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杂交稻制种单产要上新台阶(亩产达180~200公斤),必须抓技术落实,搞好一个调整(调整制种季别),抓好两个普及(一期父本制种配套技术和低量高效喷施“九二O”技术),推广四项新技术(即增加母本颖花数,喷施洞科1号、配施“九二O”增效剂,综合防治黑粉病)。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小麦化学杂交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作用,评述了小麦化学杂交药剂的使用效果,简要介绍了一种应用于杂种小麦育种、制种,实现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津奥啉”(SC2053)小麦化学杂交新技术(CHA 津奥啉),以及国内9 个主要产麦省、市应用CHA 津奥啉育成的38 个杂交小麦新品种(组合)在各地试验、示范情况,还介绍了在欧洲应用SC2053 进行小麦杂优利用的进展,并展望了津奥啉技术在我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3.
津奥啉小麦化学杂交新技术及其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小麦化学杂交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作用,评述了小麦化学杂交药剂的作用效果,简要介绍了一种于杂种小麦育种、制种,实现了小麦杂种优势物“津奥啉”(SC2053)小麦化学杂交新技术(CHA津澳啉),以及国内9个主要产处、市应用CHA津奥啉育成的38个杂交小麦新品种(组合)在各地试验、示范情况,还介绍了在欧洲应用SC2053进行泪科杂优利用的进展,并展望了津奥啉技术在我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4.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植保技术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及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研究生,在寒地水稻“三化”栽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植保技术,改变过去农民靠经验施肥和防治病虫草害,使农民逐渐从过去的老方法(看日历)中解脱出来,按照水稻叶龄生育进程进行施肥和防治病虫草害等.  相似文献   

5.
由国家农业部批准设立的“高脂肪、高蛋白大豆生产技术体系试验示范”项目,以3个高脂肪品种(品系)和2个高蛋白品种(品系)为核心良种,以优质品种的繁育与保优,壮根、壮苗的土壤耕作,经济有效平衡施肥、精量播种、生育调控、病虫防治、节本增效和优质品种质量监控等8项内容组装,形成优质、高产与高效的配套技术,目前项目已在黑龙江、吉林两省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6.
寒地水稻双三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查哈阳农场在“三化”栽培技术基础上,利用“三膜钵育摆栽”技术,结合东北农业大学的“三超”项目内容形成“双三”栽培,1999年示范水稻18hm^2,平均产量12105kg/mh^2,最高产量达到13699.5kg/hm^2.  相似文献   

7.
我国杂交小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杂交小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1)T型“三系”的性状水平有进一步提高,筛出了一些优势较强的组合;(2)研制出了一些新型不育系,有的已实现“三系”配套;(3)化学杀雄研究有新进展;(4)选育出了半矮秆杂交小但在优势组合筛选和杂交种生产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8.
如何提高茶叶感官审评的准确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评审(感官审评)是一门通过感官鉴定茶叶品质的实用性技术。茶的品质主要是依靠人的感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来鉴定;相对于理化检验,茶叶感官审评包括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项,简称“五项因子”。但感官审评容易受到审评人员的生理条件、工作经验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杂交小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1)T型“三系”的性状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筛选出了一些优势较强的组合;(2)研制出了一些新型不育系,有的已实现“三系”配套,(3)化学杀雄研究有新进展;(4)选育出了半矮秆杂交小麦,但在优势组合筛选和杂交种生产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今后的主攻方向应为:扩大测试优势组合的规模;加强对化学杀雄剂的鉴定和筛选,加强对T型不育系及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应用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10.
查哈阳农场在“三化”栽培技术基础上 ,利用“三膜钵育摆栽”技术 ,结合东北农业大学的“三超”项目内容形成“双三”栽培 ,1 999年示范水稻 1 8hm2 ,平均产量 1 2 1 0 5kg/hm2 ,最高产量达到1 3 699 5kg/hm2 。  相似文献   

11.
浅谈水稻抛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抛秧技术是利用塑料软盘育秧,依靠秧苗带土重力进行抛栽的一项栽培新技术,它把农民从几千年来“曲背弯腰,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手插秧艰苦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减轻育秧和插秧的劳动量.具有省工、省钱、省种、增苗、增穗和增粒等增产、增收优点,是水稻栽培史上的一项重大技术改革.通过多次实践抛秧栽培技术的探索认为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一、育秧准备方面1、选择塑料秧盘.目前规格较多,可根据实际选用.通常用60×30cm,561孔软盘,用量公式为:秧盘用量(个)=抛秧面积(m2)×抛秧密度(穴/m2+秧盘穴数(穴/个).2、配制营…  相似文献   

12.
玉米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研究宋建成,姜丽君,王守义,王桂荣(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泰安271018)游离小抱子培养(IsolatedMicrosn“r”’Culture)是近年来在植物花药培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组织培养技术。与花药培养相比,它可...  相似文献   

13.
顾伯明 《中国麻业》2006,28(5):243-246
本文指出了现行亚麻化学加工技术存在化工原料用量多,成本大等弊端。并揭示了亚麻化学加工中大量使用NaOH等无机物质(即无机碱),使金属钠离子较多的充实到具有特殊纤维结构的亚麻纤维空腔与空隙中,致使亚麻纺织品手感硬挺有余而柔韧不足的奥秘。提出了应在亚麻化学加工中以有机碱(即有机化工原料)为主体,以达到亚麻脱胶工艺中加工出直接针织的针织用纱系列及服用性能优良的服装用布系列等产品。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亚麻纤维的特殊结构着手,在亚麻化学加工中应用“亚麻专用助剂”,为亚麻行业实现清洁生产技术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1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回顾“十一五“以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先后主持承担和完成国家和省基金项目23项,发表论文46篇,申请专利2项,获奖1项。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4个,投入研究人员431人,取得成果90项,发表论文396篇,申请专利27项。在全院22个研究所(中心)建设了30个重点学科。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  相似文献   

15.
普及七项适用技术搞好棉花中期管理柯森保(江西省棉花生产办公室南昌330046)目前,棉花已普遍进入蕾期,如何围绕蕾期“发棵稳长”、花铃期“多结桃,后劲足”的主攻目标,搞好中期田间管理,是夺取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的关键。为此,提出如下管理技术意见:1及...  相似文献   

16.
水稻“优轻高”栽培技术体系:“优”指选用优质良种,“轻”指采用软盘育秧、机械抛秧、化学除草、机械收割,实施轻型栽培,“高”指最终达到高产高效。一、试验设计(一)不同育秧方式成本核算试验本试验设塑盘“五统一”育秧,即统一品种、统一播期、统一秧地、统一施肥、统一管理;农户塑盘分散育秧和农户湿润育秧(对照)三个处理,按好、中、差类型进行测产,并核算其生产成本进行效益分析。(二)抛栽大田不同苗数烤田效应对比试验本试验分常规品种和杂优组合两种类型。常规品种烤田试验设茎蘖数分别达到360万/hm2、390万/hm2、42…  相似文献   

17.
【目的】验证“新土佐”和“壮士”2个南瓜砧木品种与海南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主栽厚皮甜瓜品种“昭君1号”的嫁接栽培效果。【方法】试验设3个处理:处理①为新土佐(砧木)+昭君1号(接穗);处理②为壮士(砧木)+昭君1号(接穗);处理③(CK)为“昭君1号”实生苗。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结果】嫁接植株根系发达,吸水肥能力强,高抗枯萎病,增产效果极显著。其中“壮士”砧木嫁接“昭君1号”甜瓜后增产率达42.78%,“新土佐”砧木增产率也达36.33%;且果面覆网较实生苗均匀美观。[结论】采用南瓜砧木“新土佐”和“壮士”嫁接可作为解决甜瓜连作栽培障碍的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98年是“九五”科研工作的关键一年,中国水稻研究所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思想的指引下,认真贯彻“面向、依靠、攀高峰”的科技工作方针,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狠抓科技创新,科研工作又取得良好进展。14项科研成果得到审定或鉴定或国家专利,10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新品种在各级比较试验中表现突出,栽培新技术研究获得成功,高新技术及基础研究取得突破。得到审定或鉴定的成果中,“中香1号”、“中组1号”、“优1465”、“中辐906”4个品种(组合)首次通过省级审定(此外中早1号、中化早5号还通过全国品种…  相似文献   

19.
根据云南省保山市怒江河谷、柯柯河谷流域旱地蔗区的自然气候特点、生产条件,以节水抗旱为中心,丰产高效为目的。重点采用“深沟板土镇压栽培法”、“槽植法”技术,改变传统春夏植蔗,大力推广秋冬植蔗,并配套良种良法技术。采用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新型肥料(控释BB肥、缓释肥)、保水剂、化学除草、防治病虫害、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等新技术的应用,以达到旱地甘蔗高产高糖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麦类作物学报》2006,26(1):F0002-F0002
由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持承担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2005年度通过专题攻关和技术集成研究。实现了小麦,夏玉米超高产攻关,小麦垄膜沟种与涌泉灌溉等9项技术突破,获得21项标志性成果;创造了一公顷连片小麦平均产量10251kg/hm^2(即亩产683.4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