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剑麻病虫害是剑麻生产上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也是制约我国剑麻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提高我国剑麻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搞好剑麻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从剑麻病虫害预测的依据、剑麻病虫害流行预测的方法、剑麻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展望等三方面论述了我国剑麻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的研究进展,并对剑麻病虫害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田兵 《北方水稻》2013,(5):46-47
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利于水稻生产的安全进行,也有利于粮食的增产增收。对贵州铜仁地区思南县瓮溪镇水稻病虫害进行了试验性防治,介绍了示范区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等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从农业综合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了适用于当地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满足实际病虫害诊断对专家系统的需求,根据芒果病虫害特征诊断与防治的特点,结合芒果病虫害的相关信息,基于案例模糊推理的推理机制和结构框架,以VS2008和SQL Server 2000为开发工具,建立了芒果病虫害诊断系统的知识库规则库和案例库,并设计了推理机制,通过专家系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构建了面向农户的数字化芒果病虫害诊断系统。系统的实施对于推广植保知识、指导农户科学防治芒果病虫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2011年新疆兵团棉花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2011年新疆兵团棉花病虫害的发生概况,总结了棉铃虫、棉蚜、棉叶螨、棉蓟马、棉盲蝽以及棉花苗期病害、棉花枯、黄萎病等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分析了2011年棉花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云南芒果病虫害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云南省芒果病虫害的种类及其发生危害情况,进而为防治云南省芒果病虫害提供依据,为芒果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于2008~2010年期间,根据芒果的种植分布、病虫害发生特点,采用定点调查、走访、询问和全面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芒果主产区病虫害分布、危害及种类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云南省芒果病虫害94种,其中病害23种,害虫71种。  相似文献   

6.
2019年新疆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18年秋季棉花病虫害越冬基数、品种布局、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9年棉花主要病虫害总体发生趋势,为做好全区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18年新疆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2017年秋季棉花病虫害越冬基数、品种布局、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8年棉花主要病虫害总体发生趋势,为做好全区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在小麦等作物病虫害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人工智能领域中发展迅速的信息处理技术之一。它能够处理高度非线性问题,具有跟踪性能好、适用面广、容错能力强等优点。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开始逐渐应用于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并对多种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取得了良好效果,已成为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一条新途径。本文简要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原理,对其在小麦等作物病虫害预测中的应用作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就人工神经网络在作物病虫害预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根据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结合越冬基数、气候条件等因素,预测了2021年棉花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为及时做好新疆棉花病虫害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长沙地区中华蜜蜂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长沙地区危害中蜂的主要病虫害种类,主要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于2011年6月至2012年11月间对长沙市3个地点的蜂场进行病虫害调查采集,共采集到主要病虫害15种,基本明确了长沙地区主要病虫害为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大蜡螟、小蜡螟、金环胡蜂、黑盾胡蜂等。同时针对几种危害较为严重的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高峰集中在3、4月间,蜡螟的发生高峰在5~11月间,胡蜂的发生高峰在5~10月间。还针对几种主要病虫害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与茶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荣光 《茶叶通讯》2010,37(4):34-36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茶历史最悠久、茶文化最深厚、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本文从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出发,阐明了茶文化与茶品牌的关系和茶文化在茶品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三峡茶谜是三峡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有关茶的谜语和谜歌两部分内容。参与三峡茶谜活动,有助于考察三峡地区传统茶俗,从而加深人们对三峡茶俗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为论证镉污染土壤种植茶树的安全性与可行性,通过盆钵茶园试验研究了湖南9个主栽茶树品种在不同镉含量土壤中对镉的吸收积累特性和茶汤中镉元素的浸出率。结果表明,在pH值4.1的土壤中,通过根系吸收的镉元素从根系到主干,再到侧枝枝干和茶树叶片的转运过程中,各器官的镉含量依次递减,茶树嫩芽(叶)中镉的富集系数仅0.13~0.24;茶树种植在土壤镉含量低于3.0 mg/kg的土壤中,茶叶没有出现镉超标现象;镉元素在茶汤中的平均浸出率为9.87%,利用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模型对茶叶和茶汤中的镉含量进行风险评估,表明供试茶叶样品中的镉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  相似文献   

14.
绿茶、花茶和乌龙茶对乌拉坦诱发小鼠肺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茶叶对乌拉坦诱发昆明种小鼠肺腺癌的发病率影响不大,但绿茶组的肿瘤指数Ⅰ和Ⅱ显著下降,乌龙茶与花茶组则否。雌性小鼠饮服隔日绿茶或隔日花茶二组发病率显著升高,而雄性小鼠饮服隔日花茶或隔日乌龙茶二组发病率却下降50%以上。以上结果表明,绿茶有一定的防癌效果,而隔日茶汤对不同性别动物在化学致癌作用中有促癌和抑癌的不同效果。  相似文献   

15.
龚永新  蔡烈伟 《茶叶》2009,35(2):102-105
宜昌由产茶大市向茶叶经济强市跨越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东承西接,繁荣三峡茶叶经济的需要。宜昌实施由产茶大市向茶叶经济强市的跨越已经在茶树良种繁育与推广、茶园基地建设与改造、龙头企业培育、茶叶市场构建和繁荣茶文化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今后加快实现由产茶大市向茶叶经济强市跨越,应以加强基地建设为前提,发展壮大企业是关键,完善市场体系是保障。  相似文献   

16.
黄仲先  蒋洵  李赛君 《茶叶通讯》2009,36(3):17-18,20
从唐代开始就有人用“韵”来评价茶叶品质。品茶的韵有两种含义,一是味觉的感应,即余味或回味,一是品茶可以领会的茶韵,这种茶韵是精神产物。茶韵与茶叶品质有关,但不等于茶叶品质。影响茶叶品质的只有客观因素,而影响茶韵的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领会茶韵,首先要有好茶,其次要会喝茶,第三要有好的环境和心境。  相似文献   

17.
茶多酚感官性质及其对茶叶涩味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茶叶中含有的大量茶多酚对茶叶涩味有重要作用。涩味是茶叶滋味中极重要的感官性质,对茶叶总体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就茶叶中茶多酚的感官性质、茶汤涩味分析及茶多酚对茶叶涩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名茶知名度品牌——试谈磐安茶叶主导品牌建设之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柏寿 《茶叶》2008,34(2):121-122
本文回顾了磐安县茶叶主导品牌建设的三个阶段,名茶、知名度、品牌,分析了茶叶主导品牌建设中的一些误区,指出了今后磐安县茶叶主导品牌建设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9.
品种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础,目前黑茶缺乏专用品种.本研究对尖波黄13号等8个湖南主栽茶树品种进行了黑茶适制性研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桃源大叶和槠叶齐感官审评结果显著优于其它6个茶树品种.不同品种不同季节鲜叶水浸出物、儿茶素、茶氨酸、氨基酸总量、咖啡碱、粗纤维、还原性糖7个指标与相应黑茶感官审评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氨基酸总量和粗纤维分别与感官审评呈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夏、秋季咖啡碱、水浸出物、还原性糖、粗纤维与感官审评结果的相关性基本一致,都达到了显著相关(粗纤维为显著负相关,其余为显著正相关),儿茶素在夏季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其余各指标与感官审评结果相关性较低.考虑到氟对黑茶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本研究还对8个品种一芽五叶氟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8个参试品种氟含量都小于300 mg·kg-1.  相似文献   

20.
LC-MS分析普洱茶和茯砖茶与红茶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采用LC-MS分析方法,对普洱茶和茯砖茶进行分析与已鉴定的红茶成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同属黑茶类的普洱茶和茯砖茶具类似的UV图谱,表明二者具有相似的物质成分;普洱茶和茯砖茶不同于红茶,不具有红茶图谱的特征,在380 nm处没有茶红素和茶黄素吸收峰的特征,也说明采用红茶的分析方法,不适合分析黑茶;虽然在UV图谱中看不到一些成分的吸收峰,但仍有微量存在,能用MS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