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4.
草原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是党中央统筹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广大牧民期盼已久的惠民工程,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牧区经济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肃南县落实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 相似文献
5.
6.
民和县通过积极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全县草地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增加了牧草种植和饲草总量,草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文章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奖补标准,加强草原监督,增加实施单位工作经费,稳定补奖政策工作队伍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一项针对草地退化、水土失衡等生态问题提出的草地资源保护措施。其目的是通过控制草原的畜牧量和贴补牧民生计等措施恢复草原生态,进而实现人与草原的和谐相处。草原奖补政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加强民族间的友好团结,促进社会的稳定。该文从实施草原奖助政策的具体措施以及该政策的显著成效2方面探讨伊犁河谷草原实施草原奖补政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加强草原保护与管理,促进草原生态系统恢复,推进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甘谷县前两轮草原补奖政策落实情况、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情况及成效,分析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和草原化荒漠5大草原类型的15个旗(县)844户牧民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草原补奖政策对牧户减畜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草原补奖政策能对牧民减畜意愿起到激励效果,即在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下牧民愿意减少家畜数量,且获得更高的草原补奖资金的牧民减畜意愿更高;汉族牧民比蒙和满族牧民的减畜愿意更高;家庭总收入对减畜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且草场资源丰富、家庭总收入较低和畜牧业依赖程度较弱的牧民减畜意愿更高;草原类型值对牧民的减畜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位于较低草原生产力草原类型的牧民的减畜意愿更高。建议继续推行并完善草原补奖政策,改变福利式的补奖方式,提高政策目标的瞄准性。 相似文献
10.
庆城县认真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生态、畜牧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改善。但在草原补奖政策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34亿元,在内蒙古、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补助奖励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施禁牧补助、实施草畜平衡奖励、落实对牧民的生产性综合补贴政策、安排奖励资金. 相似文献
12.
宁夏农牧民对草原封育禁牧政策的认知与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宁夏农牧民对封育禁牧政策的认知度,分析了封育禁牧政策对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有80%的农牧民对禁牧政策表现出拥护,封育后有77%的农牧民认为生态环境变好了,有39%的农牧民认为经济收入与禁牧封育前持平,38%的农牧民认为收入有所减少,有23%的农牧民认为经济收入增加了。由于畜牧业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61%的被调查人有偷牧或者经常偷牧的现象。有48%的调查户家畜饲养量与禁牧封育前比较是持平或增加的,有一半多的被调查者认为家畜数量减少了。随着家畜数量的减少,只有23%的调查者认为收入增加了,39%的认为持平,38%的认为减少了。有57%的农牧民仅掌握了1门养殖技术,40%人掌握了1-2门养殖技术。由此可见,要继续加强对人工草地的建设与饲草料加工器械的扶持力度。从整体上解决禁牧封育后发展畜牧业饲草料短缺的问题,确保畜牧业的稳定发展,促进以放牧为主的传统养殖方式的转变,从而巩固禁牧封育成果,促进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 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工作。胡锦涛总书 相似文献
15.
西部大开发中草原生态的政策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但我国草原生态危机已频频突现。政策供给不足和法治不力是草原经济滞后和草原生态破坏的根本性因素。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实施基本草地保护制度促进草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草地保护与建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草地资源破坏严重,草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现状,迫切需要基本草地保护制度的实施.建议实行草畜平衡制度、调整牧区经济结构和加大草原建设资金投入,以实现草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草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政府致力于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背景下,如何权衡牧民禁牧减畜与收入减少之间的矛盾,提高牧民对政策的满意度,是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期(2011-2015年)已结束,第二期(2016-2020年)已经开始,评估牧民对第一期补偿政策的满意度,对完善第二期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以甘南、肃南和天祝500户牧户为调查对象,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选取牧民社会经济特征、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3个潜变量,构建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牧民受教育水平越高,获得的草原生态补奖额度越高,其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也越高。牧民生活与放牧地区自然灾害发生情况,以及水质和水量的下降情况从侧面反映该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情况。因此,本研究从完善牧区教育机制,强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配套措施建设,鼓励牧民对草场进行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增强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满意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草原作为重要的生态资产与生产资源,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在草原牧区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草地生态保护、修复和助力牧区精准脱贫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通过历年统计数据和查阅年鉴等方式获得相关资料,对两轮补奖政策实施效果进行梳理,从补奖政策资金、草地生产力及载畜量、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了政策实施前后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两轮补奖政策实施后,天祝县草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草地生产力达到2162.28 kg·hm–2,相比补奖政策实施前提高了45.4%;2)畜牧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变,理论载畜量增长了42.98万个羊单位,相比补奖政策实施前提高了54.3%;3)农牧民人均收入从补奖政策实施前的4012元增加到8265元.遵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为进一步加强草地生态恢复,建议:1)在平衡禁牧下农户收入水平和生态补偿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确定草原补奖补偿标准;2)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业;3)建立健全放牧禁牧制度,科学制定草原合理利用计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