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金兰  韩鸿萍  丁莉  杜雷  李锦萍  罗桂花 《种子》2012,31(9):41-43,47
目的:研究独一味在低海拔移栽地的结实率。方法:将独一味根茎芽从海拔4 300 m的野生地移栽到海拔为2 366m和3 100 m的多巴及大通实验基地,研究其在移栽地的花粉活力,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及自然结实率。结果:独一味在移栽地花粉活力较低,柱头上没有花粉及花粉管的萌发,在栽培地的自然结实率为0。结论:独一味在移栽地传粉效率和结实率都较低。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川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f.]的开花物候特征和繁育系统类型,本试验以川白芷为材料,测定不同时期花粉活力、花粉胚珠比和杂交指数,结合人工授粉试验,对其开花生物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川白芷群体开花物候期约30 d,复伞形花序花期14~16 d,单花花期6~9 d。花粉-胚珠比(P/O)为1 440.5,杂交指数OCI=4,结合人工授粉试验,表明川白芷自交、异交亲和,交配系统类型为兼性异交型,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为主要传粉昆虫。本研究可为川白芷的杂交育种和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刘佳  王文祥  朱翔  海梅荣 《种子》2017,(4):41-45
为了研究多花黄精花部特征、开花习性、柱头可授性与传粉方式,在多花黄精花期定株定点记录观察开花习性、观察传粉昆虫;测量花部特征、测定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多花黄精4月16日现蕾,4月29日开花,5月4日花朵凋谢.传粉昆虫为马蜂、蜜蜂和蚂蚁等.多花黄精的花冠直径为6.43 mm,花冠营长度约为1.43 mm,花丝长度约为1.00mm,花柱长度约为0.97 mm.开花第1天,柱头即有可授性;花开后第2天柱头可授性较强;花后第3天、第4天柱头可授性逐渐降低,第5天不具有可授性.该试验结果为黄精规范化栽培及良种繁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种子》2019,(3)
为探明肉饼兜兰的开花以及传粉生物学特性,对2种肉饼兜兰的开花进程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肉饼兜兰具有很特殊的花部结构,利用鲜明的花色与带斑纹的假雄蕊吸引传粉者落入陷阱,从而带走花粉完成传粉。2种肉饼兜兰开花进程相近,绿肉饼兜兰从花葶抽出到花朵完全绽开所需的时间稍长,花径较大;红肉饼兜兰花葶较长,花葶直径较粗。对肉饼兜兰的花粉/胚珠比率(P/O值)与胚珠/种子比率(O/S值)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肉饼兜兰的花粉呈脂质状,绿肉饼兜兰单花花粉量和胚珠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65 443.8±32 126和12 217.6±1 286.9;花粉/胚珠比率(P/O值)和胚珠/种子比率(O/S值)分别为20.9±4.4和1.083。红肉饼兜兰单花花粉量和胚珠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55 693.8±54 265.5和11 768.9±2 173.8;花粉/胚珠比率(P/O值)和胚珠/种子比率(O/S值)分别为22.6±2.7和1.087。P/O值较低与其具有较大的柱头有关,O/S值接近于1,说明其花粉活力与胚珠的受精能力较高,具有高效的传粉机制。  相似文献   

5.
大量试验和调查表明,在油菜生产中,蜜蜂传粉是一项有效增产措施,蜜蜂传粉能提高油菜产量30%左右。1 蜜蜂传粉的增产机理1.1 蜜蜂的生活习性很适合给油菜传粉蜜蜂为群居性昆虫,它全身遍生绒毛,易于粘附、刷集花粉。当采集花粉和花蜜时,用一对前足拨弄花朵,使花粉粘满全身。一只蜜蜂每天能出动几十次,每分钟能采集30余朵花。每天出巢往往拜访几百朵花、并在一个时期内仅采集同一作物的花蜜和花粉,能够携带500多万花粉粒,即使它回巢后尽力刷净身上粘附的花粉,仍可留有1~1.2万粒。携带的花粉之多,远远超过了任何授粉昆虫。1.2 油菜的花器构造能引诱蜜蜂传粉除了因为有鲜艳的……  相似文献   

6.
金兰  陈志 《种子》2017,(9):44-46
[目的]研究独一味异型花柱对结实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对独一味异型花柱在花序中不同位置和不同花期中的分布、盛花期异型花柱花部特征参数、异型花柱中花粉活力及柱头活性差异及花粉管在柱头上的萌发、花序不同部位自然结实率方面的研究,探讨独一味异型花柱与结实率的相关性.[结果]独一味L型花柱上花粉的萌发高于S型,L型花柱的位置和结实种子的位置具有一致性.[结论]独一味异型花柱与结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红丁香的花部特征观测、花粉形态扫描、花粉-胚珠比测定、柱头可授性测定、杂交指数判定及人工授粉实验,研究了红丁香的花部综合特征与繁育系统类型。结果表明:红丁香花期为5月底至6月初,单花花期5~6d;单花干柱头缩入式雌雄异位,长椭圆形、网脊光滑。雄蕊2~3枚,贴壁生长,花粉三孔沟;红丁香的花粉活力在开花第1天最高,之后逐渐降低,第5天活力丧失;柱头可授性先上升后下降,第4天达到顶峰;杂交指数(OCI)为4,P/O值为9 500,结合人工授粉实验认为,红丁香自交授粉部分亲和,异株授粉座果率高,其繁育系统属兼性自交,以异交为主,需要以昆虫作为传粉媒介。估算发现,红丁香单花序潜在的种子产量为8.6g,而实际花序的种子产量为2.3g左右,只占潜在种子产量的26.3%,具有巨大的提高产量空间。  相似文献   

8.
矮败麦的生长发育特性及传粉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 1999年对 4 4个转育多代的矮败麦材料和父母本花期相遇程度不同的 6个群体进行了有关数据的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 :(1)矮败麦的株高、抽穗期和开颖期 (分别以S1,S2 ,S3 表示 )与其姊妹散粉株的对应性状 (F1,F2 ,F3 )的关系分别是 :S1=0 5 98F1(R2 =0 4 88) ,S2 =3 5 37 0 814F2 (R2 =0 60 0 ) ,S3 =5 771 0 85 6F3 (R2 =0 5 0 0 )。另外矮败麦还表现为成穗多 ,结实率低 ,子粒饱满度和粒重不高 ,但我们所用是其后代可育株 ,故对矮败麦的选择标准要适当放宽。 (2 )矮败表的穗下节伸长 (抽穗 )速度只及其可育株的 5 8 5 % ,伸长速度无明显的高峰 ,但其伸长的持续期稍长 ,这说明矮化和发育推迟可能是同一发育现象所导致的两个结果。 (3)可育株、不育株开花、开颖之间的时间间隔和其穗子之间的空间间隔的大小对株间传粉和不育株结实都至关重要。小麦自花授粉作物的花器特点对及时高效地接受外来花粉有一定的障碍作用 ,所以人工辅助授粉可提高不育株的结实率。相比之下矮败麦更容易接受来自距离稍远一些的花粉 ,这对于进行异交传粉特别是矮秆群的传粉和杂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棉花蜜蜂传粉杂交制种效果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利用抗虫不育系(Btms5ms5ms6ms6)和转Bt基因抗虫棉品系(Rg3)作为杂交制种亲本,制种期间在田间放养蜜蜂作为传粉媒介,连续三年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进行小规模田间开放式蜜蜂传粉杂交制种试验,对蜜蜂传粉杂交制种体系中的父母本种植比例、不同的蜂种、父母本种植方式、天气等对蜜蜂传粉制种效果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本种植比例以1:4制种效果较为理想,蜜蜂是较理想的传粉媒介,父母本混合种植方式和相间种植方式传粉效果差异不明显,天气变化对蜜蜂传粉影响较大,直接影响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10.
金兰  杜雷  韩鸿萍  丁莉  李锦萍  罗桂花 《种子》2012,31(3):101-103
目的:研究移栽独一味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因素.方法:用不同浓度蔗糖和GA3对独一味进行花粉萌发试验,研究培养基及GA3对移栽独一味花粉的影响.结果:独一味花粉萌发最适宜的蔗糖浓度为12.5%,最适宜GA3浓度为0.1 mg/L,其萌发率最高可迭76%;0.05 mg/L GA3对独一味花粉萌发有一定的影响;结论:适宜的GA3能够促进独一味花粉的体外萌发.  相似文献   

11.
梨园不同蜜蜂的传粉行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梨树最佳授粉蜂种,对9 个蜜蜂品种(系)在‘砀山酥梨’园的传粉行为进行了比较。试验从出巢温度、首次携粉回巢温度、梨花粉的采集能力、所采花粉中梨花粉所占比例等方面开展研究。结果发现中华蜜蜂出巢温度8.2℃,显著低于西方蜜蜂,西方蜜蜂在9.2~10℃之间出巢飞行。‘喀阡黑环系’携粉回巢温度为11℃,在所有蜂种中最低;所有蜂种均可在11~13.9℃携粉回巢。‘喀阡黑环系’、卡尼鄂拉2 个蜂种1 h 花粉采集重量分别为7.3、8.1 g,且梨花粉采集重量及比例均高于其他蜂种。‘喀阡黑环 系’、卡尼鄂拉2个蜂种能够适应低温环境采集,且对梨花粉采集能力强,是梨树授粉的优良蜂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子莲是一种基础产量比较低的植物,需要依赖传粉者的活动才能完成胚珠受精,授粉优劣是直接影响子莲产量与质量的重要因素。[方法]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都是理想的授粉昆虫,各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在抗逆性、采集积极性和采集偏好性等生物学特性方面均存在不同差异。应用意蜂和中蜂为大田子莲授粉,对其采集活动方式与授粉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1、活动方式结果表明:它们的采集行为相似,但活动方式不同,在夏季高温天气,意蜂较中蜂的采集工作时间要长,因此具有更高的授粉效益。2、授粉效果结果表明:与产量相关的子莲单粒重、接籽率;与商品性相关的莲子纵、横径4项指标,意蜂授粉组与中蜂授粉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自然授粉组和无虫媒授粉组之间差异显著。其中,意蜂授粉组的平均接籽率最高为87.82%,较自然授粉组和无虫媒授粉组接籽率分别提高33.27%和79.10%;自然授粉组莲子平均单粒重最大达3.68g,显著高于其他授粉类型;无虫媒授粉组较其他授粉组莲子果型最小。同时,与产量相关的子莲蓬粒总重,意蜂授粉组与其他授粉组之间,均差异显著,较中蜂授粉组、自然授粉组和无虫媒授粉组蓬粒总重分别提高25.88%、37.67%和665.50%。[结论]据此得出意蜂与中蜂具有类似的授粉效果,都能够完成授粉任务,意蜂较中蜂授粉能够获得较高的子莲产量,并显著优越于自然授粉与无虫媒授粉方式, 从而产生更高的授粉效益。  相似文献   

13.
昆虫传粉对于虫媒农作物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壁蜂是近年来得以迅速应用的一种传粉昆虫,通常在早春活动授粉,与蜜蜂相比具有耐低温、访花速率快、授粉效果好、管理简便等特点。中国在利用壁蜂授粉方面起步较晚,但目前研究应用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笔者总结了壁蜂的种类、生活史及授粉特性,阐述了近年来壁蜂在国内外果树授粉中取得的显著经济效益,展望了壁蜂在大田作物授粉中的应用前景,并根据壁蜂的活动规律提出了应用壁蜂授粉需要注意的问题。壁蜂授粉符合虫媒作物生产中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需求,必将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全球农作物蜜蜂授粉概况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蜜蜂是自然界最主要的授粉昆虫,在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为农作物授粉,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本文主要从蜜蜂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蜜蜂授粉在全球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发达国家或地区蜜蜂授粉概括、世界农作物属性种植变化趋势和世界蜂群数量动态变化等方面阐述了全球农作物蜜蜂授粉现状,并分析了我国农作物蜜蜂授粉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昆虫授粉对芝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索芝麻花期访花昆虫授粉效果,更好地利用昆虫为其授粉提高产量。本研究利用全封闭、半封闭、开放3个处理对芝麻花期访花昆虫数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蜜蜂是芝麻主要的传粉昆虫,占总访花昆虫数量的78.69%~88.78%。通过芝麻盛花期蜜蜂访花次数可看出,1d当中蜜蜂访花高峰主要集中在9∶00-10∶30和15∶00-16∶30两时段。昆虫授粉可显著增加半封闭区、开放区芝麻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小区产量,与全封闭区(CK)相比分别提高了7.06%~17.58%、10.48%~16.83%、2.19%~5.13%、11.24%~20.86%、10.12%~20.85%。因此,在芝麻杂交制种和栽培生产过程中,人为增加传粉昆虫数量对提高制种效果和增加芝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果园存在劳动人口老龄化、人工辅助授粉劳动效率低和缺乏数字化精准管理的现状。为了缓解这一现状,本研究首先阐述了多旋翼授粉无人机的前期关键技术准备,包括授粉父本花药的优化组合、花药的商业化存储等。然后,针对单机多旋翼授粉无人机存在的花粉喷洒均匀性差的问题,给出了花粉精准喷洒作业的多旋翼授粉无人机的集群实施策略;在无人机集群编队目标位置分配、回避碰撞和集群队列区域路径规划等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多旋翼授粉无人机的自动作业航迹规划技术。最后,在Matlab环境下,实现3单元多旋翼授粉无人机集群授粉的虚拟仿真。多旋翼授粉无人机将为构建智慧农业生态无人农场的精准化种植,提供超前一步的理论探索和可行性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中国苹果授粉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苹果是中国最重要的栽培果树,然而目前其单产和优果率较低、果实品质较差,严重制约了中国苹果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尽管人工授粉可以提高产量,但目前人工授粉成本不断增加;传粉昆虫对大幅提高苹果产量,尤其增加优质果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自然界传粉昆虫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苹果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需求。大力推广蜜蜂、壁蜂授粉技术,深入研究切叶蜂、土中筑巢蜂等苹果野生传粉昆虫的人工驯养技术是确保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科学配置授粉树也是提高苹果坐果率、优质果率、改善苹果品质的关键。本研究综述了苹果花部特征、传粉方式、传粉昆虫种类以及影响苹果授粉效果的因素等,并对今后开展苹果授粉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提高中国苹果产量和品质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8.
Pollination behaviour and the extent of self‐compatibility were studied in Trifolium alexandrinum, commonly known as Berseem or Egyptian clover, an important fodder legume cultivated in Egypt, the Mediterranean basin and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Four treatments were imposed on 16 populations comprising three diploid exotic, three diploid advanced breeding, five induced tetraploid and five diploid pentafoliate lines. The different treatments were open pollination, caging, hand tripping and controlled bee visits. Compared with the open pollinated condition, reduction in seed set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ranged from 12.3 to 99.2% under caged condition. Eight of 16 populations registered more than 90% reduction in seed set. Hand tripping and/or controlled bee visits improved seed set considerably in a few populations, whereas, in one population,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these four treatments was observ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considerable variation for self‐compatibility, together with a requirement of tripping for pollination and seed set, even in self‐compatible lines.  相似文献   

19.
Because of difficulties in pollination, control, F1 hybrids have not been widely explioted in lucerne’ (Medicago sativa L.). Strain crossing (uncontrolled hybridiz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self-fertile populations with seed of the populations combined to product a “strain cross” population) represents a potentially valuable alternative procedure for exploiting heterosis in this species. Strain crosses in lucerne are typically produced using insect pollination in the field. Using hand pollination under glasshouse houses coul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strain crosses available for tests of combining abilit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forage yield of strain crosses produced using hand pollination were sufficiently similar to that of insect-produced populations to allow the use of the former in lucerne breeding. Forage yields of eight pairs of hand- and insect-produced strain crosse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15 of 16 pairwise comparisons and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rs= 0.90) for 20 harvests at two locations. Yield amp of band produced strain crosses could be used, with reasonable accuracy to accuracy the eventual performance of strain crosses produced between the same populations using insect polli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