中。将剩余鲜藤青贮饲用,是解决冬季养猪缺青的好办法。我国从50年代开始推广红苕藤青贮,各类刊物有关报道较多。但适宜青贮含水量和适宜青贮方式报道较少。我们在四川省隆昌县于1981—1982年进行塑料袋贮、土窖青贮试验的基础上,又于1985年10—11月在隆昌县水口乡进行了适宜青贮含水量和青贮方式试验。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菠萝皮对稻草青贮品质的影响,研究选用鲜稻草添加不同比例的菠萝皮进行青贮,分析添加菠萝皮后稻草青贮料的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结果表明,菠萝皮添加能增加稻草青贮料中的乳酸含量,降低pH和氨态氮含量,特别是添加量在20%以上时,改善稻草青贮发酵品质的效果更加明显;不同比例菠萝皮的添加,对稻草青贮料的有氧稳定性都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添加酶制剂和麸皮对稻草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按2×4二因子试验设计,在鲜稻草中加酶和麸皮进行青贮。因子一为酶,分不加酶(Ⅰ)和加酶(1300g/tDM)(Ⅱ),因子二为麸皮,其添加水平为0%、3%、6%、9%(占鲜样),各组分别编号为Ⅰ-C,Ⅰ-1,Ⅰ-2,Ⅰ-3;Ⅱ-C,Ⅱ-1,Ⅱ-2,Ⅱ-3。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麸皮可改善稻草青贮的发酵品质,麸皮添加水平越高改善程度越大,当麸皮添加水平达到9%时,稻草青贮品质达到良好。加酶后各处理稻草青贮的发酵品质优于不加酶的相应各组,两者差异显著(P<0.01)。在本试验条件下,同时添加酶和6%或9%麸皮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枯黄期骆驼刺与稻草混贮对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枯黄期骆驼刺、稻草及其二者不同比例混合料为青贮原料,通过鉴定感官指标,分析青贮料的pH值、CP、NDF、ADF、乙酸、丙酸、丁酸、乳酸及总酸的变化,研究骆驼刺与稻草不同比例混贮对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骆驼刺虽然是豆科牧草,却容易成功青贮,青贮发酵以乳酸发酵为主(乳酸/总酸大于50%);骆驼刺与稻草混贮,能显著提高稻草青贮原料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P<0.05),降低pH值和NH3-N/TN的百分比(P<0.01),提高混贮料中乳酸,丙酸(P<0.01)和总酸(P<0.05)含量,骆驼刺占混贮料的40%以上时就能显著降低青贮料中丁酸(P<0.05)的含量,改善稻草的青贮品质。  相似文献   

16.
经鲜贮、半干青贮和风干处理的玉米秸秆营养成分化验分析结果表明:鲜贮玉米秸秆粗蛋白质含量达到7.61,分别高出半干青贮、风干秸秆1.07和5.04个百分点,并饲喂杂种绵羊80d试验结果为鲜贮组和半干青贮组羊平均增重4.79kg和4.19kg,两组与风干玉米秸秆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用每100kg鲜贮,半干青贮玉米秸秆饲喂绵羊可增净收入分别为8.11元和6.31元。  相似文献   

17.
适于农户制作青贮饲料的容器除地下窖、池及缸贮外,用塑料袋青贮鲜地瓜秧,成本低、方法简便易行、成功率高,效果好、青贮料具有色泽黄绿、气味酸香、适口性强等特点,用来喂猪即可节约粮食,改善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南方冬—春季牧草缺乏及能够合理利用南方稻草资源,对燕麦秸—稻草混合青贮样品设置了4个处理.结果表明,1号处理pH、氨态氮占总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青贮饲料(P<0.05),4号处理的pH和氨态氮占总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组青贮饲料(P<0.05),4号处理粗蛋白含量最高,且4个处理间粗蛋白含量存显著性差异(P<0.05);4个处理组均未检测出丁酸.综合试验结果,单贮燕麦秸可以得到优良的青贮饲料,且鲜燕麦添加比例为70%的燕麦—稻草混贮效果与其相近.  相似文献   

19.
我国青贮玉米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为了大力发展青贮玉米,助推国家"粮改饲"计划的落实,建立种、种、贮、养、奶有机合作高效共赢机制,实现我国从耗粮型畜牧业向食草型畜牧业的转变,极大地促进我国粗饲料产业及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实现人民群众饮食结构品质的优化提升。本文从我国青贮玉米发展现状,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青贮玉米在种植面积与品种质量方面的差距,探讨我国青贮玉米的发展方向,提出对我国青贮玉米发展的预期。  相似文献   

20.
试验用新鲜紫花苕Vicia villosa与稻草(比例1:1)分别添加尿素和尿素 有益微生物进行混贮,并测定了混贮料在30,45,60 d的感官性状、营养成分和有机酸含量.结果表明,2种方法处理都能使混贮饲料的CF,NDF和ADF含量有降低趋势,有机酸、乳酸、乙酸、延胡索酸、柠檬酸含量提高;添加尿素 有益微生物混贮料与单一添加尿素混贮相比,pH值明显降低(60 d混贮料pH值分别为4.3,4.8),总有机酸、乳酸、乙酸、延胡索酸、柠檬酸含量明显提高(青贮60 d分别提高7.29%,0.66%,0.48%,0.41%和0.51%).说明添加有益微生物有加速混贮料发酵产酸,加快青贮饲料酸化,缩短青贮发酵过程的作用.结果表明,添加尿素 有益微生物更有利于提高紫花苕 稻草混贮料的青贮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