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期轮作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长期轮作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耕种条件下,通过粮豆轮作,基本可以维持土壤有机质的平衡,但其活性有机质含量、腐殖酸总量及胡敏酸含量却在不断下降,单施化肥,开始时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以后随耕种年限的延长,基本可以维持在较低水平,活性有机质、腐殖酸总量、胡敏酸和胡敏素含量降低,富里酸含量提高;施用有机肥处理,特别是施用高量有机肥,有利于提高胡敏酸和胡敏素比例,而减少富里酸的生成,培肥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几种绿篱梯田中紫色土有机质组分及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三峡库区紫色土分布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在该区种植新银合次、马桑、黄荆等植物篱5年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明显增加:;腐殖酸品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HA/FA值增大;土壤的团粒结构也有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尕海湿地泥炭土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采用实地取样与实验室测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甘肃尕海湿地泥炭土养分特征.结果表明:尕海湿地泥炭土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平均含量依次为302.04 g.kg-1、10.37 g.kg-1、0.81 g.kg-1和13.93g.kg-1,空间变异程度均属中等水平;随土层的加深,泥炭土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土壤全钾含量的变化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不同立地条件下,尕海湿地泥炭土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值表现为阳坡<阴坡<坡间平缓地,全钾含量均值表现出与之相反的趋势;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泥炭土养分含量大多属中等变异性,但阴坡泥炭土养分含量的变异程度一般要大于阳坡.  相似文献   

4.
泥炭土做为纯天然有机物,用途十分广泛,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物理特性,对它的筛选分级十分困难。目前,国内还没有成型的专用设备,本文通过对泥炭土物理特性分析与研究,利用动力学设计原理,优化工艺参数,设计一种适应泥炭土特性,使泥炭土的不同颗粒筛选分级,达到理想的筛分效率的振动筛。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沉积物中有机质及其组分的赋存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富营养化湖泊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物理化学方法,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沉积物中总有机质(OM)、活性有机质(LOM)、溶解性有机质(DOM)、轻组有机质(LFOM)和重组有机质(HFOM)的赋存特征。【结果】①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11个沉积物的OM含量为9.80~110.04 g/kg;②由化学分组法了解到沉积物LOM含量为2.48~26.32 g/kg,占OM的19.62%~31.86%;DOM含量为1.13~3.40 g/kg,占OM的2.41%~11.59%;③由物理分组法了解到LFOM含量为0.34~9.78 g/kg,占OM的2.25%~16.89%;HFOM含量为8.68~100.26 g/kg,占OM的83.11%~97.75%;④DO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E3/E4值在3~6;⑤OM中的LOM、DOM、LFOM、HFOM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均与沉积物TP、CEC和粉沙粒(Silt)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粗沙粒(Sand)、SiO2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中城市湖泊的有机质及组分含量均大于自然湖泊;DO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浅水湖泊沉积物DOM腐殖化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6.
长期玉米连作下黑土各组分有机质化学结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玉米连作24年前后黑土有机质红外光谱特征,探明长期玉米连作对黑土各团聚体及密度组分中有机质结构的影响,完善长期连作下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动态变化理论。【方法】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选取24年玉米连作下耕层(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以试验设置前土样为对照,根据团聚体和密度大小,将土壤有机质进行分级,分别用元素分析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定原土、各粒级团聚体及密度组分中的碳含量和有机质的红外光谱,对比分析玉米连作24年前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红外光谱特征。【结果】玉米连作24年后,全土中碳含量降低5.3%,2-0.25 mm团聚体中碳含量显著降低,其他粒级团聚体中有降低的趋势;LF(游离态轻组)中碳含量增加32.74%,OF(闭蓄态轻组)中减少16.72%,MF(矿质结合态组分)中没有显著变化。土壤有机质中脂肪族-CH、多糖C-O、酚醇-OH吸收峰相对强度增强,芳香族C=C和羧基C=O吸收峰相对强度降低,脂肪族-CH/芳香族C=C比值增加。在各粒级团聚体中,-CH/C=C比值增加主要表现在>2 mm团聚体中,主成分分析也表明>2 mm团聚体中有机质结构变化最大,该粒级团聚体中3个密度组分LF、OF和MF有机质-CH/C=C比值增加,且LF中增加程度最大;在其他粒级中的3个密度组分有机质-CH/C=C比值有增加的趋势。【结论】长期玉米连作,黑土大粒级团聚体和各密度组分中有机质结构趋于脂肪化、简单化,团聚体和矿物质结合对有机质的保护作用降低,黑土有机质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7.
潮土有机质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藻源溶解性有机质(DOM)各亚组分在不同腐解时间、不同汞(Hg2+)质量浓度下对水体中汞甲基化的影响。  方法  应用树脂串联技术分离藻体DOM的6种亚组分,利用室内培养方式进行Hg2+的甲基化试验。  结果  藻类DOM主要由羟基、烃基和芳环C=C等官能团组成;未经腐解的DOM各亚组分中,疏水性有机组分对汞甲基化的影响高于亲水性有机组分;随腐解时间延长,DOM官能团逐渐减少,疏水性有机组分对汞甲基化的影响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亲水性有机组分抑制汞甲基化。  结论  DOM相对含量的升高抑制了汞的甲基化,DOM降解后,释放出来的Hg2+被微生物重新利用,甲基化程度加剧。图3参24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渔业的快速发展,高密度网箱、网围精养等集约型养殖模式在我国海洋养殖中被广泛采用。生产过程中,养殖生物所产生的大量排泄物会使周边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及氮、磷等营养盐含量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藻华的发生等环境问题。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桐盘湾某石斑鱼养殖场的鱼粪便中的DOM进行结构分析,得出羟基、甲基、羧基为主要官能团,并对DOM结构构象有重要影响。同时,通过XAD树脂与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建立了鱼粪便中DOM亚组分的纯化分离方法,将其按极性分成6种组分,并探究在不同腐解时期鱼粪便DOM各组分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疏水性有机组分在整个腐解阶段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其中疏水性酸、疏水性碱性有机物是鱼类粪便DOM的主要组成成分,约占组分的55.8%~72.7%;亲水性有机组分随着腐解时间的增加,占比由8.0%提高至28.1%。  相似文献   

10.
以黑龙江省克山农场(48°12′~48°23′N,125°8′~125°37′E)林龄分别为21、35、46、55年生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分别代表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相邻耕地(代表植被恢复前阶段)、天然次生林(未经开垦干扰,代表开垦前阶段)土壤为对照,以表层(0~20 cm)土壤总有机质、游离态有机质、物理保护态有机质、矿质结合态有机质中碳质量分数为评价指标,分析人工恢复植被对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46、5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总有机质碳质量分数,显著低于天然次生林土壤的、显著高于耕地土壤的(P<0.05);35、46、5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的游离态有机质碳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耕地土壤的(P<0.05),与天然次生林土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5、46、5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物理保护态有机质碳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耕地土壤的(P<0.05),35、46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的物理保护态有机质碳质量分数与天然次生林土壤的差异显著。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游离态有机质碳质量分数、物理保护态有机质碳质量分数,是人工恢复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明确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含量状况及其分布差异,为区域作物合理施硫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吉林省不同生态区8种主要土壤类型的232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有效硫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比较不同类型土壤有效硫含量差异,并建立土壤有效硫和有机质、全氮的相关关系。【结果】 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含量为5.8—40.7 mg·kg-1,均值为18.1 mg·kg-1,所有样本中缺硫和潜在缺硫的比例分别为27.2%和20.7%。空间分布上,土壤有效硫含量总体呈自东向西逐渐下降趋势,相应的缺硫发生率自东向西逐渐上升。东、中、西三大生态区的土壤有效硫含量均值(缺硫或潜在缺硫发生率)分别为22.3 mg·kg-1(24.2%)、18.1 mg·kg-1(40.0%)和14.3 mg·kg-1(75.6%)。主要分布于东部湿润山区的白浆土、暗棕壤有效硫含量均值分别为22.1和22.0 mg·kg-1,缺硫或潜在缺硫样本分别占15.2%和28.3%;中部半湿润平原区的黑土、冲积土和草甸土有效硫含量均值分别为18.8、17.1和16.2 mg·kg-1,缺硫或潜在缺硫样本占比分别为37.9%、63.5%和55.5%;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的黑钙土、风沙土和盐碱土有效硫含量均值分别为11.9、14.0和13.9 mg·kg-1,缺硫或潜在缺硫风险较高,分别占比73.6%、73.3%和75.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和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均呈显著的对数相关关系,随着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含量增加,土壤有效硫含量也随之提升。【结论】 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含量在不同区域和土壤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硫素缺乏现象也较为普遍,47.9%的土壤样本存在缺硫或潜在缺硫问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风沙土、盐碱土和黑钙土缺硫风险较高,在土壤培肥和作物管理中应注重硫素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土壤开垦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土壤开垦后有机质含量的下降受到人们的关注,有许多报道,但其结果相差悬殊,这是由于土壤的异质性导致的。实际上是在开垦初期的3~5年内,下降的很快,后来变慢,并逐步达到与生物气候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为了保持和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向土壤中施加有机物料,更新和增加有机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土壤活性有机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国内外土壤活性有机质研究进展,包括活性有机质的概念,活性有机质与土壤养分的关系,活性有机质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及其活性有机质在反映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方面的应用,提出了今后土壤活性有机质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4.
土壤有机质速测,选用常规法得值作比较,发现肉眼比色中,葡萄糖、水杨酸钠作色阶误差很大,而以已知有机质含量的土样作色阶,回收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不同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的水热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经空间移位后农田黑土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温度、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60 g/kg时,土壤表层温度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各处理土壤温度相差最高可达6.8℃;10cm深处的土壤温度在夜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玉米全生育期内各处理之间土壤温度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性,在气温高时差异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土壤有机质演变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的其它属性和植物的生长,是土壤肥力大小的重要体现。综述了土壤有机质的研究历史和近年来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7.
黄潮土长期轮作施肥土壤有机质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淮北黄潮土19年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试验前下降1.54 g/kg,长期单施化肥可以基本维持土壤有机质水平,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无肥和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随施肥年份呈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土壤有机质的适宜平衡水平大致为15.0 g/kg.有机-无机配合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张家界市土壤有机质含量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芳萍  李文芳  任浩  伍四平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2):1294-1296,1309
为了全面了解掌握张家界市两区两县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采用S型布点取样的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进行采样,共采集土壤样品250个,并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容量法进行有机质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各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很大,总变幅为7.20~51.16 g/kg,其中,以武陵源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幅最大,变幅为16.00~51.60 g/kg;其次为桑植县,变幅为11.10~39.90 g/kg;永定区与慈利县变幅相差不大,分别为7.23~36.30 g/kg和7.50~32.00 g/kg。不同土壤类型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较大,含量最高的为黑色石灰性土壤,平均含量为36.30 g/kg;最低的为紫色土和山地棕壤,平均含量为16.07,16.10 g/kg。62.40%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幅在20~30 g/kg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