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黄益成 《广西蚕业》1994,31(1):44-45
我镇共有13个村公所,82个村民委员会,8600多户,4万多人口,总耕地面积3493.3公顷(其中水田46000多亩),是个人多地少的平原地区。本镇的农田水利条件较好,土地也较肥沃,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每年都有所增产。全镇人民温饱已基本解决。  相似文献   

2.
周华初 《蚕桑通报》2002,33(2):46-47
嵊州市是浙江省蚕业生产的重点县(市)之一 ,现有桑园2255hm2,年饲养蚕种6万张 ,蚕业经营收入近4000万元 ,共有1.6万余户农户从事蚕业生产。近年来 ,我市的工业经济特别是个私经济发展迅猛 ,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 ,给传统的蚕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经营分散 ,规模小、效益差的劣势日益凸现 ,使蚕业生产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要摆脱嵊州蚕业生产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缺乏竞争力 ,生产规模日渐萎缩的局面 ,必须实施蚕业规模经营战略 ,提升蚕业经营层次 ,提高蚕业经营效益。为此 ,就蚕业规模经…  相似文献   

3.
曹拥军 《中国蚕业》2005,26(4):57-59
栽桑养蚕是如东县传统的农业项目和结构调整后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县拥有桑田4670hm2,年发种量近20万张,平均667m2产值达2600元左右,全县农民养蚕收入近1.5亿元,为本县的经济建设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回顾如东蚕桑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建国以前,栽桑养蚕以农村家庭式分散、小规模生产为主;二是建国后,栽桑养蚕以生产队、生产大队为单位进行集体生产;三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集体桑田分散承包给各农户经营,不少农户在自己的承包土地上增扩或新拓了较大面积的桑园,使蚕桑生产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但随着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栽桑养蚕业原有的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有的经营方式暴露出新的矛盾,必须以新的经营理念发展蚕桑生产.  相似文献   

4.
蚕业生产是本地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蚕业这种传统小规模、零星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已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需要,必须走规模经营之路.蚕业生产的经营规模主要取决于桑园面积,而蚕业因季节性、劳动力、设施及单位时间劳动强度等因素的特殊性,其规模不可能与本地区的水产业相提并论.根据本地区蚕业生产现状、茧丝市场和蚕业大户的经营情况调查分析,笔者认为蚕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其存在的空间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经济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规模养蚕农户的调查,适度规模养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对稳定蚕桑生产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蚕桑产业是桐乡农业的主导产业。近年来,虽有众多农业新型产业的崛起,蚕桑仍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然而,蚕业老区的生产经营模式和传统技术等,已不能适应其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蚕业经营主体和蚕业技术的落后,严重影响着蚕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的稳定。目前在生产中除了推行少回育等省力化技术外,有效解决养蚕适度规模经营和开展蚕桑综合利用,提高单位劳动生产效率和蚕业经济效益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蚕桑生产要摆脱传统家庭生产模式,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条件和集成技术,从而解决养蚕业劳动力缺乏和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为了稳定桐乡市蚕桑产业,对经济、生态及社会再作贡献特通过调研,摸清桐乡市蚕桑生产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并对其进行调研分析,提出稳定蚕桑产业,加快培育蚕桑生产经营主体的对策与措施及其创新蚕业配套技术,为蚕桑规模化生产、生态化发展、组织化经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提供技术与管理支撑,从而实现蚕茧优质高产、蚕农增收、产业稳定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提高蚕业的经济效益,走规模化经营是必经之路.河南省内乡县是灌张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蚕桑生产,最初时一家一户667m2左右桑田,现今已出现了一批养蚕大户,户拥有6000m2左右.  相似文献   

8.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鼓  相似文献   

9.
蚕桑生产是本地区一项传统农业支柱产业,2001年全区共拥有桑园面积3600hm2,养蚕户2.9万户,饲养蚕种133690张,生产蚕茧5675.6t,蚕桑产值达1.36亿元,占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的12.12%.栽桑养蚕收入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蚕桑产业对本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传统蚕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世纪。21世纪的蚕业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高新技术使蚕丝业极具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蚕业生产,使蚕业形成规模化、市场化的高效产业;以知识和信息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是蚕业生产的主要方式;高新化的生物技术,使蚕种、栽桑、养蚕等蚕业生产科技化和高效化;茧丝在医药、保键、建材装饰等领域将广泛应用,使蚕丝业的生产经济效益优于其他农产品效益;高新生化技术将蚕业副产物利用于辟了与茧丝同值的高度,提高了蚕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随着蚕桑生产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户均养蚕规模也不断扩大,2003年杭州市有年产500 t茧乡(镇)6个,年产50 t茧村28个,年产0.5 t茧户2079户.但在养蚕规模扩大的同时,蚕室和劳动力紧张,食桑不足的问题也开始凸现.而建造蚕室又受到资金和土地限制,大棚养蚕恰好为养蚕生产规模化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2002~2003年在总结学习各地大棚养蚕经验的基础上,杭州市进行了大棚养蚕技术的试点、示范、推广,两年来虽有少数农户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养蚕成绩不理想,但总体上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农村面广人多 ,农业人口 2 ,40 0多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 80 % ,全市 40个区县(市 )中曾有 2 1个国定省定贫困县 ,处于三峡库区的 1 6个区县 (市 )基本上都是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地区。早在 4年前 ,重庆市委、市政府就针对重庆的特殊市情明确提出了“大城市带大农村 ,实现城乡一体共发展、共繁荣”的重要任务 ,并为此作了大量工作 ,使我市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民生活有所改善。但是 ,近年来 ,由于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 ,我市主要农产品出现供大于求 ,价格持续低迷 ,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制约 ,农民增收出现了较大困难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  相似文献   

13.
14.
《广西蚕业》1995,32(1):1-2
广西的蚕业生产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去年年产茧量名列全国第八位,有的县市已步入规模生严,有14个县市年产鲜蚕茧500吨以上,其中宜州市投产桑园已达1458公顷,年产茧2025吨,居全区之首。14个县市年产茧1.38万吨,占垒区1.84万吨的75.13%,有48个村公所年产茧50吨以上,  相似文献   

15.
代安兵 《四川蚕业》2011,39(4):59-59
<正>当前,蚕桑与其他产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蚕农如何稳定发展蚕桑生产?井研县研经镇共富村三组村民王学文用实践告诉我们:适度规模经营是必由之路。井研县研经镇共富村三组离井研县城20km,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坡地多、平地少,10a九旱。该组人均耕地只有534m2(0.8亩),其中土267m2(0.4亩),田267m2(0.4亩),有村民30多户  相似文献   

16.
沈志华 《中国蚕业》2001,22(3):43-44
湖州是我国最著名的古老蚕区之一,市郊钱山漾出土的绢片、丝线、丝带距今已有4700多年.长期以来,传统的蚕业生产是湖州市农业的主导产业,为湖州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丝绸工业的发展均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家庭蚕桑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地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一项主要途径。海宁市对蚕桑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试点实践和调查,并就提出该课题的依据,可能性,典型蚕户的经营分析,适度规模经营的指标,优缺点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8.
谢寿泳 《广西蚕业》2003,40(4):34-37
广西地处亚热带,炎热时间长,一年可养蚕十多批次,是其它省区无法相比的,但也正因为广西的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及养蚕批次密等原因,蚕病较容易发生,对此新老蚕农束手无策,有的血本无归。从2002年贵港市覃塘区调查统计结果来看,自育小蚕的农户产茧量低,平均张产量不到20公斤;为了解决当地蚕农的养蚕问题,我们在贵港市黄练镇建立了科宝小蚕共育室,现在已发展到每批共育蚕种200张的规模。采用了小蚕共育和大蚕饲养跟踪服务的办法,基本上控制了蚕病的发生,大幅度地提高了蚕茧产量和质量,平均张产量达到了40公斤,高产的达到50多公斤。本人根据一年…  相似文献   

19.
蚕文化与当代蚕业经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今天的文化源于昨天的经济。昨天的文化成就今天的经济。”这两句话辩证地阐明了文化与经济的密切关系。蚕业经济与蚕文化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蚕文化的内涵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理解。认清蚕文化的价值是振兴当代蚕业经济的基础。构建蚕文化的研究框架。扬弃和发展蚕文化,宣传蚕文化,重塑丝绸新形象,促进蚕业经济的全面昌盛是蚕文化对于蚕业经济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贺臻全 《蚕学通讯》2003,23(4):38-40,42
大力发展蚕业经济,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是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实现我市经济翻番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市小康社会的突破口.为了进一步发挥南充传统蚕桑丝绸产业的优势,在此,本人根据掌握的情况对南充蚕业经济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谈一些见解,仅供领导和业内人仕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