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草地是牲畜饲草料的直接供体,是牧民赖以生存发展最重要的自然资源。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草地利用方式的不合理等,导致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但是牲畜的存栏量并未因此而减少,于是出现了草少畜多的现象。过度放牧增加了草场的压力,导致草地退化,如此恶性循环。如何解决在保护草场,防止其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不减少甚至增加牲畜存栏量这一问题,就需要加强草业建设,提高草地生产力。本文将对如何加强海晏县草业建设的问题提出如下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草地承包经营制度也在不断变革,草地流转作为改善牧区草地破碎化问题的关键被广泛关注。该文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在尊重牧户意愿的前提下,从牧户家庭属性因素对牧户参与流转的意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牧户参与流转的意愿与所处草地类型有关;(2)牧民参与草地流转的意愿与户主资源禀赋无关,因家庭资源禀赋不同而异;(3)牧户参与草地流转的程度与方式与户主年龄、放牧强度、生活支出与家庭承包草地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3.
超载放牧已成为当前中国草地退化的主要诱发因素,牧民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动机是产生超载放牧的根本原因。因此,在牧户差异性的基础上分析不同草原超载主体的异质性,对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发现,以中小规模牧户为主的单户、小联户和大联户在草地超载率和超载程度上都是草原超载的主体。为了维持家庭收支平衡和应对家庭未来可能面临的不可知风险,中小规模牧户的实际最小牲畜数量高于理论最小牲畜数量,因此,单户的超载率和超载程度明显高于联户,而以大规模牧户为主的中联户的超载率和超载程度最低。以草畜平衡补偿标准为代表的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由于没有考虑不同规模牧户的差异性,现行的补偿标准只与牧户草地承包面积挂钩,因而忽略了超载牧户的异质性问题,致使中小规模牧户获得的补偿额度无法弥补牧户因补减畜造成的机会损失,产生减畜与补偿的不对等关系,这种补偿不仅不会促进中小规模牧户增收,反而会增大与大规模牧户的收入差距,难以调动广大中、小牧户的减畜积极性,进引发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低效率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政策制定者应考虑牧户的超载差异性来制定具有差别化的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实现牧户减畜和补偿的对等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牧民合理放牧、维护草场生态和促进人与草原和谐相处提供理论支撑,在野外考察和实验室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定居网围栏放牧方式下牧户草场植物群落特征及稳定性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处于不同放牧强度下的牧户草场植物群落特征已出现显著差异;牧户草场放牧强度与草原退化指示种平均重要值占比呈正相关;牧户放牧强度与草场植物群落稳定性呈负相关。说明放牧强度对牧户草场植物群落特征及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当牧户放牧强度超过草场的承载力时可能引起草原稳定性减弱、植物群落物种间结构差异化,从而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失衡。控制牲畜数量、合理放牧是当下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区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传统放牧管理是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的模式,在这种放牧管理模式下,会使生产性能与牧民生活产生较大的矛盾。因此,本试验从牦牛短期育肥技术、犊牛半舍式饲养和成年母牛半舍式饲养来探讨牦牛的半舍式饲养技术,从而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促进牦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高牧民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6.
保护和建设草原生态需要牧户调整放牧强度。草地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数字技术是畜牧业提质增效的内在动力,二者结合导致的草地利用强度变化对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重大,故研究数字技术采纳、草地流转对牧户载畜率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内蒙古322户纯牧户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探讨数字技术对牧户放牧强度的直接效应,选择调节效应模型分析草地流转影响数字技术与放牧强度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技术采纳可有效降低牧户放牧强度,且在不同收入占比牧户间存在异质性;草地流转对数字技术降低牧户放牧强度具有调节效应,其中草地转入负向调节数字技术对放牧强度的抑制作用;草地转出呈正向调节效应。因此,为可持续利用草地资源,引导牧户调整放牧强度,应推广数字技术,加快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技术培训,提高牧户数字素养与技能;完善线上草地流转交易平台,加强转入草地使用情况监督;增加牧户非农生计策略选择,推动草地转出长期化。  相似文献   

7.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和苏尼特右旗三个旗(市)为例,分析了补奖政策实施前(2009年)、后(2014年)草畜平衡区牧户的生产决策行为,揭示牧户的草畜关系调控途径,解析不同牧户对草畜关系的调控策略,分析草畜平衡率变化以及补奖政策实前后牧户收入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牧户通过调控牲畜数量、经营草地面积和饲草料购买量三个主要途径调增了载畜率,超载程度有所增重;牧户家庭收入有所增加,除了补奖资金对收入增加的直接作用外,牧户仍将过度利用草地的经营决策行为作为维持和提高其收入的主要手段。最后,剖析了生态补奖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遥感监测的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及其人文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韦惠兰  祁应军 《草业科学》2016,33(12):2576-2586
玛曲作为青藏高原地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对不同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非常敏感,为解决草地面临的退化问题,实现玛曲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研究利用2004-2013年的MODIS-EVI数据和相关的社会统计数据反演了玛曲草地退化的时空格局,发现10年间玛曲草地退化主要从西北部高海拔地区逐渐转向东南部低海拔地区,在此基础上利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分析了不同人文因素对草地退化空间差异的影响。结果发现,1)人类活动对草地退化的影响比较大,距离牧民居住点1~3km内植被的年际变化率比较高,而且自从2008年玛曲实施了"牧民定居工程"后,居住点附近的草地退化更加严重了;2)草地资源利用强度是草地退化的直接诱发原因,不同地区的草原超载水平和牲畜密度与草地植被的年际变化率呈明显的负相关;3)从博弈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当前流行的联户经营模式下单个牧户的超载动机,发现通过实施一定的生态补偿政策和加强监管力度可以转变牧户自身的博弈策略,最终达到一种以"不增加放牧量"为最优策略的新型"纳什均衡";4)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近年来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牧民安居工程的实施、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围栏以及鼠患等都对玛曲草地植被产生了一定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牦牛是高原地区主要的饲养畜种,是广大牧民世代经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由于高寒地区冬季饲草饲料严重不足,饲养管理粗放;牧民沿袭传统饲养方式,以家庭饲养为主,牲畜混群放牧,畜群结构不合理,母牛挤奶过度,牛犊生长缓慢,饲草饲料储备意识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幼畜成活率低,成畜死亡率高,在寒冷冬春季节因营养不良导致腹泻是造成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适当补充精料或配合饲料,白天以放牧为主,晚上收于暧棚或卧圈中,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0.
<正> 红原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是四川省西北部高原草地上的一个纯牧业县。全县总人口为29819人,其中藏族牧民21102人,占总人口的70.77%。这里的藏族牧民世世代代经营着草地畜牧业,1991年放牧饲养牲畜415425头(只),其中牦牛346786头,占牲畜总数的83.48%,藏绵羊47039只,占11.32%,草  相似文献   

11.
玛曲草地植被退化的时空分布及其人文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玛曲草地遥感数据和牧民草场数据,定量分析了草地退化的时空分布以及与不同人文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1)玛曲草地退化的主要类型是草地质量退化,从2008年开始,植被退化的空间分布主要由北部的高海拔地区逐渐向东南部的低海拔地区转移;(2)玛曲草地退化与联户比例、养羊比容和家庭草场面积呈负相关,而与人口密度和牲畜密度呈正相关;(3)随着家庭劳动力负担系数的增加,草场植被盖度和可食牧草的比例呈倒"U"型分布;随着牧户放牧强度的减弱,植被盖度和可食牧草的比例(除豆科外)呈缓慢增长的趋势;随着联户规模的扩大,植被盖度和可食牧草的比例呈倒"U"型的分布;随着联户规模的增加,草场鼠洞数量呈"U"型分布,但随着牧户放牧强度的减弱,草场鼠洞数量逐渐减少;尽管联户经营可以缓解草场退化,但也存在使单个牧民采取超载放牧的动机,政府通过实施一定的生态补偿政策和加强监管力度可以转变牧户自身的博弈策略,最终达到一种最优策略的新型"纳什均衡"。  相似文献   

12.
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当地畜牧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牧民的大力配合下,全国牦牛标准化养殖发展调研汇总如下:一、当前制约牦牛产业标准化养殖发展的重大、共性问题1.养殖用地政策。牦牛养殖用地主要是牧户的草地、圈舍用地。牧民草场大多承包到户,冬季牧场承包到户和网围栏状况优于夏季牧场,但牦牛在到夏季草场和返回的途中要经过别人的  相似文献   

13.
蒋振  高雅罕  靳乐山 《草地学报》2023,31(2):568-580
在草原牲畜暖棚建设补贴的多元化生态补偿背景下,探究牲畜暖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对促进多元化草原生态补偿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隧穿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分析模型,设计了一组牲畜暖棚对牧户畜牧业收入和草地质量影响的准自然实验,并基于2020年若尔盖草原648个牧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同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最邻近匹配、卡尺匹配、核匹配、局部线性回归匹配法,实证检验了牲畜暖棚对牧户畜牧业收入和草地质量的影响,并通过构造随机实验组的方式进行了安慰剂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暖棚设施的使用,将为牧户带来畜牧业年均增收20 117.99元,同时牧户草地的生态质量提升约6.75%。因此,设施型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协同草地生态保护和牧户生计发展,支持现代化牲畜暖棚建设,将“造血”式赋能草原生态经济,促进牧区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4.
牦牛属于青藏高原独有的放牧家畜,中国饲养的牦牛大约占全球的九成,共有1300多万头。因为牧民掠夺式的饲养方式,导致牦牛长期处在"冬瘦春乏,夏肥秋壮"的不良状态中,再加上最近几年来牦牛数量激增,草畜矛盾越来越严重,对高寒地区草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笔者对高寒牧区牦牛冷季暖棚饲养技术进行归纳,提出解决当前草畜矛盾的具体措施,让牦牛冷季暖棚饲养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6年川西北5个典型牧业县草食家畜数量及草场面积、生产力水平的实际,通过入户访谈、村社会议、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放牧强度空间与牧户受教育程度差异性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放牧强度划分为3个梯度:低强度(小于4. 50羊单位/hm~2)、中强度(4. 50~7. 50羊单位/hm~2)和高强度(7. 50羊单位/hm~2)。(2)放牧强度与牧民户主的受教育程度间差异显著(P0. 05),在高放牧强度下牧民高中学历和大学学历的比例仅占到5%和7%,而中低放牧强度下均占到10%以上。(3)不同放牧强度下牦牛数量远大于绵羊,母羊比例在30%~60%之间,母牛比例在50%左右,高放牧强度下牦牛的繁殖率最低。(4)高放牧强度下,绵羊、牦牛出栏时间均比中、低放牧强度高(P0. 05);牦牛出栏率较中、低放牧强度低(P0. 05)。  相似文献   

16.
杜富林  石双  杜娅茹 《草业科学》2016,(10):2136-2143
以内蒙古两大牧区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为研究区域,以442户实地调查牧户数据为基础,运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和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对牧户委托放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户主年龄、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是否禁牧和单位面积载畜量对牧户委托放牧行为有显著正影响(P0.05),而放牧经验、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固定资产价值以及有无打草对牧户委托放牧行为有显著负影响(P0.05)。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规范委托放牧行为,完善委托放牧方式,实现草地有效管理的政策建议,以期在牧户草地承包权长久不变、经营权或使用权流转不畅现状下,为政府部门制定和完善草原牧区草地管理政策和制度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牧户作为三江源区自然资源利用的决策主体,研究其生计策略对于当地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分层随机抽样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将牧户生计策略划分为纯牧型和多样型,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牧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关键生计资本指标。结果表明:1)不同生计策略牧户的生计资本状况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多样型牧户的生计资本状况优于纯牧户;2)草地面积、住房质量、家庭年收入、亲友圈是否有人担任干部和居住地到最近集市的距离,是影响三江源区牧户生计策略选择关键生计资本指标;3)三江源区牧户的生计活动方式和收入结构总体单一,即使是多样型牧户也并未脱离放牧为主的生计活动。以上述关键生计资本指标作为突破口,积极合理引导牧户选择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生计策略或是今后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改善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牧户对自有草场和转入草场利用强度的差异问题,从而正确认识草场流转真实效应,推动草场流转走向规范化和促进草原生态环境改善。【方法】基于对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6个苏木(镇)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分析草场地块使用权属性对牧户放牧强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一步分析不同契约安排对牧户在转入草场放牧强度可能发挥的作用。【结果】牧户在自有草场和转入草场上的放牧强度有所差异。转入草场后,牧户会降低自有草场的放牧强度,倾向于在转入草场上放养更多的牲畜;不同契约安排对转入草场放牧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别。签订书面契约和流转来源于亲戚熟人可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牧户的放牧强度,而约定流转年限对牧户放牧强度未产生显著的影响。【结论】在后续草场流转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转入草场使用程度监管、增强流转合同的约束力及对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9.
草地放牧制度不仅反映畜牧业生产的特征.也决定其性质.草地放牧制度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草地生态环境质量以及牧户经营收入.在阐述草原牧区草地放牧制度演变的基础上,采用基于随机抽样的人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方法,对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6个苏木290个牧户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牧户草地放牧制度的不同类型以及草地利用中的经营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20.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混播草地3个放牧季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放牧区每公顷草地牦牛总增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放牧季各放牧区牦牛总增重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且各放牧季牦牛的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均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2003年单位面积草地牦牛增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2004和2005年单位面积草地牦牛增重与放牧强度呈二次回归关系;通过二次回归方程计算得到:牧草生长季牦牛最佳放牧强度为7.23头/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