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肠埃希菌O157:H7可使人发生腹泻、出血性结肠炎,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及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并发症。通过对其主要致病因素包括毒力岛、粘附因子、志贺毒素Stx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大肠埃希菌O157:H7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正>水肿病(大肠埃希菌肠毒血症)是一种由特异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所导致的急性毒血症,该菌可在保育猪体内快速生长,影响机体健康。由于可导致胃和结肠黏膜下层的严重水肿,水肿病又称为"肠水肿"或"肠水肿病"。1病原与发病机制水肿病由溶血性大肠埃希菌引发,该病菌可产生F18菌毛和志贺毒素2e(志贺毒素2e也被人们称作Vero细胞毒  相似文献   

3.
<正>水肿病(大肠埃希菌肠毒血症)是一种由特异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所导致的急性毒血症,该菌可在保育猪体内快速生长,影响机体健康。由于可导致胃和结肠黏膜下层的严重水肿,水肿病又称为"肠水肿"或"肠水肿病"。1病原与发病机制水肿病由溶血性大肠埃希菌引发,该病菌可产生F18菌毛和志贺毒素2e(志贺毒素2e也被人们称作Vero细胞毒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陕西省致仔猪腹泻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的肠毒素及黏附素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集陕西省陕北(子洲、甘泉)、陕南(汉中、城固)和关中(杨凌、西安、户县)3个地区7个大型养猪场1~50日龄腹泻仔猪的粪便样品,进行大肠埃希菌的分离与鉴定。采用普通和多重PCR方法,检测已知能表达毒素的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以验证试验方法的可行性;采用多重PCR方法,对分离自陕西省腹泻仔猪粪便样品中的大肠埃希菌进行肠毒素(STa、STb、LT)和黏附素(K88、K99、987P、F41)检测。【结果】试验共分离鉴定出104株大肠埃希菌,其中表达肠毒素的菌株有45株,STa、STb、LT和STa+LT阳性的菌株数量分别为28,5,8和4株;表达黏附素的共31株,K88、K99、987P和K88+987P阳性的菌株分别为4,22,2和3株。在被检测的样品中,同时表达肠毒素和黏附素的大肠埃希菌有14株;陕南地区仅检测出STa肠毒素和K99黏附素,陕北地区较复杂,各毒素类型均有出现。在1~7日龄,致仔猪腹泻大肠埃希菌表达的毒素主要是K99和STa;到20~30日龄时,各种毒素均有不同程度检出。【结论】陕西省致仔猪腹泻ETEC表达的肠毒素主要是STa,表达的黏附素主要是K99;毒力因子的分布与区域和仔猪日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小鼠为试验动物,分别经腹腔注射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菌液和志贺样毒素二型变异体粗制品,复制猪水肿病病理模型。结果表明,小鼠最佳感染细菌数为1.6×1010,志贺样毒素二型变异体最佳感染剂量为0.25 mg。大肠埃希菌菌菌液和志贺样毒素二型变异体人工感染小鼠,其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没有明显差异。主要病理组织学变化为:肝变性、坏死,脾巨细胞增生、部分淋巴细胞坏死,肺充血,肾间质血管微血栓形成,小肠绒毛结构被破坏,固有层水肿,间质微血管充血,大脑噬神经现象和卫星化现象等。结果表明志贺样毒素二型变异体是引起猪水肿病主要致病因子,小鼠可作为研究猪水肿病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集约化猪场PWD病原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索浙江省集约化猪场仔猪断奶腹泻(PWD)病原性大肠杆菌血清型和毒力因子特征,为PWD防治及耐药性研究提供资料.从10个规模化猪场以直肠棉拭子采集PWD病料,经细菌分离纯化、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等,对病原进行鉴定.采用11种猪源大肠埃希氏茵常见O型抗原血清、应用K88及F18菌毛单因子血清对分离茵进行玻板凝集试验和PCR方法分析黏附素及肠毒素类型.分离鉴定的56株病原性大肠杆菌O抗原定型了33株,共覆盖了11种血清型,其中O149、O139、O8为优势血清型,共17株,占定型菌株的51.5%;茵毛单因子血清玻板凝集试验和PCR测得病原性大肠杆菌中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比例较高,占病原性大肠杆菌分离总数的67.92%(36/53),肠毒素中含STa、STb、STa+STb、LT和SL-2e分别占总检测菌株数的30.19%(16/53)、35.85%(19/53)、18.9%(10/53)、1.89%(1/53)和9.43%(5/53).黏附素类型主要有K88和F18两种,分别占总检测菌株数的24.53%(13/53)和28.30%(15/53).结果表明,浙江省PWD病原性大肠杆菌至少覆盖了包括优势血清型O149、O139、O8在内的11种血清型;大肠杆菌中以产肠毒素型为主,主要毒力因子包括黏附素F18及K88和肠毒素STa、STb、SLT-2e等.  相似文献   

7.
张力国 《新农业》2023,(5):60-62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共有5种,其中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致病菌,可导致犊牛发热、腹泻,甚至造成死亡,对畜牧养殖造成很大损失。本文从该病菌的致病机制、临床诊断、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细菌性仔猪腹泻一直是养猪业的常见病,多发病。多种细菌均能造成仔猪细菌性腹泻的发生,而腹泻一旦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若得不到及时控制,会造成猪只生长发育迟缓,最后形成僵猪,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针对仔猪细菌性腹泻的发病机理及诊断特征来给出控制策略。1发病机理及诊断特征1.1仔猪黄痢1.1.1发病机理由大肠杆菌感染引起,其致病力是由黏附素性菌毛和肠毒素两类毒力因子构成,通过吞食或饮水进入宿主小肠,粘附于  相似文献   

9.
猪水肿病志贺样毒素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肠杆菌产生的志贺样毒素Ⅱ型突变体(Shiga—like toxin variant。SLT Ⅱv)是猪水肿病的主要致病因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以特异的寡核苷酸片段为引物,从200份贵州省患水肿病猪粪样中检出19株菌株含有志贺样毒素Ⅱ型突变体基因,生化实验结果符合大肠埃希氏杆菌的特点。经鉴定。19株大肠杆菌分属于O8、O65、O82、O139 4种血清型,其中O82占63%。研究结果证实,在贵州省猪水肿病中存在志贺样毒素基因。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仔猪大肠埃希菌性腹泻的发病机制、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变迁以及与耐药性可能存在的关系,在直肠棉拭采集浙江省规模猪场腹泻仔猪病料,经细菌分离纯化、形态学结合PCR鉴定以及小鼠致病性试验得到124株病原性大肠埃希菌基础上,应用PCR分析其毒力因子,采用K-B法及耐药性专用软件Whonet测定并分析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最后,通过Logistic分析分离株毒力因子与耐药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菌毛阳性分离株(F4+和F41+)占总菌株数的7.26%(9/124),首次检测到毒力因子EAST1、PAA和AIDA-I,其中EAST1检出率高达19.68%(24/124),而PAA和AIDA-I阳性率较低,分别为4.84%(6/124)和2.42%(3/124);分离株对苯唑西林(100%)、复方新诺明(97.6%)、利福平(97.6%)、多西环素(96%)、羧苄西林(93.5%)、氨苄西林(93.5%)、阿莫西林(93.5%)耐药严重;链霉素与氨苄西林(75.45%)、恩诺沙星(65.45%)、复方新诺明(78.18%)、庆大霉素(63.64%)、多西环素(96%)、氟苯尼考(50.91%)间交叉耐药明显。分离菌株100%呈多重耐药,其中以14~16耐药最多(43.31%);阿莫西林/克拉维酸(P=0.046)和多西环素的耐药性(P=0.020)与大肠埃希菌黏附与脱落病变eae(E.coli attaching and effacing)基因显著相关,多黏菌素B(P=0.004)和氯霉素的耐药性(P=0.013)与EAST1显著相关。结合以往资料,我们认为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已发生明显改变,耐药性更趋严重,且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需深入研究以更好制订大肠埃希菌病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F17大肠埃希菌对湖羊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机制,以体外培养的小肠上皮细胞和F17大肠埃希菌为研究对象,根据黏附后培养过夜的菌落数,调整黏附时间与感染复数(MOI),获取最佳黏附条件,初步建立F17大肠埃希菌黏附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模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F17大肠埃希菌黏附后及脂多糖(LPS)诱导后的白细胞介素(IL)-6、IL-8和IL-1β的表达情况来鉴定该模型。结果表明:F17大肠埃希菌黏附3 h与黏附1、2、4 h时,黏附MOI=100∶1与MOI=200∶1、400∶1、500∶1差异显著,即F17大肠埃希菌黏附MOI=100∶1、黏附时间3 h为最佳黏附条件;小肠上皮细胞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随黏附时间、诱导时间发生显著变化;与LPS诱导模型相比, F17大肠埃希菌黏附模型更能模拟细菌黏附细胞的生理状态,说明模型建立成功。  相似文献   

12.
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的毒力基因较为复杂,其中ETT2(Escherichia coli type three secretion system 2)毒力岛在禽源大肠埃希菌鲜有报道。选择ETT2两端的ECs3703和ECs3737作为检测标志基因,参照文献合成2对引物,建立Duplex PCR方法用于快速检测携带ETT2的禽源大肠埃希菌。通过对参考菌株的扩增,建立特异的Duplex PCR快速检测方法。通过对187份临床样品的检测,发现其中77份(41.2%)样品存在ETT2阳性大肠埃希菌感染;通过对247株禽源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检测,发现46.9%的禽源大肠埃希菌携带ETT2毒力岛。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长春地区某规模化猪场大肠埃希菌系统进化分群、毒力基因和致病型分布以及耐药情况。采用PCR对分离自哺乳仔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和断奶仔猪粪便的129株大肠埃希菌进行系统进化分群的检测;采用多重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菌株毒力基因,鉴定致泻大肠埃希菌(DEC)的致病型;并检测17种抗生素耐药情况。结果显示B1群为优势群(51.94%,67/129)。共检出DEC 47株,分离率为36.43%,其中肠道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38株(29.46%,38/129),均携带astA基因,其中25株属于B1群,13株属于A群;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6株(4.65%,6/129),均携带escV基因,其中5株属于B1群,1株属于B2群;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1株(0.78%,1/129),携带stp基因,属于A群;肠道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1株(0.78%,1/129),携带stx2基因,属于B1群;EAEC-EPEC检测出1株(0.78%,1/129),毒力基因型为astA-escV,属于B1群;此次分离到的DEC未发现EIEC和DAEC这2种类型。经检测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紧密黏附素C-端免疫保护片段与肠黏膜佐剂大肠埃希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LTB)的融合基因克隆载体,为进一步研究EHEC O157:H7重组疫苗奠定了基础.方法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从EHEC O157:H7基因组中扩增Intimin C300的编码基因,从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基因组中扩增LTB的编码基因,分别构建克隆载体pUC18-C300和pUC18-LTB,采用酶切位点相连技术,构建pUC19-C300-LTB克隆载体,并测序.结果从EHEC O157:H7基因组中扩增出了900 bp的目的片段,从肠产毒素大肠埃希菌基因组扩增出了275 bp的目的片段,分别插入载体pUC18和pUC19,经酶切及测序鉴定与目的序列一致.结论克隆出EHEC O157:H7的紧密黏附素C-端免疫保护片段与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基因,并成功构建融合基因克隆载体,测序正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摸清鸡源大肠埃希氏菌的菌毛与致病性的关系而进行了本课题的研究。我们从内蒙古自治区7个盟市9个具有代表性的养鸡场死胚和死雏鸡中分离到的203株大肠埃希氏菌中选择了13株有致病性和2株无致病性的菌株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通过观察发现,我们所分离到的鸡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菌株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均能形成菌毛,而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未能形成菌毛。  相似文献   

16.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外毒素、黏附素、外膜蛋白(OMP)及铁转运系统等毒力因子,无论是在致病机理还是在免疫上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综述了毒力因子的生物特性、致病作用、免疫原性及其在疾病防制中的应用,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采用杂交瘤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获得4株能稳定分泌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F4菌毛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8EH2、8EH3、9E10、11D4。免疫印迹和凝集反应结果表明:这4株单抗均能与纯化的F4菌毛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且与F4大肠埃希菌不同血清型变异株F4ab、F4ac和F4ad发生特异性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而与F18、F6(987P)、F5(K99)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参考株、分离株以及肠炎沙门氏菌参考株50336、分离株等多种肠杆菌科细菌无任何交叉反应。对单抗亚类的特性检测结果显示,这4株单抗均属于IgG1抗体,且主要识别F4ac的抗原表位,其中,8EH2、8EH3、9E10也能够较好地识别F4ab的抗原表位。结果说明F4菌毛凝集性单克隆抗体为ETEC F4感染的快速特异诊断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调查江苏省泰州地区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采集腹泻仔猪的肛拭子样品共70份,利用MA琼脂平板共分离得到136株细菌。鉴定结果表明,其中含大肠埃希菌119株、沙门氏菌5株、志贺菌4株、阪崎肠杆菌8株。致病性试验确定其中有81株细菌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其进行O抗原血清型鉴定,有36株分离菌被定型,分属于6种血清型,以O78和O101为优势血清型。进一步对分离得到的大肠埃希菌进行肠毒素基因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大肠埃希菌中包含ST1+ST2型20株、LT1+ST2型44株、ST2型17株,共3种产肠毒素类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超过75%的菌株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和氧氟沙星表现为敏感,而对常用的四环素、头孢呋辛、卡那霉素、多西环素等呈现耐药性,且存在严重的多药耐药现象。研究结果可为泰州地区仔猪腹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设计1对fimA全基因通用引物,对已知不同人、动物源的17株大肠埃希菌菌株的Ⅰ型菌毛fimA基因进行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并与GenBank中9株菌株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探讨I型菌毛宿主嗜性。结果表明:17株菌株均能扩增出约549bp的预期大小目的片段。克隆和序列分析显示,26株不同来源的大肠埃希菌fimA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8.7%~100%,推导氨基酸同源性为88%~100%,其中出现差异的31个易发生突变的位点多为中性氨基酸,其中10株菌的fimA序列于第26个氨基酸位置连续插入了脯氨酸和苏氨酸,且80%为猪源大肠埃希菌,因此提示I型菌毛在大肠埃希菌的进化过程中可能具备一定的宿主嗜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不同动物来源大肠埃希菌iss基因分布及其致病性。分别将分离于发病猪、鸡和犊牛的44株大肠埃希菌计数后腹腔注射小白鼠,观察临床症状,记录发病及死亡情况;采用PCR方法分别扩增不同动物来源的44株大肠埃希菌的iss基因存在情况,同时对部分PCR扩增产物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感染后小白鼠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其中有14株对小白鼠的致病性最强,感染小鼠的死亡率达100%;有25株致病性较弱,死亡率为20%~80%;而另有5株接种感染后小鼠均无死亡;iss基因在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中的PCR扩增总频率为79.5%;在毒力较强大肠埃希菌中的PCR扩增频率为92.8%;在无致病力(或低毒力)大肠埃希菌中的PCR扩增频率为16.7%;部分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与参考序列之间同源性在91.6%~99.0%。iss基因致病性强的菌株扩增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菌株,且不同来源菌株iss基因片段变异程度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