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研究在对新沂市耕地产能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空间自相关性等方法,对新沂市耕地产能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并提出耕地保护分区方法。结果表明:(1)从气候、自然因素及技术水平出发的耕地产能体系对于耕地综合产出及效果评定具有适用性;(2)新沂市耕地产能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具有较强的空间正自相关性,且正相关类型(HH型和LL型)多以组团形式出现,负相关类型(LH型和HL型)则分布零散;(3)空间分异特征与空间尺度密切相关,大尺度下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异程度较小,但不同尺度下的空间自相关性的分布格局具有趋同性;(4)结合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局部自相关分析,提出耕地保护分区,以期为研究区域的耕地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党国锋  朱晨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6):131-138
利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和Moran散点图相结合的方法,以国家级耕地质量等级指数为对象,探讨陇南市武都区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耕地保护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武都区耕地质量整体偏低,在山区条件下,武都区耕地质量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聚集性规律,正相关类型(HH型和LL型)聚集性较强,负相关类型(HL型和LH型)分布零星,无明显分布规律。基于空间自相关方法的耕地保护分区方案,综合考量了耕地自然条件,利用水平、经济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拓宽了耕地保护依据,为耕地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利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和Moran散点图相结合的方法,以国家级耕地质量等级指数为对象,探讨陇南市武都区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耕地保护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武都区耕地质量整体偏低,在山区条件下,武都区耕地质量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聚集性规律,正相关类型(HH型和LL型)聚集性较强,负相关类型(HL型和LH型)分布零星,无明显分布规律。基于空间自相关方法的耕地保护分区方案,综合考量了耕地自然条件,利用水平、经济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拓宽了耕地保护依据,为耕地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耕地细碎化是中国实现农业大规模管理和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为基础,利用景观格局软件获取耕地斑块面积指数(PAI)、斑块形状指数(PSI)和斑块密度指数(PDI) 3个指标值来衡量耕地细碎化程度,并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顺县耕地细碎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斑块面积指数(PAI)和斑块形状指数(PSI)、斑块密度指数(PDI)具有相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即东—西—中部呈现依次下降的趋势;(2)耕地细碎化呈现空间集聚性,且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中,以L-L型为主且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的县城周围;(3)人均耕地面积对斑块面积指数(PAI)和斑块密度指数(PDI)有较显著的影响,呈正向作用,坡度和宅化率对其形成负向作用;劳动力比例和人均耕地面积对形状指数有负向作用。该研究可以为提高区域耕地利用率进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青海省都兰县耕地土壤pH和6种养分指标(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其空间聚集和孤立情况。以此研究结果为理论依据,以期提高都兰县农田土壤肥料利用率,实现精准农业奠定基础。经野外采样后依据NY/T 1121等现行有效标准开展土壤样品检测工作。将全域型空间自相关和局域型空间自相关相结合,分析研究区耕地土壤各指标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聚集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的平均值分别为8.12、17.90 g/kg、19.00 mg/kg、123.00 mg/kg、0.80 g/kg、0.80 g/kg、17.85 g/kg。全域型空间自相关在Inverse_Distance权重下,pH、有机质、全磷、全钾为空间正自相关;速效磷、速效钾和全氮为空间负自相关。Contiguity_Edges_Only和Contiguity_Edges_Coeners权重下的分析结果相同,pH、有机质、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呈空间正自相关;速效磷呈空间负自相关。局域型空间自相关通过LISA聚集图,直观地得到研究区耕地土壤...  相似文献   

6.
河套平原典型县域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研究河套平原地区土壤养分状况,探究县域尺度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与分布特征,以杭锦后旗县域耕地为对象,采用实地调查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该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状况,分析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其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依次为13.90 g/kg、0.93 g/kg、16.25 mg/kg和170.79 mg/kg,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处于缺乏状态,速效磷含量中等,而速效钾的含量较为丰富。从空间变异及相关性看,各土壤养分的变异程度都为中等变异,有机质和速效钾为中等相关性,全氮和有效磷均为弱相关性。从空间分布格局看,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分布规律相近,呈现西北部高、东南部和东北部低的特点;土壤速效钾整体分布较为均衡;速效磷空间差异明显,呈东高西低格局。针对该地区土壤养分含量及分布规律,在进行养分管理过程中,应以控氮、稳磷、稳钾、全区规划与重点应对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有机肥为主、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施肥策略。对县域尺度耕地土壤养分状况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明晰了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为河套平原耕地土壤养分管理、地力培育以及合理施肥运筹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晋中盆地典型耕地厚度、土壤养分空间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旨在探究旱作区耕地土壤耕层厚度及土壤养分空间格局与变异规律。以晋中盆地典型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耕地耕层厚度及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进行分析,土壤养分选取有机质、pH、有效磷、缓效钾4个指标。结果表明:(1)各个指标的空间自相关性都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2)有效磷的半变异函数最优模型为高斯模型,其他指标的最优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各指标的块金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机质>有效磷>pH>耕层厚度>缓效钾;(3)耕层厚度、有效磷均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缓效钾为东北高西南低,有机质为西南高东北低,pH除北洸乡偏低外均偏高。地统计方法能良好地描述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和变异特征,各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过程中随机性与结构性并存,并且随机性均小于50%。  相似文献   

8.
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随着中原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各项建设发展对耕地的占用将持续一段时间且短期内难以减缓,人地矛盾将进一步突出,耕地保护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加强耕地数量质量变化的监测研究对提高区域耕地管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济源市为例,通过2009年和2012年2期TM影像与耕地分布图叠加,基于植被指数(NDVI)提取与对比分析,得到研究区耕地多年粮食平均产量、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及其时空变化。研究表明,济源市耕地质量总体上较好,全市高产田主要分布在东部城区周边,低产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丘陵山区,质量好耕地占53.56%,质量差耕地占13.61%;2009—2012年全市耕地时空变化呈现出分布在空间上西移、局部区域耕地质量出现下降、东部部分优质耕地被占用、新补充耕地以中西部为主且质量相对较低等特征。今后耕地保护工作应统筹考虑新型城镇化和耕地保护的关系,由数量平衡与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综合平衡与管控转变,以实现区域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9.
查清合肥市农田土壤质地与质地构型的类型,了解其在不同土壤类型和行政区域上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改善质地情况并提升其耕地质量。利用2018—2020年合肥市耕地质量监测点数据,结合各县区《土壤志》,在ArcMap 10.6软件支持下,对合肥市农田土壤质地及质地构型空间特征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合肥市耕地耕层质地以中壤和重壤为主,巢湖市和庐江县以重壤质地为主,肥东县和肥西县以中壤质地为主,耕地耕层质地情况较好。(2)合肥市耕地质地构型以上松下紧型和紧实型为主,巢湖市、肥东县和肥西县耕地均以上松下紧型质地构型为主,而庐江县和长丰县耕地则以紧实型质地构型为主。(3)对合肥市砂质土和粘质土质地构型进行改良,主要针对薄层型、松散型和上紧下松型,主要有客土改良法、有机物料回填法、机械改土法、引洪漫淤法和土壤剖面重构法5种方法。合肥市大部分农田土壤质地较为粘重,质地构型通气性良好,对砂粘质土等不良质地构型土壤应进行针对性提升措施,从而改善其土壤肥力状况和提升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定量测度陕西省耕地利用的碳源/汇情况,为陕西省土地利用碳减排工作提供参考,笔者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对陕西省2000-2007年耕地利用碳吸收量、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并利用耕地碳汇基尼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07年陕西省耕地利用整体上表现为碳汇,年均碳汇量为815.83万t;(2)研究期内陕西全省耕地碳汇量呈关中最大,陕南次之,陕北最小的分布格局;(3)对耕地碳汇基尼系数按区域分解表明,陕西省不仅整体上表现为耕地碳汇能力的增强,且3大区域内部也表现为碳汇能力的增强,耕地利用存在一定的碳汇优势,但与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1.
生态风险评价作为一种综合评估区域内各类型生态系统的生态风险值的重要方法,如何定性定量地对其进行客观研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笔者以北京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北京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异规律以及空间关联格局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2000—2010年北京市快速发展的11年间,北京各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幅度为水域>人工>农田>草地>未利用地>森林;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性,并随粒级增大而下降;2000—2010年,北京市生态风险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生态风险强度以城区为中心向郊区、远郊区呈放射状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分区建设研究-以舞阳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规划改善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方法]本文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层次分析法和ARCGIS空间数据分析,对舞阳县耕地质量作出评价,并提出分区建设意见。最终得出:[结果](1)舞阳县耕地质量分值最高为97.2,最低为64.8;(2)舞阳县耕地划分为核心保护、适宜调入、重点整治和退耕改善4个耕地类型区;[结论](3)不同耕地类型区特点各不相同,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途径不同;(4)核心保护区是全区的优等耕地,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首要目标;适宜调入区整体质量较核心保护区较弱,但无明显的限制因素,可通过加强土壤保水保肥,建立健全灌溉设施等措施,提高其耕地质量并作为基本农田划定象;重点整治区整体耕地质量偏低,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因素,需加强管理,通过土地整治提高其耕地质量并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备选区域;退耕改善作为全区的劣等地在加强改善的同时应退耕还林还草。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明光市耕地地力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明光市测土配方施肥和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的基础上,运用GIS建立明光市耕地资源数据库。针对明光市三大耕地类型区(平原潮土耕地类型区、稻田耕地类型区、山地丘陵耕地类型区)特点,分别建立其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在GIS 的支持下,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等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成功地实现了耕地地力自动化、定量化评价。评价获取了明光市各耕地地力等级面积及其分布信息,经实地调查分析符合当地实际,表明运用该技术方法对耕地地力评价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丘陵山地地区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本文以重庆市梁平县为研究区域,在GIS及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及行政区划图叠置划分法确定评价单元,选取立地条件、土壤养分状况、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土壤管理等4个方面12个评价因子,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模型,并采取专家打分和特尔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研究区的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由于在丘陵山地地区,水田和旱地的种植制度和施肥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导致其耕地地力状况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对水田和旱地分别进行地力评价,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研究其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不同等别耕地的数量特征、空间分布及限制因素,制定针对性耕地保护措施,以河南省漯河市为研究区域,选取17个评价指标构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借助层次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值和隶属度,计算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按照自然断点法划分耕地质量等别并分析。结果表明:(1)漯河市耕地质量等别大致呈东北向西南递减,其中临颍县、郾城区、源汇区以及召陵区大部分地区的耕地质量较高,舞阳县西南部及召陵区北部耕地质量相对较差;(2)漯河市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占比分别为12.48%、39.28%、38.58%、9.67%,耕地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3)针对漯河市各区域耕地质量存在土壤养分状况、农田基础建设、土壤障碍因子等不同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实施相应改善措施。该研究为漯河市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研究旨在摸清宁夏22个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水平,总结空间分布特征,剖析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土地管理水平、科学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县域尺度,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宁夏22个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宁夏县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异特征明显,22个县中只有6个县综合评价得分达到80分以上,用地节约集约水平高;宁夏县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总指数呈现出自北向南逐步递减的特征,其中热点区集中分布在宁夏北部、次热点区位于热点区外围、次冷点区成散团式分布、冷点区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各别县。整体来看,宁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不高且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呈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未来宁夏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各县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差别化的集约用地管理政策,北部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区),主要是加强存量用地的挖潜和新增用地效益的提高;南部山区各县(市、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