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消费者决策过程理论,以保定市某高中学生家长为调查对象,对消费者食品营养标签使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被调查者不太具备食品营养知识,对食品标签的理解程度不高,大部分被调查者在购物时很少或从不查看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标签.实证结果表明,提高消费者对食品标签的熟悉度、消费者对食品营养问题的信心以及消费者对食品标签的客观理解可以提高消费者对食品标签的使用.此外,未来宣传应当侧重女性以及年龄较大的消费者,因为这部分消费者更有可能使用食品营养标签.  相似文献   

2.
预包装食品标签是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食品营养标签信息是消费者选购食品的主要参考依据.调查显示,样本中100%的标签标示强制标示内容、约20%的标签标示可选择标示内容.我国超市预包装食品的营养标签标示率高,但对推荐性要求实施率较低,且仍存在少数产品营养标签不规范的问题,营养标签标示工作还需加强.  相似文献   

3.
采用食品标签和预包装调查(FLAPS)的方法,在上海市4家大型超市以拍照、抄写或购买的方式获取营养标签信息;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同2008年上海市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表明,共调查7大类1 102件大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标示率为45.8%,较《规范》实施前(2008年调查)的标示率(35.4%)有显著提高;营养成分表中能量和4项核心营养素的标示率均高于98%,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铁的标示率较低,分别为9.7%、5.3%和9.5%。该调查结果为完善我国营养标签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合理选择食物中作用,食品生产企业、消费者和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食品营养标签是衡量食品安全的重要标准。随着《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政策的推出,食品营养标签的常见问题也发生了变化。本文分析了食品营养标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市场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食品营养标签问题的对策,以期为食品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生物传感器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食品分析领域早就有相关的报道,但在食品营养标签(食品成分)中的分析还并不成熟。综述了该技术在食品营养标签成分测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维生素C、脂类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对生物传感器在食品成分分析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食品营养标签是食品标签的重要内容,它显示了食品的营养特性和相关营养学信息,是消费者了解食品营养成分和特征的主要途径。为指导和规范食品营养标签的标示,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食品,促进膳食营养平衡,保护消费者灯睛权和身体健康,卫生部日前组织制定了《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已于2008年5月1日起生效。《规范》共21条,包括3个技术附件,即《食品营养成分标示准则》、  相似文献   

7.
《农业质量标准》2008,(2):54-54
从2008年5月1日起.食品包装上常见的“低能量”、“低糖”、“低胆固醇”、“脱脂”、“高钙”将不能随企业的喜好想标就标。近日,卫生部正式发布的《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明确规定.食品中上述含量声称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才能出现在食品营养标签上。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山东省苍山县和江苏省丰县的食品生产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生产者角度分析碳标签食品生产意愿,及企业节能减排意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食品生产企业碳标签食品生产意愿鲜明,但仍面临一定的障碍,相关政策扶持和激励措施必不可少.目前国际上碳标签的使用也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在此领域的差距并不大,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实施低碳产品的认证,逐步建立规范的破标签制度,以引领低碳生产与消费,同时为跨越国际低碳壁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探究食品营养信息认知与使用城乡差距是识别农村地区食品营养短板的关键,对填补农村地区弱势群体食品营养与安全洼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样本的消费者问卷调查数据,利用似不相关回归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食品营养信息认知和使用的城乡差距,并采用Oaxaca-Blinder法对其进行解构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总体上城乡居民营养信息认知与使用水平均较低,并且城乡之间差距显著,表现为农村居民认知与使用明显弱于城镇居民。在考虑营养信息认知与使用相关性,以及潜在的样本自选择偏误后,营养信息认知与使用城乡差距仍然显著。城乡营养信息认知和使用差距在女性和高收入群体显著,但在男性和低收入群体不显著。营养信息认知和使用城乡差距构成均具有显著的“歧视效应”,占比分别为41.65%和51.05%,食品营养信息与农村居民的契合度较低,信息歧视明显。因此,应重视农村营养信息认知和使用短板,加强农村地区营养信息规范性审查、实施营养信息差异化设置、加强食品营养教育和培训,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10.
食品可追溯体系有助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追溯标签作为辨别是否可追溯食品的主要手段,消费者对追溯标签的信任水平及其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值得特别关注。基于西安市的实地调研,依据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模型,利用假想价值评估法并通过构建二元Logit模型,研究偏好异质性约束下猪肉追溯标签信任对消费者可追溯猪肉支付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费者的猪肉偏好可分为质量安全偏好型、高品质偏好型和廉价偏好型,在质量安全偏好下,猪肉追溯标签信任水平显著影响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而在其他偏好下,猪肉追溯标签信任水平的影响则并不显著;质量安全偏好型和其他偏好类型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的平均支付意愿分别为43.64元/kg和40.40元/kg。最后提出了政府应加大可追溯猪肉宣传力度、提高可追溯体系覆盖面和公众参与度,企业应自觉维护可追溯猪肉市场秩序、努力扩大可追溯猪肉市场份额,消费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的食品追溯意识和认知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食品安全与营养学科的发展及其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勇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3):210-212,171
该文阐明了食品安全与营养学科的内涵、学科概况和发展现状,提出设置该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展望了食品安全与营养学科的发展前景,为更好地培养食品专业人才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食品营养与功能性食品课程的教学质量,根据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初步教学改革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了解商丘职院大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现状,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商丘职院在校学生男女各500名左右,以问卷的方式调查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结果]商丘职院大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掌握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但渴求得到营养知识的欲望比较高,对营养知识的重要性认识正确,有98.04%的学生认为营养知识对生活很重要,76.95%的学生愿意接受营养知识的教育.[结论]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大学生加强营养健康教育,引导合理膳食行为的形成,使他们改善饮食行为,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膳食,促进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分析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现状,对照相关标准要求,对市场上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进口预包装食品缺少中文标签和进口预包装中文标签不规范,而中文标签不规范主要体现在宣传用语、营养成分表及版面不规范等方面,并提出了改进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现状的相关建议,以期对消费者在挑选进口预包装食品时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在营养与健康食品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基于当前浙江省的营养与健康食品研究方面的发展现状,着重研究了当前营养健康食品的发展趋势及发展战略,并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食品企业对品质检测人员的意见要求,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重新制定培养目标,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实验教学和配套的考核体系;实行"学院行政—教研室—教师线"、"学院党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线"双线管理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王钰  余以刚  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295-8297
食品标签是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的载体,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述了中美两国食品标签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并从食品添加剂标示、营养标签标示和致敏原标示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两者的异同,为我国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食品标签法规标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食品营养学》课程的教学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彩平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0):122-123
从课程开设时间、教材、教学内容、实验环节和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阐述了如何优化《食品营养学》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植物营养学科发展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吸收、转运和利用营养物质规律,探讨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交换营养物质与能量的科学,是支撑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近二十年来,中国植物营养学研究秉承“学科交叉、瞄准前沿、强化基础、应用优先、立地顶天”的发展理念,在植物营养生物学、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养分资源管理、养分再利用与污染控制、以及可持续农业研究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植物营养学科未来将积极应对中国粮食安全、农产品品质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的重大挑战,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国家重大需求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