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位于东经100°45′,北纬26°41′,海拔1170m。该地区水稻生育期内太阳辐射能高、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平均温度低,利于水稻干物质积累,具有特殊的生态优势,是水稻的特殊高产生态区,文章通过对10个水稻品种进行筛选,拟找出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高产品种,明确特殊生态区水稻高产品种应具备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特殊生态区水稻超高产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和江苏省南京市最适种植季节种植杂交籼稻Ⅱ优107,比较了两地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消光系数、光合有效辐射和温度等因子的差异,分析了涛源水稻特殊高产区高产水稻的高产生态特征.结果表明:在涛源Ⅱ优107的籽粒产量2006年为186t·hm-2,2007年为177t·hm-2,分别为南京的21倍和19倍,分析产量构成因子发现主要是因为在涛源种植的水稻有效穗较多,增加了籽粒库容量.与南京点相比,Ⅱ优107在涛源的生育期延长、作物生长速率提高,其中营养生长期延长近30d,灌浆期作物生长速率提高13倍.齐穗期涛源LAI达100以上,比南京的大33.成熟期涛源两年的生物量分别达301 t·hm-2和294t·hm-2,比南京的高847%和615%.与南京相比,涛源两年水稻营养生长期光合有效辐射分别比南京高154%和193%,灌浆期光合有效辐射比南京高168%和140%.在涛源,营养生长期辐射量高、温差大、湿度低,有利于分蘖的发生;灌浆结实期光照足,温度、湿度条件适宜且保持稳定,有助于抽穗后高积累、高转运,从而实现水稻超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水稻直播高产机理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8-1999年水稻直播高产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直播比对照移栽增产,其增产机理在于:直播稻生育进程加快,分蘖早生快发,低节位分蘖成穗率高,易获得足够的穗数;群体结构协调,光合速率高,光合产物累积速度快;植株养分吸收能力、根系活力和抗倒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4.
祥云县农业生产用水形势严峻,曾出现连续多年干旱情况,该文介绍了水稻旱育秧技术,此技术是祥云县多年来推广行之有效抗旱技术措施之一,为确保全县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水稻覆膜旱作高产节水机理研究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相似文献   

6.
水稻覆膜旱作高产节水机理研究   总被引:66,自引:6,他引:66  
研究了全程旱管条件下地膜覆盖、超稀植(5.3~6.4万穴/ha)对水稻生物学性状、水分生理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土壤水热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条件下水稻根系和地上部干重、生物量、株高、单株分蘖数、叶面积指数以及茎伤流液量极显著地大于裸地旱作水稻。覆膜对土壤具有明显的保水增温作用,降低了水稻叶片的细胞汁液浓度、细胞质膜透性,从而缓解了水稻植株的水分胁迫程度。覆膜旱作水稻产量达到6372~13500kg/ha,而裸地旱作水稻产量仅为4530~5400kg/ha。水稻覆膜旱作比裸地旱作或淹水栽培显著节水。  相似文献   

7.
云南稻区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态类型多样。根据云南省24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3-11月气象数据分析,将云南稻区划分为海拔1700 m的高海拔粳稻区、1500 m≤海拔≤1700 m的籼粳稻交错区和海拔1500 m的传统籼稻区3个稻区。利用水稻安全成熟的临界温度指标,推算不同地区水稻安全成熟期以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云南50 a平均气温升高了1.7℃,水稻安全成熟期延迟趋势明显,籼稻延迟3.8~4.7 d/10a,粳稻延迟4.1~5.4 d/10a。海拔1500 m籼稻安全成熟期为10月1日,粳稻安全成熟期为11月1日;同一品种,同一时期,海拔从低到高水稻成熟期提前。海拔每降低100 m,安全成熟期延迟5.1 d;海拔每升高100 m,安全成熟期提前5.8 d。按此规律布局云南不同海拔不同品种生产,能充分利用不同生态区光热资源,提高区域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8.
水稻在中国分布地域较广阔,在主要粮食作物中,水稻的平均单产最高。部分农民对水稻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掌握不多,在生产管理上也存在很大的盲目与随意性,致使产量低、品质差。文章分析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因素,介绍了优质稻米栽培技术,对水稻优质高产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该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澜沧县东回镇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希望通过该次研究,能够达到科学推广先进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充分挖掘水稻品种生产潜力,提高水稻产量,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11.
以江西近年通过品种审定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11个高产早稻品种(组合)为材料,比较分析了其产量、产量构成、成穗特征、茎秆和叶片特征以及干物质生产等特征特性,并筛选出了陆两优996和金优463两个高产早稻品种。高产早稻品种要求单穗重在3 g以上,分蘖力中等,株高90~100 cm,倒1节间长30 cm左右,倒2节间长19 cm左右,倒3节间长13 cm左右;倒2叶长度38 cm左右,倒3叶长度35 cm左右;倒1叶角度10~15度,倒2叶角度17~18度;后期不早衰,乳熟~成熟期干物质生产占全生育期的15%以上。  相似文献   

12.
13.
超高茬麦田套稻高产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超高茬麦田套稻的超高产机理,对徐稻3号10 500 kg/hm2产量典型田块定点,研究其产量形成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徐稻3号在超高茬麦田套播种植方式下,群体干物质积累前期少,中后期尤其是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达到10 360.65 kg/hm2;稻麦共生21 d小麦让茬时叶面积指数(LAI)0.10,孕穗期最大叶面积指数(LAI)为7.71,总叶片16~17叶;小麦让茬至6月底白根率达100.0%,拔节期降为25.0%,孕穗前回升至36.9%;徐稻3号套播全生育期158 d;基本苗8.10×105,让茬后有15 d左右的缓苗期。分蘖启动日为麦收后15 d左右,有效分蘖终止于倒7叶期,苗蘖最高峰为1 hm26.06×106,成穗率58.9%,总颖花量1 hm24.75×108;平均株高96.2 cm。  相似文献   

14.
杂交棉高产生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相同密度和栽培管理条件下,研究了豫杂35、中棉29和中棉19 3个品种生长中后期主茎叶片光合特性及衰老特点,以期探讨杂交棉高产形成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杂交棉豫杂35和中棉29与常规棉中棉19相比,打顶后其主茎倒3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高,随叶片衰老下降的慢;叶片生长前期气孔导度大,生长后期叶片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大,从而使其叶片光合速率高,且随叶片衰老下降慢,在后期仍表现较强的光合速率。此外,3个品种叶片的光合效率的日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总体趋势是杂交棉品种的峰值较中棉19的高且下降的慢;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ФPSⅡ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倒抛物线型,但是豫杂35和中棉29的日变化曲线表现在中午前下降的慢,中午谷值浅,中午后恢复上升的快,表现对强光利用能力高。杂交棉所表现的上述高光效特性,为其多结铃,增铃重,获得高产奠定了光合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绿色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满足我国人们对粮食作物的需求,绿色水稻高产是我国水稻栽培的发展趋势。本文介绍了绿色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基地和品种选择、播种育秧、大田准备、移栽、大田管理、收获与贮藏等方面内容,以期促进绿色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黑龙江省超高产水稻品种的茎蘖发育动态优势,以黑龙江省的3个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龙稻5号’和‘龙粳14’为试验材料,分别用相同生育期的普通品种‘藤系138’、‘龙稻3号’和‘合江19’作为对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计,对黑龙江省超高产水稻品种的茎蘖发育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高产品种相比较普通品种的优势在于,达到最高茎蘖数后,无效分蘖消亡速度慢,最终成穗率均高;产量与茎蘖各性状的相关关系均未达到显著状态,其中产量与最高茎蘖数、茎蘖增长速率、茎蘖消亡速率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有效分蘖数、最终成穗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辽宁省粳型超级稻品种产量与源库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盐丰47和辽星1号2个超级粳稻品种的产量、产量结构、物质生产及源库特性等。结果表明,2个超级稻品种的产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盐丰47的有效穗数最高,产量水平最高,辽星1号的每穗粒数最高,各品种成粒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超级稻品种出穗后物质生产能力和茎鞘物质向子粒的转运率都高于对照品种,超级稻品种单位面积颖花量和灌浆期叶源量、比叶重、光合势都高于对照,源库比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水稻免耕抛秧高产稳产的生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以常规耕作抛秧水稻为对照 ,通过连续 4年的对比试验发现 ,免耕抛秧水稻具有以下特点 :前期分蘖稍慢 ,但无效分蘖时间短 ,营养损耗少 ,个体发育健壮 ,且与群体发育协调。免耕抛秧水稻灌浆期叶片光合能力较强 ,后期不易早衰 ,有利于同化物的转运和结实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Four years‘ successive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no-tillage cast-transplanted rice (NTCTR),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illage cast-transplanted rice (CK), grew slower and produced less tillers at the early growing stage; but, it had shorter ineffective tillering time, less nutrition consumption,stronger individual growth and more uniform growth between individuals andthe colony. These characteristics contribute to the increase not only in the productive tiller percentage but also in the ear quality. Furthermore,the flag leaf of NTCTR had higher photosynthetic rate during the filling stage and no early senescence phenomenon at the late stage, which facilitated the accumulation and the transportation of carbohydrates and improved grain setting 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