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雄蚕好养、桑叶利用率高.专养雄蚕比普通养蚕可省桑节本约10%。雄蚕的叶丝转化率高,雄蚕茧的茧层率和鲜茧出丝率一般要比雌蚕茧高约20%,可使蚕农受益。雄茧鲜茧出丝率高,每50kg鲜茧可多缫生丝1000g以上。从而使丝厂受益。雄蚕茧的纤度细、偏差小、丝质优.一般可缫5A级高位生丝,又可使丝厂  相似文献   

2.
规模饲养雄蚕 提高蚕农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养雄蚕是传统蚕业生产的一次重大变革。雄蚕易饲养、食桑省、桑叶利用率高,能节约养蚕成本,且雄蚕产丝量多,茧层率和鲜茧出丝率均高于雌蚕。雄蚕丝纤度细、偏差小,利于缫制高档生丝,符合丝绸制品向高档化发展的要求。淳安县从2004年开始引进专养雄蚕品种,通过对比试验,对雄蚕综合性状、收烘特点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雄蚕茧质、效益均明显高于普通品种。  相似文献   

3.
雄蚕小蚕的饲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养雄蚕是传统蚕业生产的一次重大变革。雄蚕与雌蚕相比,具有好养、食桑省和桑叶利用率高等优点,一般能节约养蚕成本的1O%左右且雄蚕产丝量多,茧层率和鲜茧出丝率比雌蚕高20%左右。雄蚕丝纤度细、偏差小,利于缫制高档生丝,符合丝绸制品向高档化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饲养雄蚕品种可以达到高效生产蚕茧的目的,因为雄蚕具有强健好养、食桑少、叶丝转化率高、丝质优的特点。引进浙江省蚕研所的雄蚕品种华夏×平88并与正常饲养的品种苏镇×春光进行对比试养,通过鲜茧产量、鲜茧丝质、干上茧丝质及成本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饲养华夏×平88雄蚕成本少,叶丝转化率、茧层率和出丝率高,专养雄蚕能够克服雌雄混养时蚕茧大小不一,茧丝质开差大而影响生丝质量的问题,能有效提高生丝品质。  相似文献   

5.
家蚕雄蚕与雌蚕相比具有抗逆性强、食桑量少、叶丝转化率高的特点,雄蚕茧不仅茧层率、出丝率高,而且丝质更优于雌蚕茧.专养雄蚕可极大地降低养蚕生产成本、提高出丝率和生丝品位.因此,雄蚕一代杂交种深受广大蚕农和丝绸企业的欢迎.  相似文献   

6.
<正> 家蚕雌雄个体间经济性状存在着明显差异。雄蚕食桑少,叶丝转化率、茧层率和出丝率高,专养雄蚕能够有效提高蚕茧生产效益。雄蚕的茧丝纤度细,专养雄蚕能够克服雌雄混养时蚕茧大小不一,茧丝纤度开差大的问题,能够有效提高生丝品质。  相似文献   

7.
家蚕幼虫及茧丝质诸性状的性别差异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雄蚕比雌蚕食桑量小,饲料效率高,专养雄蚕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雄蚕茧比雌蚕茧茧丝纤度细、净度高、专缫雄茧,可缫制高品位生丝。斑纹限性蚕品种已达到实用化阶段,推广限性蚕品种,利用其限性特征,于种茧育和丝茧育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家蚕是产业化规模最大的经济昆虫 ,常规饲养中均为雌雄混养。由于雄蚕与雌蚕相比具有强健好养 ,食桑省、茧层率和出丝率高 ,丝质优、出丝效益和织物性能好等显著优点 ,系统研究表明专养雄蚕比目前的雌雄蚕各半混养可提高经济效益 30 %以上 ,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多产丝 1 0 %以上 ,雄茧单独缫丝 ,可生产 5A级高品位生丝 (比一般的提高 2~ 3个等级 ) ,因此丝茧育希望专养雄蚕。由于雄蛾 (蛹 )独特的功能性 ,利用雄 (蛹 )蛾开发功能性保健品进行产业化开发的企业希望专养雄蚕。由于专养雄蚕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日、俄等国纷纷从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雌蚕无性克隆系的新型雄蚕品种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性别控制技术实现"农村专养雄蚕,蚕种场多养雌蚕"对提高蚕茧生产的茧丝产量和品质,以及降低雄蚕杂交种的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将育成的高发生率和高孵化率雌蚕无性克隆系与平衡致死雄蚕杂交,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组配成31个雄蚕杂交组合,通过3年5期的比较试验,从中筛选出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新型雄蚕品种雌35×平28和雌29×平28,并在浙江主蚕区成功试养。新型雄蚕品种与现行雄蚕品种相比,张种产量提高8.53%,解舒丝长增加45m,鲜茧出丝率提高0.7个百分点。新型雄蚕品种的育成有望进一步降低雄蚕杂交种的生产成本,加速专养雄蚕产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雄蚕好养、食桑省、桑叶利用效率高,能节约养蚕成本,且雄蚕产丝量多,茧层率和出丝率均比雌蚕高。雄蚕丝纤度细、偏差小,利于缫制高档生丝,符合丝绸制品向高档化发展的需求。还有试验表明雄蚕丝织造的绸缎制品,抗撕破强力、断裂强力强于对照,可开发特种丝绸产品。  相似文献   

11.
浙江农科院的有关人士指出,20世纪中叶蚕桑生产上的一大技术革命是杂交品种的运用,而21世纪蚕桑生产的伟大技术革命将是推广专养雄蚕技术.在丝绸行业中,谁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雄蚕和雌蚕相比,雄蚕食桑量要少,但产丝率却比雌蚕高10%,用雄蚕茧缫出的生丝品位也较雌雄蚕混养的茧高两个等级以上.饲养雄蚕和雌雄蚕混养相比,经济效益可提高20%左右.自然界万物雌雄相间,阴阳对称是一种自然规律,要打破这种规律,简直是天方  相似文献   

12.
由于雄蚕具有饲养效率高、强健好养、经济效益好等优点,且雄蚕产丝量多,茧层率和鲜茧出丝率均高于雌蚕。雄蚕丝纤度细、偏差小,利于缫制高档生丝,符合丝绸制品向高档化发展的要求。因此专养雄蚕是传统蚕桑业的重要技术提升,近年来雄蚕新品种也不断涌现。华菁×平72是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育成的一对高丝量雄蚕品种,为了比较与了解该新品种的特性及其在海盐的适应性,海盐蚕业管理站于2011年春蚕始引进试养,现将试养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农村蚕茧生产的目的在于缫制数量多质量好的生丝。从这一点说,雄蚕的经济价值显著高于雌蚕。雌蚕从桑叶中摄取的养分,很大一部分用于造卵和卵细胞的发育,因此蛹体大,茧层率、出丝率低。雄蚕则相反,它从桑叶中摄取的养分消耗于蛹体发育的部分比雌蚕少,而转化成丝的部分则较多,也就是叶丝转化效率高。据调  相似文献   

14.
在蚕茧生产上 ,因生理因素决定着雌雄个体间经济性状存在着明显差异。由于雄蚕具有食桑少 ,叶丝转化率、茧层率和出丝率都比雌蚕高的特点 ,因此专养雄蚕比常规雌雄混养 ,其养蚕与制丝效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丝茧生产的雄蚕化一直是蚕业科技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也是新世纪提高蚕茧出丝率的重大举措。近年来 ,各地不断将浙江农科院利用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培育的雄蚕杂交种试用于农村丝茧生产 ,取得成功。为全面提升我市蚕桑业优势 ,增强茧丝绸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及时了解雄蚕品种对江苏中部地区长江北岸的气候、叶质及饲养管理等方面的适应性 ,…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小蚕人工饲料蚕品种“茗山×碧水”全龄桑叶育在绵阳蚕区的经济效益,2023年5月在绵阳市涪城区与专养雄蚕品种“秋华×平30”同时进行经济效益调查。发现“茗山×碧水”比对照“秋华×平30”单产高5 kg左右,张种蚕茧产值、蚕丝产值分别比“秋华×平30”高241.50元、955.0元。茧丝质成绩相当,都可以缫6A等级生丝。  相似文献   

16.
雄蚕品种具有强健好养、叶丝转化率高、出丝率高、生丝品位高等优点,专养雄蚕品种能较大幅度提高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为了解雄蚕品种鲁菁×华阳在云南省高原蚕区的适应情况,提高楚雄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2014年春、秋2期,在楚雄州以菁松x皓月为对照进行了实验室饲养和农村试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蚕品种鲁菁×华阳的实验室饲养成绩...  相似文献   

17.
倪春霄 《蚕桑通报》2021,52(2):45-46,63
专养雄蚕叶丝转化率高,生产的雄蚕茧丝具有出丝率高,纤度细且均匀,净度高等优点,更适合缫制高品位生丝.雄蚕品"秋·华×平30"育成之初就备受业界关注.然而在蚕种繁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平30原蚕存在发育不齐,上蔟困难,繁育系数低等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雄蚕种的推广.经过十多年的摸索,我们逐渐掌握了"秋·华×平30"繁育的关键技术.近年来克蚁单产稳定在12张以上,实现了"秋·华×平30"蚕种繁育稳产、优质的目标.现将杭州市繁育"秋·华×平30"雄蚕种总结出的关键技术,在此与广大蚕业工作者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8.
桑蚕性别控制品种的转育改良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了雌雄蚕的性状差异,指出了控制蚕性比的重要意义和专养雄蚕的优越性。通过杂交(回交)和标记性状选择等技术,已把引进种的性别控制基因,包括平衡致互帮限制卵色基因转育到我国的实用蚕品种中,育成了性连锁平衡致死新品种和限性卵色新品种。筛选出地优良的雄蚕杂交组合,在农村专养雄蚕获得了成功:雄蚕率达到99%,鲜茧出丝率显著提高。最后,作者指出了推广雄蚕品种、专养雄蚕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  相似文献   

19.
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雌雄蚕茧内在质量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荧苏×荧晓”F1代中秋蚕茧,其茧丝纤度在19D以下,雄茧茧层率比雌茧高出2.74个百分点,干壳量比雌茧高出1.897g,干茧出丝率比雌茧高出6.55个百分点,雄蚕茧丝的伸长率比雌茧丝高出1个百分点,茧丝纤度比雌蚕茧丝细0.167D,茧丝相对强力比雌蚕茧丝高出0.3个gf/D,雄蚕茧比雌蚕茧更符合缫制高品位生丝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正> 蚕茧出丝率,一般可分解鲜茧和干茧两种。前者是指用100公斤鲜茧缫制成生丝量的百分率;后者是指用100公斤干茧缫制成生丝量的百分率。通常蚕茧部门用鲜茧出丝率,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