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航天诱变育种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近年来,航天诱变育种已成为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外利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培育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花卉及抗生菌等高产优质新品种(系),经过卫星搭载,生物在高真空,微重力,强辐射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了变异,也可激活细胞中的转座子,使生物发生突变,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开创了育种的又一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菊花组织培养与辐射诱变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为了选育新的菊花特色品种,以菊花花瓣为外植体,通过激素组合筛选合适的培养基获得愈伤组织,同时运用核辐射技术对菊花进行诱变育种。结果表明,经过不同辐射剂量的^60Co-γ射线处理后,菊花性状和染色体发生明显变异,变异菊花的培育结果表明,组织培养结合辐射诱变进行菊花育种,可以得到丰富的变异体,提高变异频率,增加选择机会,缩短育种周期。  相似文献   

3.
为创建新型的小麦基因体系,并为性状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利用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和电离辐射三结合的育种方法,进行了37 a的小麦超亲遗传及新种质创育工作。结果表明,三结合育种后代品系的染色体数量变异和结构变异幅度大,趋向双亲性状类型的分离较少而超亲遗传突出,后代种质分离持续时间长,不少具有较好的综合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较常规育种后代显著提高。研究证明,三结合育种方法既克服了单纯的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或辐射育种方法的缺点,又综合了它们的优点,为丰富小麦种质资源和提高小麦育种效率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诱变育种是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育成新品种的方法,是选育新品种的有效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对具分生能力的组织进行离体培养,为现代植物育种创造新的变异体,脱毒原种、繁殖体提供了可能和条件。诱变与组织培养相结合可以将二者的优点综合到一起,扬长避短,加速植物育种进程。报道了诱变结合组织培养在国内外植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从抗病虫育种、抗旱育种、抗盐育种、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等各个方面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外源DNA导入技术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源DNA导入技术打破了植物科、属、种的界限,甚至能对动植物的遗传物质进行置换,变异类型广,是一种建立在DNA分子操作基础上的新的育种途径。小麦是较早进行分子育种的作物之一,本文对外源DNA导入技术的发展、导入后代的变异、导入后的变异机理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们自己的研究实践和设想,对高粱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高梁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是一种比较实用和有效的育种技术,进一步开展高粱体细胞人工诱变筛选育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组织培养技术的快速发展,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技术在育种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结合诱变育种技术简称为离体诱变(in vitromutagenesis)育种。这项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育种工作,并且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成果已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探讨了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影响因素,论述了诱变技术和离体诱变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并对体细胞无性系变杂技术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浅谈大豆辐射育种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辐射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诱发生物遗传物质变异.然后根据育种目标进行选择培育新品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育种方法。如何掌握大豆辐射育种遗传规律和理论及发展动向,需要在实践中研究总结.并逐步发展。以下结合自身实践对大豆辐射育种的研究动向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太空诱变育种技术,结合地面常规育种和生物克隆快繁方法,经过6年研究培育而成的具有花大色艳、抗性强、适应性好等良好综合性状的太空优良变异新品种蝴蝶兰——航蝴1号。  相似文献   

10.
1990~1993年开展水稻与高粱远缘杂交育种,培育了8个世代(F0~F7)的材料,并获得如下结果:(1)水稻与高粱有性杂交,采用父本高粱振荡授粉的方法,较易获得杂交种子,当代结实率的高低因组合与亲本品种不同而异.(2)杂种后代的变异可以粗略地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植株超高、生育期超长的极端类型;二是不明显变异类型;三是有很高育种价值类型.(3)杂交后代变异特点主要是每穗着粒数大幅度增加.着粒密度加大,是实现超高产育种的有效手段.本文还对远缘杂交的实质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在远缘杂种后代中,不论是精卵融合还是非精卵融合,都只能是部分遗传物质结合的假设.  相似文献   

11.
野生稻是栽培稻的野生近缘种,作为重要的基因资源,具有诸多的优良性状,如野生稻对病虫害的抗性、对各种逆境的耐受性以及胞质雄性不育等,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栽培稻的育种改良,成为栽培稻遗传改良的丰富基因源和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本文综述了野生稻优良基因的发掘和种质资源的利用现状,总结了野生稻保护和利用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潜力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野生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受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选择的共同作用,拥有了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蕴藏着许多优良特性,如抗病虫害、高蛋白含量、雄性不育等,是水稻育种重要的基因库。通过野生稻与栽培稻种间杂交,可以把野生稻的优异基因转移到栽培稻中,提高栽培稻的育种和生产水平。本文综述了稻属种间杂交在育种上的成就、利用的主要途径、杂交的困难、解决方法及今后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和螟虫等主要病虫害的抗性遗传和育种进展,探讨了当前广西杂交水稻病虫害抗性育种策略。抗稻瘟病育种强调新抗源的发掘、抗性基因的聚合及长期的病区自然诱发筛选;抗白叶枯病育种强调Xa23基因的利用;抗稻飞虱育种要利用bph14、bph15和bph18等新鉴定的抗性基因,后代选择以分子标记和抗性鉴定相结合;抗螟虫育种以转基因材料为供体,开展转基因抗虫水稻的杂交转育。  相似文献   

14.
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超高产水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植物遗传工程技术将控制植物光合作用、叶片衰老以及淀粉合成的有关基因,如FEP羧化酶(PEPC)基因、丙酮酸磷酸二激酶(PPDK)基因、NADP-苹果酸酶(NADP-ME)基因、异戊烯基转移酶(IPT)基因、ADP葡萄糖酸化酶基因,进行合理构建后导入水稻,创造出光合效率高、叶片不早衰、种子淀粉合成得以改善的新的水稻种质,从而使水稻产量得以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和螟虫等主要病虫害的抗性遗传和育种进展,探讨了当前广西杂交水稻病虫害抗性育种策略。抗稻瘟病育种强调新抗源的发掘、抗性基因的聚合及长期的病区自然诱发筛选;抗白叶枯病育种强调Xa23基因的利用;抗稻飞虱育种要利用bph14、bph15和bph18等新鉴定的抗性基因,后代选择以分子标记和抗性鉴定相结合;抗螟虫育种以转基因材料为供体,开展转基因抗虫水稻的杂交转育。  相似文献   

16.
水稻eui基因及其e-杂交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ui基因具有遗传解除水稻不育系包穗的功能,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曾被誉为杂交稻种子生产的第四遗传因子。随着一杂交稻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已将eui基因的育种应用推向生产。eui种质具有遗传多型性,发现新的eui基因,称eui2。eui1、eui2基因具有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已分别发现一系列碱基缺失不一的eui1、eui2突变系。已用图位克隆法分离出EUI1、EUI2基因。利用辐射诱变的方法,建立了e-杂交稻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一批遗传解除包穗的长穗颈不育系,组配出相应的e-杂交稻组合。长穗颈不育系能达到解除或基本解除包穗且对“920”的敏感,其种子生产只需少量的“920”。e-杂交稻具有与原杂交稻相似的株叶形态和产量潜力,但具有明显较强的生长优势。本文概述了eui基因及其一杂交稻研究进展,并展望了eui基因和e-杂交稻育种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7.
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顾中国超高产水稻育种概况,将中国的超级稻育种分为超高产水稻育种和超级稻育种两个阶段。构建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从理论体系和育种材料体系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是水稻育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水稻核心种质是指具有某些优良性状的育种材料中,控制某些优良性状的特殊基因群体或基因系统,在品种改良过程中,它能够沿着育种目标置换和扩充基因群体,直至全面符合育种目标。建设水稻核心种质育种平台(产量性状育种研究部分),从水稻核心种质的遗传演变和理想遗传模型研究、影响产量基因的分子育种、栽培稻和野生稻高产基因的发掘、根系生物学育种研究4个方面展开遗传育种探索。  相似文献   

18.
 单片段代换系是进行基因分析特别是QTL分析的理想材料。建立单片段代换系,不仅可以挖掘和利用新的基因资源,大大提高QTL定位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而且使基因鉴定、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这些不连续的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还可以实现植物分子育种从个别基因利用到基因组的综合开发利用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为基因聚合育种工程积累丰富的基因资源。鉴于其在水稻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在育种中的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水稻单片段代换系的构建和应用现状,提出应进一步扩大单片段代换系的构建规模,充分挖掘其作为育种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给水稻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可大大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因此,加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此,综述了分子标记的特点与类型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原理,着重介绍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育种上的利用现状,主要包括在回交育种、基因聚合、数量性状改良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同时讨论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更是世界上30多亿人的主要食物来源。近几十年,各种病原菌、虫害、气候变化以及其他不利环境因素层出不穷,对全球粮食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对于高产抗病水稻植株的研究需求越发迫切,但传统育种手段过程繁琐复杂、效率不高,因此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推进水稻抗病育种进程成为研究重点。其中以CRISPR系统、锌指核酸酶(ZFN)、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单碱基编辑系统(BE)和引导编辑系统(PE)等为代表的技术,在对水稻进行高效定点基因编辑,在缩短育种周期,培育综合抗性强的水稻品系方面起到了较大作用,并在基因研究、作物遗传改良等方面展示出了巨大的潜力。本文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以及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抗病基因及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基因编辑技术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