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我省赣州、宜春、南昌稻区1978~1991年白背飞虱田间和灯下系统调查资料进行了整理,初步弄清了我省白背飞虱自然种群年度间和季节性消长动态。通过分析虫源,温度、湿度以及雨量与主害代发生量的关系,明确了虫源是影响白背飞虱发生量的主要因素,为该虫的测报和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37年的资料,采用模糊综合评判及逻辑评判方法,研究了影响棉红蜘蛛种群消长的因素及其预测预报。结果表明,气象因子是影响种群消长的决定因子,尤以5—8月降雨量为最重要,而7—8月的南洋风对棉红蜘蛛种群增长起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3.
四种杂交稻组合对白背飞虱种群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4.
赵秀兰  李秋阳 《植物保护》2015,41(5):192-196
为掌握滇西南沧源县白背飞虱种群发生特点,2010-2013年,采用田间调查和灯光诱测法研究白背飞虱越冬特征和种群消长规律。结果表明,白背飞虱成、若虫可在再生稻、落粒稻、早稻秧苗和稻桩上越冬,但虫量较少,最高756头/667m2,且主要在海拔1 244m以下区域。灯下成虫始见期为3-4月,终见期一般为11月。灯诱出现双峰现象,第一高峰期5-6月,第二高峰期9月。4年灯下累计总虫量依次为17 764、8 157、18 590、2 538头。田间白背飞虱种群第1、2代高峰期在4月下旬-5月下旬、6月中下旬。2010-2013年,田间发生程度依次为重发生、中等发生、重发生和中偏轻发生年。建议加强秧田和5-6月主害代的监测,这两个时期虫口数量是决定是否需要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在国内发生很普遍,也是我县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八十年代初以来,白背飞虱的数量迅速上升,成为稻田飞虱的主要种群,笔者从1987年至1989年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就其种群上升的原因浅析如下:一、稻飞虱种群结构在我县的变化稻飞虱(包括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种群在我县的主害代是为害早稻的第3代,晚稻发生较轻.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重庆秀山县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及异地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990年以来该地区水稻预测圃两种飞虱发生的历史资料,较系统地研究了两种飞虱在该地区的发生及迁出规律.结果表明,该地田间稻飞虱为害呈明显双峰型,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前后发生均重.在20世纪90年代,褐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8月上、中旬,近10年高峰期集中在8月下旬,白背飞虱在20世纪90年代田间发生高峰日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近10年高峰日集中在7月上旬;1990年-1999年,褐飞虱长翅型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8月中旬,近10年高峰期在8月下旬;1990年-1999年,白背飞虱长翅型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7月中旬和8月上旬,近10年高峰期在7月中、下旬.表明近20年,褐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延迟,白背飞虱高峰期提前;褐飞虱迁出峰期延迟,白背飞虱迁出峰期提前.  相似文献   

7.
稻飞虱是都匀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属远距离迁飞害虫.近10余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普遍推广,稻飞虱严重发生的频次提高,仅1989年至2003年间,中等偏重以上严重发生的年份就有10 a,占发生年份的66.67%,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研究其种群消长规律,对于保障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文登市23a历史资料的分析,明确了文登市二代玉米螟的种群变动规律,总体上二代玉米螟的发生程度和面积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种植结构调整是导致防治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化学防治面积的减少则充分保护利用了天敌资源,天敌的控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9.
薛文鹏  金道超  杨洪 《植物保护》2014,40(4):122-129
采用灯光诱集和田间系统调查的方法,对贵州南部三都县2008-2012年的白背飞虱灯下和田间种群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白背飞虱在4月中下旬开始迁入贵州南部,在5月中下旬到达迁入高峰; 灯下主峰日与灯下始见日(r=0.996**)和始盛日(r=0.997**)均呈显著相关; 灯下种群中雌虫数量略高于雄虫,年度间雌、雄性比差异不显著。若虫是田间种群的主要构成部分,在6月上旬达到发生高峰,其发生为害期较成虫短,一般到7月中下旬结束; 成虫发生期贯穿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高峰。田间主要为害世代的发生量与6月中下旬的灯下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有机稻田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及其天敌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组建有机稻田白背飞虱种群生态控制系统,系统调查了实施有机耕作一年后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并应用生命表技术评价了自然天敌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有机早稻田中白背飞虱发生2个世代,高峰期分别为5月上中旬和6月上中旬,平均百丛虫量分别为435.4和216.4头,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0.3079和0.4044.水稻移栽后天敌回升迅速,移栽15天迁入稻田的蜘蛛为同期常规稻田蜘蛛的2.56倍;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数量在移栽42、38天分别为同期常规稻田的1.64与1.40倍.将天敌因子的作用相加,"捕食及其它"和"寄生"因子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强,其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值显著高于常规稻田相应作用因子.  相似文献   

11.
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种群消长规律及其模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为摸清宁夏设施葡萄上蓟马种群消长规律和空间分布,于2011年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各项聚集度指标、空间分布型适合度卡方(χ2)检验及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析看,蓟马在设施葡萄上均呈聚集分布,棚内北、南间差异极显著,虫口分布具有北侧聚集的特点。以虫态来说,在整个葡萄生育期除3月下旬一次大量孵化时期以若虫为害为主外,其他时期均以成虫为害为主,尤其在种群稳定阶段,3月17日左右成虫虫口数量达到高峰,若虫也在3月24日左右急剧增加达到高峰;4月初之后若虫消退,以少量成虫为害。从虫口量比例看,蓟马种群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在大棚北侧、中上层居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钦北区早稻白背飞虱的发生与前期迁入情况有关,2012年前期迁入早、迁入量大,且气象因子有利于其发生为害,因此预测2012年钦北区第一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为2级,第2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为4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大豆蚜、豆突眼长蝽、二星叶甲、二条叶甲、豆荚螟、银纹夜蛾和大豆荚瘿蚊,进行了发生为害及种群消长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为明确贵州省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全年世代尤其主害代发生危害规律,采用灯光诱测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近4年来贵州省4个不同稻区的白背飞虱灯下种群发生动态并进行了区域性对比,结果如下:三都稻区和惠水稻区的白背飞虱灯下始见日多在4月中下旬,锦屏稻区和道真稻区的灯下始见日稍晚,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各稻区灯下主峰日与始见日和始盛日均呈显著正相关;4稻区年度诱虫量差异较大,三都稻区的灯下虫量最多,而锦屏稻区最少,各稻区灯下种群中,白背飞虱的雌雄性比均大于1;在第3代灯下虫量上,三都与道真存在显著差异,在第6代虫量上三都与惠水、锦屏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各代虫量间不同稻区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云南省东部稻区白背飞虱种群增殖的主要影响因子,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盆栽笼罩条件下白背飞虱种群在虫口密度、接虫时期和水稻品种不同组合条件下增殖倍数。结果表明:(1)接虫时期、接虫密度、品种对白背飞虱种群增殖倍数有极显著的影响,影响作用大小为:接虫时期(F=23.1,P0.001)接虫密度(F=12.8,P0.001)品种(F=5.6,P=0.003);移栽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接虫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30.1、16.4、8.1和1.3倍,移栽期接虫的种群增殖倍数最高,与拔节期、抽穗期、孕穗期接虫差异极显著(P0.01);5、10、20和40对/丛等4个接虫密度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22.1、21.7、7.2、4.9倍,以5对/丛接虫密度的种群增殖倍数最高,与10对/丛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20、40对/丛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品种‘丰优香占’、‘红优7号’、‘云恢290’和‘明两优527’上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21.6、15.9、10.8和7.7倍,以‘丰优香占’的种群密度最高,与‘红优7号’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云恢290’、‘明两优527’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2)对接虫量、苗龄、田间均温和田间均湿等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在品种‘红优7号’上,种群增殖模型回归方程为Y=-67.05+1.76 X_1-1.36 X_2+3.70 X_3+0.03 X_4(Y为增殖倍数、X_1为接虫量、X_2为苗龄、X_3为平均气温、X_4为平均湿度,下同)。‘丰优香占’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91.65-0.16 X_1-0.38 X_2+3.39 X_3+0.41 X_4。‘云恢290’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59.79+0.23 X_1-0.12 X_2+2.28 X_3+0.10 X_4。‘明两优527’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8.81+0.27 X_1-0.15 X_2+0.92 X_3+0.01 X_4。在水稻移栽期接虫,接虫密度为5对/丛,品种为‘红优7号’时,白背飞虱的种群增殖倍数为43.3。本研究表明在移栽期至拔节期,较低的成虫密度往往能导致较大的种群增殖。  相似文献   

19.
系统调查研究了近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粤西双季早稻田中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 ,在广东肇庆地区早稻种植区稻飞虱田间种群一般 5月上旬、5月底到 6月初出现 2个发生高峰。近年白背飞虱成为早稻上稻飞虱中的优势害虫。在当地水稻栽培品种中以茉莉新占、山溪占类品种稻飞虱发生数量较高。  相似文献   

20.
苏北稻区水稻大螟种群消长特点及在寄主间的转换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螟在苏北稻区1a发生3~4代,主害代第三代主要为害中晚稻。大螟寄主范围广泛,一代主要发生在稻田外,二、三代在稻田内转株为害。大螟在不同生境寄主上发育进程有差异。依据其发生特点,制定了大螟的有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