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采用大比例尺航空像片进行测树判读,配合一定数量的地面实测,通过回归方法修正像片测树的误差,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是一种高效率的森林调查方法。以多数像片样地为第一重样本,从像片样地中抽取的少数地面实测样地为第二重样本,通过回归方法进行修正。这种双重抽样回归估测的方法就是像片估测和地面实测配合的调查方法之一。 本次试验目的是为了探讨在大比例尺航空像片上,应用一般的像片测树技术可能达到的精度;摸索与本地区适合的,与蓄积量相关的辅助因子;采用双重抽样回归估测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省多次土壤调查与制图资料的综合分析,选择适当的成图比例尺和国家标准地形图,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和土壤系统分类原则为依据,进行土壤类型的划分与制图综合以及图斑颜色设计等,提出了福建土图集编制的若干技术问题,并对此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省多次土壤调查与制图资料的综合分析,选择适当的成图比例尺和国家标准地形图,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和土壤系统分类原则为依据,进行土壤类型的划分与制图综合以及图斑颜色设计等,提出了福建土壤图集编制的若干技术问题,并对此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可以实现小范围内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快速采集工作.以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为对象,阐述了其发展现状及系统特点,并着重介绍了无人机实景三维建模流程和基于无人机正射影像的大比例尺测图技术.  相似文献   

5.
以往测定航空象片局部比例尺均使用单张象片,本文介绍利用立体象对进行测定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6.
遥感卫星不受地理、疫情、社会环境的限制,适用于海外油气管道项目的测绘工作。受高程精度限制,通过卫星测图技术绘制管道施工图设计阶段使用的1:2 000比例尺地形图尚处于实验阶段。为应对伊拉克及尼日尔的油气管道施工图项目地面人工测绘受疫情及社会政治稳定因素制约的问题,探索采用卫星遥感技术测图,并研究利用加密布控技术提高卫星测图高程精度的方法。经像控点纠正且恢复卫星影像空间立体模型后,通过实测加密布控点对测图区域内的高程成果进行二次纠正,结果表明:二次加密布控纠正技术能有效提高卫星测图高程精度,满足施工图设计1:2 000比例尺地形图要求。卫星测图可为海外油气管道测量工作提供适用的可选方案,有助于降低各种风险,并可辅助高后果区识别及管道数字化工作。(图4,表6,参21)  相似文献   

7.
以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对小光斑机载LIDAR数据结合同步获取的大比例尺航片进行了处理,提取出两组变量(即单株木树高变量组和单株木冠幅变量组)作为自变量,用凉水保护区内10块样地的实测树高和冠幅作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回归模型进而反演树高和冠幅,以检验其精度.结果表明:小光斑机载LIDAR数据结合大比例...  相似文献   

8.
罗伟国  薛国建  李博 《油气储运》2019,(2):173-178,184
微型无人机航测技术凭借其成本低廉、机动灵活、操作简单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获取。为了研究其能否应用于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测量精度是否能达到规范要求,借鉴传统航空摄影测量方法,在某管道测绘中的29个测区应用微型无人机航测技术。通过优化微型无人机航飞设计、合理布设地面像控点、全面进行空中三角测量加密等操作,得到了正射影像图和地面高程模型。利用野外实测方法验证微型无人机测量结果,结果表明:微型无人机航测技术平面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可以应用于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平面测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农用地等别图制图综合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比例尺地图资料缩编小比例尺地图的核心是制图综合,而目前研究大都集中在几何特征的综合上,尤其是点状和线状特征的自动综合,很少涉及面状综合。以编制设计12∶50万省级农用地等别图的过程为例,对图斑的取舍、图斑的合并、图斑轮廓线的化简等制图对象要素的综合进行分析,并结合MapGIS软件探讨了由于大比例尺向小比例尺地图所编过程中的地图综合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精河县森林公园小海子为研究区,利用地面摄影测量技术处理生成1∶5 000大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DEM)。针对地形特点,对景区水景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地形信息及其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讨论在一个具体森林资源管理区域内建立和应用数字化地形模型的技术。研究表明,对现存地形林相图数字化获得高程矩阵模型是一种实用的方法,可以直接提取坡度,坡和等森林生长的立地因子。用信息叠加的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内的地貌特征,评价了森林生长的地形条件,并证明了的方法,狸了研究区内的地貌特征,评价了森林生长的形条件,并证明了用地形因子与林分蓄积量建立回归可以提高森林资源清查蓄积量估计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连续森林清查应用地理信息估计蓄积量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技术手段,以常规固定样地设置为抽样方式,以地形因子与蓄积量回归的估计方法来估计森林总体蓄积量的问题。讨论了可能性和可行性,给出和推导了总体无偏估计值和方差公式。  相似文献   

13.
林分蓄积生长量是森林资源监测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林业经营的决策依据。利用北京市第6~8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和ClimateAP软件中提取的气候信息,建立了基于随机森林的林分蓄积生长量预测模型,对北京市林分蓄积生长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运用随机森林的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林分生长模型的R 2分别为0.93、0.94、0.89,拟合效果良好;预测北京市2021年林分蓄积生长量平均值为58.1073 m^3/hm^2,变化范围为7.2846~388.7756 m^3/hm^2,蓄积量平均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  相似文献   

14.
以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公益林为研究对象,结合Landsat TM数据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运用灰度共生矩阵分析法提取纹理信息,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森林蓄积量的估算。结果表明:选取纹理因子参与建模,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估测模型的R~2值达0.766,估计值的标准误差最小,标准误差最小值为28.036,说明纹理因子对提高森林蓄积量的估测精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根据浙江省历年来的各种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分别松、松、阔等主要树种组筛选出不同龄组的高蓄积林分样地,并通过林分年龄、组成、层次、起源和郁闭度等调查因子的分析,得出高蓄积林分以针阔叶混交林居多,林分密度大,平均胸径大,林分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16.
为准确掌握油松生长过程、改善油松经营管理模式,利用北京地区油松连续清查数据,在Richards模型基础上,考虑林分起源的差异,在模型中引入哑变量,建立北京地区不同林分起源相容性油松林分生长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含哑变量的油松生长模型,对油松林分生长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决定系数高达0.9380和0.9918;油松蓄积量的拟合效果比断面积好,人工林的拟合效果高于天然林。用检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适应性检验,林分断面积和蓄积量生长模型的预估精度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北京密云森林资源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十五"、"十一五"林业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评价分析"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密云县森林资源现状与发展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密云县森林经营主要以防护型林种为主、经济林为辅,截止2009年,其森林覆盖率稳步增长至57.18%。大面积灌木林地、未成林地及宜林地经过良好抚育管理转化为有林地,且活立木总蓄积量增幅达21.71%,虽然存在林分结构不合理、纯林较多、幼龄林面积及蓄积量比重继续增大等问题,但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逐步增加。整体看来,密云县森林质量在不断提高,不健康林分比例逐渐降低,总体为一般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林分蓄积相关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6年新疆阿勒泰山国有林管理局经营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2 493块样地数据,从中提取落叶松样地261块,通过因子分析法对与林分蓄积相关的因子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3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64.38%。结果表明:第一公因子为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年龄,其定义为基本林分因子,其方差贡献率为32.89%;第二公因子为郁闭度和样木总株数,定义为林分密度因子,其方差贡献率为18.16%;第三公因子为海拔和坡向,定义为立地条件因子,其方差贡献率为13.33%.最后把样地分为建模样本和验证样本,进行了多元回归并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与因子分析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9.
基于莫尔道嘎林区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依据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对莫尔道嘎林区不同时段、不同森林类型的森林碳储量进行了推算,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莫尔道嘎林区森林活立木(地上和地下)总碳储量由2008年的18456147 t增加到了2012年的20202875 t,累计增加碳1746728 t,增长率为9.46%。从树种的角度分析,全区总碳储量中落叶松和白桦所占比重最大;从龄组角度看,中龄林和成熟林占总碳储量比重最高。同时,不同森林类型碳密度不同,其中,樟子松林碳密度最大,蒙古栎林碳密度最小;不同龄组的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增大。不同森林类别之间(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森林碳密度也不同,重点公益林碳密度明显高于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  相似文献   

20.
人工造林对森林覆盖率的贡献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全国森林资源历次清查和全国历年造林面积统计公布数据,详细分析了不同时期的造林贡献率:1950—1962年、1963—1976年、1977—1981年、1982—1988年、1989—1993年、1994—1998年和1999—2003年间造林贡献率分别为:15.0%、33.1%、19.3%、47.1%、46.0%、53.9%和46.9%;1950—1981年、1982—1993年和1994—2003年3个时段造林贡献率平均为24.9%、46.8%和50.1%;1950—2003年的54a间,造林至少增加森林覆盖率9.38个百分点,而其中被采伐和征占用等消耗达41.83%,保存面积占59.17%,54a造林贡献率平均为37.33%,但保存面积仅占造林总面积的22.1%。另一方面,我国森林采伐利用数量较大,1950—2003年森林采伐蓄积总量达130.57亿m3,按平均每公顷蓄积量85m3计算,折合森林覆盖率约16个百分点。即,建国初的森林全部被采伐过一次,有的地方甚至多次择伐。可见,人工造林在稳定和提高森林覆盖率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1962—2003年,人工造林成林面积占期间森林面积增加值的78.43%。但经长期采伐利用,我国森林质量变低,林相状况变差,到2003年,森林的平均郁闭度仅为0.54,平均胸径仅为13.8cm,与1962年比,单位面积蓄积量由98.87m3/hm2下降到84.73m3/hm2,下降14.3%;近成过熟林面积比例由46.84%下降到32.14%,下降31.4%。指出:随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生产生活对森林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在稳定和扩大人工造林数量的同时,应提高造林质量,彻底解决重造轻育、忽视森林资源经营问题,并重视人工造林在碳汇交易、绿色GDP测算等各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